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诗歌_第1页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诗歌_第2页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诗歌_第3页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诗歌_第4页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诗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作品样式,在初中教材中占了较大比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初中教材中所选的诗歌基本上都是经典作品。认真研读,准确把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是发展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诗歌作品的研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2、 从形象切入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也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 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也就是说,诗人常常是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即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

3、象。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人物形象是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景物形象是写景状物的诗歌中的形象。诗中的景物

4、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

5、情,寄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

6、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附录一 乡愁赏析李元洛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

7、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

8、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

9、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

10、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附录二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一)常见意象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2、月

11、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

12、之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

13、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

14、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1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

15、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1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

16、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

17、:“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

18、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17、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19、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19、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20、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22、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

21、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23、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24、秋水秋水,喻指

22、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25、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

23、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26、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7、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29、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30、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传统诗歌意象歌

24、谣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二)常见人物形象举隅: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

25、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

26、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的心境等因素,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艺批评和鉴赏的方法之一,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注意了解诗人与作品的关系。这里的“人”一是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活、政治遭遇、思想

27、崇尚,乃至籍贯、家世、交游等;二是作为诗人的人,如创作才能、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甚至师承、流派等。因为“诗(文)如其人,不可不慎”。“诗以人品为第一”,这都强调了诗文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其人,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否则,容易有所偏颇。“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地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比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下层社会面貌乃至典章制度、文化思潮、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艺术内涵,无疑需要知道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对这些毫无所知,则往往要产生误读。如读李清照的词,了解诗人人生的大起大落

28、,才能透彻领悟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变化差异。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既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思想

29、相合、感情相契,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以杜甫春望为例,杜甫的诗是唐代由盛转衰的一面镜子,真实而全面地反应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风貌。作为唐代历史转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传奇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沉浮。他博大的胸襟和昂扬的斗志,他对国家的挚爱和对下层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捍卫与坚守,给后人留下摄人心魄的震撼与启迪。春望写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当时杜甫身陷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出自他笔下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还停留在诗人的记忆里,可眼前

30、却是沦陷后破败狼藉的长安城,悲愤难抑的诗人写下了字字泪、声声血的诗文。颔联中,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飞洒眼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飞洒眼泪;怅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因怅恨离别而心惊。自然的花、鸟历来都是文人赞美的对象,可这一切在杜甫眼里却是一番难以言说的愁绪。颈联中,“烽火”具体指安史之乱所引发的战争,战争的烟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也值万两黄金。史料记载,这年一月,尹子奇寇雎阳,史思明、蔡希德等围攻太原;二月,安守忠从长安引兵寇武功,唐将郭子仪从鄜州出击崔乾佑;三月,尹子奇又引兵寇雎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复寇河东。整个春天,干戈未止,烽火未息。在那悲惨的战争环境下,人生的境遇可想而知,由此

31、怎能不激起诗人对家人的思念。杜甫曾在羌村中这样写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所包含的劫后余生、幸得相见、悲喜交集、惊疑并生的复杂感情,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诗人在月夜忆舍弟中也曾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当时,杜甫兄弟中除了小弟杜占跟随身边外,其二弟、三弟都流落他乡。战乱中,亲人分离,家书的珍贵可想而知。在杜甫眼里,它“抵万金”,可见杜甫对家人的挂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赵方说:“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战乱中的别离很可能是生离死别,因为“恨别”,对家人的思念才显得格外深重。因为“恨

32、别”,家书的珍贵才得以凸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事写到家事,集中展现了战乱给家庭,尤其是普通人造成的创伤,是杜甫忧国思家心绪的艺术展现。 附录三 梦回沙场志难酬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

33、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

34、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岁时曾组织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

35、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

36、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

37、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三、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最重要的,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

38、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常用表达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反复、比拟、象征、用典、烘托等,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在诸种文学形式中,诗的语言是最有魅力的。一方面,它不同于科学论著的语言强调明确、单一,直截了当;而诗的语言强调含蓄、多义、可感,让读者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诗的语言也不同于小说戏剧语言。小说戏剧要在情节的推进中再现人物与客观事实,追求画面的完整和形象的直观;诗的语言则更接近音乐,不追求情节与场面的完整,跳跃性极强,以多层次地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为主,注重表情。司马光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39、:“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道:“诗含两层意,不求其佳而自佳。” 大凡优秀的诗人都讲究诗的含蓄美,重视婉转曲达,通过精炼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使鉴赏者感到千回百转、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一首好诗,其内容应该是言外有意,耐人寻味的。要知道,诗词中或写景状物,或写史咏怀,表面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却另有深意,有所寄托之意。如柳宗元著名的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40、江雪。如果我们不理解诗人的寄托,不知道诗人是借这幅寒江独钓图另表达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而又深感孤独的情绪,只是得到诗中的物景,这种欣赏也就很难说得其味了。很多诗歌的立意,是是需要透过诗歌本身,联系具体语境来理解的,而且往往是以一个细节、一个画面、一个瞬间的感受来表达深厚、凝重的主题。语句表达一定的显性意义外,常常还包含语境赋予的隐性意义。阅读脱离语境,理解就非常困难。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比如杜甫的著名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这里的落

41、花时节一语怎么理解?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于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当时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开,有的已经开始凋落。有人进一步联系第一二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还有人从杜甫这面联系,说杜甫少年得名,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又有人认为,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景况凄凉,但唐皇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还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合起来,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