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含答案)_第1页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含答案)_第2页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含答案)_第3页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含答案)_第4页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年人教版第四单元检测卷(150分 150分钟)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

2、钱塘湖春行中,表现黄莺充满活力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送东阳马生序 中,宋濂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优越,与自己“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的句子是“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对我而言 ,读书可以挣脱现实的重重束缚 ,驱 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火炉前烤火,所有的牢骚、忧愁、愤怒都会像衣服上的 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滕;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m在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 ,读到了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1)根据

3、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驱散(q u )隽永(ju an) mfi (沛 春风(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奔滕”,正确写法是“ 奔腾 ” 。(2分)(3) “纯真无邪”中“邪”的意思是(A)(2分)A.不正当B.不正常C.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D.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4)此文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3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卜(2)题。(4分)(1)海底两万里中,有人以为在海上看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 (2分)(2)(湖南衡阳中考)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文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2

4、分)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4 .九年级某班以“正确使用手机 ,选择健康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 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1)下面是校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请概括你从表中读到的相关信息。(2分)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

5、年级手机拥后举63%97%82%途玩游戏、看视频84%96%77%用于学习11%7%15%初中生手机拥有率较高,其中八年级学生手机拥有率最高;(1分)初中生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的占比较大,用于学习方面的占比较小。(1分)(2)班级开展题为“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辩论赛。作为反方辩手,请你就“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几条理由。(4分)手机对人有辐射:助长攀比风气;不良信息玷污心灵;社交软件聊天影响休息、贻误 学业;部分同学利用手机考试作弊 ;额外增加父母经济负担。(答出4点即可,4分)(3)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辩论词,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6分)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甲

6、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堂_,我们控制着手机,同时也正被手机控制着。低头玩手机 ,是“低头族”最常见的代表动 作乙很少有人意识到沉迷于方寸间。人们把太多的情感投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和现实世界反而有些隔阂,周围的人好像变得透明一样 ,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同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丙手机里众生沉默和手机外众声喧哗形成鲜明反差,正所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D甲处画线句子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利益 ”改为“ 便利 ” 。(2分)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方寸间 ”后加“ 的危害 ” 。(2分)丙处画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

7、改为:手机里众声喧哗和手机外众生沉默形成鲜明反差 。(2分)二、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21分)(甘肃武威中考)细读的妙处肖复兴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读书细的功夫, 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 这个“细”, 说着容易, 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 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 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 都是叶三给送, 所以他和画家彼

8、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 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紫藤, 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 “我刚画完紫藤 ,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 说 : “画得好。”画家问 : “怎么个好法呢 ?”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灿烂, 开得真是栩栩如生, 开得真是五彩缤纷, 但是 , 这不叫好, 更不叫细, 这叫形容词,或者叫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 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 认为这些词儿用得越多, 才能够形容得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 : “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愣 , 说 : “你怎么

9、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 “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 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 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 , 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这样的细微之处, 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 , 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 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对于我们读者来说, 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 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 同样 ,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 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又有一次, 画家画了一幅画, 是传统的题材, 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 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 , 画家说 : “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

10、么样。 ”叶三看完以后 , 说 : “您画的这只耗子是 小耗子。”画家说 : “奇怪 了 , 你何以分得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 “您看这耗子 , 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 说明它顽皮, 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 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 早没有劲头绕了。”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 我也看见耗子, 你看见灯台, 我也看见灯台了, 但是 ,你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 我没有看见, 这就有了粗细之分。又有一次, 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 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 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 等着表扬呢, 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

11、呀, 但是这次叶三没有表扬, 他对画家说: “您呀 , 这次画错了。”画家说 : “我画了一辈子墨荷, 都是这么画的, 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 我错在哪儿?”叶三说 : “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 红花莲子白花藕, 您画的这个是白荷, 白莲花 , 还结着莲子, 这就不对了, 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 , 他想 , 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 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 画家当即 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 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 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 叶三 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也可能是错误的,

12、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 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 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有删改)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每点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第©段是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内容。第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

13、紫藤里有风。两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 是小耗子。两段叙述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6 .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4分)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2分)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结尾段呼应了标题,从两方面对细读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概括。一是锻炼我们的眼睛,二是锻炼我们的心。由此进行回答即可。7 .本文第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 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

14、出下文故事的叙述。(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第一个问句提出“什么叫细”的问题 ,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问句列举了三种现象并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底什么是细呢?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故事。8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6分)画家二,,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画家说:“奇隹了,你何以分得出来 涵说原因。”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对水果贩子叶三能看懂自己的画持质疑态度。(2分)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对叶三“鉴画”的能力将信将疑(惊奇)。(2分)画家“当即”修改

15、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一愣”表示很吃惊,当叶三指出“这幅紫藤里有风”时,画家对一个水果贩子能 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吃惊;“奇怪”是叶三指出画家画的是只小耗子时 ,画家对叶三的说法吃 惊;“当即”是“立刻”的意思,叶三根据实践,指出画家画里存在的问题,画家对叶三非常 佩服,于是“当即”修改画作。9 .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段和第段的内容 ,谈谈你的认识。(4分)【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

16、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 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 “白毛” “绿水” “红 掌” “清波”等细节内容,并将之转换成了好诗。(2分)材料二的作文内容,看似生动,实际 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会同时出现。(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文本谈对材料的认识的能力。要注意第段的重点句子“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 捕捉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再联系材料一诗句中 精细描写的部分加以解说即可。第段告诉我们“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材料二尽管语言优美

17、,但与生活不符,皓月和繁星不会同时出现。二(19分)(海南中考改编)朱万曙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 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 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以养成 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 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

18、,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 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够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 ,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

19、智慧,荡涤心灵。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到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 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 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

20、零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 ,杜甫的“三吏” “三 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 又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特定的生存技能 ,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D经典蕴 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 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有删改)10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2分)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分)11 .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是什么?(5分)引出中心论点;(2分)增强论

21、点的说服力;(2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12 .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请简 要回答。(3分)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3分)13 .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4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 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3分)14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IB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5分)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 代的价值。放在A处最为合适

22、。(2分)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 ,是典型论 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3分)三(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 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河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

23、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 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 ,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鼓 (q i ):倾斜。嵌:张开。逸民退士 :遁世隐居的人。置州:设置州郡。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2)停车远逝俶尔:忽然¥记之而去乃:于是(4) W流数十步南:向南不可名状名:说出(4分)1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分)(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2分)17 .【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1分)【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1分)18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4分)【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2分)【乙】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