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_第1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_第2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_第3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_第4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目录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 3(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 4(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 4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4(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 41 .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42 .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 5(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 51 .建立学术信用档案 52 .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 6(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2、61 .树立学术权威 62 .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7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 8(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 8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 9(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 9(二)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的平台模式 10(三)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平台模式 10(四)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的平台模式 10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11(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1(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11(三)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12(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12

3、(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12(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12(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12六、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 14(一)确立创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14(二)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14(三)规范创新文化建设原则 14(四)明确创新文化的内容 151、精神层面 152、制度层面 153、可视层面 15(五)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体系 15七、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 16(一)初期:抓认识、抓基础、抓交流、抓培训、抓考评 16(二)中期:搭建学习交流、文化传播和支部建设平台 17(三)后期:突出重点、抓好特色创建 17八、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19(一)推

4、行用人制度化、管理公司化、分配多层化的运行机制 19(二)实行“一单位一策”的管理模式 20九、创新社会办公益文化的机制 20(一)建立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机制 20(二)创新社会办文化机制 21(三)建立社会办创作机制 21十、创新科技节举办措施和政策建议 22(一)突出主题 22(二)普及知识 22(三)开放互动 23(四)寓教于乐 23为了利于我们的创新创业主题相关的项目的开展,我就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方法做了研究,具解决方案的大体思路是先分析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再得出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和学术风气营造方法,再结合我们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平台资源,研究如何构建我们项目区

5、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从而思考我们的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和得出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创新社会办公益文化的机制、创新科技节举办措施和政策建议。在基于以上解决方案的思路,首先来研究一下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学术文化是一种学术思想、学术信念,它对专家学者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实现协同创新,必须建构一种自由开放、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弘扬遵守学术道德的学术文化,以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强化和提升学术权力,让学术生产真正由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学养较为深

6、厚的专家学者主导,按照学术规律进行,应成为学术文化的主流。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学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是发展。当前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性和学术浮躁的行为,导致创新性学术研究缺乏。(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建设的规定,但学术造假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利益驱动以外,还在于学术规范及惩罚的机制不健全。(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在行政权力极易过分膨胀的影响下,从而违背学术发展规

7、律,约束学术自由,降低学术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产生负面效应,学术权力式微。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1 1 . .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学术发展离不开学术自由。自由是创造的源泉,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是学术人最为优良的精神气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学术繁荣。在科学研究中,只有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才能有力地推进学术发展。创新能否成功,未知性很大。学术研究,尤其是原始性创新,必须鼓励冒必要的风险,宽容可能的失败

8、。2 2 . .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学术创新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学术上的卓越,协同创新中心就不可能有能力承担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可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至上是整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运转的主轴。在优良的学术文化中,学术至上意味着学者开展学术生产主要是为了学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追逐学术之外的功利性价值;意味着与学术的自身要求相悖的浮躁与功利之风必须受到遏止;意味着大学中的管理主义需要消解,“行政至上”的错误观念需要纠正。(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学术自由与其他形式的自由一样,也有着许多制约的因素,如它不能违背社会基本

9、的道德标准,不能违背学术本身所肩负的道义准则,也不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学术自由是与学术责任密切相关的,在遵循学术自由的同时,尤其应当履行学术责任,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强调科学研究中学者的自律行为和法律对于学者的约束作用,使广大教师明确作为一名学者所应该坚持的学术道德标准,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身体力行。1 1 . .建立学术信用档案学术信用的好坏,对科技创新能否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协同创新中,应给每位科研人员建立学术档案,将课题完成情况和平时的学术信用记录在案,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对学术信用

10、好的人员优先支持,对学术信用差的可采取批评、警告、限制申请课题等措施。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法律,杜绝剽窃、抄袭、领先等学术失范行为,反对学霸作风,保护创新者的智力劳动成果。2 2 . .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学术规范的意见,出台落实学术规范中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制定违反学术规范及道德的惩戒措施,促进学术规范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成立专门的学术监督机构,完善学术举报制度,处理学术违规人员。这对于规范学术活动、激励学术活动有序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在制

11、度层面上起到弘扬学术道德、惩处学术失范的作用,以此保障学术自由活动的良性开展。(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1 1 . .树立学术权威学术的权威性是不分时空的,是可以跨越国界和组织的,是为所有学术人所追求和崇敬的。学术本身没有权力,但是学术权威可以转化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同,真正的学术权力是由学术委员会独立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而且应成为对学术活动具有决策性的权力。学术不仅有权威,还有权利,就是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学术必须保持独立,思想必须保持自由。学术问题只能由具有学术专长的人作出判断,如果没有学术专长,那么就丧失了对学术问题作判断的基本资格。通过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制

12、度、章程,规定一般的领导及行政负责人不能进入其学术委员会,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较好的全局观念和履职能力、较高的专业造诣、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声望的专家学者为主导,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有效隔离, 以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的过度干预,真正实现学术独立。2 2 . .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依法制定章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2010-2012) 的有关规定,制定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章程,成立由专家学者主导的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和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机制,使学术委员会成为协同创

13、新中心最高的学术审议机构,成为学术研究的决策机构,成为学术行为的仲裁机构。学术委员会可以完全依照学术规律来管理学术研究,可以就学术问题单独召集会议,独立作出有关决议,委员会形成的决议应该成为行政决策的依据;学术委员会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术行为,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为弘扬学术文化、规范学术行为提供重要保障。(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并下设的“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为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为倡导拼搏进取

14、、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为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保障。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以推进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确保学术质量为生命,坚持引导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营造协同创新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质量、水平和影响。创新中心“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校学术风气建设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文件;开展学术风气建设、良好学术风气和精神风尚的宣传;对学术失范的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提出处理建议意见;为专家学者自由开放地交流学术思想,搭建中心专属的“网络论坛”;完成中心学术委员会和各协同创新主体委托的相关工作。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实现协同创新的

15、保证。崇尚学术文化,应成为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及政产学研用等各协同创新主体文化建设的主流。在学术文化建设上,要以人为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应保护学术自由、遵守学术规范、鼓励创新创造;要给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禁锢与束缚,让学者们在自由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学术研究,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实现学术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顺利实施“跨学科学术文化交流与协同创新合作”夯实基础。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

16、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依托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二)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的平台模式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应依托高等学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

17、开展有组织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三)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平台模式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应励各类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四)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

18、切需求的平台模式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应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

19、氛围。(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三)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

20、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 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

21、合作,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推进协同创业创新,政产学研金介六大要素缺一不可之外,止匕外,还必须借助“媒”的力量,打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与氛围。推进协同创业创新的关键,是要坚持“四个协同”。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必须协同。要把技术创新有机嵌入产业链中,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二是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协同。要运用利益驱动机制,改变各个创新主体单兵突进的老路,促进各方围绕共同目标,发挥集成力量。三是技术创新与体制机

22、制创新必须协同。要发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优势,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协同创新提供体制保证和制度保障。四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必须协同。政府在通过行政手段为科技创业创新提供低成本、低风险、可预期发展环境的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职能。深入推进协同创新,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一是突出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二是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机构。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就地转化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机制,鼓励领军型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四是突出创

23、新平台搭建,加快重点园区、公共技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五是突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技术转移机制、科技管理体制。六是突出科技金融创新,加快推进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金融专营机构建设,设立科技信贷引导基金,创新金融个性化服务,推进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共同开创科技创业创新新局面。六、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一)确立创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紧密围绕新时期顶层设计方针,逐步建立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发挥创新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传播等作用,推动各个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二)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目标以建设和培育各个机关的服务文化为抓手,树立以研究所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4、,充分发挥各个职能,整体推进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创建形成一流的战略目标、创新的运行机制、竞争的工作岗位、配套的规章制度、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谐的人际关系、先进的科研设备、舒适的科研环境,增强各项目单位的凝聚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优良园区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和深刻地诠释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质和内涵。(三)规范创新文化建设原则坚持紧密围绕知识创新工程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发扬、借鉴与创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实践与规划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创新文化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创新文化建设与项目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单位创建相结合的四个有机结合原则。(四)明确创新文化

25、的内容1 1、精神层面国家需求、国际前沿科技目标和个人价值取向相统一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2 2、制度层面完善、简洁、缜密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所的组织体系和职工的行为规范;3 3、可视层面现代化的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美的科研园区、形象化的设计是物化载体。(五)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体系制定个项目单位特色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建立起项目单位文化建设的总领导小组, 确定文化建设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高级领导人挂帅的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上下密切配合和多方齐抓共管的工作网络。并把创新文化建设评价纳入各项目单位的年度考核体系之中。七、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创

26、新文化在科技创新中,对提高个人素养、催生科学灵感、提升科研团队内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中,应贯穿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根主线,充分发挥个部门职能,整体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一)初期:抓认识、抓基础、抓交流、抓培训、抓考评在创新文化建设的初期,他们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项目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创新文化建设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期项目团队的工作的切入点、创新点和有效载体,为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思路、新方法、新资源。各个项目单位的一把手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履行领导职责。一是抓认识。通过学习贯彻,宣传发动,引导领导提升对创新文化建设的认识,促使科研创新

27、项目早规划、早行动、早受益。二是抓基础。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三是抓交流。通过创办创新与实践等相关电子刊物,进行主题宣讲、专刊展示、情况交流、开拓视野,起到沟通和促进的作用。通过交流,取长补短,理论探讨,整体推进,促进创新文化建设“往深里去,往高里提”。四是抓培训。邀请领导和专家到项目地举办培训班和专题报告会,就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深化与发展、案例编写等进行指导。多次召开有创新文化建设主题的政研会,与会人员就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意义、效果等展开研讨,提高了理性认识。五是抓考评。把工作考评作为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手段,认真把握考评的内容、

28、标准和方法。(二)中期:搭建学习交流、文化传播和支部建设平台在创新文化建设的中期,注重丰富和拓展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依托,各个项目组注意创新运用多种文化载体,构建平台,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譬如开展中心组学习,举办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项目支部工作培训班、项目的知识培训班。二是建立文化传播平台,譬如举办系列人文讲座、文化教育讲坛,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激励作用。三是探索支部建设平台,开展“学习型项目支部”创建活动。各个项目组把一批优秀创新家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道德风貌和人格魅力,归结为创新文化的精髓,进行广为宣传,发挥榜样的导向、牵引

29、作用。可通过编印事迹册、报告会、座谈会、组织纪念活动、文艺汇演等形式,弘扬创新家勇于当先和献身创新事业的精神。(三)后期:突出重点、抓好特色创建在创新文化建设的后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突出重点、抓好特色创建上。首先是将创新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密切结合,做到相互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是项目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知识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各个项目组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注重把创新文化建设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文明单位的创建要求,制定和落实创建计划,记载创建轨迹,以“三优创新团队”的创建活动带动“文明处室”、“文明个人”、“

30、文明门栋”、“文明家庭”等细胞创建工作,不断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和工作生活环境。各个项目组结合文明单位考核验收、创新文化建设考评,定期对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考核,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导各单位创建工作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创建工作有目标、组织有机构、任务有落实、定期有考核。为了向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设立学习项目图书馆,各个项目主题分馆推行 365365 天天天开馆服务。并实行每周 7 7 天,满足 2424 小时的文献全文传递服务。面向院内读者,全面开通 7X7X1212 的网络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开敞连贯的“查、阅、藏、借一体化”的服务布局,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空间;实行全开架服务。

31、400400 多个宽带信息点,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网络化的服务;方便快捷的网络联机检索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查询,资源丰富的电子书刊网络阅览、下载与便捷的印本文献查阅。各个项目单位极组织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节约型”等“六型”团队建设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有战斗力、影响力和创新力的工作团队。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创新人才是创新文化建设的终极主体,他们的创新性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创新性,处于灵魂的位置;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互动共进。科技创新发展根源于日积月累的创新文化,需要重大的文化创新来导引,同时能够推动和深化创新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而创新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深

32、化,又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科技创新发展, 从而形成一个双向互动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体系;创新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培植、养育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多因素的支持和条件,其中文化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更加重视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建设;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一项系统、长期的任务。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从约定个人行为到变成一种自觉意识和习惯,养成一种高尚的品格,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强领导,探索规律,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不断增强科技人员对创新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创新文化向纵深发展。八、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一)推行

33、用人制度化、管理公司化、分配多层化的运行机制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人事方面,实施全员聘用制,推行签约制、外聘制、合同制、兼职制、义工制等多种用工制度。管理方面,引入公司化管理模式,采取项目负责、指标控制,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推行文化设施的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社会化, 实现资源整合、 互补和共享。 分配方面,探索“突出效益,绩效挂钩,拉开差距”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推进绩效工资管理,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建立有利于竞争、激励的分配机制。(二)实行“一单位一策”的管理模式对新成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实行一个单位一套独特的运作机制。项目图书馆实行

34、总分馆制,对镇(街)、企业、社区图书馆实行统一编目、通借通还, 一馆借书、 多馆还书, 并在全国首创 2424 小时 ATMATM 自助借还服务。展览馆实行布展内容依托镇(街)、部门、企业、单位,展览策划和技术维护、专业管理、后勤服务引入有资质的公司管理的全新运作模式。九、创新社会办公益文化的机制(一)建立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机制遵循“市场化运作、个性化策划、规范化组织、整体化推进、多元化着手、品牌化打造”的原则,实行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制定XX*XX* 目公益文化活动招商管理暂行办法,对整个招商工作进行规范管理。项目组里成立了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组委会,由宣传部牵头协调,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35、和各有关工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实施。各项目小组也成立了相应文化招商机构,明确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冠名、承办、策划、投资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的开发利用,为“企业走进文化,文化融入市场,经济和文化联姻”搭建平台。(二)创新社会办文化机制制定XXXX 项目社会办创新团(队)扶持办法,对社会办团(队)进行培养扶持,通过设立各种赛制,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加强对企业创新团体、校园创新团体、社区创新团体的引导和扶持。同时,还规范和引导民间各类项目创新协会的发展,把各类协会建成创新人才之家、文化活动之源。 此外还制定 X XX X 项目关于博物馆之城建设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给予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各种力量办博物馆的多元合作方式,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资金、藏品、管理等资源,通过合作、合资、参股、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投资经营博物馆;引导社会力量重点办好历史资源、产业资源、艺术收藏和休闲消费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三)建立社会办创作机制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 组建了 XXXX 画院、 XXXX 文学艺术院, 以及 XXXX 歌曲、XXXX 山歌等 1010 个各具特色的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