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怀古诗与佛教因缘_第1页
晚唐怀古诗与佛教因缘_第2页
晚唐怀古诗与佛教因缘_第3页
晚唐怀古诗与佛教因缘_第4页
晚唐怀古诗与佛教因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绪论2一、诗人的敏锐观察2二、晚唐局势下的诗人百态:与佛教思想的契合2三、佛教思想的深入人心3第二部分:本论3一、晚唐怀古诗中佛学的“空观”的理念3二、晚唐怀古诗的“空寂”心态4(一)初唐的陈子昂4(二)盛唐的李白4(二)晚唐的许浑5三、让历史消融在生命哲理中的晚唐怀古诗5四、从佛道比较来谈“空观”在晚唐怀古诗里出现的意义6五、晚唐怀古诗的价值意义7(一)思想内容的丰富7(二)怀古诗中哲理与诗美的和谐7第三部分:结论7参考文献8摘要:晚唐的诗人面对乱世,无论是对自身的价值实现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持否定态度。而将目光和情感投射到古代当中,加之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产生了大量的怀古诗作

2、。并在诗作的思想内容上,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触及到对人生的意义的终极关怀问题。在以刘禹锡、许浑等为代表的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晚唐怀古诗人当中,将佛学思想的禅意和空灵美感融入诗作当中,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晚唐 佛教 怀古诗Abstrac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 to face troubled times, either on their own value or concerns about the fate of their country, have a negative attitude. Eyes and emotional projec

3、tion to the ancient times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profound impact of Buddhist thought, resulting in a lot of nostalgia poems. And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poems, rose to the level of philosophy, and touched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Which in the late Tang nostalgia poet Liu

4、 Yuxi, Xu Hun influenced by Buddhist thought, Zen Buddhist Thought and ethereal beauty into the poetr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history.Keywords: late Tang Dynasty, Buddhism, pregnant with poetry,晚唐怀古诗与佛教因缘第一部分:绪论 晚唐时期和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末期一样,政治腐败,官场倾轧,民不聊生等,危机重重。但是晚唐时期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是:盛

5、唐的繁荣给予了唐人无与伦比的豪迈,但是仅仅几百年,旋即情况直转急下,盛极而衰,对唐人的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对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对环境超敏感的诗人们。同时由于佛教的思想的传播,为很多诗人所接受。诗人们面对环境无力改变,只有把眼光投射到古代,配以佛教思想的空灵、虚空,了大量的怀古诗。一、诗人的敏锐观察艺术来源于现实,同时也高于现实。作为诗人,对世间万物有更敏锐的感悟能力。无论是从外界环境而言,还是对诗人自己的前途而言,晚唐时期都是变革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为诗人们提供了最好的创作环境,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怀古主题生成、延续与壮大发展,是基于崇古念旧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6、,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由于文字史料记载的稀少以及信息流通的模糊,更多的是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中华民族共享的传承。对于这一份传承,中华民族怀着敬仰之心。唐朝国祚近三百年,作为晚唐人,他们对兴衰、迁逝主题比任何时代人有更敏锐的感悟。山河旧迹、霸业陈迹上的辉煌片刻一遍遍被晚唐人联想、沉醉,然后又一次次被不堪现实击碎、破灭,加深了迁逝之悲。晚唐人的怀古作品里温孕着这股迁逝之悲,同时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二、晚唐局势下的诗人百态:与佛教思想的契合晚唐时期,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农民起义,还有少数民族的入侵内忧外患使得一时繁荣的盛唐王朝盛极而衰,政局急转直下。整

7、个唐王朝危机重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此时,而在文坛上,诗人们经历了盛唐的豪迈,对如今的这一切抱有一种绝望的态度。就将眼光投射到古代,对古代的人和事进行咏叹和怀念,成就了一大批的怀古诗作。不遇之悲:晚唐诗人们在黑暗的时代条件下,满怀才学与一腔爱国热忱,却无法建功立业,这种怀才不遇使得诗人们将视线投放到古代,来寄托自己的这种不遇之悲。生存意义幻灭。盛唐的豪迈一去不复返,而此时的唐王朝却危机重重。诗人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生存的意义在于何处?这种幻灭感大大影响了晚唐诗人们的思想,并深刻地反映到他们的诗作当中。人生短暂,而日月长存。诗人们历经人生沧桑,到头来

8、却还只是一片虚空。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曾经的豪华富贵、夜夜歌舞,终归于寂灭,只剩下“千官冢”与高高低低的禾黍。青山依旧、自然永恒,而繁华已逝、英雄不在,不禁让人生出人世意义何在的疑问与感叹。消极避世。诗人对现实绝望,加之人生无常,无意义可言。晚唐诗人在诗作中流露出的逃离现实、不预政治的心理倾向,看似看透一切,超脱尘世,实际上更反映出了诗人在冷漠外表下的极度伤感与忧郁。正是因为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思考历史变迁与盛衰兴亡之道又感到意义幻灭的悲哀,晚唐诗人才会出现人格的变态一种精神虚脱后的漠然与麻木。三、佛教思想的深入人心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经过

9、魏晋的发展,到唐朝已发展到顶峰。佛教虽是在印度产生,但传入我国后,经过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已成为中国的佛教,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尤其是禅宗则完全是中国自创的。唐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麻痹人民,都大力扶持佛教。很多皇帝都是佛教徒,最有名的就是武则天了。但是她信佛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继承皇位提供理论基础罢了。但无论如何,官府的支持为佛教的发展大大提供了便利。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对佛教更是深信不疑。他们本来就是弱者,很多时候无力保护自己,便产生了佛教的生存土壤。而对于宗教的发展而言,发展最为旺盛的不是在盛世时期,而是在衰世时期。盛世中人们生活在世俗当中,或多或少生活总有些起色。而在盛极而衰的时

10、期,则大不一样了。政治腐败、藩镇割据苛捐杂税,最苦的还是下层的人民。所以在晚唐时期,宗教的发展获得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尤其是佛教讲究的生死轮回和万事皆空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来接受,获得了蓬勃发展。在文学史上,更是有很多的士大夫接受了佛教。他们怀念盛唐时的轻灵繁荣,而眼下的政治黑暗和自身价值的无处确定,使得他们选择了“修行”,修身养性。也成就了一大批的诗人。第二部分:本论一、晚唐怀古诗中佛学的“空观”的理念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空观假观第一

11、观,佛言世谛不可乱。”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修三止者,是体真止依止。修三观者,是空观依止。”“空”论,是佛学的基本理论。小乘佛学提出,人我系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人可分解为各种因素,故人我空。大乘佛学认为人我与法(事物)俱是空,称万法皆空。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大乘佛教修行的主要内容,其中般若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明”、“智”、“慧”、智慧”等。“般若波罗蜜多”即指通过智慧达到彼岸。大乘佛典所称之般若,特别强调是认识诸法实相的智慧。所谓实相,“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指摆脱世俗所认识之假相,认清“性空幻有”、“一切皆空”,即达到般若各派所讲之真

12、如(即真,真知,真相)。唐代很多诗人对佛教都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盛唐时期的王维。我们来看其诗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开篇第一字便是“空”。全诗的格调非常自然,透着淡淡的禅意。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深受佛教的影响。而到了晚唐时期,由于政局的剧烈变化,诗人转而心向空门,隐逸的思想逐渐显露:他们比初唐、盛唐、中唐的诗人更能体会到世事变迁的沧桑感、生老病死的无奈感,而佛教所宣扬的“万法皆空”的教义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既然一切到最后都是“空”,那何苦还要苦苦追求那些虚荣呢?因而,在晚唐,出现了许多隐

13、逸诗。且看贾岛和他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自己早年就曾做过和尚,后来在韩愈的帮助下还了俗,开始进入仕途。但在晚唐的民生凋敝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本来出身就贫寒,品尝过人生苦难的贾岛,在与险恶社会作斗争时,早年的禅宗思想就成了他的斗争的精神武器,也为自己在精神上的超脱提供了一个出口。因此,在这另方面的作用下,贾岛写山林禅院的诗句不仅有一种“苦寒”之味,也保留了僧人的本色。二、晚唐怀古诗的“空寂”心态在晚唐之前,怀古诗多注重借景抒情,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在看到眼前景物,抒发内心感受,但是归

14、根结底仍是关注当下,关注当下国家的命运或者自己的前途命运。而从心态上来看,所表达的也都是一种肯定的心态。而晚唐怀古诗则更多的从“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出发,讲述的是世事无常,一切都是“空寂”,表达的是一种否定的心态。为了更显示出这种对比,且看初唐、盛唐和晚唐怀古诗的对比:(一)初唐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

15、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二)盛唐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16、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台由此得名。李白登台怀古,但此时早是“凤去台空江自流”,由此想到昔日的吴国与东晋:繁华的吴国宫廷已经荒芜,倜傥的东晋才子们也早进入了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呢?只有青天外的三山仍旧碧绿,只有分割长江的白鹭洲依旧在把时光守候。 诗人不是看得很透了吗?其实还没有。请品味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原来他心中正恨恨地生着“浮云”(小人)的气,幽幽地滋生着不能近“日”(皇帝)的愁。这是他从翰林学士位上被排挤离开长安后的怀古之作,也许他心中仍想着要为皇上干一番事业,哪怕(以便)以后“成古丘

17、”。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二)晚唐的许浑在许浑的咏史怀古诗中,从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这种迫于现实的无奈隐逸之思,表明自己超脱的人生态度。在题苏州虎丘寺僧院,诗人即云:暂引寒泉濯远尘,此生多是异

18、乡人。荆溪夜雨花飞疾,吴苑秋风月满频。万里高低门外路,百年荣辱梦中生。世间谁似西林客,一卧烟霞四十春。虎丘寺,原名云岩寺,是东晋司徒王氓和王殉的别业。诗人访此古迹,开始便言要“暂引寒泉灌远尘”,将远行的辛劳形象地表达了出来,饶有幽默,却又旋即转入深沉,感叹“此生多是异乡人”,似在言思乡之情,但与第三联“万里高低门外路,百年荣辱梦中生”对读,则可知诗人的感叹不仅仅是因为异乡人的孤独,更是为了浮生如梦的无奈,希望远离尘世。而尾联“世间谁似西林客,一卧烟霞四十春”,则进一步将诗人企羡前贤隐逸生活的心理表露无遗。雷起剑评丁卯集卷上评此诗日:“唤醒多少醉梦”。确实,这其中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经历

19、了人生的沉浮,诗人早己将富贵与生死都参透了,“百年荣辱梦中生”,一切荣华富贵都终将成为一场梦,化为泡影。三、让历史消融在生命哲理中的晚唐怀古诗晚唐怀古诗中写得最为杰出的,当是诗作里既无作者一己之身世悲叹,亦无个别历史事件结局的兴趣,而充满着由一个历史事件所代表的无数历史事件所包容的生命哲理,以及创作主体成为对象主体,进人生命哲理的反思之中,由此使接受主体看不到一首怀古诗的现实关怀具体内容是什么,只体味到一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之情。试读下面两首名诗: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戌楼空。松揪远近千官家,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胶怀古)六朝文

20、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盆,参差烟树五湖东。(杜牧题宜州开元寺水阁)许浑诗借隋朝灭陈来“浑写”六朝兴亡之“大意”,其“涵概一切”的命意方式,正是晚唐典型怀古之作的写作方式,与杜牧诗那种用“六朝文物草连空”概括方式写起,其精神命意完全一致。再看许诗和杜诗中间两联,皆是以王朝的兴亡与人世替代对比江山风景的长久,最终指向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晚唐人而言,从终极的意义上来审视人世间的成败得失、荣枯兴亡,都只是过眼云烟,其间并无差别。这种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伤感,是因为庶族地主阶级文人继安史之乱的打击后,复遭永贞革新失败的挫折,又被甘

21、露之变展惊。面对着没完没了的党争、战争和宦竖与朝宫之争,文人们对他们期冀的封建政治和前途产生了空前的怀疑和失望。深深的伤感在荒殿废墟中升腾,从而引出人生空漠的思考和价值安在的苦闷。“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殷尧藩<登凤凰台的这两句诗,说明了进人晚唐以来文人的怀古心态。人们看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所以人间世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如刘沧邺都怀古“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残春杨柳长州迥,落日兼茵远水平”、徐黄十里烟笼“北邝坡上青松下,尽是铿全佩玉坟”、沈彬金陵杂题“千征万战英雄尽,落日牛羊食野田”、李群玉袜陵怀古“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场迁变秋芜绿,坟家高低落照红

22、”、李那骊山怀古“深宫带日年年静,翠柏凝烟夜夜愁。鸯凤影沉归万古,歌钟声断梦千秋。”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汉末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惊呼恐俱和大悲大愉,只有深永的伤感和无可奈何的啃叹,甚至连伤感和啃叹也都淡到难以觉察如刘兼咸阳怀古:“高秋咸镐起藉风,秦汉荒陵树叶红。七国斗鸡方贾勇,中原逐鹿更争雄。南山摸漠云常在,渭水悠悠事还空。立马举鞭遥望处,阿房遗址夕阳东。”在这里,沉重的历史伤感已经淡出,诗人立马举鞭于夕阳下,大有指点江山、冷观历史的超然,正如漠摸南山、悠悠渭水一般无情地观看历史的悲喜剧。不过,在这冷漠的背后,人们还是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阿房宫遗址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四、从佛道比较来谈“空观”在晚唐怀

23、古诗里出现的意义道教所讲求的“不争”并不是束手就缚,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为,以彰显“天理”。例如,道教相信通过修炼(修道),不仅可使精神生命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使生理生命达到脱胎换骨。所以它要打破定律,改变法则,战胜困难,与无情的命运相抗争,并提出了“我命由我,不属天地”的口号。这就是道教的“争”,也是道教最大的“争”。另一个“争”,便是去做功德。总而言之,老子的“不争”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顺乎天理而不强求,是迂回曲折地实现人生意愿的处世艺术。佛教讲的涅槃寂静,佛教所追求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进入无为之境。佛教用贪爱与贪欲

24、来解释人生苦难的原因,主张要消除爱欲,而这一思想正与老子主张的寡欲、无欲、去奢等思想相一致,因此汉代人所讲佛教的道理就是老子的无欲去奢思想。从中国的传统道教来说,教导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荣华富贵不争也罢,对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一定要尽力而为。而佛教则在于引导,引导人们进入真正的“无为之境”,最大程度地成就自己。具体到晚唐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命运来说,大厦将倾,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扶得起来的。这些诗人们虽然有满腹的报国热情和过人才华,但也对现实无力改变。只有将眼光投射到古代,自身的愤懑之气。而此时,佛教深刻影响了这些诗人们的思想状态,他们对现实无力改变,遂在山水日月的永恒之间抒发自己的情感。隐

25、逸诗占据了很大部分,但大都是对环境的描写的,并且带有人生哲理。其中“空观”思想的反映,只不过是诗人们的情感无处投射的结果罢了。怀古诗就是对古代的人和事物进行怀念,本来就是对逝去的东西的留恋之情。逝去的东西本来就已经是过去的了,已经是虚无了,怀古诗就是表达的一种虚无;与咏史诗相比,那些诗人们借古时来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目的仍在当下。而对这些晚唐的诗人来说,那些咏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此繁盛的唐王朝即将毁灭,就连古代的那些英雄,他们在现在留下了什么呢?一切都是虚无。都是虚空。五、晚唐怀古诗的价值意义晚唐的怀古诗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诗本身的美感上,都有浓厚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内容上来说,晚唐

26、诗人将人生哲思融入诗中,拓展了题材;从诗美的角度而言,佛教空灵的境界和禅意在诗中比比皆是,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感。(一)思想内容的丰富晚唐社会现实导致了当时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第一,乱世萧条的社会环境与荒凉凄苦的时代心理;第二,末世的腐朽政治与苦闷绝望的时代心理;第三,老庄及禅宗思想影响下向往孤寂的社会心理;第四,放纵享乐之后乐极悲来的感伤心理。这几种心理构成的时代特征,由此带来的晚唐怀古诗的是悲凉荒寂之美,丰富了唐诗的思想内容。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怀古诗已经超越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局限,题材也不单单是对古代的某人某事进行的考量,而是指向人生的终极关怀,满含着人生的哲理

27、思考和哲学思想。诗人把古代遗址安放在大自然中,让人们在其中去感悟人生与王朝、生命与功业孰轻孰重。晚唐诗人以怀古诗的形式,表现他们在审视了大唐帝国的兴衰之后的思考。这种对历史的思考以怀古的形式出之,突破了前人笼而统之称为“咏史”的域界,将怀古从咏史中剥离出来,并将对历史反思的领域扩大到对存在的终极关怀。(二)怀古诗中哲理与诗美的和谐反思,是人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理性思维方式;历史,是人们反思的结果;诗歌,是情感的流淌。要使理性思维的哲理与丰富的情感水乳交融,在诗中表现出来,使哲理不至于沦为说教,使言情不流于肤廓,这是诗歌成熟后,诗人追求的艺术至境。应该说,晚唐不少优秀的怀古诗已臻此境。在对历

28、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诗人无意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和某一桩历史事件进行一对一的评价,而是关注这些历史人事给后人留下的生活哲理。行人在汉文帝墓前虔敬的拜渴,对显赫一世的始皇帝的陵墓却不屑一顾,其中的道理尽在不言之中。吴宫的欢宴、陈宫的淫靡,在流水落花春去之后,那双双对对的燕子,想来将飞向寻常百姓家去,诗人把自己直觉的感悟,以直觉的形象来传达,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是深刻的“人的觉醒”,其中所包孕的哲理亦十分探邃。要处理好情理之间的关系,使诗歌不至于成为禅家的倡语,而又要充满盎然诗意,就不得不追求“韵外之致”,由此而产生晚唐诗歌美学的自觉精神。第三部分:结论盛唐盛极而衰的晚唐,给诗人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他们面对当时的乱世,无论是对自身的价值实现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持否定态度。诗人们对当下的否定,将目光和情感投射到古代当中,产生了大量的怀古诗作。这些诗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