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收购及重组-第二章读书笔记_第1页
兼并-收购及重组-第二章读书笔记_第2页
兼并-收购及重组-第二章读书笔记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 第二章第二章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1897-1904 年的以横向整合为标志的第一次浪潮、1916-1929 年的纵向整合浪潮、1963-1970 年的混合多元化并购浪潮、1981-1989 年的杠杆收购浪潮和1991-2000 年的战略性并购浪潮。几次并购浪潮具有周期性特点,第二章主要讲述几次并购浪潮始末,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883 年经济大萧条之后,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经济复苏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形成生产大垄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是众多大公司面对疲软的经济环境对美国国内很多业绩不佳的企业做出的回应。 美国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在

2、1890 年开始实施,它是美国以后通过的一系列反垄断法律的基础,该法作出的最重要的规定有两点:一是禁止妨碍贸易或商业的任何合约、联合以及共谋行为,二是禁止意在垄断某一特定行业的任何企图或合谋行为。但第一次并购浪潮恰好发生在 1897-1904 年间,即恰好发生在谢尔曼法通过后不久,这就是说,美国的第一个反垄断法并没有阻止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带来的同行业大规模合并。原因是谢尔曼法的用语问题。譬如,该法指出任何妨碍贸易的合约都是非法的。从早期的理解来看,它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合约都不合法,因此法院完全有理由拒绝实施这一部分法律。但是,法院也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替代法律。 在这种情况下, 法院的实际判决,如

3、最高法院在 1895年判定美国食糖精炼公司不是一个妨碍了商业发展的垄断组织, 使得谢尔曼法在它通过之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是一纸空文。 另外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放宽了对公司获得资本的限制,使得公司在进行收购活动时更易于筹集资金;同时允许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票则使得公司能够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来完成收购, 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收购行为。 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促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许多公司认为市场潜力不再受狭义概念上的市场界限限制, 开始大幅扩张以充分利用现在更为广阔的市场。本地的企业面对来自远方的竞争者,也会选择与同地区的竞争对手合并以维持市场份额。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

4、方便的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1882-1900 年,铁路运输成本平均每年下降3.7%。 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 20 世纪初造船信用的崩溃引发了银行的融资风险,银行风险陡增,最终导致 1907 年美国的银行倒闭风潮;其次,更为重要的是 1904 年美国股市的崩溃。下滑的股票市场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造成并购的融资来源严重缺乏,紧接着 1907 年的银行业恐慌,这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可以一提。一是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多数都是横向并购,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即公司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减少单位成本,从而提高效率。但是,多数并购以失败告终,这也

5、许对许多公司打消收购的念头起了不小的作用。二是在 19011908 年老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逐渐严厉起来,政府最初在反托拉斯诉讼中常败诉,但在老罗斯福执政后期,政府在法庭上开始越来越多地赢得诉讼的胜利。 这对大公司大肆收购以控制市场的垄断计划亦有不小的打击作用。在老罗斯福的继任者塔夫脱的任内,他将一些大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分拆,但是,由大企业分拆而成的企业有许多最终变成了大垄断无 公司。例如,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成多家公司,其中的新泽西州标准石油最后演变成埃克森公司,纽约标准石油演变成美孚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演变成安然公司,印地安纳州标准石油则演变成阿莫科。 第二次并购浪潮第二次

6、并购浪潮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916 年至 1929 年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苏使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为美国证券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许多不同的行业互相合并,最后形成寡头而不是垄断的行业格局。同时,第一次并购时期形成的合并模式继续存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反托拉斯环境比第一次并购浪潮还要严格。到 1910 年,过会更加关注市场和垄断权力的滥用, 谢尔曼法不能有效制止垄断的缺点越来越明显。191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克莱顿法案,加强了谢尔曼法的反垄断条款,这部法律成为阻止垄断形成的重要工具。 这个时期, 政府广泛的实施价格限定政策,在反托拉斯法的执行上更为有效。 第二次并购浪潮的主要

7、特征是纵向并购,即很多并购案例是通过并购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零部件厂商都整合到一个公司里,各个工序相互结合、连续生产、形成一个统一运行的联合体。这样的并购有助于生产的连续性,减少零部件的流转环节,节省交易费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譬如,这样的联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个工序产生的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更好地分配原料、动力,并解决原材料的后顾之忧。大量的纵向并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整合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美国工业的效率。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公司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收购了众多的各类企业,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联合体。 福特公司拥有生产焦炭

8、、 生铁、 钢材、铸件、锻造、汽车零部件以及汽车用冰箱、皮革、玻璃、塑料、橡胶、轴承、发电器、蓄电池等有关汽车的无所不包的下属企业,它还有完整的运输体系和全国的销售网。当时福特公司拥有 6 亿吨煤炭储量,50 万英亩木材,它生产的车用冰箱比全国家用冰箱总量都多,它的皮革厂每天生产 8 万码皮革,玻璃厂每天生产 1 万平方英尺的玻璃。 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美国出现了金字塔式的控股公司,即一家控股公司控制第一层子公司,第一层子公司又控制第二层子公司,第二层控制第三层,第三层控制第四层,有的母公司控制达六层之多。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每一层子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至少是股份公司,所有子公司都由上一层母公司控股

9、。控股公司的出现既是并购的结果,也大大促进了并购,因为用较少的资金可以控制较多或较大的公司。在第一与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少数大投资银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很多并购是通过融资实现的,而融资往往需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中介,因此,投资银行主导了并购。对符合它们意愿的并购,它们就鼎力相助,否则就通过拒绝帮助融资来阻碍。此时,投资银行之间各有各的客户,相互很少竞争,这与以后的情形很不相同。 公共事业企业的集中化程度得到了尤为显著的提高, 其中多数并购涉及到到那些股东数量较少的公共事业控股公司。另一方面,作为战时经济政策之一,联邦政府鼓励企业进行合作以扩大国家生产力,这些促进了并购活动的发展

10、。 1929 年的“黑色星期四”结束了第二次并购浪潮,这是一次之前历史最大的的股票市场危机。尽管这次崩溃并不是大萧条最本质的原因,但起了很多的推动作用。股票市场的危机导致了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极具下降,生产活动和消费支无 出进一步缩减, 进而经济衰退更为恶化。 这次危机之后, 公司并购数量大幅减少,公司不再关注或张, 只是力求在需求迅速全面下降的情况之家能够位置债务的偿付能力。 第三次并购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965 年到 1969 年,以混合并购为特征,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创历史的高水平并购活动,相对较小的公司收购大公司并不是稀罕事。 这时期形成的综合性企业不只是在生产线上实

11、现了多元化。 多元化公司通常指在其他行业有一些子公司,但大多数产品属于一个行业的公司,与多元化公司不同,综合性企业在不同的行业都有大量的生产活动。LTV 公司、Litton 产业公司和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就是很好的例子。 ITT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收购了一些公司,如华国汽车租赁公司、喜来登酒店、大陆银行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性不大的企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中许多著名的综合性企业都实施了多元化战略。 当拥有融资资源的公司寻求扩张的时候,他们面临更为严格的反托拉斯监管。1950 年塞勒凯弗维尔法增强了 1914 年克莱顿法的反并购规定,他的通过使得 60 年代的反托拉斯气氛更为浓重。克莱顿法规定,

12、如果收购其他公司的股票导致行业竞争明显下降,这样的收购是违法的,但是法案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不阻止对公司资产实施的反竞争性并购,塞勒凯弗维尔法弥补了这个漏洞。这使得有扩张意图的企业发现形成综合性企业成为了扩张的唯一出路。 管理学科在期间飞速的发展加快了综合企业的步伐, 管理科学发展称为一种促进组织管理的方法路,理论上应用于各种组织,包括公司、政府、教育机构等等。 与前两次并购浪潮不同的是投资银行不再为大多数并购融资, 扩张型经济中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形成了紧缩的信贷市场和高利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牛市中股票价格越升越高,道琼斯工业股票从 1960 年的 618 点,上升到 1968 年的906,

13、随着股票的飞涨投资者开始关注具有成长性的股票。潜在收购方很快发现,通过股票融资实施收购是在不增加额外税务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每股收益的一种理想 “无痛”方法。因此很多公司都开始了市盈率游戏,以证明他们的收购时合理的。市盈率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普通股股东所得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越高,投资者给予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就越高,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股票。这个游戏的关键是把高市盈率公司的市盈率运用与合并后的公司。 但是随着公司越来越大,在合并后公司的盈利能力中,目标公司所占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某家公司收购好几家市盈率较低的公司之后,市场将不愿意在使用最初的高市盈率,因此,很难再找到可以不降低收购公

14、司股票价格的目标公司。随着合适公司的减少,收购浪潮逐渐慢下来。 会计操纵也是第三次并购浪潮的特征之一。当时的会计准则规定,如果被收购的公司拥有的一些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资产, 收购方有机会获得账面收益。当收购方卖掉这些资产时,收益记入帐中。 综合性企业的衰落可以追溯到 1968 年,当时司法部长助理理查德麦克拉伦宣布他开始准备制裁综合性公司, 因为他认为综合性公司对市场竞争有负面影响。此外 69 年税制改革法案的通过借宿了会计手段在并购中的滥用。改法案限制使用可转换债券为并购融资。1969 年,随着股市下滑,第三次并购浪潮结束,正式因为并购导致证券价值远远超过其所代表的经济基础价值。无

15、第四次并购浪第四次并购浪 第四次并购浪潮开始于 1981,结束于 1989 年。 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第四次并购浪潮, 金融创新对并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这次并购浪潮由金融财团推动,其中投资银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间最有影响的金融创新就是麦克尔米尔肯设计的垃圾债券,从而拉开了“杠杆收购”的序幕。 “杠杆收购”即小公司通过高负债方式收购较大的公司,而高负债的渠道主要是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到足够资金后,将不被看好而股价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购取得控制权,再进行分割整理,使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经营状况好转,待股价上升至一定程度后进行套现。 “垃圾债券” 、 “杠杆收购”等金融工具的

16、创新,使得“小企业并购大企业”成为可能,从而使得并购形式更加多样化。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杠杆收购方式并购的公司总价值达 2350 亿美元,涉及公司 2800 多家,由金融机构支持下的杠杆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中的主要并购手段。 第四次并购浪潮以创新的并购技术和投资工具为特征, 进攻型和防御型的策略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果收到不欢迎的出价,潜在的目标公司就会设定各种防御性的反收购措施以及加大防御的力度。 出价方面对不断增加的更加创新的并购策略, ,不得不小心应付。因此繁复的并购给投资银行带来巨额的无风险咨询费,这一时期这些费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的并购专家们设计出许

17、多推动或防止并购的创新技术和策略,向潜在的目标公司和收购方施压,以使他们雇佣自己。 这一时期,联邦和州政府之间的冲突不断,被收购困扰的企业更多的向州政府群球保护抵御收购,他们通过说服地方立法机构使其通过相关的反收购法案,而这些法案将导致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直接冲突。联邦政府的代表如 SEC 认为这些法案青海了各州之间的想也来往; 州政府却认为通过这些法案是为了保护本州企业最基本的权益。很明显,一些州政府成为了本地企业的保护者。 另外一方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并购还涉及其他国家公司对美国国内公司的收购。国际性并购除了涉及到国内收购的一般问题,还引发了货币价值的问题。如果美元相对外国货币贬值

18、,美国股票就会下跌,国外货币的购买价值就会上升。美元贬值使美国企业成为日本或欧洲公司理想的收购目标。 1990 年经济进入了短暂的相对萧条期,许多高收益杠杆交易被迫终止,除了经济的衰退,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也导致了并购浪潮的结束。 第五次并购浪潮第五次并购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敌意收购开始减少,并购动机多元化。此轮并购中,并购动机已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其他动机还包括新市场寻求、提高市场进入效率和控制力、增强协同效应、融资便利、拓展所有权优势、战略跟随以及经理人的个人愿望等。其中,基于对战略资源掌控和创新能力整合的目标成为并购的主要动因。 与前几次并购浪潮一样,

19、 第五次并购浪潮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交易类型。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开始盛行互补型行业合并交易这被称之为连环收购。 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多大联系的行业通过大规模的收购互补型企业而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一开始具有一定价值,但所需时间太长。到90年代末,由于这些交易没有实现预期的收益如低成本和协同效应等, 市场对这些交易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无 1997-2001 年间按照并购的美元价值排序的前五个行业分别为传播、金融、广播、计算机软件及设备、石油,在这些行业发生的并购案所涉及的并购金额占并购总价值的 49%。 同期按照并购的数量排序的前五个行业占总的公告的并购的45%,分别为计算机软件、服务

20、业、经纪与投行(管理咨询业)、传播业与零售业。 第五次并购浪潮期间金融行业发生了大量的并购案。1991年7月,全美排名第六的化学银行和排名第九的汉华银行合并,合并后资产跃升至135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全美第二大银行,从此,拉开了本次全美金融业并购的序幕。不久,美国第七大银行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兼并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苏夫然(Sovran)银行,使其资产额达113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三大银行。同年8月,美国第二大银行美洲银行收购了第五大银行太平洋安全银行,使其资产额达到了1900亿美元,仅比花旗银行资产少270亿美元。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银行界出现了三次大的并购事件,引

21、起了美国管理层和银行界的极大关注,揭开了银行并购的序幕。1995年,大通曼哈顿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资产总额达3000亿美元,产生了当时全美最大的银行,对美国前几名的银行形成了极大的冲击。1997年大大小小的银行并购案就发生了11起,交易额达到创记录的953亿美元。1998年 4月6日,花旗银行与美国大型金融集团旅行者公司,创造了总交易额达829亿美元的当时世界最大并购案。此后一周,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商业银行美洲银行与全美第三大银行国民银行宣布合并, 创造出总资产达5700亿美元、交易金额600亿美元的最大银行。同一天,美国第一银行与芝加哥第一银行也宣布将“合二为一” ,使得交易金额为300亿美元

22、、资产总计2400亿美元的并购活动付诸实施。这三起并购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美元。特别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超级巨型金融机构。银行业大规模并购的同时也带动了保险业和其他行业并购活动的迅猛发展。列美国第三位的美国再保险被慕尼黑再保险所购买; 美国通用再保险公司也完成了对德国科隆再保险的收购;1999年初,美国保险巨霸美国国际集团通过银行和其中介销售商向市场推出新的人寿保险险种, 哈特福德和旅行者集团等大型保险公司已为银行准备了销售和支持的一揽子服务组合,以便银行通过“外部采办”进入保险领域。保险、证券等行业相互渗透,相互竞争。尤其是1991年、1995年,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