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审美张力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论红楼梦的审美张力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论红楼梦的审美张力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论红楼梦的审美张力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论红楼梦的审美张力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红楼梦的审美张力摘要红楼梦被称为“亘古绝今一大奇书”,其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复杂而又不尽相同,让读者难以忘怀,特别是小说中人物关于“情”的塑造,每一个人物对于情都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了一个因“情”而形成的庞大的体系结构,从有情到无情,从亲情到爱情,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的悲欢离合。在小说整体结构上采取了多重线索共同进行的网络式结构,在爱情中写家族变迁,既不单一也不会太过厚重,再加上结构上虚与实的交叉运用,将理想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除了“现实与浪漫”并存的独特魅力。一部小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是“情”的描写也不仅是结构的宏大而是小说从始至终所体现的思想张力。红楼梦这部书中作者赋予了很多

2、种的思想,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人性的解读,即人的“善恶”的评判,对人评价应站在情感的高度上而不是道德,即“崇情”思想。从情感到结构再 到思想,红楼梦的每一个部分都展现着其独特的艺术张力。关键词:红楼梦 ;审美张力; 情感张力; 虚幻与现实; 思想张力第一章、引言读红楼梦,有的人是被其中悲惨的爱情故事所触动,有的人是被纷繁复杂的场景所震撼,而有的人是被恢弘的历史气韵所折服。俗话说“一百个读者里面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对于红楼梦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从清末到如今,红楼梦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各种方面,最出色的就是成立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红学的出现推动了红楼

3、研究的进程,然而,大都是对其人物的评价与思考,对于红楼梦整体的研究少之又少,一部小说能够成功,不仅仅是人物塑造还有其所展现的思想,结构,以及作者的价值观,只有深入到一部作品的灵魂,才能说读懂了这部作品。如今,在百花争鸣的现代思潮影响下,不仅仅是专业的学者对红楼研究兴趣浓厚,同时很多的非专业人员也对其兴趣浓厚,从林语堂到王昆仑再到刘心武教授再到如今的学生群体与古文化爱好者无疑都对红楼梦的文化研究还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极大的鼓舞了文学的发展。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更多地人开始关注到审美张力,即对于一部作品如何从审美方面去解读,近现代中对于红楼梦的审美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有人物形象的审美,有诗境生成的审美

4、,有艺术形象的审美,却少有思想方面的审美。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对红楼梦的审美张力作以研究,便于大家浅层认识,小说独特的魅力。那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于 小说中人物情感,结构以及思想方面作以研究,深究其潜藏在表面下的真正灵魂。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之下写出了他对自己阶级没落的痛苦,但同时也写出了他对美好的歌颂,“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道出了他的辛酸。也让我们看到了血泪凝聚后的辉煌。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体现着作者的心血,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张力。第二章、审美张力。审美张力是在艺术层面的一个理解,当然在文学作品中,审美张力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关于”张力“一词最早

5、是在美国批评家阿伦退特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的1,主要是从其逻辑上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了阐述,当时他指出诗的意义就在于张力,但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对“张力”的阐释。而格塔式心理学派的樊 奥康纳认为张力是文学中的艺术气质2,如修辞,风格,反讽等写作手法上的艺术品质。很多的学者都提到过“张力”但是对它的定义却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在我看来,“张力”最开始是物理层面上的概念,是指物体来自外界的一种牵引力,如今用于文学艺术方面时,其本意便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概念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即“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内在审美价值在审美过程中被欣赏,主体所感受、体验、发掘、思考而不断呈现扩张、增强,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3“张

6、力”并不是具体的一种力量,它是飘渺的,精神层面上的,艺术中是抽象的一个概念,如何去感知它,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是应该去感知的一个方面。而“审美张力”就是在欣赏一部作品中所从中感受到的与其他的作品不同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一部作品的语言,文字,更多的是对作品整体的感知,从中挖掘到作者的心理,这会对我们欣赏艺术层面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文学高于生活,且来源于生活”,文学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下衍生出来的,将平淡基于艺术的想象中,在强调生活本质的情况下用想象创造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张力效果,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部巨著红楼梦,诗意的语言,复杂的结构,曲折的情节,.这些都是其特色的体现。在这部

7、书中的艺术层面上,现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人物相反对立的性格特色,独特深邃的艺术思想,在读作品的时候,作品本身并没有突出的描述这一观点,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环境等的感知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思想,他的心理世界就这样完全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它的魅力体现,也就是它的审美张力。、红楼梦人物的情感张力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多样,所有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宝玉的至情,宝钗,王夫人等人的无情,香菱的有情,晴雯,芳官的纯情,宝黛的痴情等等。整部小说都在围绕着朦胧而又有深度的情感张力将人物刻画的更细致。第一节、宝玉的至情“至情至性”顾名思义就是指真实,直面本心,红楼梦中人物多样,相比其他人,只有贾宝玉

8、的性情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至情至性”,4从小说开篇就说他是因为无情才先去凡尘体验情的,因此,他就是“情”的代表,与贾母,贾政等人的亲情,与惜春探春等的兄弟姐妹情,与鸳鸯袭人等的主仆情,与秦钟的同窗情,每一种情感其实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当这些情感集中于贾宝玉一个人身上,却让我们在不同中看到了相同,贾宝玉在处理每一件事时他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是直面本心,在黑暗的封疆道德枷锁的威胁下,他的情感保持着纯真,保持着至情至性,这是这个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也是作者心中理想的贾宝玉的样子。贾宝玉是出生在官宦家庭的贵族公子,他理应是这种封疆思想的维护者,然而相反,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对亲情表现最突出的就是

9、与贾母之间的感情,对其他人只是畏惧躲避,他的亲人是封建思想的拥护者,而他自己是这样思想的反叛者,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依然没有被同化,贾政说他这是蠢,其实这正是曹雪芹赋予它至情至性的表现,在去上学时学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他说那是满口的酸臭,然后与林妹妹一起去看他认为有意思的“禁书”西厢记,公然的反抗封建礼教,这是他对亲情,对姐妹情,是书中描绘较多的一部分,宝玉她们大多则是合乎于理,都以姐妹相称,纯纯的兄妹情,对于照顾他的随从则是不计较身份地位,毫无主仆的等级意味,袭人生气,他会说好话,去哄,晴雯因为一把扇子生气,他便把自己的扇子给她,让她撕着玩,消气,与其说他们是丫鬟,不如说宝玉把他们当成朋友,贾宝

10、玉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女儿是水做的”他说出这样的话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他依然是这样做的,并且毫不避讳,他心里的坦荡是无人能及,哪怕是林黛玉也不会这样毫不避讳的说出心里所想,当宝玉遇到芳官时,连王夫人,赵姨娘等人都指着芳官的鼻子骂,说她是唱戏的戏子,是小狐狸精,小淫妇,但是当宝玉看到她被干娘霸占月钱5,还欺负她时,却为她鸣不平,还在他生日时等其他人走了之后与芳官酒令畅饮,他们没有主仆之分。他只是根据他内心最原始的判断去做,保持着他最本真的情感。在别人看来这种至情至性是又疯又傻,但是在曹雪芹却站在情中有理的角度,塑造出宝玉这样的至情至性,在情感中树立自己的思想观念。第二节、有情中的无情在大

11、观园中,有宝玉,黛玉这样对封建思想的反叛者,就有王夫人,薛宝钗这样的对封建思想的拥护者。王夫人在大观园中相当于最高层的决策者,而作者赋予她的标签是吃斋念佛的“大善人”,然而这样一位“大善人”却因为丫鬟金钏和宝玉的一句玩笑话,把金钏“打得半边脸火热”,把还她撵了出去,致使金钏儿投井身亡,知道金钏儿死了后她还流下了伪善的泪水,在晴雯“病的四五日水米不沾”的情况下,硬把她从炕上拉下来,当也就悲惨的死去。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次,如此的无情,曹雪芹在塑造时从吃斋念佛的“大善人”这样一个仿佛有情的人到她做出的事的“太无情”的转变,极尽的讽刺了封建礼教下人的丑陋,在书中还有许多人是这样的形象,贾母,宝钗也有这

12、样的特点。这种无情也正与宝玉的至情形成一个极端的比较,完美的突出作者对“有情”的追求。第三节、难得的纯情在封建礼教下由于身份地位的因素,很难有“纯情”的人,曹雪芹将他的理想情感赋予给藕官,在58回中,清明节藕官在大观园山石后面烧纸被婆子发现,硬要拉她去受罚,结果正好遇上宝玉,宝玉便帮她解脱了,宝玉问她给谁烧纸时,她让宝玉去问芳官,然后作者借芳官的嘴塑造了藕官的纯情,藕官仅仅因为和药官一起扮演夫妻,饮食起坐,互相嘘寒问暖,便在药官死后,哭的死去活来,不忘给她烧纸。5对于藕官来讲,她的身份卑微,感情生活没有人会去理会,而与药官是演夫妻生情,即使不是爱情,这样的情却也是真情,如此真挚的情感,用“纯”

13、来修饰再好不过了,作者对每一个人的塑造都是从情出发,然而赋予他们的情却截然不同,对藕官的“纯情”形象的塑造,也说明了曹雪芹心中最理想的不是只有地位高身份高的人才有。往往处在社会低端的人才会对情更加的珍惜,对情的保护也突出了作者的对情感的推崇。第四节、极尽的痴情红楼梦最直观的情感线就是宝黛的爱情,关于这部分,作者用“木石前盟”来定义,在开篇就定义了他们的遇见是“以泪还情”,这就导致了林黛玉只能爱贾宝玉,这是宿命论,为她的痴情做了铺垫,抛开这样的虚幻故事,在小说中林黛玉第一次见宝玉时就曾说“这个哥哥好似见过一般”,而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对于这样的开场白黛玉只在心里惊讶,而宝玉则是直接说出

14、来了,两人处理的不同,但却想法一样,足以看出宝玉的真实,黛玉的内敛,他们的爱情与他们各自的性格息息相关,宝玉作为贵族子弟,却没有染上贵族子弟的纨绔,反而保持着最纯的真、善、美,他的心思是最纯净的,这也是为何黛玉对他不同的原因,宝玉对于桎梏的封建教条持否定态度,这点与黛玉的看法完全相同,在大观园中,能够找到知己,是那么困难,因此两人比较亲近,久之生爱。黛玉的身世导致宝玉称为她精神上唯一的依靠,在整部书中,几乎黛玉的每一次出场都与宝玉有关。最经典的几次,第二十三回时共读西厢记中,黛玉看到宝玉在看书,黛玉对宝玉看西厢记并没有像袭人宝钗那样对他说教,反而和他一起看,说那才是好书,共同的爱好让黛玉对宝玉

15、生情,后来的黛玉葬花,宝玉赠帕等都呈现了他们的爱情,但因为宝玉处在大观园中,对别人的关心又让内心孤僻的黛玉频频落泪,后来的“金玉良缘”终于打败了“木石前盟”,黛玉焚稿到黛玉之死,她终于将眼泪流尽,用生命为自己的爱情悲剧画上句号。她用尽一生去完成自己的爱情,她的每一次落泪,每一次心痛,到最后的悲惨结局都是和宝玉有关,她就是为了爱情而活。她的痴情让人心痛。曹雪芹所建构的这个爱情故事它的悲剧结局完全与社会背景相契合,在黛玉的身上,她用生命来反抗不公的命运,结果却是在反叛中走向悲剧,这是那个时代最普遍的也是最现实的。对于黛玉她的情专一,对于宝玉,即使小说中宝玉是在女儿堆里成长,他看似“处处留情”,其实

16、是有着“专一”的爱情。作者塑造的宝玉是一个有着博爱之人,其实他把这样的情和对黛玉的爱情认得很清楚,作者赋予的宝玉是一个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孩子便觉着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6的人,所以他对女孩子都很关心,不论是他的姐妹还是仆人,这是他“处处留情”,其实这正是他性格的亮点,他的博爱,而与黛玉的爱情,他也曾说过的,在三十二回互诉衷肠中,黛玉说她吃醋的对象是宝姐姐和云妹妹,而宝玉却说“我心里的事难对你说,日后自会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就是你了”7,宝玉的这番话已经说明了他对黛玉的不同,并且也很清楚他的感情。这足以说明宝玉不是“多情”而是痴情,后来在成亲时

17、知道新娘不是黛玉时便疯癫,“旧病复发”,为这段情画上句号。宝黛的爱情中不仅黛玉是痴情人,宝玉又何尝不是。这样真挚的爱情是对我们爱情最美好的向往,却最终在封建道德的桎梏下破灭,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将这样的痴情描绘的淋漓尽致。第五节、小结以爱情为线索,又不仅仅写爱情,以“无情”写“有情”,将“情”之一字刻画到极致,人物更加立体。用“情”来映射时代产物下人思想的桎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第三章、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审美张力。红楼梦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第一点就是它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一种自传,因为作者本身的经历与小说中的相似,贾府与曹府,贾宝玉之于曹雪芹,似乎就是作者在写自己的故事,小说文本的真实性让我们认为这似乎

18、就是作者的自传,但是细细分析时又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自传的文本,作家的身世经历并不是与小说一一对应,它超越了一家一事的叙事模式,贾府仿佛是曹府,但又不是,它只代表了那时的官宦家庭的普遍情况。作者借用自己的经历来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官宦家族的故事,而宝玉的塑造或许有着他的影子8,但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因此,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作者基于现实而创造出的假的世界,但又与社会现实相关,又有了真实的一面,虚幻的世界,写实的思想,虚实相间的结构成就了这部小说的千古流传。第一节、丰富立体的多重线索网络结构在传统的小说中往往只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即单线结构方式,要么全文以爱情为主,要么全文以历史为主,而曹雪芹则突破

19、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各种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9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这条线索是第一条线,到了大观园后又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展开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这是第二条线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线,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这个现实世界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这是第三条线索。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的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

20、这样全书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10甄士隐联系着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贾雨村一头联系着甄士隐,一头联系着贾府,也就是虚幻与现实的连接点,他们两人出世入世两相对照,甄贾二宝玉两相映衬,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假的变化,使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加,形成一体,。青埂峰下的顽石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又回到青埂峰下,完成了严密的完整的总体结构。这是红楼梦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也是令读者震撼的因素之一,给我们展现出多重网络式的结构艺术之美。第二节小说虚幻与现实相间的结构张力曹先生在小说开篇就介绍了主人公的来历,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梦中遇到了一僧一道,道士说:“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说

21、到一句:“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厉。”11在这里,介绍了贾宝玉的来历,还提到这块宝玉是女娲补天时遗留的,他去到尘世只是为了体验凡尘俗世,所以就被癞头僧人送到了俗世成了贾宝玉,这是介绍了贾宝玉如何入世的,从梦境开始,梦境本就是空谈一场,从梦境介绍,让人不由得觉得这场景的虚幻性,小说中的这种出世与入世的还有林黛玉,也是第一回中介绍到降珠仙子,它是被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用甘露灌溉救活,所以为了报恩便跟着宝玉入世,以眼泪来还恩。降珠仙子的存在也是一种飘渺的神仙论,而还泪之说也是空谈而已,可是在小说中,林黛玉的命运又确实与这种“还泪说”息息相关,甚至最后的结局也是用泪尽来完结她的故事

22、。这与宝玉的介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虚幻也就是不真实,神的世界是假但是俗世是真,真假世界的灵活运用揭开了小说的开端。在故事的发展中作者多次借用托梦来完善情节,在第五回时,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太虚幻境”虚幻的,空的,神游,又是一场梦,但是梦中的场景又仿佛是真实存在的。借用虚幻的神仙论来揭示人物的命运,这是红楼梦的一大创新。在第十三回中,借秦可卿托梦一事告诉王熙凤贾府终会“树倒猢狲散”的事实,那时候秦可卿已死,只能借梦境来实现这一隐性的事实,梦是虚幻的但是梦中所揭示的是现实的,在情节的发展中作者将虚实相间运用的非常娴熟。在高潮中宝玉丢玉事件中曾说到过一个“甄宝玉”他的出现既不

23、突然也不突兀,在曹雪芹仅存的前八十回中,只有两次提到了甄宝玉,但是并没有正面出场。在第二回中,贾雨村谈过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位甄宝玉,性格与贾宝玉无异,在第五十六回中,江南甄家遣人来送礼,甄府的人看到宝玉后,也很惊奇,说甄宝玉与贾宝玉模样性格都很相似,而宝玉也曾在梦中见到过,在这样的描写中,如此一模一样的人在一部作品种出现,其实很少见,在这里,很多学者认为,甄是贾的影子,也就是说甄是贾的另一面,而甄府是贾府的影子12,前面 开端的时候已经说过宝玉是一块顽石,而甄宝玉的出现,仿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里面贾宝玉是在体验甄宝玉的人生,因此当他在俗世的“不堪教化”中选择了坚持本性时他就与这个俗世格格不入时

24、,在高鹗的续集中,宝玉最终还是与空空道人走了,本就是从虚幻中来,最终回到了自已的顽石身份重归虚幻。宝玉这一生正是一种“虚假”的真实写照。而甄宝玉,他是这个世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管他如何选择,他都是要继续完成他在世间存在的轨迹,他是真实的。这也就形成一个反衬,相同的性情,在最后会怎样,会被时代所同化,还是坚持自己的本心,这是遗留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后四十回的原稿,所以不能去揣测,但是曹雪芹的这种创作方法却是成功的,一个是虚幻的但是却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状态一个是现实的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反讽意味十足。整部小说中结构从假入真,又从真归假,真真假假将虚幻与现实完美结合。第

25、三节、小结究竟谁是虚幻谁又是真实的难以说明,就像书中那首诗中说的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作者将故事的发展与人物塑造在现实和虚幻的时空中穿插,有着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审美效果。五、意义深远的思想张力一部成功的作品,除了它的情感,构造外,最主要的还是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张力。红楼梦中最出彩的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在这基础上作者对于人性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节、红楼人物善与恶在小说中总是有好人有坏人,包括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但是在红楼人物中,作者却笔下留情,并没有把善恶分的那么清楚,一个人到底是善人还是恶人,不是由他的出生决定,而是取决于他做了什么事,在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

26、着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也就不好判断作者写的人物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人性是最难琢磨的,曹雪芹自己也说“不写大仁人和大恶人主要写不能成仁人君子,亦不能成大凶大恶之人”13,就像争议较大的薛宝钗这个角色,她是封建教条下最典型的人物,与林黛玉完全相反,林黛玉是追求自我,反抗腐朽的封建教条的典型,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温婉大方,端庄秀丽,这样的女孩正是封建社会下最完美的,她与黛玉一样,都是美的,黛玉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阴暗,腐朽,人性的压抑,精神的枷锁,宝钗的美则是那个时代下完美的产物,她的美就是为了那个时代服务的,所以太多的人怜惜黛玉,讨厌宝钗,认为她是伪善,其实她也不过

27、是一个少女而已,住进大观园寄人篱下的不止黛玉一人,宝钗也是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不得不轻言寡欲,端庄宁静,她的身世决定了他是一位官宦女子,她的教育也是封建正统思想,所以她的突出点也就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维护,在诗社时,黛玉的诗中出现了西厢记等的词句,宝钗便去和黛玉说她的说的都是些什么,去提醒黛玉不能再说,她的善体现在小细节上,在元妃省亲时,宝玉的诗中出现了“绿玉”这样的词,宝钗便帮他改了,这些细节正好表现出宝钗她的与人为善,不论她的动机为何,至少她在这些事上没有伤害到别人,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又没有一直把她刻画成这样良善的样子,她的心思也有体现出她“恶”的一面,有一次,她因扑蝶来到滴翠庭旁边,正好

28、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说悄悄话,怕被认出是自己,便嫁祸给黛玉,不管最后嫁祸给谁,她的这种举动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她性格中的“费尽心机”也就体现出来了,在金钏儿跳井而死时,她知道后也只是惊讶,然后反而去安慰罪魁祸首王夫人,这样的行径难免让人意难平,所以她的“恶”就是她美丽下灵魂的虚伪,对封建统治的极尽维护。但到底她也不算“大凶大恶”之人。不仅宝钗,贾琏也是典型的非善非恶之人,曹雪芹对贾琏的定义是一个好色纵欲之人,贾琏的好色整部小说多加渲染,从平儿到鲍二媳妇再到尤二姐,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和纨绔子弟的形象14,最后,因他导致了尤二姐的惨死,虽不是他所为却也是因他而死,他的“恶”是对王熙凤的不忠,对其他与他

29、暧昧的女子的不负责,但导致他这种性格的直接原因则是封建社会下腐朽的婚姻观念,他并不能说是恶人,他也有值得称颂的一面,小说中的贾琏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都知道他好色,但对于王熙凤他还是饱含深情的,他也会和王熙凤“打情骂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王熙凤对贾琏离开后的思念,以及帮他准备行囊,这些都说明他们之间是有真情的,后来他把自己的私房交给尤二姐,想要娶她,这点也说明了他对尤二姐有真情,他的善还有对石呆子的态度,父亲喜欢石呆子的折扇15,他便去想办法,他的办法是出高价买,被拒绝后他也就此作罢,当贾雨村诬陷石呆子时他也对此事持鄙夷的态度,还说“为这点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最后被他的父亲打

30、,如此看来,贾琏内心并没有什么“恶”的思想,相反他还有一些良善。贾琏同样是作者笔下难以用“善”还是“恶”去评价的人,他与薛宝钗一样,都只是封建教条下培养出来的“封建普遍人物”,是封建统治下的牺牲品。曹雪芹将这样非善非恶的思想贯穿整部小说,也明确的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尽善与尽恶”都无法真正的表现人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这样的“非善非恶”才更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这样的思想是红楼梦的一大创新。也影响着我们对人性的思考。第二节、对人物的评价来源于生活的“情”而非“道德”16红楼梦中人物在作者塑造时便融入了他对人物的看法,可以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封建思想的拥护者一种是反叛者,一种是美,一

31、种是丑,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薛宝钗,而反叛者最典型的就是林黛玉,薛宝钗无疑是所有人物中最“温淑良善”的典范,这样的性格是封建社会中最标准的也是最成功的,是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但是在曹雪芹笔下,这个少女的温淑,端庄都是封建腐朽下的伪装,她的小心思,“会做人”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成了最让人欢喜的,而林黛玉的“率真”却成了“尖酸刻薄”,因为林黛玉不喜欢“正统的酸臭”所以她与宝玉的爱情只能是悲剧,而宝钗与宝玉才是最合适的,因此对于薛宝钗于林黛玉,读者明显倾向于黛玉,与道德无关,与情有关,在越来越走下坡路的封建社会下,黛玉的真性情才是作者理想的女性,并且在“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中在当时的社

32、会背景下“金玉良缘”才是最终选择,而“木石前盟”则为悲剧结局,但在这里,作者却更偏向于“木石前盟”,宝黛之间的爱情越是真挚其悲剧效果越是强烈,对读者的冲击越是大,容易引起共鸣,而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则没有爱情,高鹗续的结局也是宝钗空余一人,凄苦一生。这样的处理无疑继承了曹雪芹的思想,对于这样的偏向无关道德,只是从“情”出发,宣泄自己的反叛思想,追求自我。在对刘姥姥的描写中也是将这样的思想注入其中,刘姥姥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她是个小人物,她的存在讽刺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人物,刘姥姥的形象是市井小民,下等人物,靠着与王家微薄的关系蹭吃蹭喝,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介绍了她与王家的关系,因为自己的女婿家曾与金陵王家连过宗,便想尽办法与王熙凤联系,占些小便宜,在二次进大观园时,又闹出许多的笑料供贾家人娱乐,可以用一个“丑”来形容她在贾府众人中的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丑陋”的人,却成了后来“巧姐”的救命稻草,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王仁和贾环合计趁乱将巧姐变卖,最终被平儿知道,让刘姥姥将巧姐带到乡下躲过一遭,在贾家失势时,刘姥姥却不忘之前的恩情,帮着救下巧姐,而作为高门子弟的王仁和贾环与巧姐还有血缘关系竟要将她变卖,谁美谁丑一目了然,这两种形成鲜明的对比,书中对这样以丑讽美,也是站到了“情”的角度,刘姥姥是承了王熙凤的恩情,救巧姐,而王仁却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卖巧姐,两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