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对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才能积极面对二十一世纪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和对学校教育的期盼。而造就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造的发展型人才依赖于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优劣的评价也上升到了一个更为理性的层次,不再局限于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更多的关注其能力的发展及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来好好审视现行的基础教育。反思初中生物教学,

2、就会发现充斥我们头脑的仍然是一种偏执的知识本位教学观,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比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或冷漠学生的主动探索,导致学生能力的平庸化;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获得有效的维持和提高;片面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弱化。凡此种种,使得我们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呈现出的种种裂痕再也难以通过简单的修修补补而获得新生。因此,本文试图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对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论述了培养初中生生物能力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而对生

3、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微观机制做一些探讨,构建出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较长时间的行动研究对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论证,为初中生生物能力培养实践提供科学依据。1.初中生生物能力培养的低效能力及其培养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这些很早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状况看,对能力的发展研究主要是侧重于认知能力,如吉尔福特(1982)、伯恩斯坦(1981)、斯腾伯格(1983)和皮亚杰(1976),我国学者林崇德等都对认知能力发展进行了大量

4、的研究。近些年,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和成功智力(1996)中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人的成功与学业成绩无关或关系不大,而与实践性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又重新认识了实践能力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能力与认知能力相比,更加难以界定和测量,这为能力的培养研究带来了困难。国外对学生能力培养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并尝试着进行教育改革实验。这一教育思想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发展实践能力打下了思想基础,其相关改革实验也为

5、以后的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70-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浪潮的蓬勃兴起,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转变,从关注知识积累变为关注人的能力培养上。80年代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在他的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实践智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1995年斯氏在他的成功智力(1995)中继续对实践智力进行了阐述,证明人的成功与学业成绩无关或关系不大,而与实践性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斯氏的研究使人们对智力及实践智力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都相继开发和实施了旨在倡导联系儿童经验和回归生活

6、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如美国的STS课程,法国TPE(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课程,挪威、荷兰、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都开设了综合性实践课程和建立了旨在培育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流。我国也一直在探索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特别是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提供了可能。但传统教育中分数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没有较高的分数就不能升入高中、大学,而且一直以来生物属于“小科、副科

7、”,在中考和高考中的比重明显比语文、数学等学科少,因此生物课的实际教学学时较少,很多时候为“主科”让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中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在初中教学中

8、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实效不理想,生物能力培养似乎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真正把它作为具体目标去实施的不多,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加以探讨的更加匮乏。2.初中生生物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匮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实践非常活跃,这些改革主要围绕教学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发展智能”为本,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是适应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等重大问题展开。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学科内容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思想为指导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则主要是在“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可持续

9、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着重培养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课程综合化改革进程的步步深入,随之出现了综合课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提出了一些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学案式”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等。但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受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具体到学科教学来说,教学形式单一,过分程序化,在实施过程中极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难以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操作的和谐统一。虽然国内外现存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但本人通过

10、大量的文献、数据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关于培养初中生生物能力的教学模式的专门研究非常少,而与生物能力和教学模式相关的研究却是内容庞杂、范围广泛。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发现,19792008年间,涉及“能力”的文章多达158930篇,以“生物能力”为题名模糊检索出1002篇文章,而以“初中生物能力”为题名仅检测出33篇;涉及“教学模式”的文章多达18364篇,以“生物教学模式”为题名模糊检索出240篇,而以“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题名仅模糊检索出14篇,以“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为题名检索出11篇。通过阅读和分析上述检索资料我们发现,这些文章可分两类:一是从不同领域(如医学、师范或职业教育等)探讨学生能力培

11、养和教学模式研究;二是对某一种生物能力提出培养措施,如探究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等。因而存在着对生物能力内涵认识不清、界定窄化和对生物能力分类不清、逻辑关系混乱等问题。另外,目前的学术文章中,主要论述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而论述生物能力的并不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学校对生物能力的探讨绝大多数集中于经验性或理论层面地描述上,全面培养生物能力的观念还没有进入人们的思维,确确实实到中学进行初中生生物能力培养研究的则更是少之又少。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尝试构建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但相关理论研究不多,应用效果也不好,继续推广的可能性不大。因此

12、,在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缺乏行动研究、学校和社会不重视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我国学生生物能力培养的低效。3.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实力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的能力的竞争。生物能力是基本的科学素养,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种基本的、核心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着重培养初中生的生物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

13、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未来的需要。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

14、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另外,比较我国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不难发现,我国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则低于这两个国家,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新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了6%8%的课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了10%12%的课时。显然,此次课程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

15、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促进学生活泼的发展”的要求。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也是正在发展中的前沿科学。它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它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科学;它是带有科学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它是许多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和发源地,也是革新改造

16、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依据。大连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对生物教师在实施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方面进行了培训,对如何实施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实施情况如何呢?根据对大连地区初中生物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00%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模式只是一般了解,对其本质的认识模糊;69%教师认为不能抛弃以前的教学方式,即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认为在教学中探究法与传授法并重;59%教师认为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互动、双主体关系;67%教师认为适合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学生只是少数,24%教师认为是一半,只有9%教师认为是全部;100%的教师认为探究性教学要比以前花费更多的精力;64%教师认为自

17、己需要提高很多,36%教师认为自己需要相应的提高;75%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45%教师认为课堂时间不够用,需占用课外时间,28%教师则认为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时间完全不够用。另外,教师们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领导的鼓励,提供一定的经费、场所;需要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更实际的培训。由此看来,在生物学科中构建培养初中生能力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很大空缺,纵观国内外对初中生生物能力培养教学模式领域的研究概况,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教师在理论上存在着对教学模式本质认识模糊,转变教育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仍需要强调;在实践上存在着难以面向学生的全体性,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教学效率相对

18、较低等问题,加大了研究难度。研究方法上。在培养生物能力教学模式方面多是个别教师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得到的经验性描述,不仅缺乏理论依据,也缺乏脚踏实地的行动研究,在大多数初中推广使用的可能性不大。一些研究者大多是通过己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者的经验总结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模式,而往往缺少实验研究,如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主体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数学和语文,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探索远远不及。研究内容上。以往的研究要么只是对生物能力的某一个侧面进行边缘性的探寻,要么是从特定的研究领域对生物能力进行培养。对如何实施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沿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泛泛而谈,缺乏系统的研究,未能真正与生物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实际具体的教学中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更别说构建培养初中生生物能力的教学模式了。因此对初中生生物能力的培养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性,造成生物能力培养实施层面的千差万别。由于以上研究的缺失,导致了对学生生物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性,造成生物能力培养实施层面的千差万别,往往是表层化的、经验性的总结,缺乏脚踏实地的行动研究,推广、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有效教学模式仍有待建立和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