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通过抓住关键字、借助书下注释、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诗中的词句,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过程:一、 课题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五课是古诗两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过去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的?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2解题:同学们,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

2、出来,于是把诗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 壁)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题壁诗,这样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板书补写:西林)“题”是什么意思?(书、写)你懂得题目的意思了吗?找学生回答(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对,本诗就是宋朝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3了解背景及作者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谁能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生介绍,教师补充。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3、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正确朗读古诗。1自己轻声把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诗的停顿。2指名读题西林壁,师生进行评价,强调:朗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3师范读,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要求:读诗不但要正确、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4.齐读三、抓住重点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呢?1齐读第一句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

4、诗的意思吗?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1)这句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你能找出来吗?(板书:横侧远近高低)重点强调横和侧,横即正面,侧即侧面。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让学生们标出横着看是怎么看?侧看是怎么看?(2)作者在这十来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6处地方观赏庐山美景的?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4)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对,我们

5、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从诗中“远、近、高、低”四个字我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大家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吗?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其实”我”画的并没有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杨桃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吗?是因为作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庐山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象。(5)请同学们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远:隐天蔽日; 近:危崖险岩; 高处俯瞰:深沟幽壑; 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小结

6、: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大文豪苏轼仅仅用了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前两句。(7)指名有感情的朗读。2.“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1)齐读第二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2)“哪个字”是“因为”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书下注释)同学们一定要关注书下重点字的注释,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诗意。(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4)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想一想

7、,这首诗仅仅是在描写庐山的不同景色吗?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5)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题西林壁这首诗。三、总结全文,升华1同学们,常见的诗歌题材大家知道有什么吗?(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诗,哲理诗)2你知道题西林壁属于哪种题材吗? (既是写景诗也是哲理诗)(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所见)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

8、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所感)3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古诗佳句。同学们愿意把这首诗背诵积累下来吗?(1)配乐指名朗读,读后同学评价(2)学生齐读(3)熟读成诵四、积累延伸,拓展运用1同学们,我们刚才按照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诗题,明诗意的呢?抓住关键字、书下注释、联系生活积累

9、、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要进一步巩固运用。2对比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 (打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但他们大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谁会背?(可以齐背)但本诗作者苏轼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使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王安石曾写过一首登飞来峰 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你读一读这首古诗,试着用刚才总结的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 谁来说

10、说这首诗的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怕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山顶上。浅层理解:站得高看得远,深层理解: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横 侧 远 近 高 低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 所见不识 只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感花的学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

11、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2、 教学目标1.“落、荒”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

12、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1913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3.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

13、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4.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荒(hung)野口笛(dí)罚(fá)站放假(jià)衣裳(shng)教师相机点拨:“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裳”在“衣裳”中读轻声。(2)去拼音读一读。(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预设:生1:“荒、笛”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生2: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霓裳”,所以我就记住“裳”的字形了。(4)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选一选。假:jijià 真假()暑假() 假()发假()日(5)理解“荒野”和“口笛”。出示“荒野”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

14、自己看到的情景。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6)出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开火车读。落下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一所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1.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预设: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们的妈妈是谁?花们的老师是谁?3.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4.交流解疑。(1)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2)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5.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

15、)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到了:当_在天上轰响,_落下的时候,_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他们在_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便_。他们的家在_。(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阵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假了、天上。)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观察示范,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 荒 笛 舞 狂 罚 假 互 所 够 猜 扬 臂 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

16、: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教师示范“舞”“扬”“臂”。5.指导学生书写词语。(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导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播放雷电交作的图片和声音,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

17、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2)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时,运用了“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2.学生运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6自然段。(1)过渡: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2、6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2)学生汇报第2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

18、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群一群”想象花很多,抓住“跳舞”“狂欢”来想象花随风摆动、特别开心的情景。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3)学生汇报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指名汇报。预设1:“簌簌地响”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树叶扇动的美妙声音,似乎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预设2:“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似乎在欢呼、在摇摆;“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在翻滚,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像是雷云在为花们鼓掌。预设3:通过“冲”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快地出来,像孩子一样着急出来。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好看吗?(引导学生抓住“紫的”“黄的”“白的”这几个词,看到花的五颜六色,非常鲜艳。)指导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描写颜色的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生动,语调要有高低变化。3.配乐朗读第1、2、6自然段。(六)激发想象,体会童真1.自由读第3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孩子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2.学生汇报自己感兴趣的想象内容。预设:(1)文中的孩子想象了地下有花的学校,那些跑出来的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学生。(2)他们也要做功课;他们要是放学以前出来玩,是要被老师罚站墙角的;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