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_第1页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_第2页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课题,是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没有兴趣而提出的。从课题批准立项开始,我就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边钻研、边实践、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并努力将成功的经验应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也从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同时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我校同事、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的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一、课题的

2、提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它是实施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的现实还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近十几年来繁重的升学压力,致使“音乐”这门既能使人快乐,又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良好载体的科目,在农村初中的教学实际中,只是处于“副科”的地位:学校不可能重视它、学生也轻视它。一星期除了一节音乐课外,就没有任何唱歌的时间。学生们一天到晚连作业都来不及做,根本就想不到用音乐来放松一下精神,包括音乐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兴趣做基础,音乐教学

3、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兴趣,如何让苦学变乐学,达到“乐”(音乐)即“乐”(快乐)的效果呢? 鉴于此,我认真学习国家音乐课程改革成功经验,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农村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与音乐兴趣问题的调查、实践与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

4、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觉醒水平表明大脑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抑制状态。这样,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就保持高度畅通,因而“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活动的视角看,这种最佳状态只有在兴趣浓厚,情绪热烈,聚精会神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在强迫、压制,程度不同的苦恼和烦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关学习的神经纤维通过信息的传输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因为上述干扰(紧迫感、苦恼、烦燥)必然会使神经细胞中应当抵制的部分变为兴奋,应当兴奋的部分则受到抑制。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

5、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与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

6、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知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在学生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得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学习,消极的情感态度会防碍学生的学习。苏霍姆森斯基教育思想也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知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

7、,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它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倡导全面和谐的教育(强调

8、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倡导建构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和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探索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特点、规律和教学方法。制定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目标和评价方案。探索构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9、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不抓美育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向学生实施艺术熏陶,就不能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说音乐教学也是很重要的教学。但是在当前农村的音乐课教学现状中,离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的距离确实是太远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最主要还是农村小学师资欠缺,现在农村小学里,音乐教师大多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很多的音乐课总被语文或数学老师借用,我们首先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学生很难上到音乐课。即使上到“音乐课”,很可能只是一节“唱歌课”。我们首先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提供前提条件。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调查分析、案例研究和活动研究,我们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兴趣培养为载体,每日学习活动中渗透音乐的教育模式,突破原来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志在探索在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各种条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