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1页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2页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3页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4页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我就没说话 一座古庙住着三个和尚:一老两小。 一天,三个和尚坐着念经。按佛门规定:念经要闭目,只许默念经文,不许说话,以示虔诚。有个和尚实在闷得不行了,便偷偷睁开眼睛。 突然看见天阴了,不由自主地说:“噢,要下雨了!”另一个小和尚推他一把:“不许说话。” 这时,老和尚哈哈大笑,得意地说“还是你们道行浅呀!看,我就没说话。”|第三章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第四节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

2、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出发点 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获得进行都必须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起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及其规模是由商品生产者的货币拥有量所决定的。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资本流通形式是 :货币商品更多的

3、货币,即GWG。 前者从形式上看先卖后买,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上看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其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增殖价值。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

4、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显然,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因为资本家买进、卖出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即使有的资本家贱卖贵卖,或者会因为其它资本家运用同样权利而失去意义,或者只是改变了价值增值部分在不同 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比例而已。 剩余价值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既不买也不卖,是绝对不会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的。但就资本购买商品再卖出商品两个相联系的价值转换行为本身来看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价值增值显然与货币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5、,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就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总和,即劳动能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 上述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

6、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是劳动者活的劳动能力。所以,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价值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 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1、有一个最低限度,2、

7、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这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转换形态,其价值或者随之消失,或随之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正是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购买,从而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运用,才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值。 在劳动力的买卖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是作为具有平等权利的商品生产者发生关系的。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一价值规律的要求并没有被违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因而将劳动的买卖说成是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的实现。

8、但是,只要交易完成,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自由、平等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就化为泡影。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个前途让人家来鞣。让人家来鞣。” 第二节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三、剩余价值率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一、劳动过程与价

9、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资本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

10、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显然,如果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资本家必然要超过

11、资本价值补偿点,使 其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 前面我们曾经阐明,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本价值,只有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增殖。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它们本身并不

12、就是资本,只有当它们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是资本。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也同商品、货币一样,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资本论,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第一卷,第179179页,人民出版社页,人民出版社19721972年版)年版) 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发现,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通常表现为两

13、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 ,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 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由于被工人的活劳动所代替,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

14、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所带来的,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部资本所带来的,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 2、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剩余价值率三、剩余价值率 表面看来,剩余价值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的余额,似乎是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的价值增殖额。 实际上,剩余价值并不是全

15、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实际上,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要研究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就有必要把不变资本抽象掉,而只考察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之为剩余价值率,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用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m=m/v100% 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

16、,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第三节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之间的关系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之

17、间的关系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因此,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和道德的界限。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

18、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19 19世纪世纪8080年代,为了刺激经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剥削工人。 1883 1883年,美国工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10小时,每天小时,每天工作工作1212至至15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

19、人会连轴干工人会连轴干2424小时。小时。 1886 1886年年5 5月月1 1日,美国有近日,美国有近5050万工人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8小时工小时工作日的罢工。作日的罢工。 18188686年月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年月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实际上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只要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会降

20、低,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随之缩短。在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中,也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这些生活资料价值要降低,也要求相关生产资料的价值要降低。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从而缩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相

21、对剩余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价值生产。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

22、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的一个结果。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只能为个别资本家所获得。只有那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不是暂时的现象。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是反映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还反映了资本家阶级

23、之间的内部的竞争关系。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之间的关系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之间的关系 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发挥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

24、规律体系。 在任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发展方向。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对该社会生产总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起决定作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

25、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第四节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工资的本质一、工资的本质二、工资的基本形式二、工资的基本形式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一、工资的本质一、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为商品的只是劳动力,而劳动则根本不能成为商品。因为:1)商

26、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2)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却不能独立存在。3)如果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4)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因此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为什么从现象上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劳动的价格? 第一,劳动力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使人们容易把它与一般的商品相混淆。 第二,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一种假象。 由于劳

27、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最直接地表现在工资问题上。|资料:关于最低工资|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1970年最低工资公约和 1970年确定最低工资建议书中明确提出,在确定最低工资的时候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工人及其家庭的需要;(2)社会总工资水平;(3)生活费用及变动的情况;(4)社会保障津贴;(5)经济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高就业率的愿望等等。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