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老子的哲学_第1页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_第2页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_第3页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_第4页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章 老子的哲学 面对春秋时期动荡变革的社会局面,如果说孔子哲学的着眼点主要在人身上,力图通过高扬人的主体意识,达到以人弘道的目的,那么,和他同时代的老子则从理想化的天道出发,希望“以道弘人”,用天道来纠正人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出发,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 人物简介人物简介:关于老子其人,西汉时人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了三个老子:一是指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回答过孔子关于周礼的问题,后来看到王朝衰微而辞官归隐,西出函谷关时留下老子五千言;二是指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三是指孔子去世129年后的周太史儋,“或曰儋即老

2、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也”。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观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三节 道法自然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地位与影响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观一、以无为道一、以无为道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西方哲学中找不到与之相应的概念。老子哲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道”由“人行之道”这样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后引申为法则、规律天体运行和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人世间的社会规律以及人类道德法则等。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论“道

3、”的社会思潮,“天道”、“人道”、“存亡之道”、“忠之道”、“有道”、“无道”等概念业已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中不但出现了反映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和反映社会规律的“人之道”这样的范畴,而且还有明显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的思想。例如,国语越天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襄公十二年:“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这表明,在左传和国语中“道”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历程。老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或本体概念,并对这一本原或本体概念进行了

4、系统概括和阐释。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虽然是混沌的物质,但它若亡若存,难以把握。老子描述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无形、无声、无迹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恍惚”,因此,它不是感觉的对

5、象,人们也难以用感性方式来把握它,所以,道又可以称为“无”, “无”象征着无限。任何拘提之有都是有限的,有限之有不可能生成无限的世界,故它不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老子之所以把“道”规定为“无”和“无形”,是为了使无限的“道”区别于有形的具体之物。二、道生万物二、道生万物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化于万物之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6、。 孔德即大德、通德,惟大德、通德可以言从道而行。万物生成之后,“道”又如何活动呢?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成,也依赖它才能得以养育滋长。但是,“道”并不因为生养万物而自以为有功,要求自己成为万物的主宰。言外之意就是,“道”生养万物的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生成之后,“道”也不对万物施加任何影响,而是让万物自然而然地依照其本性自由地生长。当然,“道”的作用在具体人与物中是由“德”体现的,所以老子也说:“生而不有,有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7、谓玄德。”(五十一章)这种玄妙的“德”,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主宰万物,其实也是“道”的特性在具体之物或人中的体现。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一、一、“有无相生有无相生” 朴素的辩证观念,促使老子在观察经验世界时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不仅善于归纳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也道出了社会人生的重要法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二、“反者道之动反

8、者道之动” 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相反相成、循环往复就意味着“道”的运动。老子把“道”的这种特征概括为: 反者,道之动。 在“相反”和“反复”之间,老子显然更重视“反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在由“远”到“反”的过程中,万物尤其是人类个体,可以发挥其内在的本性: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万物回归本根之“道”,意味着要超越事物的无序状态,使它的变化有所定向而不是盲目地轻举妄动,因而“归根曰静”。定向地回归本根,也就是恢复到事物原来的本质规定性(本性)上去,所以叫“复命”。朝着本根之“道”的方向回归本

9、性,也就能在变动不羁的现象世界中把握恒常不变的规律,获得对世界的明智的洞见。反之,如果万物不能朝着“道”的方向复归,行为没有定向,就只能受到“由吉到凶、由凶向吉”的摆布,吉凶无常,祸福难料。三、贵柔守雌三、贵柔守雌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柔弱”和“坚强”的辩证关系的阐释上。吕氏春秋不二称:“老聃贵柔”。庄子天下说老子“以濡弱谦下为表”。柔弱和坚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老子的“道”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

10、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生物死亡时躯体就会变得僵硬,而活着则是柔弱的;水在世界上看似最为柔弱,却能够摧毁坚强之物;树木长大而特别显眼,可能会招致人类的砍伐而不得保全;在军事上,用兵力逞强就会招致杀身之祸。老子进而认为,强大最终只会归于衰败,只有“柔弱“才能得以保全、处于不败,并居于上位,取得看似钢枪之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贵柔”原则体现在为人处世上,首先就是要“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老子认为,君王尤其应该遵循“贵柔”与“守雌”的原则。他说: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

11、邪?非乎?故致数舆(誉)无舆(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无相生”、“反者道之用”、“贵柔守雌”等思想,集中体现了老子辩证法的思想睿智。当然,老子过于强调“反”,而忽视“正”;强调柔弱,而忽视刚强;强调静观,而忽视实践;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却忽视相互转化的条件,则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第三节 道法自然的社会历史观 一、道法自然一、道法自然 面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老子开出了“损有余以奉不足”的济世良方,主张用“天之道”改造“人之道”。唯有如

12、此,才能得人性之真与“道”之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是,人为什么会背离“道”的自然情状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身与名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提出了“无身”和“贵身”的主张: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谓“贵身”和“爱身”,即是在充分认识到身体的过

13、多欲望中包含一种离“道”的倾向,且最终构成对自我的一种损害的情况下,对自我加以修炼和提升的一种态度。这种修炼方法,即是“为道”的方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所谓“虚”,就是人心在去除了各种欲望、私念、巧智之后所达到的空虚灵动的状态。此时内心不受任何干扰和污染,能够体认到恒常不变的东西,因而不再盲目地轻举妄动,修养有所定向,朝着“道”的方向不断努力,最终复归于“自然”之“道”,体会到“静”的精神境界。二、无为而治二、无为而治 老子看到春秋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道”废弃,国家混乱,忠信尽无,孝慈缺失,盗贼丛生。 大道废,有仁义;

14、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老子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了思考。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强调的“无知无欲”,源

15、于“自然无为”之“道”的要求,是对巧智多欲的纠偏,适用于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它是通过防止激发民众的各种感官欲望,避免人为制造稀缺财货和功名利禄让民众陷溺其中的方式来达成。因而“使民无知无欲”,即是让百姓回归质朴、善良的本真生活状态。 由此,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含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成分,因而老子的社会理想难免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是,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老子对违背人性的不

16、当“人为”所造成的社会功利化、工具化、虚伪化倾向加以批评,对背离大道的虚伪的“仁义礼智”进行了抨击,呼唤人们以虚静的心境超越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态,返回到自然、淳朴、本真、自足、自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道”的生活状态。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地位与影响 一、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一、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老子哲学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源头,而且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智慧源泉之一。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老子把“道”看做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老子承尚自然无为,主张返朴归真,倡导柔弱谦下的人生态度,不仅得到了道家学者以及道教人士的推崇和发展,而且与主

17、张“人文化成”、“刚健进取”的儒家学说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德”、“无”、“有”、“常”、“无为”、“柔弱”、“虚静”等重要范畴,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构建为一套玄妙的义理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把“道”提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在“道有万物”的框架中观察、认识和解释万事万物,从而超越了感性具体的经验,进到了形而上的根源层面,建立了一种别于原始宗教的、体现理性思维的宇宙理论,并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认识和思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家辩证法。 最后,落实到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如果所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礼治传统,创立了儒家学派;老子则对

18、当时社会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加以反思与批评,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建立了道家学派。二、老子哲学的历史影响老子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观念。他对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或许与他作为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的实际经验有关,同时也可能受到过易经中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加深了人们对祸福相依、难易相成、成败相因、柔弱胜刚强的认识,培养了人们清静谦下、虚己容物的精神境界,这使得经典进入了人们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深入人心的生命智慧。可以说,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老子辩证思维中过分地重柔弱而轻进取、重静观而轻实践、重淳朴自然而轻文明知识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必要的批判与扬弃。老子哲学倡导自然无为,追求质朴本真,反对人为造作。老子所开创的道家以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庄子的思想。司马迁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道家思想史上也经常“老”、“庄”并提。庄子也提出“道论”,将“道”视为超越时空的永恒本体,具有生养万物的能力,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又如,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机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