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九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_第1页
项目九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_第2页
项目九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_第3页
项目九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_第4页
项目九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目项目9 9 掌握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掌握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及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部门循环模型及恒等式三部门循环模型及恒等式四部门循环模型及恒等式【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总量的概念2、熟悉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3、理解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4、理解掌握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及恒等式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初步建立起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宏观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假设

2、简化经济问题的分析技巧任务一 衡量国民收入的主要总量指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具体说,它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投入生产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及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个数量指标。9.1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要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衡量的。(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否,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如:棉花、纱、布、制衣厂)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如:棉花、纱、布、制衣厂)(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等非 市场活动不计入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中。1、 NNP国内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DP)是指一个国

4、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产值,即从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扣除资本消耗(折旧)以后的价值。它表示的是能够用于消费、追加固定资产及储备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9.1.1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包括折旧,而后者包括折旧。用公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净值(NNP)国内生产总值 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本国居民新创造的价值,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折旧)后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NDP国内生产总值 折旧 9.1.2NI、PI与DI1 NI国民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等国民

5、收入核算的各个总量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 国民收入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 转移支付 间接税 + 政府补贴 2 P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的总额。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未分配利润+所得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3 DI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I)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它是对国民生产总值作了一系列扣除之后,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得到的。

6、DP = PI-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非税收性支付五个基本总量的关系 国民内生产总值(GDP)减: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内生产净值(NNP)减:间接税 企业未分配利润 企业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对个人的转移支付等于:个人收入(PI)减: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出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GDP 折旧折旧 NDP间接间接税税 NI PIPI= =NINI- -公司未公司未分配利分配利润润- -公司公司所得税所得税- -社会保社会保险税险税( (费费)+)+政政府转移府转移支付支付+ +国国债利息债利息个人个人所得所得税及税及非税非税收性收性支付支付 PDI 国民生产总值可分为GDP与

7、GNP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从概念上讲,GNP和GDP都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但它们所指“国家”的含义有所不同。GNP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国民,即只要是该国公民,无论在什么地方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GDP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境内,即只要是在该国领土上,无论哪国人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 GDP和GNP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总和 任务二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在国

8、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所以,我们以GDP的核算为例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增殖法。下面一一介绍: 9.2.1 支出法与实例分析1支出法支出法是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总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在购买最终产品上的支出总额。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或被当期售出,或未被售出,未被售出的最终产品总额作为存货计入投资支出,所以,总支出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总支出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用下式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 P1 Q1 + P2 Q2 + Pn Qn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四大部分:消费支出(

9、C) 投资支出(I) 政府采购(G)净出口(XM)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2、投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的支出。 3、政府购买(、政府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国防、筑路、建校)。转移支付不计入、公债利息不计入。防、筑路、建校)。转移支付不计入、公债利息不计入。4、净出口(、净出口(XM)出口(出口(X) 进口(进口(M)投资投资存货投资存货投资

10、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净投资 1、消费(、消费(C)是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是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用公式表示就是:GDP=C+I+G+(XM) 2 实例分析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净出口199018319.511365.26444.0510.3199121280.413145.97517.0617.5199225863.715952.19636.0275.619934500.720182.114998.0-679.4199446690.726796.0

11、19260.6634.1199558510.533635.023887.0998.5199668330.440003.926867.21459.3199774894.243579.428457.62857.2199879003.346405.929545.93051.5199982673.149722.730701.62248.8200089112.554617.232255.02240.3在该表中,由于政府采购为零,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和。例如,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相应年份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和,即89112.5=54617.2+32255.0+2240.3 9

12、.2.2 收入法与实例分析1 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又称要素收入法。 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 分配利润等。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资本折旧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工资工资+利息利息+利润利润+租金租金+间

13、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折旧GDP上述各项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企业主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 实例分析1工资或其他雇员补贴4427净利息425个人的租金收入1464企业间接税,调整和统计误差5535折旧8306非公司企业收入5207税前公司利润736股息305未分配利润202公司所得税229国内生产总值7636在表中,按照收入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将表中的工资或其他雇员补贴、净利息、个人的租金收入、企业间接税,调整和统计误差、折旧、非公司企业收入、税前公司利润这些项目加总求和。其中:税前利润是股息、未分

14、配利润和公司所得税这三者之和。9.2.3 增加值法它是根据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产品的增值或贡献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在一国经济中,许多行业专门生产中间产品,不同生产阶段上企业间中间产品的销售,往往会产生重复计算,这样计算的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远大于当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经济学家提出只计算增值部分的算法。一个企业产品的增值是该企业销售收入与其中间产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值的总额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法以生产的总成果(即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出发点,从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值;各个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便是GDP。所以,又称为生产法或部门法。

15、2 实例分析:用增值法按部门计算的GDP (国内生产总值)3256.5农业 72.7采矿业 112.4建筑业 130.7制造业 685.2交通和公用事业 306.8批发和零售商业 536.2金融、保险和不动产 542.5劳务 477.5政府 392.1统计误差 5根据增加值法,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值的总和。在实际计算中,通常把经济中的企业按部门分类,加总各个部门的增值,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在表中 ,GDP就等于农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和公用事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劳务、政府这些部门增加值之和。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加值法实际上是从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角度来计

16、算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的角度看,它等于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库存增加、政府采购和净出口的总和;从收入的角度看,它是各部门中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企业主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等项的价值之和;从增值的角度看,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收入法产出法工资和薪金20000生产出成品(纱)200000利息15000减:购买原料棉花150000租金5000利润10000总收入50000产出(增值)50000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返回任务三 国民收入的流转及其恒等式上一节我们介绍了三种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即总产出和总收入描述的是社会对最终产

17、品和服务的总供给,总支出描述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情况。但从数量上讲,这三种方法在扣除误差后应该相等。因此,从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恒等式:总需求(AD)总供给(AS) 这一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该恒等式出发,通过对国民收入流转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恒等关系。下面我们从最简单的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模型出发,进而研究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情况。9.3.1 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在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模型中,只包括了企业和家庭这两个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的参与。基本决策单位只有两个:家庭和企业。 家庭单位和企业单位以市场为媒体,在经济上

18、形成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如下图: 1.两部门经济流量循环模型及恒等关系 国民收入从支出角度国民收入从支出角度Y=C+IY=C+I 国民收入从收入角度国民收入从收入角度Y=C+SY=C+SIS提供商品提供商品购买产品购买产品厂商厂商家庭家庭支付支付报酬报酬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漏出漏出储蓄储蓄注入注入投资投资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产品市场提供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从上图可以看出,此时整个经济处于一个均衡循环状态,生产要素市场中的要素收入等于国民收入,与最终产品及劳务市场中的总支出完全相等,只是收入和支出的流动方向正好相反。 从总需求(总支出)方面看,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即Y=C+I

19、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用于储蓄,即 Y=C+S 在两部门经济中,只有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全部产品才能出清,所以有 C+I C+S两边消去C,得到I=S 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这一等式表明:无论经济体的运行现状如何(是否均衡、是否通胀),在经济总体中都存在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总量(储蓄)等于经济体中可用于投资的最终产品的总量。 9.3.2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引进政府部门后就构成三部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活动体现在:一方面,政府通过向居民和厂商征税形成政府收入T;另一方面,政府采

20、取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对居民和企业的转移支付等方式形成政府支出G。 2.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恒等关系提供商品提供商品购买产品购买产品厂商厂商家庭家庭支付报酬支付报酬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储储蓄蓄投投资资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产品市场提供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政政 府府转转移移支支付付政政府府购购买买征税征税征税征税 国民收入从支出角度Y=C+I+G 国民收入从收入角度Y=C+S+TIGST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以及政府支出的总和,即Y=C+I+G从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由下式成立:Y=C+S+TN 把两式结合起来就有:C+I+GC+S+TN即:I+G=S+ TN则I=S +(

21、TNG) 9.3.3 四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入国外部门就构成四部门经济,这样就更接近于实际的经济结构。在四部门经济中,总供给除了家庭、政府外,还有国外的供给,即进口M;总需求中,除了家庭的消费需求C、厂商的投资需求I和政府的需求G外,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即出口X。3.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恒等关系 厂商厂商家庭家庭支付报酬支付报酬消费支出消费支出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储储蓄蓄投投资资政府政府征税征税征征税税国外国外转转移移支支付付政府购买政府购买进进口口出出口口进口进口关税关税 从总供给的角度Y=AS=C+S+T+M 从总需求的角度Y=AD=C+I+G +XIGXSTM总供给

22、和总需求相等意味着下面的等式成立:C+S+ T +M=C+I+G+X 两边消去C后,得S+ T +M= I+G+X 上式的左端为国民收入的漏出量,右端为国民收入的注入量,该式表明在四部门结构经济中,国民收入流转的均衡条件是:国民收入的注入量与漏出量必须相等。9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指在一年内该国境内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数量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指在一年内该国境内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按不变价格(某一基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出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价格指数2000年名义GDP2012年名义GDP 2012年实际GDP香蕉15万单位

23、1美元=15万美元20万单位1.5美元=30万美元20万单位1美元=20万美元上衣5万单位40美元=200万美元6万单位50美元=300万美元6万单位40美元=240万美元合计215万美元3302609.4 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及其局限性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各种缺陷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力图提出纠正或调整这些缺陷的新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和威廉 诺德豪斯曾共同在成长论过时了吗?一文提 出 了经济福利尺度(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简称MEW)概念,并运用这一念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正。尔后,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萨缪尔森(P.A.S

24、amuelson)提出了意义更为确切的经济净福利(Net Economic Welfare,简称 NEW )的概念来修正国内生产总值。 9.4.1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经济学家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正的: (1)加入无偿家务劳动的价值 (2)加入日常生活中物物交换活动和自给性服务活动所产生的价值 (3)加入闲暇的价值 (4)扣除不能直接对改善生活做出贡献的产品或服务支出 (5)扣除对福利有负作用的项目 9.4.2 GDP的局限性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是有缺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GDP不能反映出大量的

25、非市场的经济活动 2 GDP不能很好的衡量精神收入3 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4 GDP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5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产品质量的改进 2.4.3绿色GDP正如上述提到的,GDP只反映了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部分情况,而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水平。为此联合国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要求把环境改善等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中来。1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在修改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提出这一新的统计概念。 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概念的基础上,考虑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后得出的新GDP数值,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综合福利水平,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传统GDP的补充和完善,是衡量一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绿色GDP就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