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章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油气的生成与聚集3.1 3.1 油气的生成理论与沉积盆地油气的生成理论与沉积盆地3.2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油气从哪里来?油气从哪里来?油气有什么样的赋存规律?油气有什么样的赋存规律?油气和沉积盆地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油气和沉积盆地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3.1 油气的生成理论与沉积盆地油气的生成理论与沉积盆地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3.1.2 3.1.2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外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3.1.3 3.1.3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内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 导言导言 一、一、 油气有机成因说油气有机成因说 二、二、 生成油
2、气的物质基础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三、 生成油气的条件生成油气的条件 四、四、 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 小结小结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油气成因成因 无机学说无机学说有机学说有机学说油气是在地下深处油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成的由无机物变成的 油气是在地质历史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机体转化而成 二元论二元论导言导言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 出现于出现于1818世纪后期至世纪后期至2020世纪中叶,包括碳化说、世纪中叶,
3、包括碳化说、宇宙说、岩浆说、变质说等。宇宙说、岩浆说、变质说等。 认为油气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无机物生成的,是认为油气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无机物生成的,是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中所含的碳、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无机生成学说无机生成学说 导言导言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 碳化说碳化说: 18661866年由法国著名化学家年由法国著名化学家M M伯塞洛特提出。他经伯塞洛特提出。他经过实验后认为,在高温下,过实验后认为,在高温下,COCO2 2与碱金属作用可生与碱金属作用可生成碳化物
4、,后者遇水即成乙炔,进而合成高级碳成碳化物,后者遇水即成乙炔,进而合成高级碳氢化合物;氢化合物; 18771877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以碳化铁实验制造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以碳化铁实验制造碳氢化合物成功,并认为石油是存在于地下碳化碳氢化合物成功,并认为石油是存在于地下碳化铁和水生成的,从此创立了此假说。铁和水生成的,从此创立了此假说。 无机生成学说无机生成学说 导言导言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 宇宙说:宇宙说: 由俄国学者索洛夫于由俄国学者索洛夫于18891889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当星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当星云凝集逐步固结演化形成地幔和地壳的过程中,星云凝集逐步固结
5、演化形成地幔和地壳的过程中,星云或原始大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也被保存于云或原始大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也被保存于地幔和地壳中。之后,在深大断裂、大洋中脊、火地幔和地壳中。之后,在深大断裂、大洋中脊、火山及地震等作用下,地球深部的无机气运移至浅部、山及地震等作用下,地球深部的无机气运移至浅部、散失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中。散失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中。 无机生成学说无机生成学说 导言导言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岩浆说岩浆说:俄国学者:俄国学者H HA A库德里亚库德里亚策夫是该学说的倡导者。他认策夫是该学说的倡导者。他认为石油的生成同基性岩浆冷却为石油的生成
6、同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克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克拉佐夫于拉佐夫于19791979年曾用年曾用COCO2 2和氢气,和氢气,并以上地幔的主要岩类之一辉并以上地幔的主要岩类之一辉岩做催化剂,获得气态和液态岩做催化剂,获得气态和液态烃。烃。无机生成学说无机生成学说 导言导言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由于钻井深度的限制,人类目前主要开发浅层有机成由于钻井深度的限制,人类目前主要开发浅层有机成因的油气,所以现在大多以有机成因为依据。因的油气,所以现在大多以有机成因为依据。一、油气有机成因说一、油气有机成因说 石油是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死亡后演变而成石油
7、是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死亡后演变而成 。证据证据1 1:几乎所有的油气田,都是在沉积盆地的沉积岩中发现的。:几乎所有的油气田,都是在沉积盆地的沉积岩中发现的。 证据证据2 2:生物体中三个组成部分:生物体中三个组成部分-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与石油碳氢化合物相类似的物质。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与石油碳氢化合物相类似的物质。 证据证据4 4:从油母页岩(即生油岩)提炼石油(即人造石油)。:从油母页岩(即生油岩)提炼石油(即人造石油)。 证据证据3 3:在石油中发现了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来在石油中发现了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
8、来自动物的血液,后者来自植物的叶绿素;石油具有的旋光性,自动物的血液,后者来自植物的叶绿素;石油具有的旋光性,也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也是生物具有的特征。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海海相相生生油油学学说说浅海之中生活着极小的动物浅海之中生活着极小的动物“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每年都有,每年都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死去并且沉到海底。河流又把大量枯萎的大量的浮游生物死去并且沉到海底。河流又把大量枯萎的植物和淤泥带到海洋,植物和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然后植物和淤泥带到海洋,植物和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然后淤泥和盐分又把它们覆盖起来,于是在海底形成一种沉积淤泥和盐分又把它们覆盖起来,于是在
9、海底形成一种沉积物。当这些植物和动物腐烂时,沉积物中就开始生成油和物。当这些植物和动物腐烂时,沉积物中就开始生成油和气。气。 一、油气有机成因说一、油气有机成因说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问题问题1:什么是:什么是海相生油学说?海相生油学说?2020世纪世纪30年代,年代,潘钟祥潘钟祥等首次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等首次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 陆相湖盆是陆地上相对低洼的汇水处,众多的溪流所携带陆相湖盆是陆地上相对低洼的汇水处,众多的溪流所携带的陆源、有机碎屑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注入湖内,为水生的陆源、有机碎屑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注入湖内,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条件,生长发育
10、的浮游藻类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条件,生长发育的浮游藻类和微生物死亡后便同高等植物的碎屑被埋藏,转化为石油。生物死亡后便同高等植物的碎屑被埋藏,转化为石油。 陆陆相相生生油油学学说说一、油气有机成因说一、油气有机成因说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问题问题2:什么是:什么是陆相生油学说?陆相生油学说?“早期生成早期生成”论(或称浅层论)论(或称浅层论) 认为石油从现在起正在生成。认为石油从现在起正在生成。 “晚期生成晚期生成”论(或称深成论)论(或称深成论) 生物体中的有机质只有在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条件下生物体中的有机质只有在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条件下才能变成石油,这个深
11、度就叫做才能变成石油,这个深度就叫做“成熟门限深度成熟门限深度” ” 。一、油气有机成因说一、油气有机成因说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按照有机成因说的观点,生成油气的原始按照有机成因说的观点,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地质历史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在物质是地质历史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在生物化学、温度、催化剂等作用下,有机生物化学、温度、催化剂等作用下,有机质逐渐向油气转化,在浅层可生成大量天质逐渐向油气转化,在浅层可生成大量天然气,埋藏到一定深度大量生成石油。然气,埋藏到一定深度大量生成石油。3.1.1 3.1.1 油气的生成
12、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一)沉积有机质(一)沉积有机质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油气是由生物死亡后转变而成的,大沉积有机质。油气是由生物死亡后转变而成的,大量有机质的存在就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量有机质的存在就是油气
13、生成的物质基础。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一)沉积有机质(一)沉积有机质地球上总的活生物重量达地球上总的活生物重量达1010万亿吨;万亿吨;一个海藻,在不受任何阻碍的理想条件下,一一个海藻,在不受任何阻碍的理想条件下,一天之内就可以繁殖到和地球一般大小;天之内就可以繁殖到和地球一般大小;有人统计了世界上有人统计了世界上1818条河流的藻类的含量,有的条河流的藻类的含量,有的高达河水所溶固态物质重量的高达河水所溶固态物质重量的59.9%59.9%,最低的也,最低的也达达3.25%3.25%。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
14、础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根据亨特(根据亨特(Hunt J.M.Hunt J.M.,19791979)的研究)的研究 所有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总的有机碳含量约为所有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总的有机碳含量约为1.21.2亿亿吨亿亿吨,其中分散于沉积岩中的有机碳为其中分散于沉积岩中的有机碳为1.11.1亿亿吨亿亿吨 沉积岩中只有约沉积岩中只有约0.01%0.01%的有机碳的有机碳以油气的形式存在于储集层中,以油气的形式存在于储集层中,大概大概1 1万亿吨万亿吨。 Parker TraskParker Trask认为,近代沉积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认为,近代沉积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2.5%2.5%,古代沉积物中约为古代沉积
15、物中约为1.5%1.5% 由于地壳沉积物体积巨大(由于地壳沉积物体积巨大(808010106 6kmkm3 3),有机碳平均含量),有机碳平均含量取取1%1%,并且以,并且以0.l0.l转化为烃类计算,将会生成转化为烃类计算,将会生成80008000亿吨亿吨烃类。烃类。 全球累计生产原油约全球累计生产原油约15001500亿吨亿吨(一)沉积有机质(一)沉积有机质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干酪根(二)干酪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 大多数油气是从大多数油气是从“干酪根干酪根”逐渐演变形成的。逐渐演变形成的。 石油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认石油
16、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及天然气是沉积有为,石油及天然气是沉积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在缺氧机质在沉积过程中、在缺氧的还原环境和一定的压力和的还原环境和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生成的不溶于有温度条件下生成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即干酪根,机溶剂的物质,即干酪根,在成岩过程中的晚期经过热在成岩过程中的晚期经过热解作用生成的。解作用生成的。问题问题3:什么是干酪根?:什么是干酪根?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假说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假说生生油油岩岩中中有有机机碳碳存存在在形形式式液态烃液态烃沥青沥青干酪根干酪根原油原油沥青沥青干酪根干酪根C C 84%84%83%83%79%79%H H 13%13%10%10%9
17、%9%S S2%2%4%4%5%5%NN 0.5%0.5%1%1%2%2%OO 0.5%0.5%2%2%3%3%(二)干酪根(二)干酪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I I型干酪根(称为腐泥型)型干酪根(称为腐泥型) 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具高氢低氧含量(很少,具高氢低氧含量(H HC C原子比原子比l.25l.25l.75l.75,OOC C原子比原子比0.0260.0260.120.12),它可以来自藻类沉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它可以来自藻类沉积物,也可能是各种有机质被细
18、菌改造而成,生油潜能大,每吨生油岩可生油约被细菌改造而成,生油潜能大,每吨生油岩可生油约1.8kg1.8kg。 (二)干酪根(二)干酪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型干酪根型干酪根 (也称混合型)(也称混合型)氢含量较高(氢含量较高(H HC C原子比原子比0.650.651.251.25,OOC C原子比原子比0.040.040.130.13),但较),但较型干酪根略低,为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型干酪根略低,为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较多,也含多环芳烃及杂原子官能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较多,也含多环芳烃及杂原子官能团,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
19、生物,生油潜能中等,每吨生油团,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生油潜能中等,每吨生油岩可生油约岩可生油约1.2kg 1.2kg 。 (二)干酪根(二)干酪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型干酪根(称为腐殖型)型干酪根(称为腐殖型) 具低氢高氧含量(具低氢高氧含量(H HC C原子比原子比0.460.460.930.93,OOC C原子比原子比0.50.50.300.30),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很少,来源于陆),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对生油不利,但可成为有利的生气来源。每吨生油岩地高等植物,对生油不利,但可成为有利的生气
20、来源。每吨生油岩可生油约可生油约0.6kg0.6kg。 (二)干酪根(二)干酪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根据德根斯和伦特(根据德根斯和伦特(19651965)的研究)的研究 分散在沉积岩中沉积有机质约为分散在沉积岩中沉积有机质约为0.380.38亿亿吨亿亿吨各种方法估计表明,地壳中干酪根总量约为各种方法估计表明,地壳中干酪根总量约为0.30.3亿亿吨,亿亿吨,只要只要有约有约0.01%的干酪根转化为储层中的石油的干酪根转化为储层中的石油,其全球石油储量就,其全球石油储量就可达可达30003000亿吨。亿吨。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干酪根占沉积有机大量统计
21、资料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干酪根占沉积有机质总量的质总量的95%95%以上,在古代生油岩中占以上,在古代生油岩中占70%90%70%90%左右。左右。烃类沥青干酪根现代沉积物95(0.5)781(4.5) 17500(100)泥岩500(2.5) 600(3)20100(100)碳酸盐岩340(16)400(20)2100(100)沉积有机质中沉积有机质中各组分的平均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含量mg/L(二)干酪根(二)干酪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生生油油气气条条件件物质条件物质条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沉积有沉积有机质机质 古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古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 物理化学条
22、件物理化学条件 加氢、去氧加氢、去氧富集碳富集碳油气油气三、三、 生成油气的条件生成油气的条件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问题问题4:生成油气的条件有哪些?:生成油气的条件有哪些?(一)古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一)古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 (1 1)长期被淹没的水体。)长期被淹没的水体。 (2 2)离岸近地区。)离岸近地区。 (3 3)浅海(湖)地区。)浅海(湖)地区。 (4 4)稳定的水体。)稳定的水体。 (5 5)地壳长期稳定沉降,)地壳长期稳定沉降,而且沉降幅度应与沉积物补而且沉降幅度应与沉积物补偿的速度大体一致。偿的速度大体一致。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
23、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物理化学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 细菌作用细菌作用 温度与时间温度与时间 压力作用压力作用 催化剂作用催化剂作用 放射性作用放射性作用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物理化学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 (1 1)细菌作用)细菌作用 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在缺乏游离氧的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甲烷、氢气、还原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甲烷、氢气、二氧化碳以及有机酸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以及有机酸和其他碳氢化合物。 (2 2)温度与时间)温度与时间 沉积有机
24、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同任何化学反应一样,温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同任何化学反应一样,温度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作用因素。若沉积物埋藏太浅,地温度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作用因素。若沉积物埋藏太浅,地温太低,有机质热解生成烃类所需反应时间很长,难以生成工太低,有机质热解生成烃类所需反应时间很长,难以生成工业数量的石油;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业数量的石油;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热力热力作用作用 =温度温度+时间时间门限温度门限温度 不同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层,
25、其门限温度是不不同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层,其门限温度是不同的。同的。时代较老的生油层,门限温度低些;时代较老的生油层,门限温度低些;时代较时代较新的生油层,门限温度高些。新的生油层,门限温度高些。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物理化学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 (3 3)压力作用)压力作用 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上覆地层厚度增大,沉积物的温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上覆地层厚度增大,沉积物的温度、压力随之升高。压力升高将促进化学反应,显然较高的度、压力随之升高。压力升高将促进化学反应,显然较高的压力将有利于生油过程的进行。此外,压力也可促进大分子压力将有利于生油过程的进行。
26、此外,压力也可促进大分子烃类加氢转化为较小分子的烃类。烃类加氢转化为较小分子的烃类。 (4 4)催化剂作用)催化剂作用 催化剂是一种化学反应加速剂。有机质成油转化是一个复杂催化剂是一种化学反应加速剂。有机质成油转化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物理化学过程,生油母质多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漫长的物理化学过程,生油母质多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物质,要使其转化为分子相对很小的石油烃类,催化剂的参与是不要使其转化为分子相对很小的石油烃类,催化剂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粘土就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可或缺的。粘土就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物理化学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 (
27、5 5)放射性作用)放射性作用 放射性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油转化。放射性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油转化。主要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在粘土岩、主要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在粘土岩、碳酸盐岩中都有一定的富集。在实验室用碳酸盐岩中都有一定的富集。在实验室用射线轰击软脂酸,可得到少量与正十一射线轰击软脂酸,可得到少量与正十一烷及正十二烷近似的液体。烷及正十二烷近似的液体。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物理化学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 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上述各种条件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上述各种条件的作用强度不同。细菌和催化剂都是在特定的作用强度不同。细菌和催化剂都是
28、在特定阶段作用显著,加速有机质降解生油、生气;阶段作用显著,加速有机质降解生油、生气;放射性作用则可不断提供游离氢的来源;只放射性作用则可不断提供游离氢的来源;只有温度与时间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都有着重有温度与时间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是在要作用。所以,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是在适宜的地质环境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适宜的地质环境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果。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二)物理化学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四、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四、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 在沉积盆地的发育过程中,原始有机质伴随在沉积盆地的发育过程中,原始有
29、机质伴随其他矿物质沉积后,随着埋藏深度逐渐加大,其他矿物质沉积后,随着埋藏深度逐渐加大,经受地温不断升高,在乏氧的还原环境下,经受地温不断升高,在乏氧的还原环境下,有机质逐步向油气转化。在不同深度范围内,有机质逐步向油气转化。在不同深度范围内,促使有机质演化的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致促使有机质演化的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致使有机质的转化反应及主要产物都有明显的使有机质的转化反应及主要产物都有明显的区别。区别。 3.1.1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油气的生成理论问题问题5: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是什么?: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是什么?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当原始有机质堆积到盆底之后,开始了生物
30、化学生气阶段。其深度范围是从沉积界面到数百米乃至1500m深处,温度介于1060,以细菌活动为主。在还原环境下,沉积有机质被厌氧细菌选择性分解,转化为分子量更低的生物化学单体,部分有机质被完全分解成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在这个阶段,埋藏深度较浅,温度、压力较低,大部分有机质转化成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由于细菌的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产物以甲烷为主,它们可以富集成特大型气藏,埋藏深度浅,易于勘探和开发。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15004000m时,地温升至60180,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最活跃因素是热催化作用。其中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可以降低有机质的成熟温度,促进石油生成。实验证明,粘土矿物有助于干酪根产生低分子液态和气态烃。因此,在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下,地温不需太高,便可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北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附答案
-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创客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太湖学院《高级日语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产业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创新设计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工程学院《税法(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小学科学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主流舆情智能分析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程学院《科技文献检索(医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林业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浓缩500题)
- 铁路土工试验培训课件
- 双膜法1500ta硫氰酸红霉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信息化项目前期准备
- 220kV升压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科技成果-企业污染物排放大数据监控及知识图谱构建
- 花篮拉杆悬挑架培训课件
- 后印象派绘画
- GB/T 9441-1988球墨铸铁金相检验
- 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总则
- GB/T 24338.1-2018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