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题资料素养篇_第1页
高中语文课题资料素养篇_第2页
高中语文课题资料素养篇_第3页
高中语文课题资料素养篇_第4页
高中语文课题资料素养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写差、错别字多、语文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效果比较明显。 1、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

2、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教师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2、加强课堂教学。

3、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 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

4、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语文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3、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

5、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依托文学社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每周一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向文学社会员开放。辅导教师以我校语文教师为主体,高年级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外校名师、专家、作

6、家为补充。学生凭文学社会员证听课,每次听讲后,按时提交一篇相关内容的作文。定期编辑文学社刊,每学期,分年级,由该年级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该年级有文学专长的学生按照组稿-审稿-定稿的流程编辑一期刊物。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分工负责,具体到人。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作品由文学社提供,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进行奖励。开展其他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农

7、村中学语文资源,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到果园去,亲近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例如可以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可以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可以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也可以调查研究小城镇发展变化的情况,等等。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让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

8、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力争依托省级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合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农村中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我校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农村中学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提高策略研究”开 题 报 告(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07083)课题负责人:程超、张树志(语文科) 一、课题简介语文素养,

9、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在国内,巢宗祺、顾云虎等科研人员已经根据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概念基本澄清,兰瑞平、李良品等教学人员也已经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但多停留在概念的理解或对内涵某一个方面的阐释,未能多角度地阐释概念,尤其未能阐释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操作性强的策略。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我们学校把是否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教导处每一学期也都把提高学

10、生的语文素养确定为语文教研组教学核心工作之一。我校程超、张树志等老师于2007年3月向蚌埠市教科所递交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提高策略研究的课题申请书,经蚌埠市教科所推荐,于2007年11月获得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成为2007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07083。二、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文件与有关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

11、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2、现实依据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本课题正是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归纳造成这一事实的各种原因,从而提出地域色彩鲜明的解决策略,为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农村中学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三、研究内容(一)、个性研究:分初中、高中两组,立足课堂教学,结合各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教师经过调查、座谈、研讨,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或综合性学习等方面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子课题),群策群力,做好课题研究。在做好各组子课题的基础上,教师个人有新的想法,可以再选择一个有建设性的研究

12、方向(子课题)。(二)、共性研究:1、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1)形式:分初中、高中两组,每周一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向文学社会员开放。(2)辅导教师:以我校语文教师为主体,高年级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外校名师、专家、作家为补充。(3)学生凭文学社会员证听课,每次听讲后,须按时提交一篇相关内容的作文。(4)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2、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1)申请成立学生文学社,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复。(2)定期编辑文学社刊。每学期,分年级,由该年级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该年级有文学专长的学生按照组稿审稿定稿的流程编辑一期刊物。(3)稿件来源教师指导性论文摘要。考试

13、作文。每次考试后每班至少上交备课组2份优质作文。作文辅导班学生习作。平时作文、日记等比较优秀的作品。学生自由投稿。3、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1)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分工负责,具体到人。(2)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3)作品由文学社提供,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4)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进行奖励。四、研究方法在系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料,借助课题组成员的语文教学经验等多种形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策略

14、。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座谈分析法、个别指导法、专题讲座法、收集资料法、学习研讨法、网络摘录法、经验推广法、反思比较法。五、本课题的创新之处1、选题富有挑战性。选题重在探索适合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这既要符合农村中学生实际情况,又要可持续性强,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2、选题地域色彩鲜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3、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既可以整合学校整体师资力量,又可以调动教师个体创造性发挥的积极性。4、手段先进。利用“常坟中学教研网”、教师个人主页,利用文学社这个阵地,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主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做一个语文学习的主人。六、研究成果的鉴定(1)结题报告(2)研究论文A编辑研究论

15、文集;B组织相关论文(教育叙事)参加各级评选;C向网络、报刊推荐研究论文。(3)小丛书A学生作品小丛书初一学生作品集多彩的天空初二学生作品集放飞的心情初三学生作品集我们的中学生活高一学生作品集青春的旋律高二学生作品集花季·雨季高三学生作品集蜗角情怀B文学社社刊汇编C“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稿汇编D教师指导材料汇编作文辅导班材料汇编借你一双慧眼活动课材料汇编给你一片天空(4)发表论文汇编、出版论文集(5)学生获奖作品、发表作品汇编(6)成果推广七、课题研究计划1、2007年3月8月申请课题,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参加暑期各类培训。2、2007年9月12月集中学习课程标准,

16、撰写心得体会。依托各备课组确定子课题,制订详细研究计划。开题,签订科研诚信书。3、2008年1月6月根据各自子课题开展研究,撰写相关论文。4、2008年7月12月参加暑期各类培训;继续开展研究,反思总结。优化个性研究,探寻共性研究,编辑学生作品集,撰写相关论文并向网络、报刊推荐。5、2009年1月4月继续开展研究,汇总编辑学生获奖、发表作品,编辑教师论文集,推荐发表研究论文。6、2009年5月6月汇总课题研究资料,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结题验收,接受专家组审查验收。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八、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课题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参与集体研究,做好以下工作。程超:负责人,全面主持

17、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并编辑课题研究材料汇编。张树志:负责人,协助撰写开题报告,参与结题报告的撰写,参与高中组课题研究,并具体指导文学社开展的各项工作。课题指导组:李志(蚌埠市教科所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彭涛(怀远县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李芹(怀远县教研室研究员)、董玉辉(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廖志德(教务主任)、孙怀侯(中学高级教师)、孙树虎(中学高级教师)。高中组:常和伟、常树和、孙群、廖海燕、随学利、蒋萍、孙洪媛、李梦玲、房兴校、常永志、姚中卫、孙灯芳、张成燕、汪郑芸、张倩、张树志、程超,常和伟为高中组负责人;房兴校具体负责指导高中组作文辅导班各项工作;常树和具体

18、负责课题组各项资料收集、保管工作。廖海燕具体负责指导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初中组:方丽、陈锦艳、张玲玲、夏雪姐、李昌杰、孙怀选、孙林永、李传新、孙腾云、孙鲜仙、赵爱兰、陈方严、陆常林,陈方严为初中组负责人并协助开展文学社各项工作;孙林永具体负利用民俗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大兴五中  孔艳萍    一、   问题的提出(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    民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它不是属于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

19、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第48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课题主要研究“教材中涉及的以一定的群体活动或群体意识为表现形式的民俗事象,即与时令节日、人生礼仪、神话传说、祭祀会盟等风俗相关的文化现象”。(参考大兴五中孙福顺老师负责的课题“民俗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民俗知识”概念的界定)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

20、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21、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提出背景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高中学生以及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民俗知识却相对比较匮乏。随着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可见,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符合多方面的需求。    二、   国内外同类(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钟敬文在民俗学与古典文学一文中提出:“用古代或近代民俗志资料去印证和论述

22、古典文学中的某些现象、问题,往往可以起到钥匙的作用。”(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2、苏盛葵民俗学内容于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文,文中披露苏先生的调查结果“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故事,大多数都涉及民俗内容,其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五”。(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6期)。    3、缪克中学语文渗透民俗教学的几点思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语文教学崭新视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8月)。   5、署名“续静”的论文民俗中绽放的美丽汪

23、曾祺散文的文化关怀(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6、景春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陈影的民俗教育在中学阶段的实践与反思:以北京市兴海学校为例、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这三篇硕士论文中也有关于民俗问题的探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利用民俗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了解一定的民俗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以校本课程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民俗文化知识引入课堂,由教师意识的觉醒带动学生意识的

24、觉醒。开设民俗校本课程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教师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确定研究内容的主要依据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中指出:“要注重课程实施方式和实施途径的改革,注重设计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

25、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以及“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 主要的研究内容    语文素养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结合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以及高中语文民俗知识应用手册的七部分内容,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26、60;  第一,民俗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及其授课方式、时机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第二至第五项问题的研究。    第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情怀等素养的研究。如通过“传统节日里的文化”这一专题,包括重阳节的黄花和诗人的情怀、屈原和端午节、春节·送灶·元宵夜等相关内容,学生在享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可以积累相关的民俗知识,作为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可以组织民俗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第三,如何进行教材探究并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27、习惯的研究。例如,在教材解析中有意识的渗透民俗知识,利用民俗知识丰富课文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开设“衣着服饰与文学作品主题”专题讨论活动,通过衣着服饰深入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第四,开设“人生礼仪知多少”等专题讲座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素养的途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取名与冠字、文学作品中的送别习俗以及谦称、敬称和语言避讳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素养,也引导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自身修养,作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第五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

28、撰写民俗知识研究报告的问题研究。例如:浅谈“古今婚俗变迁”,小议“ 宴饮习俗和饮食文化”(鸿门宴文学作品中的生食者、短歌行)中国的酒文化)等,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民俗知识,也可以提高其研究能力。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对民俗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的探究和效果的评价。    (四)重要观点  1、开设民俗校本课程,是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民俗知识的筛选和重组,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开设民俗校本课程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  3、开设民俗校本课程是

29、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五、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本课题以文献法中的内容分析法、调查法中的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及案例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1、制定民俗知识储备情况调查问卷,对高一、高二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利用教学观察、教学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轨迹与变化过程,总结校本课程实施经验和途径。  3、教师结合日常教学以及校本课程中的心得、体会撰写案例,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4、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手段,利用高中语文民俗知识应用手册,通过班级授课、小组研究等

30、方式开设校本课程,进一步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  1、文献研究,确立课题,申请立项,  2、成立以学校领导班子、教科室、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3、教师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民俗知识应用手册,并搜集相关资料,对其中所涉及的七部分内容:即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人生仪礼知多少、古今婚俗变迁和人本观念、衣着服饰与文学作品主题、文学作品中的花影、神话传说中的浪漫和现实、宴饮习俗和饮食文化进行相关准备。  &#

31、160; (二)实施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7月    在高一、高二年级结合高中语文民俗知识应用手册开设民俗校本课程,可利用以下几种途径,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师在教材讲解时进行点滴渗透。  2、专题讲座,由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项分别承担一讲或两讲。专题讲座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可在讲座的过程中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将专题讲座的主题提前告诉学生,学生可事先做准备。  3、研究性学习。  4、组织民俗采风活动。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并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民俗知识应用手册,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七、   课题组人员构成及分工姓名分工孙福顺负责整理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里的文化”相关内容,并准备专题讲座赵国良负责整理教材中涉及“人生仪礼”的相关内容,并准备专题讲座查志华负责整理教材中涉及“古今婚俗变迁和人本观念”的相关内容,并准备专题讲座董燕萍负责整理教材中涉及“衣着服饰与文学作品主题”的相关内容,并准备专题讲座徐英巍负责整理教材中涉及“文学作品中的花影”的相关内容,并准备专题讲座翟绍清同上,共同负责张立英负责整理教材中涉及“神话传说中的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