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OA 30-2020 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_第1页
T∕CCOA 30-2020 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_第2页
T∕CCOA 30-2020 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_第3页
T∕CCOA 30-2020 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_第4页
T∕CCOA 30-2020 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67.020 CCS X 04标准T/CCOA 302020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traceability of camellia oil2020-12-21 发布2021-03-01 实施中国粮油学会发布本标准由中国粮油学会制定,其著作权为中国粮油学会所有。除了用于国家法律许可 范围或事先得到中国粮油学会的许可外,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再复制本标准。如果关于本标 准有任何著作权/版权或相关咨询,请联系中国粮油学会或本标准出版社!中国粮油学会(Chinese Cereals and Oil

2、s Association)简称CCOA,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 导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挂靠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是以从事粮食和油脂科学研究、工业生 产的高中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为主体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 电话=编:100037传真址:T/CCOA 302020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由中国粮油学会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轻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 食品股份有限

3、公司、湖北四季春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东平、刘玉兰、王明娟、刘晓丽、史景霞、王春程、潘坤、王格平、余旭东、 刘京伟。IT/CCOA 3020203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溯源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油茶的栽培育种、茶籽油原料的收采及风险控制、生产技术要求及油茶籽油生产企业 追溯管理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油茶籽油从原料栽培、采收到加工、储存、成品销售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的管理与 溯源。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4、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GB 1886.17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2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炭GB 27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480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T 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873粮油名词术语油脂工业GB/T 8946塑料编织袋通用技术要求GB 89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 968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

5、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T 11765 油茶籽油GB/T 17374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GB 196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料GB/T 24904粮食包装麻袋GB 255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92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92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活性白土 氮气植物活性炭(木质活性炭)GB/T 30354GB/T 35131GB/T 37917LY/T 1328LY/T 2034LY/T 2447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油茶籽饼、粕油茶籽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油茶播种育苗技术规程LY/T 2677油茶整形修剪技术规程LY/T

6、2680油茶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LY/T 2750油茶施肥技术规程JJF 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3术语和定义GB/T 37917,GB/T 11765,GB/T 35131,GB/T 887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色选 color sorting利用光学分选原理,利用颜色差异将油茶籽仁中的变色粒和霉变粒除去的过程。3.2调质 conditioning通过湿润、加热等处理使油茶籽仁的温度和水分满足压榨工艺和压榨设备的工序。3.3过滤 filtration在重力或动力作用下将油茶籽原油通过过滤介质(筛网或滤布),清除固体杂质的工序。4栽培育种油茶播种苗

7、培育的采种、播种育苗宜符合LY/T 2447的要求,种苗的栽培、施肥、修剪宜符合 LY/T 1328、LY/T 2750,LY/T 2677等标准的要求,种植期间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宜 符合LY/T 2680的要求。5原料的收采及风险控制5.1油茶果、油茶籽、茶籽饼的收采及风险控制油茶果的采收宜符合LY/T 2034的要求。采收期间,应剔除霉变茶籽,避免因霉变导致酸价、黄曲 霉毒素含量升高。采收的茶籽应避免直接在柏油马路上晾晒,避免沥青导致苯并芘超标。应减少塑料 材料进人原料,降低塑化剂污染风险。原料水分过高时,储存前应采用低温方式进行烘干,避免过高的温度造成苯并芘升高。储存期间定

8、 期通风测温,防止发生霉变,避免油料酸价升高。收购茶籽饼时,油饼中不得与其他油料饼(如菜籽饼等)混杂。应对采购人厂的油茶籽、油茶籽饼原料按照GB/T 5491进行取样和品质检验,原料的安全指标应 符合GB 19641,GB/T 37917或GB/T 35131的要求。根据需要可检测酸价、水分等指标。必要时(预 期安全风险较大;预期到原料产地或收获年份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对黄曲霉毒素B1、苯并(a)芘含量及 农药残留量以及塑化剂进行检测。原料的包装材料应符合GB 9685,GB 4806.1的规定。塑料编织袋应符合GB/T 8946的规定。麻 袋包装应符合GB/T 24904的规定。5.2油茶籽油

9、原料的采购及风险控制油茶籽油供应企业应按照本文件进行油茶籽及油茶籽饼的采购、生产加工及成品销售全产业链管 理,产品品质应符合相关的质量及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并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油茶籽油的运输容器或随行文件应参照GB 7718或者合同约定进行标识。油茶籽油的运输工具 应符合食用植物油的装载要求,应清洁卫生,不得使用装运过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输工具,应避免塑化剂 等污染。6生产技术要求及风险控制6.1生产及储运过程风险控制基本要求6.1.1油茶籽油的生产、厂房和车间应符合GB 8955的要求,应合理布局,确保无食品安全风险。6.1.2油茶籽油生产及储运过程所用的设备、设施应维护良好,产品接触面的材质

10、应符合食品安全的 相关要求。与原料油、半成品、成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具和容器应使用不与油茶籽油发生反应的惰性 材料(如不锈钢)制造,避免使用铜及其合金等材料,不得带来塑化剂等污染。6.1.3生产及储运过程应做好卫生管理,确保人员、设备、设施及环境的清洁。6.1.4生产、储运及设备维护保养等过程应严格做好化学品的管控,避免造成产品的污染。6.1.5生产过程应严格按要求进行工艺参数的控制,有效控制油茶籽油的食品安全风险。6.2油茶籽压榨工艺要求6.2.1输送油茶籽宜采用斗式提升机和皮带输送机进行输送,以减少其外壳破碎和污染。输送皮带的材质应 避免塑化剂污染。6.2.2 清理除杂应设置合理的筛选设备

11、和工艺参数,筛除油茶籽中大小杂质,配合吸风除尘去除轻杂和粉尘。宜选 用装有两层筛板的吸风振动平筛或吸风平筛进行清理,提高筛选效果,降低破碎率。应设置合理的磁选设备和工艺参数,去除油茶籽中的铁质金属杂质。宜配备合理的油茶籽清洗设施,以清除油茶籽在收获、晾晒、脱蒲过程中表面附着泥土、农药残留等 杂质,清洗后的油茶籽宜采用平板烘干机或网带式烘干机进行低温烘干,烘干温度不宜超过60 °C,烘干 后的油茶籽的水分应满足剥壳要求。如需长期储存,应控制油茶籽水分在8%以内。油茶籽经过清理后,气味、色泽应正常,安全指标应符合GB 19641的规定。6.2.3脱壳经过清理后的油茶籽应进行剥壳处理,采用

12、合适的油茶籽剥壳机和壳仁分离设备对油茶籽进行剥 壳和壳仁分离,脱壳时尽可能将油茶籽轧破而不轧碎,仁中含壳率满足后续不同榨油工艺和设备需要, 一般控制在10%15%。6.2.4 色选宜配备合理的油茶籽仁色选装置,去除油茶籽仁中的霉变粒和变色粒,避免原料中的霉变粒影响油 脂风味、色泽、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应对色选机关键部件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色选效果。6.2.5调质应设置合理的调质设备和工艺参数,以有效控制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对于低温压榨工 艺,调质水分宜控制在6%8%,调质温度不宜超过60 °C ;对于热榨制取风味油茶籽油工艺,调质时间 不宜超过30 min,调质温度不

13、宜超过90 °C,调质水分宜控制在6%7%,以利粉碎,调质操作尽可能蒸炒均匀,避免局部过热,造成油中苯并(a)芘含量超标。调质加热热源宜采用水蒸气、天然气或电加热等方式。采用导热油作热源时,应采用食品级导热 油,避免导热油渗人油茶籽造成污染。6.2.6 压榨低温压榨油茶籽油宜采用一次压榨工艺,以尽量提高压榨出油率。低温油茶籽人榨温度不宜大于 60 °C,人榨水分6%8%。热榨油茶籽油应将油茶籽整体进行粉碎,应设置合理的蒸炒设备和工艺参数,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 时间,防止苯并芘超标。人榨温度不宜大于90 °C,人榨水分5%7%。液压热榨工艺应使用专业制饼设备,饼和饼之

14、间用适当的材料间隔(如纤维质材料),不得使用塑料 编织袋,防止塑化剂超标风险。应定期清理榨膛,保持榨机清洁,避免榨膛中残留物料发霉变质产生微生物造成油茶籽油污染。还 应避免设备润滑油渗透到榨料中造成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污染。宜采用食品级润滑油。油茶籽饼应符合GB/T 35131的要求。6.2.7 油渣分离压榨毛油应在进人精炼车间前尽快地进行油渣分离,避免毛油的酸值升高和色泽变深。应设置合理的毛油除渣设备和工艺参数,可采用沉降和(或)过滤方法有效去除压榨毛油中的饼渣, 压榨毛油中饼渣含量宜控制在10%以下;经密闭过滤机除渣后毛油含渣宜降至0.2%以下;尽量减少饼 渣中的残油,饼渣可通过输送设备返回

15、复榨或单独压榨。根据毛茶籽油的特点,可选用板框过滤机和(或)卧螺分离,也可采用叶滤机。过滤时宜先大小杂质 一起过滤,以减小过滤阻力,降低毛油中胶质含量,提高过滤效果。6.2.8 其他工艺采用酶法工艺时,应选择符合GB 2760、GB 1886.174及卫健委相关公告要求的酶制剂。设置合理 的酶解工艺参数,以最大限度发挥酶的作用。酶法制取的油茶籽原油应采用干燥、过滤等精炼技术进行成品油茶籽油的生产。6.3茶籽饼预处理浸出工艺要求6.3.1 粉碎应选用合适的设备和工艺参数,将茶籽饼投料到碎饼机粉碎成颗粒状,输送至蒸炒锅。6.3.2蒸炒宜选用普通层式蒸炒锅将饼的水分降到5%以下。液压压榨茶籽饼中含有

16、稻草等纤维较多时,应 在蒸炒前加装去除装置。要保证足够的加热面积和炒料时间,茶籽饼吸水膨胀后易结团。蒸炒后的输 送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粉料结露霉变。6.3.3 浸出应合理设置油脂浸出设备和工艺参数,利用植物油抽提溶剂对油茶籽饼中的茶籽油进行萃取。当 用正己烷作为浸出溶剂时,人浸料温度和浸出温度宜控制在50 °C-55 °C,浸出时间宜控制在60 min 120 min,料层高度应根据物料状况、浸出器的类型及其处理量合理确定,实现良好的浸提和渗透效果, 尽量减少粕中残油。T/CCOA 302020 浸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6.3.4混合油处理应

17、合理设置混合油处理设备和工艺参数,通过净化、蒸发、汽提等单元去除混合油中的粕末,回收其 中溶剂,得到浸出油茶籽原油。混合油净化可采用过滤、离心分离、重力沉降等方法,在混合油沉降中应避免采用盐水作为沉降介 质,防范氯离子进人油脂中可能造成的油脂脱臭过程氯丙醇酯类物质形成的风险。80 t/d以上规模的 浸出车间宜采用负压蒸发、汽提工艺。常压蒸发、汽提工艺:混合油蒸发采用两次蒸发工艺,第一次蒸发混合油进口温度宜控制在60 °C 65 °C,蒸发后混合油浓度提高至65%70%,出口温度宜控制在80 °C 85 °C ;第二次蒸发混合油出口 温度宜控制在100 &

18、#176;C左右,蒸发后混合油浓度提高至85%95%;混合油汽提进塔温度宜控制在105 °C 左右,出塔温度宜控制在115 °C-120 °C。负压蒸发、汽提工艺:第一次蒸发混合油进口温度宜控制在50 °C、55 °C,蒸发后混合油浓度提高 至65%75%,出口温度宜控制在70 °C75 °C ;第二次蒸发混合油出口温度宜控制在105 °C左右,蒸 发后混合油浓度提高至90%95%;出塔温度宜控制在110 °C左右。6.3.5溶剂回收应合理设置溶剂回收设备和工艺参数,尽可能完全回收和循环使用溶剂,确保浸出

19、油茶籽原油和成 品粕中溶剂残留达标,保证生产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做好环境保护。自由气体中的溶剂可采用水吸收 和石蜡回收工艺,80 t /d以上规模浸出车间宜采用石蜡回收工艺。宜定期对循环使用的溶剂进行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和多环芳烃含量进行检测,防止溶剂中塑化 剂和多环芳烃含量升高。6.3.6湿粕蒸脱应合理设置湿粕处理设备和工艺参数,蒸脱机中宜设置不少于三层的预脱层,湿粕在蒸脱机中进行 预热脱溶的温度应控制在90 °C左右,应尽量减少脱溶层的直接蒸气,以防止油茶籽粕脱溶过程中结团。 成品粕溶剂残留应达到燃爆试验合格要求,粕温度应不高于环境温度10 °C-15 °C,

20、油茶籽粕应符合 GB/T 35131 的要求。6.4油茶籽油的精炼6.4.1脱胶6.4.1.1水化脱胶应合理设置脱胶的设备和工艺参数,加人一定量的热水或磷酸等电解质水溶液,使油脂中的胶溶性 杂质吸水絮凝,再离心或沉降分离将胶体杂质从油脂中脱除。宜采用的水化脱胶条件:水化温度80 °C 85 °C,加水量为磷脂含量的3.03.5倍。使用磷酸强化 脱胶时,磷酸(浓度为85%)添加量宜采用油重的0.05%0.2%。水质应符合GB 5749并经过软化处 理,宜采用纯净水,降低其中氯离子含量,防止氯离子进人油脂中,致使后续脱臭过程产生氯丙醇酯类物 质。水化脱胶过程采用的磷酸等加工助剂

21、应符合相应的添加剂标准要求。6.4.1.2酶法脱胶使用酶法制油和精炼的生产工艺,应选择符合GB 2760、GB 1886.174及卫健委相关公告要求的酶 制剂。设置合理的酶解工艺条件,选择并确定适宜的加水量、温度、时间及相应的酸碱度,以最大限度发5T/CCOA 302020挥酶的作用,避免因工艺影响减弱酶的作用效果。酶法制取的毛油应采用过滤等精炼技术,确保成品油 符合GB/T 11765的相关质量指标要求。6.4.2脱酸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脱除可以采用碱炼脱酸或水蒸气蒸馏脱酸。茶籽油脱酸应优先选择碱炼脱酸 的方法,并合理配置碱炼脱酸设备和工艺条件。碱炼脱酸应基于毛油酸价及其综合品质确定工艺条件

22、(碱液浓度、超量碱、碱炼温度、碱炼时间、水洗次数等),以提高精炼得率和工艺效果。碱炼脱酸过程采用的氢氧化钠应符合其产品标准要求。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并经过软化处 理,宜采用纯净水,降低其中氯离子含量。6.4.3 吸附脱色茶籽油吸附脱色工艺条件的选择,应兼顾脱色和脱除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同吋保留 营养成分,降低油脂精炼损耗。对于压榨茶籽油,宜选用对多环芳烃吸附效果好的专用活性炭,活性炭用量宜为油重的0.05% 0.2%,吸附反应温度宜控制在100 °C 110 °C,反应时间宜控制在25 min35 min。对于浸出茶籽油的吸附脱色,可选用复合吸附剂(活

23、性白土 +活性炭),兼顾油脂脱色和脱除多环 芳烃。吸附剂应符合GB 1886.255,GB 25571或GB 29215的要求,同时应监控吸附剂中塑化剂含量,防 止塑化剂污染。6.4.4脱臭浸出茶籽油应在吸附脱色之后进行高温、高真空条件下的水蒸气蒸馏脱臭,脱臭设备和工艺条件应 满足油脂中臭味组分的脱除及油脂热脱色,并兼顾油脂中塑化剂、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残留农药等有 害物质的脱除。宜采用适度脱臭的工艺条件,如双温脱臭工艺技术,减少脱臭过程油脂中营养成分损失 和蒸馏损耗,控制反式脂肪酸、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等有害物生成。宜对直接蒸汽的水源进行脱除氯 离子的处理,脱臭用直接蒸汽应为过热、除氧的蒸

24、汽。根据待脱臭油品质和脱臭成品油指标的要求确定脱臭工艺条件,脱臭成品油应及时冷却降温至 40 °C以下,以减少油脂在高温下氧化。若添加抗氧化剂,则应符合GB 2760的要求。6.4.5 冬化冬化设备和工艺条件应满足油脂中固体脂和蜡的脱除。要确保结晶罐冷却管路不渗漏。冬化宜采 用自控阶梯式降温控制,精准控制脱脂生产过程。冬化过滤一般选用板框过滤机,过滤介质选用滤布加 滤纸。6.5油脂包装与储存6.5.1油脂包装与储存成品油茶籽油应符合GB 2716。在正常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下,成品油的包装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产品的食品安全和品质。 成品油茶籽油的销售包装应符合GB/T 17374的规

25、定。包装材料应符合GB 4806.1和GB 4806.7 的规定。包装的成品油应贮存于卫生、干燥、避光的场所,尽可能采用低温库储存和充氮储存,实现油茶 籽油的保质保鲜。充氮储存用的氮气应符合GB 29202的要求。6.5.2散装油脂储存与运输储油罐应清洁卫生,应采用惰性材料制成,如不锈钢等,应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输油管线材 料应符合GB 4806.1和GB 4806.7的规定,不得有塑化剂污染。散装成品油宜采用充氮储存,氮气应符合GB 29202的规定。储油罐及输油管道应定期清理,尽可 能做到每次输油作业之后清扫油管。散装油运输应符合GB/T 30354的规定。7油茶籽油生产企业追溯管理要

26、求7.1信息记录通用要求油茶籽油生产企业应建立原料接收台账、生产过程信息记录、库房进出记录、销售记录等各环节质 量检验记录及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记录,信息记录要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关键节点。7.2原物料接收7.2.1接收信息要求应包括供应商信息(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合同/订单信息、运输工具信息(如:车辆车号)、原物料 人库信息(数量、日期、仓号或垛号)及质量检验记录等。根据采购物料类别的不同做好进货物料信息及 验收记录。7.2.2油茶果应记录对应原物料的种植基地信息(基地位置、占地面积、茶树株数及年份)、油茶果质量验收报告, 要求包括油茶籽的得率、干基含油率及相关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项目等。7.

27、2.3 油茶籽应记录油茶籽质量验收报告,包括油茶籽的干基含油率及相关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项目等。 7.2.4油茶籽饼应记录油茶籽饼质量验收报告,包括茶饼干基含油率、掺伪试验及相关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项 目等。7.2.5 油茶籽油应记录油茶籽油的质量验收报告,包括质量等级以及对应等级的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项目等。7.2.6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应记录物料的名称质量要求以及对应的验收报告。7.2.7原物料的物料平衡控制要求油茶籽油生产企业应记录从油茶果、油茶籽、油茶籽饼及油茶籽油采购、储存过程的实际损耗。7.3 生产加工过程7.3.1加工过程信息要求生产工厂应记录生产领料、投料、油脂提取、油脂精炼、包装、

28、物料平衡等各环节的追溯信息,并控制 加工及储运过程的合理损耗,制定油茶籽油物料平衡的核算方法,做好物料平衡控制。分装企业应按照 本文件对供应商的相关记录信息进行评估。企业应对生产原料及成品质量进行检验并记录。7.3.2油茶籽油制取7.3.2.1油茶籽制油油茶籽制油过程应记录如下信息:a)油茶籽数量、质量指标(干基含油率、水分、杂质等)、批号、出库日期、出筒仓(罐)号等原料 信息;b)油茶籽制油方式、制油日期、出油量、出油品质、油茶籽油进罐号、出饼数、茶饼残油率等油脂提 取信息。7.3.2.2茶饼制油油茶饼制油过程应记录如下信息:a)茶饼数量、干基含油率、批号、出库日期、出筒仓(罐)号等原料信息

29、;b)茶饼制油方式、提取日期、出油量、出油品质、油茶籽油进罐号、出粕数、茶粕残油率等油脂提取 信息。7.3.2.3制油过程物料平衡生产工厂应监测制油过程茶壳、茶饼等废副物料的含油,总结生产系统的经验参数,做好得率测算 评估。压榨工艺得率计算可参考公式(1)计算: 式中:C 压榨油得率;A茶籽含油量,%;A-2 茶壳含油量,%;A3茶饼含油量,%;H毛茶油水分含量,% ;茶壳得率,;x2茶饼得率,。浸出工艺得率计算可参考公式(2)计算:A1 一 X2 X A3 n/ L = X 100%(2)1 一 JL式中:L浸出油得率;Ai茶籽含油量,% ;A3茶饼含油量,% ;H毛茶油水分含量,;X2茶饼

30、得率,%。7.3.3油茶籽油精炼7.3.3.1油脂精炼油脂精炼信息包括油茶籽原料油质量(酸价、水分、不溶性杂质等)、精炼日期、进料量、出油量、进罐 号、精炼过程产生的废副产品数量及含油率等信息。7.3.3.2精炼物料平衡生产工厂应监测精炼过程废副产品的含油,总结生产系统的经验参数,做好精炼率的测算评估。精 炼过程各工段及整体得率的理论计算可参考公式(3)、公式(4)、公式(5):=100% 1.35 X (F! + J3 + M1 +0.3%( 3 )式中:R. 化学工段得率,F.游离脂肪酸降低值,;P磷脂降低值,;Mj水分及挥发物降低值,% ;Wi离心沉淀降低值,。注:公式(3)中1.35是

31、根据精炼工艺总结的经验常数,一般在1.15-1.6之间。R2 = 100% X W2 yr- X 100% - 0.10% ( 4 )1w2 f3式中:R2物理工段得率,%;m2白土添加比例,;W 2废白土含油, ;f2脱色油到脱臭油游离脂肪酸降低值FaFAD的游离脂肪酸含量,。TR 1 X -R2( 5 )式中:TR总得率R. 化学工段得率,;R2 物理工段得率,。7.3.4倒罐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有倒罐的,倒罐信息应包括油品等级、品质指标及倒罐日期、出油罐号、进油罐号、 数量等。7.3.5 油茶籽油包装7.3.5.1产品包装产品包装信息应包括油茶籽油产品名称、质量标准及等级、规格、数量、包装

32、日期(生产批号)、包装 用油的出油罐号、人库数量等信息。7.3.5.2调和油包装如涉及使用油茶籽油生产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的,应包括食用调和油产品名称、产品配方、包装规 格、数量、调配用油茶籽油出油罐号及数量、食用植物调和油成品数量、包装日期(生产批号)、人库数量 等信息。7.3.5.3包装物料平衡生产企业应按JJF 1070的要求做好包装产品的净含量控制,同时做好包装过程合理损耗的测算 评估。7.4产品销售信息7.4.1包装成品油茶籽油及含油茶籽油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应包括油茶籽油及含油茶籽油的食用植物调和油的产品名称、规格、产品配方、数量、生产日期(批 号)、销售(发货)日期、发货地点、出厂检验

33、报告、购货者、销售合同号(订单号)等信息。7.4.2散装成品油茶籽油应包括散装油茶籽油产品名称、质量等级、数量、生产日期(批号)、销售(发货)日期、发货地点、发货 罐号、出厂检验报告、购货者、销售合同号(订单号)等信息。7.4.3销售过程的物料平衡油茶籽油销售企业应记录成品油茶籽油储存、销售环节的实际损耗。7.5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的物料平衡油茶籽油生产企业应根据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物料记录,做好整体的物料平衡核算工作,各环 节的偏差应与实际记录一致,在合理范围内。7.6信息管理7.6.1油茶籽油生产企业应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传输、汇总、保存、使用等过程的职责、 权限和要求。7.6.2应根据生产过程要求和信息技术水平,合理设定信息采集点、采集数据和采集频率等技术要求。 7.6.3企业宜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数据,保证数据准确、真实,确需后期录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