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_第1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_第2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_第3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_第4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三年组 陈朝阳设计意图:本节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教材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2个例题,例1是整除的,例2是有余数的,从整除的知识引入,使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除法,再通过具体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意义及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在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学会试商的方法,因为本节教学内容,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机械的训

2、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中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欲望。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3、倡导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4、作业设计,层层递进,有针对性的逐步突破难点,让学生从大量的练习中解放出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1页、53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正确表达商和余数,并

3、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余数规律,感受到探索的乐趣。2、过程与方法:通过摆一摆,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尝试中学习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试商的方法与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生同玩“对答如流”小游戏游戏规则:老师说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学生迅速说出整个乘法口诀等式。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用10根小棒摆一摆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平均分物时剩余现象的存在)1、

4、每2根摆一组2、 每3根摆一组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反馈 谈话激趣(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做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游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余数是怎样产生的印象。)活动二:教学例2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1、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2、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分组摆花过程。(认识余数,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3、教学横式的写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试商的方法。4、明确横式的读法、横式中各个数的具体意义。5、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看书并完成第51页的做一做(设计意图:有余数的除法,

5、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环节以直观“支撑”,让学生指出竖式中的数在横式中是什么。达到数形结合,能有效防止学生学习数学“一知半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三、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题目)1、看完整的竖式,找出商和余数。2、填一填,填写出完整的竖式、横式。3、( )里最大能填几,锤炼试商

6、的技巧。4、独立完成四道竖式计算5、判断这些竖式计算对吗?(设计意图:分层设计巩固练习,不仅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巩固了数学知识,更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训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幸福感。)四、拓展延伸 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5=3(设计意图:本节课没有特别强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本题作为延伸,为下节课研究的知识埋下伏笔。)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商 乘 减商42 352 03余数2 3 ÷ 5 = 4(组)3(盆) 竖式计算方法: 答:最多可以摆4组,还剩3盆。教学反思:

7、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本次课上,开课就让学生动手用10根小棒摆一摆,让学生自身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这样能在一上课就使孩子们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另外,还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所认识的孩子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今后能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数学。这样的

8、教学情境能使孩子们在上课开始就体会到数学课的“数学味”。二、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纵观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课,是否还缺少点什么?我觉得还缺少安静。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在数学课上少不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本次课在竖式计算、巩固练习等环节都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些安静的思考的环境。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说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静静地尝试,体验有余数除法的最优算法。本节课少了小组合

9、作的热闹,更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给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算法最优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课堂的这一片“静土”中得到了孕育、发芽、成长。三、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在本次课中,当孩子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 正如贺兴亚专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