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3(史上最全面)_第1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3(史上最全面)_第2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3(史上最全面)_第3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3(史上最全面)_第4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3(史上最全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1 框架结构体系及布置*多层及高层建筑的范围:(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高规)JGJ3-2002、J186-2002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建筑;(2)多层及高层建筑的大致范围:多层建筑:2-8(10)层;高层建筑:>8(10)层;习惯上,对其中8(10)-18层的建筑又称为小髙层建筑,18-40层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40层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多层及高层建筑常用的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筒体结构*框架结构的特点:建筑平面布置灵活,立面处理容易,可适应不同房屋造型;但侧移刚度相对较

2、小,房屋高度不宜过高(P188)3.1.1 框架结构体系1.框架结构组成由梁、柱、节点及基础组成,节点构造十分重要。2.框架结构种类(P188)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3.框架结构布置横向承重、纵向承重、纵横双向承重3.1.2 变形缝(P189-190)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3.1.3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1.梁、柱截面形状2.梁、柱截面尺寸(1) 梁截面尺寸(主要考虑跨高比的影响)(2) 柱截面尺寸(主要考虑层髙、竖向荷载、及车轴压比的影响)轴压比: 轴压比限值:(表3.1)3.梁截面惯性矩(考虑楼板参加工作的影响,表3.2)3.1.4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1.平面计算单

3、元2.计算简图3.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的近似方法3.2.1 分层法1. 计算假定(P193)2. 计算要点 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弯矩,求得的梁端弯矩即为最后弯矩,柱的弯矩由上、下层计算的弯矩叠加得到(节点弯矩若不平衡,可再作一次弯矩分配); 除底层以外的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修正系数0.9,据此计算节点周围各杆件的弯矩分配系数; 底层柱和各层梁的传递系数取1/2,其它各柱的传递系数取1/3; 梁跨中弯矩、梁端剪力、柱轴力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出。*分层法适用于节点梁、柱线刚度比,结构与荷载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多层框架的内力分析。*例3.1P194-1962.弯矩二次分配法(1) 计算假定:某一

4、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只对与该节点相交的各杆件的远端有影响,而对其余杆件的影响忽略不计。(2) 计算步骤: 先对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均取1/2); 再将因传递弯矩产生的新的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例3.23.3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计算的关键: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确定各柱反弯点高度。3.3.1 反弯点法适用条件:结构比较均匀、层数不多,的多层框架。1.基本假定(P199(1)-(3)2.同层各柱剪力分配 (3.2) (3.3) (3.4) (3.5) (3.6)*各层的层间总剪力按各柱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3.柱中反弯点位置(1)

5、 上部各层柱位于处(反弯点高度系数);(2) 底层柱位于处(反弯点高度系数)。4.框架梁柱内力(1) 柱端弯矩柱下端弯矩: (3.7)柱上端弯矩: (3.8)(2) 梁端弯矩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大小按其线刚度之比分配(3.9-3.10式)。(3) 梁端剪力(4) 梁端轴力均可由平衡条件求出。3.3.2 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反弯点法存在的问题(P201);*改进要点:修正侧移刚度;调整反弯点位置。1.柱侧移刚度的修正*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各节点均有转角,使柱的侧移刚度有所降低,用侧移刚度系数进行修正。 (3.13)*计算假定及的推导:(P201-203)节点转动的大

6、小取决于梁对节点的约束程度,梁刚度越大,对柱转动的约束能力越大,节点转角越小,越接近1。*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表3.3)2.柱的反弯点位置*反弯点的位置与柱上下端转角大小有关,影响柱两端转角的主要因素有:梁柱线刚度比、柱所在楼层位置、上下梁相对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的变化。(1)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3.20)与梁柱线刚度比、结构总层数、柱所在楼层有关,可查表3.4、表3.5。(P205-208)(2) 上下层梁线刚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P209表3.6) 时,取,反弯点向上移,取正值; 时,取,反弯点向下移,取负值; 底层柱不考虑的修正。(3) 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上下

7、层层高比:、 若>1.0,反弯点向上移,取正值;若<1.0,反弯点向下移,取负值; 若>1.0,反弯点向下移,取负值;若<1.0,反弯点向上移,取正值。*反弯点总是向刚度弱的一侧移动*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 (3.21)例3.3P210-2123.3.3 框架结构侧移的近似计算*框架侧移控制的内容: 控制顶层最大侧移; 控制层间相对位移。*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由两部分组成: 总体剪切变形(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 总体弯曲变形(由框架柱两侧柱的轴向变形引起)。*对层数不多的框架,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很小,可忽略。1.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侧移(采用D值法计算)层间侧

8、移: (3.22)顶点侧移: (3.23)2.由柱轴向力引起的变形*假定中柱轴力为零,只考虑边柱轴向变形产生的侧移边柱轴力: (3.24)框架顶点最大水平位移: (3.25)*在高层处水平位移的计算(P214 3.26-3.32式)3.4 荷载效应组合原则和构件设计3.4.1 荷载效应组合1.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控制截面(选择内力较大截面或尺寸改变处截面)*框架梁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1)梁端支座截面、和;(2)梁跨中截面、(可能出现,如竖向地震作用)。*框架柱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1)及相应的、(一般采用对称配筋);(2)及相应的、;(3)及相应的、;(4)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大),但比较小

9、或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小或绝对最大)。当框架承受水平力较大时,柱也需组合最大剪力及相应的(按偏压剪计算)。2.活荷载布置(1)逐跨布置法(计算合理但较繁索,适用于电算)(2)最不利位置法(3)满布法(不能求出最大内力)*适用于楼面活荷载产生的内力所占比例较小的情况;*跨中弯矩须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4)水平荷载(应考虑两个方向作用)3.荷载组合(1) 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2) 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3.4.2 构件截面设计1.框架梁(1) 为使框架结构在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形成梁铰破坏机构(强柱弱梁),避免支座处负钢筋拥挤,可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现浇框架,支

10、座调幅系数取0.8-0.9; 装配整体式框架,支座调幅系数取0.7-0.8。(2) 支座弯矩降低后,校核跨中弯矩是否满足要求;(3) 按照弯矩调幅法设计时,为保证梁端塑性铰能够充分转动,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HRB400(HRB500)钢筋;混凝土宜采用C20-C45级;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应超过。2.框架柱*中柱、边柱一般按单向偏心受压构件计算;角柱按双向偏心受压构件计算(考虑最不利内力组合);*通常采用对称配筋;*柱的计算长度(P218)。3.叠合梁3.4.3 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1. 混凝土强度等级*柱的混凝土强度宜高一些,一般采用C30-C50(C60);*梁的混凝土强度不宜过高,

11、一般采用C30左右,预应力梁一般采用C40及以上;*节点区混凝土浇注要特别注意。2. 框架梁(1)框架梁截面(P218-219)(2)框架梁纵向钢筋(3)框架梁箍筋3.框架柱(1)框架柱截面;(2)框架柱纵向钢筋;(3)框架柱箍筋4.框架节点(1)现浇框架节点;(2)装配式及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框架梁、柱、节点的构造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教材上仅能介绍一般原则,具体设计时应查阅有关设计手册或构造手册。3.5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讲)3.6 基础设计3.6.1 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基础设计的内容:基础形式的选择;基础埋深的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的计算;基础的内力计

12、算和配筋。1.基础类型的选择框架结构体系常用的基础类型(P235及图3.37):柱下单独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片符基础,(箱形基础)等。2.基础埋置深度*确定基础埋置深度时应考虑的因素 建筑物本身情况:建筑物使用要求,结构类型,作用荷载大小等; 建筑物场地因素: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土的冻胀性,与相邻建筑的关系等。具体要求:(见P236及地基础设计规范等)3.6.2 条形基础(1)基础尺寸确定 (3.83)式中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竖向荷载标准值总和;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基础自重和其上土重的平均重度,可近似取=20-22kN/m3;-基础埋置深度(m);、-基础底板的宽度和长度。

13、2.基底反力分布*基底反力分布计算方法:按弹性地基梁计算;简化计算方法*按简化方法计算基底反力基底反力(计算基础底面积用,教材3.84式有误!) (3.84)基础底面验算条件:基底净反力(计算基础截面尺寸、配筋用)*式中为采用设计值(即乘以荷载分项系数)3.基础内力分析(1) 假定柱下条形基础的基底净反力为直线分布,柱作为不动铰支座,基底净反力作为荷载,将基础视为倒置的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2) 计算出的支座反力一般不等于轴力(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柱作为不动铰支座与实际情况不符,计算柱轴力时未考虑基础变形的影响),需对基础内力进行调整:将支座反力与柱轴力的差值均匀分布到相邻支座两侧各1/3跨度范围内,再进行一次内力分析,与第一次计算结果叠加;如不满足要求,可再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要求。4.基础配筋及构造(P238、图3.38)3.6.3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近似计算方法:将节点处的集中荷载按某一规律分配到纵、横两个方向的基础梁上,再分别按单向条形基础计算。1.节点荷载的分配(P238)简化的分配条件: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