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行为无因性立法之检视_第1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立法之检视_第2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立法之检视_第3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立法之检视_第4页
票据行为无因性立法之检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Xiangtan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sVo l.28N o.4July,2004票据行为无因性立法之检视张 靖(湖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摘 要:票据行为有无效力,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的原因关系相分离,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者其效力有无的影响,这一现代票据法的基本原则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和遵守。然而该原则至今仍未在我国的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形成共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广泛,轻易否定或者模糊

2、界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都会对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在法律上明确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服务。关键词:票据行为;票据原因;票据行为无因性中图分类号:DF4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404-0039-04现代经济社会中,票据作为代表现金流通的有价证券,不仅可以充当支付手段、信用手段,同时又能充当结算手段和融资手段,因其作用之重大,故被人们称之为 商品交易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公布,标志着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的建立。!票据法较之

3、!银行结算办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摈弃了!银行结算办法中一些陈旧过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内容,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就其完善性和严密程度而言,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对于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模糊规定。一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又称票据行为的抽象性和无色性,是指票据行为有无效力,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的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者其效力有无的影响。我国学者王小能教授认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票据是否有效,只取决于票据的形式要件,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取决于票据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和持票人本人接受票据时的行为和主观心态如何(善意或者恶意;

4、另一方面是指票据行为与票据原因(多以买卖、借贷等相脱离,其原因关系的存在与否、是否有效对票据关系不产生影响。可见,票据的基础关系是否存在,是否有效,与已经生效的票据和已经形成的票据法律关系无关(直接当事人除外,票据基础关系不影响票据的效力。相应地,持票人在行使票据权利时,不负责证明票据原因关系存在与否、有无法律效果的责任,亦即不沾染票据原因关系的色彩与性质。以上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正是因为票据行为的有效与否只取决于票据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因此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受票据原因关系影响1(P99。例如,买方乙开出以卖方甲为收款人的汇票给甲,承诺在一定时期内由丙银行付款。假设该汇票的开出以甲乙之间签订的

5、购销合同为原因,若否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则票据的流通必定会大受其害。当甲预将票据到银行贴现或者将其转让给第三人时,则无论银行还是第三人都不会轻易接受这张票据,因为一旦甲不能交货或者货物有缺陷,乙和丙就可以以原因关系有瑕疵为由拒绝付款,受让票据的银行或者第三人将要承担票据债权落空的风险,票据的使用和流通必受到限制。所以说,即使基础合约有缺陷或者失效,汇票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丙应该如期付款。当然,乙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可以凭基础合约对甲提起诉讼2(P2324。但是这并不妨碍汇票的流转。票据的无因性是保证票据流通性的必要条件,否则,票据权利要受到基础合约有效性的制约,票据的流通将大受影响。39收稿日期

6、:20040416作者简介:张 靖(1980-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作为现代票据法的基础原则和核心,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然而遗憾的是该原则至今仍未在我国的法律理论中形成共识。就我国票据法而言,法律渊源现在主要有法律、行政规章、司法解释等。为维护法治的统一,不同的法律渊源理应协调一致。然而我国票据法的上述三种主要渊源在对票据的无因性的规定上并不相同。1995年5月10日颁布、1996年1月1日施行的!票据法,在对待票据行为的无因性这一问题上,与!票据法(草案有重大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在草拟票据法草案时,认识到原来!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不适应于市场经

7、济的需要,所以在草拟票据法送审稿(1993年12月时,虽然保留了!银行结算办法中的某些规定(如银行汇票可以记载两个金额,却没有保留!银行结算办法中关于票据的签发要有真实的商品交易的规定。在1994年12月,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的票据法(草案中,也没有上述的规定,而且从原中国人民银行周正庆副行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票据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 票据属于无因证券。根据这一特征,草案没有沿用现行银行结算办法关于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的规定。这是因为#票据关系成立后,即与其原因关系相分离。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应由不同的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因此,签发票据是

8、否有商品交易或者交易是否合法,不属于票据法规定的内容,应由其它有关的法律加以规范。而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审议报告却指出: 许多部门、地方和金融机构指出,票据当事人在签发票据或取得票据时,应当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取得票据的人应给付相对应的代价,目的是防止 有些当事人签发票据没有真实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利用票据进行欺骗活动。3(P8结果为了防止利用票据骗取资金,在!票据法中没有清楚地区分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并在其中规定了基础关系的内容。其具体条文典型的就是!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即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

9、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这完全继承了!银行结算办法中的规定4(P54。此外,类似的规定还有第21条第1款规定: 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的资金来源。第83条第2款规定: 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和领用支票,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第88条第1款规定: 支票的出票人所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过其付款时在付款人处时有的存款金额。第90条第2款规定: 出票人在付款人处的存款足以支付支票金额时,付款人应当在当时足额付款。第90条第2款规定: 出票人在付款人处的存款足以支付支票金额时,付款人应当在当时足额付款。中国人民银行于

10、1989年4月1日起施行的!银行结算办法(现已废止曾经在我国票据流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第14条第3款规定: 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上述规定将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捆在一起,破坏了票据的无因性,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在我国的票据使用中造成了许多混乱和纠纷,给法院的审判工作也带来了不少困难。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1日颁布实行的!支付结算办法与!银行结算办法又有所不同。该办法第83条规定: 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或持票人向银行提示承兑时,银行的信贷部门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对出票人的资格、资信、购销合同和汇票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查。第92条规

11、定: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2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之间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3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第93条规定: 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应作成转让背书,并提供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上述规定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要审查交易背景,同时也明确了银行审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对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的审查。1999年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支付管理,保障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的通知,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支付

12、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查监督,!通知再次要求商业银行在办理商业汇票承兑时要认真审查票据签发人与收款人是否签有经济合同,办理贴现时要认真审查贴现申请人与汇票签发人或其前手之间是否签有经济合同和有无交易的增值税发票和发运单据,并将增值税发票和发运单据复印留存。40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上述规定相对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各地分支行在实践中对商业银行进行金融监管时,一直重视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贸易的真实背景的监管,并对违规商业银行进行行政处罚。由于对!票据法有关票据行为无因性的规定在理论上和理解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因此,在发生票据纠纷时,一方当事人主张票据行为具有无因性,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票据行为

13、有因性时,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立场摇摆不定,经常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不断出现基于原因关系否定票据有效性的裁决,这不仅造成法院在审判票据案件中的混乱,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票据的流通和使用。有鉴于此, 2000年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第14条载明: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由,对业已背书转让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肯定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三从票据法律上来看,第一,!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较!银行结算办法中的规定更为落后。!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项只是关于商业汇票的规定。至于对银行汇票则没有类似的规

14、定。现在票据法把这个规定扩大到整个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这样,把三种票据的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混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一条完全否定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第二,第21条第1款规定把汇票出票人和付款人之间的资金关系拉扯进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无法贯彻的。难道法院在办理汇票案件中,还要去审查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的资金关系,还要去审查出票人的资信情况吗?这恐怕是任何国家的法院无法承担的任务。第三,第83条第2款规定说的是领用支票的人与银行的关系,属于资金关系。所谓 开立存款账户,应存入一定的资金,等于说 存款应存入一定的款项,是毫无意义的。难道有这样的银行吗?没有收到存款就给人存款单?再说,这

15、完全是银行自己的事情,不是票据法上的事。支票出票人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也不限于 存入一定的资金(支票合同关系,还有透支合同关系、交互计算合同关系等。所以就资金关系说,这一款的规定也是不全的。第四,第88条第1款的规定也有问题。支票出票人在付款人处有无存款属于资金关系。支票出票人与银行(支票付款人之间的资金关系也不限于存款关系,还应包括透支关系(即垫款关系等。如果出票人与银行订有透支合同、交互计算合同,即使他签发的支票金额超过其付款时在银行实有的存款金额,也是可以的。所以这一款与前面的第83条第2款一样,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全的。第五,第90条第2款如果是规定付款人(银行不得延期付款(必须当日付款,

16、不得分期付款(必须足额付款,还没有问题。如果是说付款人有付款义务,就也涉及资金关系,值得研究。旧中国票据法第137条有与此类似的规定: 付款人于发票人之存款或信用契约所约定之数足以支付支票金额时,应付支付之责。有台湾学者甚至说此时支票付款人倘若不付款,持票人对付款人得行使直接诉权。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日本的判例与通说都认为支票持票人对银行没有付款请求权,因而付款人(银行不付支付义务。银行即使在出票人有足够存款时拒绝付款,也只对出票人负违约(资金关系里的合同之责,而对持票人(付款请求人不负责任5(P40 42。如果说现行的!票据法在是否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方面尚具有一定的矛盾或模糊性的话,那

17、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有关票据的行政规章则是直接否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坚持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联系在一起。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承兑时要审查交易背景的法定义务,所以商业银行在承兑时实际负担了审查其真实交易背景的义务。这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效率。至于说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但是由于!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等规定使用的都是 应当、 必须、 不得这样的文字,都是法律强制性条款,最高人民法院从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抗辩限制的角度所作的解释,不能彻底确立原因关系、资金关系和票据关系是不同的法律关系,应由不同的法律进

18、行调整和规范这一基本理念,只能说这是法院在审理票据纠纷时关于适用第10条规定的一个操作标准6(P7。此外,该司法解释仅对!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相关规定作了相应调整,但其他将票据基础关系(包括原因关系和资金关系和票据关系捆绑在一起的条文,如对于第83条第2款、第88条第1款、第90条第2款等,最高人民法院在该司法解释中仍41未作任何回应。这似乎也就暗示了在以后的审判工作中,法院仍然继续要花巨大的成本和时间来审判汇票、支票中的资金关系。因此,上述司法解释生效后,尽管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有的法院,尤其是基层的一些法院仍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混为一谈,基于原因关系违法冻结票据款项,甚至做出以原因关

19、系否定票据关系,进而损害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裁决,严重影响了票据的流通,阻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正常开展。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经过各国票据法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已为各国普遍遵守。但我国票据立法在对待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上态度模糊,司法解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原则,而终归没有明确确立这一原则,这导致我国的银行在票据业务实践中仍是严格坚持票据行为的有因性。这使得正当持票人的票据权利无法正常实现,也违背了票据法的立法宗旨,影响了票据债权的流通性,显然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明确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实现与国际票据立法的接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各国的经济与贸

20、易交往,更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参考文献:1王小能.中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赵新华.票据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3汪世虎.票据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4林毅.对!票据法第十条的一点意见J.中国法学,1996,(3.5谢怀.票据法概论M.法律出版社,1998.6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饶娣清The Legislative Estimate of the Act on CommercialInstrument as An Abstract ActZHANG Jing(L aw S chool of

21、 H unan Univer sity,Changsha,Hu nan410082,ChinaAbstract:T he principle of the act on commercial instr ument as an abstract act r efers to the validity of the act on commercial instr u ment is separated from the cause relation,so the cause r elation have no influence on the act o n co mmercial instrument.T he pr inciple has been w idely acknowledged in the w orld as a basic pr incip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