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债法的结构设计_第1页
论债法的结构设计_第2页
论债法的结构设计_第3页
论债法的结构设计_第4页
论债法的结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债法的结构设计兼谈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陈相师*作者简介:陈相师,郑州大学法学院2006级民商专业研究生。(郑州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摘 要:随着民法典立法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民法典中债法结构的设计问题愈显重要,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本文先集中检讨了我国民法典债法篇结构设计中的三个重大前提问题,即侵权行为引起的后果是责任还是债,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后是否要脱离债法体系与债法总则存废问题。在分别质疑魏振瀛教授提出的侵权行为引起的后果是责任不是债的观点与王利明教授提出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后要脱离债法体系的的观点后,笔者认为,侵权行为固然引起的直接后果是侵权责任,但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2、又符合债的特征,故而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后仍不应脱离债法体系,应与独立成编的合同法共同统领于债法总则,本文即在此基础上提出债法结构体系的可能设计。关键词:侵权行为;责任;债;债法总则问题的提出随着物权法的颁布,我国的民法典的立法重心便转移到了侵权行为法 法工委公布的民法典草案称其为“侵权责任法”。 名称之争,存有争议。为行文方便,笔者暂用“侵权行为法”。的制定上,拟近年颁布。但侵权行为法所涉及的有关债法的结构设计问题,学者间尚存有很大争议,比如:侵权行为引起的后果是责任还是债?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后是否要脱离债法体系?债法总则存废问题及其如何设计。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民法典体系的逻辑性方能维持。一

3、、侵权行为引起的后果是责任还是债 (一)观点阐述魏振瀛教授在其论文论债与责任的融合与分离兼论民法典体系之革新中提出:侵权行为引起的后果是责任不是债,其主要理由如下: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侵权行为人违反了法定不作为义务,当然应承担侵权责任。2.如果侵权行为的后果是债,则产生了“违反了义务又产生了义务(债务)”的逻辑错误,从而混淆了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区分。3.民事责任能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民事义务则不能。(二)质疑与反驳1.民事责任并非都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产生的,有些则是基于当事人约定或法律基于利益衡量后的特别规定。比如,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替代责任等

4、。侵权行为的后果固然是责任,但侵权责任产生后,受害人有权利请求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责任人有义务满足受害人的该项请求,向他承担侵权责任。此处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在相对人之间,完全符合债的特征,即特定当事人之间得请求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1(P39)质言之,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因符合债的特征而转作为债的处理,一方面替代了同态复仇现象,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成就了制度文明的改善。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债法制度(如债的保全)更好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害,维护受害人的利益。侵权责任转作债的处理也促进了债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2.有关“民事责任能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民事义务则不能。”的论断,笔者认为缺乏充足理论根

5、据,似有武断之嫌。如前所述,义务的违反固然产生责任,而责任的承担方式又符合债的特征,即又承担债务。无论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莫不尽然。王泽鉴有语:“债务与责任原则上系相伴而生,如影随身,难以分开。”2(P123-124)是故,究竟当事人要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是债务还是责任,实难分清。因此,上述论断过于迂腐,笔者不敢苟同。二、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后是否要脱离债法体系基于侵权行为法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几成定论。但究竟是“绝对独立”,即脱离债法体系另起炉灶,发挥自身的权利保障价值,还是要“相对独立”,即仍与独立成编的合同法共同统率于债法总则的门下,归属于债法体系?即侵权行为法到底要搞“分居

6、”,还是要闹“离婚”呢?主张独立成编后的侵权行为法要脱离债法体系的学者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其文章合久必分:侵权行为法与债法的关系主要阐述了此派的观点及其理由,堪称表率。笔者先概括地介绍一下此文的内容,然后再逐一批判。(一)观点概述1.两大法系的比较:英美侵权行为法独立的模式更具合理性(1)大陆法系债的探源。“债的概念(Obligatio)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学家保罗曾对债定义为:债的本质不在于我们取得某物的所有权或者获得役权,而在于其他人必须给我们某物或者做或履行某事。3(P283)罗马法的债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以后被称为侵权行为即私犯中的罚金责任。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同态复仇依然盛行,而至十

7、二铜表法以后,对私法的制裁变成了由法律制度加以确定的财产刑,这是一种由私人通过诉讼手段而取得的私人罚金。”4P333可见,由罚金责任代替同态复仇,无疑是罗马法对社会文明的一大贡献。给付罚金的义务被列入债的范畴以后,罗马法上债的概念才获得了其真正的“法之锁”含义。罗马法又将债分为“契约之债”和“不法行为之债”,由此债法体系得以确立,并对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关于债法编的规定产生了重大影响。(2)英美法上的侵权行为法独立性的成因。“英美法没有继受罗马法债法概念和体系,侵权行为责任也从未视为一种损害赔偿之债。应当看到,英美侵权行为法作为独立的法律存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13世纪,英国法在侵权责任的

8、适用方面主要采用“令状”制度,由于侵权法的庞杂性、包含的内容的复杂性加上无债的一般规则都决定了英美侵权法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而不是依附于其他法律而存在的法律。”4(P335-336)“两大法系侵权行为法模式的形成历史表明,各个法系中侵权行为法体系的形成,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以及相关的文化传统、立法模式乃至审判方式交互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将侵权行为法独立化还是置于债法之中,并不是基于无经地义的理念或价值定律,而只是一种立法技术的选择。这种选择最终受制并服务于侵权行为法调整侵权责任关系并对受害人提供最佳补救的目的。”4P336并进而认为英美侵权行为法模式具有体系上的开放性、完整性及实用性三大优点。 4

9、(P337-338)2.传统债法体系的内在缺陷是侵权行为法独立的依据之一王利明教授认为:“大陆法的债法体系虽然注重了各种债的关系的共性,但忽略了各种债的关系的个性。严格地说,各种债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各种债都是发生在特定人之间的请求关系这一共性上。王泽鉴先生曾将其称为“形式的共同性”。但由于各种债或基于法定或基于约定产生,或基于合法行为或基于非法行为产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往往大于其共性。”4(P340-341)接着其就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与合同之债做了比较,以此说明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进而认为: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债的关系都置于债法的调整范围之中,至少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债的内容过于杂乱,不能

10、使债法找到明确的、特定的规范对象。第二,债的一般规则主要适用于合同之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侵权及其他债的形式。第三,由于侵权法包含在债法之中,且规定得过于简略,必然导致合同责任的不适当的扩张,从而人为地产生了一些责任竞合现象。3.侵权责任形成的多样性决定了债权法对侵权责任关系调整的有限性随着侵权形式的多样性,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必然要求多样性 田土城教授认为:民法通则规定的10种民事责任形式,其实只有损害赔偿与支付违约金才属民事责任,其它均属民事义务。参考田土城:请求权类型化研究,载中美法律评论,2005年,第8期。,单一的损害赔偿已不能满足权益损害填补的需要。由于债的财产性,“损害赔偿之外的其他

11、责任形式并不是债的关系。债法并不能涵盖这些责任形式,因此债法对侵权行为法的调整便受到了限制。当侵权行为法越来越注重对各种人格利益提供补救,越来越注重适用多种责任形式对受害人的财产利益提供保护时,侵权行为法摆脱债法而独立的必要性也日益加强。从这种意义上说,侵权责任形式的多样性,是侵权行为法相对独立的重要根据。”4(P352)4.侵权损害赔偿之债的特殊性为侵权行为法的相对独立提供了根据此部分具体阐述了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不同于合同之债的特殊性,在此不再赘述。4(P354-359)5.侵权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突破传统债法的体系现代社会,侵权行为法的功能更为突出,价值尤为显现,“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也促使

12、其自身体系不断完善,从而使其已具备了从债法脱离而自立的条件”。4(P364)似认为若侵权行为法不从债法中独立出去必将限制其发展。最后,王利明教授在其文章结语中指出:其主张侵权行为法从债法中独立,并不是要否认债的概念和债法的一般规则。(二) 质疑与批驳1. 针对第1个与第5个理由 如前所述,债的起源是由为代替同态复仇的罚金责任演化而来,对社会文明作出了贡献,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并由此发展成为债法体系。侵权行为法若从债法中脱离,不但使损害赔偿之债得不到债法制度的保障(如债的保全制度), “把侵权行为仅仅规定为民事责任,立法者的意图是强调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加重民事责任的强制意义,但是,实际的后果却使侵

13、权行为丧失了其他的债权保证形式,削弱了对侵权受害人债权的法律保护,这可以说是在立法之初所始料不及的。”引自杨立新:侵权特别法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并且,债法总则的存在的必要性大大缩减合同法总则完全可予以替代。这样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以及其他债的形式便不能找到适当的位置,只能或作为准合同规定在各种合同之后,或规定在民法总则中,沦为寄人篱下的命运,从而使原有的债法体系完整性破坏殆尽。英美法侵权行为法自有其一套概念和规则体系,虽有其优点,但我国民法实属大陆法系,其概念与理论逻辑与英美法系固有不同,实不可相提并论。 “我可不韪地说,我们现阶段的执法者,无论其为司法官或行政官

14、,不患其不能自由,惟恐其不知科学,不患其拘泥逻辑,惟恐其没有概念。”引自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诚然我们要吸收英美侵权法的优点,但独立成编的侵权行为法足以能保持其体系所谓的开放性、完整性及实用性,丝毫不妨碍侵权行为法自身逻辑体系的发展,何非脱离而不可乎?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后若仍归属于债法体系,不但能保持债法体系的完整性,而且也使侵权之债受到债法的呵护,何乐而不为?质言之,分则两害,合则两利,两者绝非合久必分,而是藕断丝连,打断骨头连着筋。2. 针对第2个与第4个理由传统民法中的债法体系是基于债的各种发生原因(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免因管理

15、)建立起来的,债法规范的对象为债之关系。由于上述各种债的发生原因都在形式上产生相同的法律效果,即一方当事人得向另一方为特定的行为,此种特定人之间可以请求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就是债的关系。2(P85)王泽鉴先生指出:“债之关系为现代社会最复杂之关系;民法债编设有严密之规定,为债之关系之一般原则,适用于任何债之关系,具有模式性。” 2(P127)侵权损害赔偿之债固然与合同之债存在千差万别,但他们都具有“形式共同性”。由于债法体系即基于此质的规定性而建立的,故而侵权行为法也便完全有资格与合同法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试想,如果认为侵权行为之债因与合同之债因存在其个性大于共性而被赶出家门,那么无因管理之

16、债、不当得利之债,是否也因其与合同之债的个性大于共性而被休弃呢?债的形式的个性大于共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宜成为侵权行为法脱离债法体系的缘由。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把共性抽象于债法总则中,把个性保留在各自编章中。也许“总则分则”模式正式为解决所谓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而设计的。另外我们可在债法总则的规则设计上作限制性规定或例外规定,如以故意或重大过失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不可抵销等。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339条规定:“因故意侵权行为而负担之债,其债务人不得主张抵销。”“例外规定”是“总则分则”模式设计常用的辅助立法技术。让我们再看看王利明教授所认为的“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债的关系都置于债法的

17、调整范围之中所存在的缺陷”。针对第一个理由,认为会“使债的内容过于杂乱,不能使债法找到明确的特定的规范对象”。笔者认为,基于债发生的原因而建立的债法体系,非但没使债法内容过于杂乱,而且使债法体系,得以建立,趋于完整。债法规范对象亦为明确,即债之关系即特定当事人之间的请求为特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王利明教授作为民法大家,为何装作不知,为赋新词强作愁呢?针对第二个理由:笔者认为,若对债法总则作具体化分析,王利明教授之言便显草率。1(P40-41)针对第三个理由,即由于侵权法包含在债法之中,且规定得过于简略,必然导致合同责任的不适当的扩张,从而人为地产生了一些责任竞合现象。我们且不说其间因果关系是否

18、具有相当性及其逻辑论证是否具有严密性,其所谓的人为地制造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究竟有何不妥吗?笔者认为,假若不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债的关系都置于债法的调整范围之中,而是分开规定,弊端更大。比如像法工委的民法典草案上所规定的那样:把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规定在民法总则中,把侵权责任法归于最后一编,把合同法作为第三编位于物权法后面。 当然还有其他的调整方式,比如把无因管理放在委托合同之后,把不当得利规定在物权法中。假若这样规定,债法总则似乎也无存在的必要,债法完全被合同法取代,“法学之高度成就” “在大陆法系,尤其是在素重体系化抽象化之德国法,历经长期的发展,终于获致此项私法上之基本概念,实为法

19、学之高度成就。”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就这样被瓜分了,倘若如此,必使债法体系分崩离析,债的概念渐被忘却,也使支配权与请求权、物权与债权的重要区分渐趋模糊,民法思维方式渐趋钝化,“必将彻底摧毁民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就连权利名称也将成为问题”。5(P14)3. 针对第3个理由笔者对此问题一直存有疑惑:债一定为财产法律关系吗?“无论是从债的本质要求看,还是在民法发展史上,抑或在近现代民法的立法例上,答案都是否定的。”1(P35)“依优帝法典之定义,债云者,当事人一方依法得请求他方为一定给付之法律关系也。”6(P339)即拘束当事人的“法锁”。

20、并未指出给付行为须具财产性。虽然债起源于罗马法上的罚金责任,似有财产性的意义。但随着债法制度的发展,给付便也具有非财产性含义。“在近代的民法上,无财产性的债仍有其存在的价值。近代法律,不仅没有必要将债权的标的限定于金钱价值,而且尚有将债权的标的范围扩大到所有领域的要求。”1(P36)如刊登到道歉启事,“虽其内容不以金额为赔偿标的,但性质上仍属债权”。7(P117)“於保不二雄教授把公告道歉作为债务,8(P19)有异曲同工之妙。结论就是:侵权行为的后果,不仅请求加害人支付赔偿金是“债”,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不为一定行为)、赔礼道歉(为一定行为)也当然是“债”。9因而,王利明教授所认为的损害赔偿之

21、外的其他责任形式因不具有财产性而不属于债之关系是不对的,故其以此为依据说明债法已不能涵盖侵权行为法进而得出侵权行为法脱离债法体系也是不妥的。三、债法总则的存废问题在制定中国民法典的过程中,围绕着应否设立债法总则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否定论者认为,侵权行为产生责任,而不是债,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脱离了债法体系;合同法也独立成编,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作为准合同,归属于合同法。这样,债法已经被肢解,债法总则自然无设立的必要了。笔者通过上述分析认为:侵权行为法虽应独立成编但不能脱离于债法体系,其与独立成编的合同法共同统领于债法总则之下,并将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等债的形式因其篇幅的局限而把它们规定

22、在债法总则中,此种经典设计方具合理。其实,关于债法总则的存废问题,学者们已基本上达成共识,但法大的江平教授却不赞成民法典中设有债法总则,认为这样将给法律适用带来不便,似有叠床架屋之感。法工委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中也没有债法总则。无论人大的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还是社科院的梁慧星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都设有债法总则。赞成侵权行为法脱离债法体系而独立成编的,一般不赞成债法总则的存在,但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却设有债法总则。更为奇怪的是,该草案第1150条第2款规定:“给付不以能够以金钱估算者为限。”此与该书第443页的第1段说明似不一致,即“由于债权在

23、内容上是以财产给付为内容,所以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停止侵害等并不是一种债的形式。”再比如,该草案第1153条第2款规定:债也可以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包括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缔约过失等事实。该草案第1154条第2款规定: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债,除非本法侵权行为法编另有规定,亦同(即亦适用本编的规定笔者注)。这样规定似与王利明教授所倡导的侵权行为法脱离于债法体系似有不符。清华大学的崔建远教授在其文章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中具体阐述了设立债法总则的必要性:(一) 抽象概括式的立法技术需要债法总则 假若我国民法采取的是普通法的风格,债法总则可以不设。事实是我国民法继受了大陆法系的风格,民法

24、采取了抽象概括式的法律体裁,使用抽象化的概念,对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我国民法不会抛弃抽象概括式的法律体裁。如此,“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上下属关系,概念之间的相对性或兼容性以及如何将整个法律材料划分为各类总体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0(P33)这是债法总则存在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有些共同的规则,债法总则的设立使之简约债法总则的设立,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规定,使民法典彰显简约。并且债的共同规则本应适用于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等相应领域,若不设债法总则,只好把它们规定于合同总则中,或民法总则中,不但严重破坏了债法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常常会出现“准用”

25、现象。这种人为地错用立法技术导致本为“适用”却不得不“准用”的现象,显然应予避免。另外,设立债法总则可以使某些制度及规则更为清晰、准确。 例如,债权让与,债务承担被规定在合同法第79条第86条中,解除权、终止权是否因债权让与,债务承担而移转?合同关系是否因此而消灭?许多问题随之而来,且不易弄清。如果把债权让与,债务承担规定于债法总则,没有双务合同等形成的数个狭义债的关系组成的广义债的关系等因素的困扰,就比较明确地传输给人们这样的信息和规则:债权让与就是债权的个别转让,只是原债权人退出该狭义的债的关系,如果原债权人对债务人仍负有债务的话,这一狭义债之关系并不消灭。在该债的关系基于合同产生的情况下

26、,该合同关系自然不会因债权转让而消灭,决定合同消灭的解除权、终止权自然不得轻易地随着债权的让与而转移。债务承担的场合,同样如此。参考崔建远: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载民商法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11期,第40页。为了显现设立债法总则的优点,崔建远教授在此文章中又对债权总则的内容即基本原则、债权效力、债的履行、债的保全、债的担保、债的移转、债的消灭、损害赔偿等其与债法总则的关系分别进行考察,并作出了简要的说明,从具体化的角度论证了债法总则的必要性。 1(P40-41)四、债法的结构设计的法典比较(一)债法的结构设计的比较法考察11债法的结构问题,实际上就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安排债

27、法的各种制度,使之成为一个排列科学、布局合理、富有逻辑的制度体系。薛军认为其对一些外国民法典的相关做法进行考察是必要的,并将考察对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编纂较早的大陆法系的典型民法典的债法结构。为对比考察方便,特制成下表:编纂较早的大陆法系的典型民法典的债法结构之比较性考察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第3章 契约或合意之债的一般规定第4章 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第5章 夫妻财产契约及夫妻间的相互权利第6章第15章 各种合同第2编 债的关系法 第1章 债的关系的内容 第2章 因合同而产生的债的关系 第3章 债的关系的消灭 第4章 债权的转让 第5章 债务的承担 第6章 多个债务人和债

28、权人 第7章 各个债的关系 规定各种合同(委托合同、无因管理。最后两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第3编 债权第1章 总则第2章 契约第3章 无因管理第4章 不当得利第5章 侵权行为 第4编 债第1章 债的总则 第2章 契约总论 第3章 各类契约第4章 单方允诺 第5章 有价证券 第6章 无因管理 第7章 非债给付 第8章 不当得利 第9章 不法行为主要特征:1.它们大体是根据罗马法以来的债的发生根据理论来设计债法结构。这表现在将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以及不当得利等导致债的发生的制度整合在债法体系之中。2.在债法体系的结构上采用了总则分则结构。但是,这一结构往往是通过各部分在内容上的关系体现出来,

29、在标题上表现得并不明显。比如德国民法典从第2编第1章到第6章,实际上规定的是债法总则;第7章是债法分则。3.在处理属于相同层次的债法制度时往往并不顾及它们在法律逻辑上的关系。特别表现在有关侵权行为、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制度上,倾向于一种后缀式的处置,将其附在各种有名合同之后。4.债法体系主要围绕合同法进行结构设计,表现出强烈的合同法主导型的结构。比如只为合同法设立总则规定,甚至倾向于以合同法总则取代债法总则。典型的表现是法国民法典的做法。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其中异质的侵权行为法的扭曲。正是这一点导致后来对传统债法体系广泛的批评。 第二类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最近一轮民法典编纂运动中产

30、生的典型民法典的债法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又发生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民法典编纂运动。其中既有对陈旧民法典的重新编纂,也有导致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发生的法典编纂。这一轮民法典编纂之中,对传统债法结构的处理值得加以认真研究。为对比考察方便,特制成下表:最近一轮民法典编纂运动中产生的典型民法典的债法结构之比较性考察俄罗斯联邦民法典 魁北克民法典荷兰民法典第3编 债法总则第1分编关于债的一般规定第2分编关于合同的一般规定第4编 债的种类各种合同、委托合同、未受委托为他人利益的行为(无因管理)、侵权行为、不当得利第5编 债第1题 债的一般规定 第1章 一般条款 第2章 合同

31、第3章 民事责任 第4章 债的其他来源 第5章 债的类型 第6章 债的履行 第7章 债的移转和变更 第8章 债的消灭第9章 给付的回复第2题 各种有名合同第6编 债法总则第1章 债的一般规定 第2章 债权让与、债务承担与债权抛弃 第3章 侵权行为 第4章 其他导致债的发生的原因 (包括无因管理、不合理给付与不当得利)第5章 合同法总则第6编 各种特殊合同新的民法典的债法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特征:1、 总则分则结构模式更加突出。在编的名字上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债法总则、债的一般规定之类的标题,因此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显得十分清晰。2、 将合同法总则与合同法分则加以区分是共同的选择,没有将合同

32、法总则与分则规定在一起的做法,而是一致地将各种有名合同规定在债法分则之中。这显然是考虑到结构上的均衡后采用的方法。3、 在总则部分对侵权行为之债作出特别规定成为一个趋势。荷兰民法典将侵权行为法规定到与合同法总则相同的层次;魁北克民法典的做法基本相同。从维持原有债法体系而言,新的民法典几乎没有打破原有根据债的发生根据理论设计的结构,尤其是没有将侵权行为法独立于债法之外。 薛军教授将新旧两种类型的债法结构的特征加以对比,得出以下的结论:从西方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编纂的做法来看,对债法结构的设计在根本上还是依据的传统的债的发生根据理论,这一点没有动摇;但是在保持传统结构基础的前提下,新一轮的民法典编纂

33、都对传统的债法结构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中心表现在淡化合同法的主导地位,为侵权行为法保留较大的独立空间。立法技术的进步则集中表现在强化了总则分则模式,在结构与理论的一致的前提下,使债法结构更平衡、匀称,并与整个民法典的结构相协调。这些做法无疑应该成为我们作出选择的重要参考。最后薛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的债法结构:第X编:债法总则 第1章:债的一般规定第2章:合同之债的一般规定第3章:侵权行为之债的一般规定第4章:无因管理之债第5章:不当得利之债第X1编:债法分则第1章:各种合同第2章:各种侵权行为国内学者所设计的债法体系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人大的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和社科院的梁慧

34、星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上。 如前所述,法工委所设计的民法典草案把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规定在民法总则中,侵权责任法规定在最后一编,合同法规定在第三编,并用合同法总则取代了债法总则,笔者认为,这种把传统债法体系分崩离析后的结构设计实不能与国内学者如王利明教授或梁慧星教授所设计的较为完整的债法体系相提并论,已经丧失了可比性。故笔者只比较考察了王稿与梁稿所设计的债法结构,以期在比较优势中有所增益,进而提出自己所设计的债法结构体系。为直观起见,特制成下表: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所涉及的债法结构梁慧星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所涉及的债法结构第6编 债法总则 第1章 债的一

35、般规定 第2章 债的发生 第1节 一般规定第2节 无因管理第3节 不当得利第4节 悬赏广告第5节 缔约过失行为第3章 债的类型第4章 债的保全第5章 债的转让第6章 债的消灭第7编 合同第8编 侵权行为第3编 债权总则第20章 通则第21章 债的原因第1节 一般规定第2节 不当得利第3节 无因管理第4节 单方允诺(包括悬赏广告)第22章 债的种类第23章 债的履行第24章 债的保全第25章 债的变更与移转第26章 债的消灭第4编 合同(合同成立中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第5编 侵权行为共同点1、 两稿都用债法总则统领合同编与侵权行为编,都把无因管理、不当得利、悬赏广告作为债发生的根据规定于债法总则中

36、。2、 两稿都在债法总则中第1章设有“小总则”,王稿为:“第1章 债的一般规定”梁稿:“第20章 通则”3、两稿中在债法总则中都有债的类型、债的保全、债的转让与债的消灭。不同点1、 王稿把债法编规定在民法典草案的最后3编,把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与继承编规定在由物权编与债法编所组成的所谓的“财产法”之前,不但贯彻了“新人文主义”立法理念, 厦门大学的徐国栋教授把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分为所谓的“新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有关此问题的讨论可参考徐国栋主编的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四篇文章,即徐国栋: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薛军: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评徐国

37、栋教授的民法典结构设计理论;张谷:质疑“新人文主义”评徐国栋“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谢鸿飞:论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兼求教于徐国栋先生。体现民法以人为本的崇高价值,而且又为债法体系下的侵权行为法作为最后一编而发挥“权利保障法”的功能提供了空间,此种设计可谓“一举两得”。而梁稿则在严格遵循德国民法典“五编制”的基础上,将原来债编根据民法现实发展的需要拆分为第3编债权总则、第4编合同、第5编侵权行为,由于不赞成人格权独立成编,故梁稿没有必要把亲属编与继承编提到物权编与债编的前面,这样似体现了所谓的“物文主义”的立法理念,单从总体结构设计上,与王稿相比,似稍逊一筹。2、 王稿

38、在债法总则的第2章债的发生中在第5节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而梁稿中,则在第4编的合同的成立中规定缔约过失责任。3、 梁稿在债法总则中在第23章规定了债的履行,而王稿则没有相应的规定。五、总结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债法结构的总体设计学者们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应采取以下模式:第X编 债法总则第1章 债的一般规定第2章 债的发生第1节 一般规定第2节 无因管理第3节 不当得利第4节 单方允诺(包括悬赏广告)第3章 债的类型第4章 债的履行第5章 债的保全第6章 债的变更与移转第7章 债的消灭第X+1编 合同(合同成立中规定缔约过失责任) 第X+2编 侵权行为 单从债法总则的具体内容设计上,笔者更

39、倾向于梁稿的设计较为合理。当然,王稿中的亦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若把债法的结构设计放在民法典总体结构上加以比较考察,王稿的设计更为“技高一筹”。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只概括的比较分析没有具体化比较研究更为优良,况且,债法编的设计中尚存有很多问题远没有解决,比如,债与责任到底应如何区分?如何理解“无责任的债务”与“无债务的责任”的现象?此外,有些学者积极倡导我国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倡导我国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的学者以北大的魏振瀛教授为代表,其相关文章有:论债与责任的融合与分离兼论民法典体系之革新,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我国民法典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载中国民法

40、学精萃(2002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此种观点也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债法体系与新制定的物权法从内容到民法典中的次序上都应如何协调?民法典体例设计上人格权是否要独立成编?可谓问题重重!徐国栋有语:“使中国未来的民法典赢得21世纪的民法典的桂冠”,这诚然是我国民法学者共同的愿景!但从物权法的内容以及债法设计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看,这个“共同的愿景”实为渺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崔建远: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载民商法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11期。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

41、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283页。4王利明:合久必分:侵权行为法与债法的关系,载徐国栋编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 梁慧星: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载徐国栋编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 林诚二(台):论债之本质与责任,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7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 日於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庄胜荣校订,香港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9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中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04月30日 (3)。10 德卡尔.拉伦茨:

42、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建国、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1 薛军:论未来中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设计,载徐国栋编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debt lawconcern with the status of Torts law in the Civil CodeChen_XiangshiAbstract: Along with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the Civil Code moving forward, the structural des

43、ign issues of the Debt law in our Civil Co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ideas. This article firstly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three major premise problems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debt law in our Civil Code,namely, the consequence caused by the tort action is the tort liability or debt, after beco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