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_第1页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_第2页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_第3页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_第4页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 伤寒论是由张仲景“论广论广”而来,具备“简、精、效简、精、效”的特点。 “简简”: 是语言简洁,字字千金. 错误的错误的“共识共识”:“伤寒论深奥、隐晦、难明”. 望而却步,或者学而不用。 “精精”,核心思维,“意赅”,或者是理、法、方、药具备。 一、临床思维:显露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理论思维:是隐藏,理论临证架构在仲景书中探求。 “效效”: 疗效评价:“效如桴鼓”、“一剂知,两剂已”,有的人甚至说是“神效”、如有神助。 实际临证: 慢性病慢性病:七成患者,前面一周的治疗可做到显效,后面的调理则是比较慢; 急性病:近九成的患者是“一剂知

2、,两剂已”。 一些疾病:“泥牛入海”的情况。 原因:“方证不对”、患者生活情志问题、“死证”。 如何学用伤寒论? “学用”,强调“知行合一”。一、确立一、确立伤寒论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思维:的理论核心思维:阴阳思维,是源头活水。阴阳思维,是源头活水。 理论核心思维,决定了仲景学术的脉络走向。 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历代医家争议很多,如同“迷案”,迷惑后学。 仲景核心理论,从源头、从伤寒杂病论当中来提取,用临床检验。 “真金不怕火炼”。 源头:阴阳学说。 一源多岐。 仲景发挥阴阳学说,赋予临床特征,保留主要特征:“寒热”。 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对阴阳学说的演变、发挥与临证演变、发挥与临证检验的结晶。 伤寒

3、杂病论核心理论有哪些? 如“真元论”、“阴阳大义”、“胃气论”、“三阴三阳论”等,合并定名:阴阳法要。 “阴阳大义”,重辑“阴阳应象大论”,演示阴阳与万物现象。 “胃气论”,立“中极”,内涵木土,全后天之本。 阴阳学说一脉相承,简洁明了,囊括临床。 学透者,高屋建瓴,以“一”御“百”的趣境。 临床上,化繁为简,切中要点。正与“大道至简大道至简”相合。 理论篇是基础,反复琢磨,融会贯通,持之以恒。 基础不牢,“空中楼阁”。二、确立二、确立伤寒论伤寒论严谨辨证核心思维:严谨辨证核心思维:方证对应,以方证对应,以“辨辨”为重为重 “辨证论治”的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理、法、方、药的辨证模式。主要是

4、将辨病机、识证候、处方药。 第二种:“方证对应”的辨证模式,仲景学术在临床灵魂体现,更是“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伤寒论,是“方证方证”理念,如“桂枝证”、“柴胡汤病证”等。 1、“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2、“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方证”目前最早文献记载千金翼方,其里面提到“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历代伤寒大家,“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方证对应,重点在“辨”与“证”。 “有诸内,比形

5、于诸外”,或者说透过事物的现象来抓住本质。 关键:“识证”! “证”,是由具有辨证特征的系列“症状”组成。 例如:具备“恶热喜冷、小便黄赤、脉滑数”,则是“阳明病”的证候。 一个“证”,就是数学中的“一一对应”。 伤寒论,有“六”个主证,也就是“三阴三阳”,突显其主要病机。 如,太阳病的主证候,其描述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病机就是:邪入太阳,营卫失和,外聚抗邪。 证”的两层含义:一个是“证候”,另一个是临床“症状”。 具有严格的判断依据和标准。 “识证”,则是中医的主要特征。 为何在临证上面要用为何在临证上面要用“辨辨”而不是而不是辩辩”? “辨”与“辩”,“差之毫厘,谬之

6、千里”。 “辩”: 口头上争论,不分是非真伪,“辩胜”即可,“诡辩”。 “辨”: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辨,判也辨,判也”,小尔雅:,小尔雅:“辨,别也辨,别也”。 是具有洞察、区别事物本质的能力。 中医用“辨”字,辨证过程,则是洞察患者此时此时疾病的本质证候,用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此过程,严谨,有理有据,根据症状、体征,而不是医生的主观意识。 所以,“证”才贯穿整个医疗活动,是整个医疗活动的关键,同时,也在方剂中体现出来。 方证相应方证相应,就是通过严谨的辨证过程,抓住疾病的本质证候,使得处方除了与证候相对应外,还要与临床症状相对应。 重点:证候。必须要具备。 以吴茱萸汤

7、证为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 主要证候:太阴病。 使用指征(症状):吐、利、手足逆冷、烦躁、头痛。 “一个萝卜一个坑”,要看规格规格是否一致。 徐灵胎:“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矢疾,去的弥远。” 识病在辨证,治病在用方。 临证抓住证与症,是取效关键,也是治病依据。三、确立三、确立伤寒论伤寒论的临床范围:的临床范围:“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辨证,囊括百病辨证,囊括百病 仲景“论广”伤寒而成书,至于

8、当时的书名则是无从考证。 隋唐史书,多称为张仲景方等等,脉经对此则是毫无记载。 称为“伤寒”,首见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其中伤寒部分,称为“唐本伤寒论”),书中言:“伤其如此,遂披伤其如此,遂披伤伤寒大论寒大论,鸠集要妙,鸠集要妙”。 自从宋代宋代林艺等人校正仲景学术之后,就一直以伤寒论流传至今。 陋习难改陋习难改: “古方不能疗今病”, 中医诊断学所说:“属风寒者,用六经辨证方法,属温热者,可选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 难道难道伤寒论伤寒论的的“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辨证就不能治疗今病?就不能辨证就不能治疗今病?就不能用于温病?用于温病? 显然不是。 柯韵伯:“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仲景之

9、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以六经节制。以六经节制。”, 俞根初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决决”。 温病学派的叶天士,不管治疗内伤杂病,还是温病,很多处方均出自仲景经方。 中医诊治的要点:在于“辨证”而不是辨病。 假名而立假名而立: 让世人知晓其存在,感官的认识。 对于“病”的定义,古代命名均有规律。有的以症状为病名:呕吐、腹泻。 以综合征为病名:胸痹、肺胀。 不能体现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 “证证”,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机制复杂。是病因作用人体,平衡机制无法调整,就显现疾病状态,

10、才会有“证”的体现。 “三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人体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经过分析、总结后,得出“证”的结论,此种“一一映射”是不随疾病名称、不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 抓住抓住“证证”,才能抓住本质,才能抓住本质,临床游刃有余。 周易中有“三易”,“不易不易”才是根本,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中)。四、正确的四、正确的伤寒论伤寒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读思考证,事半功倍读思考证,事半功倍 学用伤寒论,除了上面三点思维,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当方法与目标一致的情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 1、“读读”,是基本功:,是基本功: 古人学术传承,首先强调“读”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遍,其义自

11、现”。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也会偷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也会偷”。 如何去“读”伤寒论? “读”,有通读、熟读。2、“思思”,是进阶梯:,是进阶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用“认识论”的方式,三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例如伤寒论中的“太阳”这一名词,首先弄清楚“太阳”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太阳病?临床有什么表现?应该怎样解决? 最常用学习思维:对比、分析、总结。 对比,建立在熟读基础上。是积累的过程。 最重要是伤寒论内部的条文对比,以及与金匮要略的相互对比。 对于伤寒论,尽量做到“以有求无”,或者举一反三。思考,是灵活的,不要“死于句下”。 3、“考考”,是,是“利器利器”: “考”,是“考证”,具备古汉语知识,例如:通假字、方言、古文文法等。 例如伤寒论:“鞭”通“硬”,“差”通“愈”等等。 古汉语是一把利刃。 先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