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案例助己成长_第1页
研究案例助己成长_第2页
研究案例助己成长_第3页
研究案例助己成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研究案例,助己成长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在改革中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是封闭、盲从,惨遭淘汰,还是直面冲击,沉着应对?!选择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让自己的教学“立”起来,真正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而进行教学案例研究,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一、案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一)以案例诠释理念,增强专业自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课堂似乎成了教师演讲的舞台。有时,学生思维火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被淹没在师道尊严的权威里。我们的学生曾一度变得特别听话、乖巧和顺从。他们总是悄悄地看着教师的眼色行事,总是那么谨小慎微。

2、上课,总想迎合教师,帮着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在谨慎揣摩中逐渐消磨,思维在从众顺师中逐渐僵化,灵性在拘谨与规矩中逐渐泯灭。以至于长大了“零像什么?需要领导先说”。这一切使我感到几分忧虑,几分悲哀。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让孩子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思维的火花在自主探索中点燃?一位教师讲的一个教学故事,带给了我些许启示。 孩子们正积极地讨论春天是什么色彩的? 有的说:“春天当然是绿色的。因为,小草发芽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有的说:“春天是红色的。因为,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突然,有个孩子小声地说:“春天是灰色的!” 老师一愣。但马上意识

3、到应该让孩子反馈一下思维过程,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于是,老师要求小男孩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好让大家都能听清楚!可是他犹豫一下,改口了,说:“春天是绿色的。”教师走到他身旁,微笑着鼓励他:“刚才,你的回答与众不同,很有个性,请大声说出你的真心话,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看着老师真诚的目光,小男孩儿迟疑了一下,终于大声地说:“我看到的春天就是灰色的,我每天看到的就是灰色的墙、灰色的瓦、灰色的路面。”全班同学听了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多么与众不同的感受视角,这是学生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呀!教学的灵性流动于师生真诚的对话中,我为之感动。但听完故事,我的心仍久久不能平静。我不断地问自己:春天一定是花红柳绿

4、的吗?我想象着那个学生的样子:那迟疑、谨慎的目光,尔后是充满纯真、自信与个性的眼神!我纳闷:从什么时候起,“真心话”成了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之一呢? 面对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冲击与蜕变,教师该如何沉着应对?上述真实案例研究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最熟悉的是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最终要在教学中落实。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朴素的教学案例研究吧! 曾经有一位教师告诉我,他仿照某特级教师上了一节课。上完后发现:特级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案,用在他的课堂中,总觉得那样不适应,教学也不能像特级教师的课堂那样精彩。细想其因,这就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只学特级教师教学的形

5、,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师个人的缄默知识作基础,课堂就很难传达教学的“神”。而教师的这种实践智慧,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又是高度个性化和情境化的,镶嵌于教学情境中,镶嵌于教学行为之中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案例研究正是让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专业成长方式。具体来说,案例研究对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案例诠释理念、增强专业自主。教师是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落实于教学行为的实践者。教师对新理念的接纳,并真正成为指导教学的行为指南,至少必须经历学习内化行动三个阶段。而案例研究是内化思想的一种有效行为,也是教师摆脱盲从或不需要任何思考就

6、拿来的盲目行为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怎样教学才体现并实践了新课程理念,没有先知先觉。我们必须在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到来自一线的鲜活的教学故事,进行积极的反思,形成教学案例,让它们成为先进理念的载体,也成为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用实践诠释理论的最好例证。 (二)让经验回归课堂,改进教学实践 一位教师阅读了这样一个案例: 教师教学泊船瓜洲,在出示课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教师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一个诗人想回家的词。学生很快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找到了一个“还”字。接着,教师紧扣“还”字,让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每句诗中与“还”相关的还有哪些诗句,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于是学生

7、怀着浓厚的兴趣深入读书、理解、感悟,相互讨论,斟字酌句,并归纳得出: 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及诗句中的“一水间、只隔数重山”中可以体会出“离家近应该还”; 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又”想象出家乡的美景,而自己久离家乡,体会到“离家久早该还”; 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明月”“何时”感悟到“思家切不能还”的淡淡忧伤。 “为什么不能还?”教师启发大家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相关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从中思考体会:王安石为革新变法而呕心沥血,为了国家,顾不上小家,深化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诗情的感悟。 教师觉得这样的设计新颖,抓住“还”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眼,能引导学生经历学的过程,体现学生认知的变化过程。为此,她在教学中也尝试着这样做,结果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