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_第1页
“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_第2页
“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_第3页
“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刘开杰 刘开杰,兰州市57中教师,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电话兰州市57中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况周颐以“重、拙、大”为词学理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并指出“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的途径与方法来实现其词学理想。这些提法不仅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是其词论的创新之处。关 键 词况周颐;蕙风词话;词中求词;词外求词况周颐是清末民初四大词人之一,其蕙风词话是清末三大词话之一。纵观况周颐的学词经历,也有一个从“侧艳”之笔到“重大”之辞的转变过程。赵尊岳先生指出:“先生初为词,以颖悟好为恻艳语,遂把臂南宋竹山、梅溪之林

2、。自佑遐进以重大之说,乃渐就为白石,为美成,以抵于大成。”1(P69)况周颐认真总结自己的词学领悟,深刻反思当代的词坛风气,构建了一个以“重、拙、大”为核心内容的词论体系。在蕙风词话中,他从这一词论出发,“历数自唐以来,下迄清代诸家之词,抉摘幽微,言多允当,自有词话以来,无出其右者”。 2(P11)阐述况周颐“重、拙、大”词学理论的论著和文章很多,但对于实现这一学理想的途径,学界却少有论述。本文拟从他提出的“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两条途径来探讨如何实现“重、拙、大” 的词学理想。一“词中求词”主要是指在进行词学创作的过程中,实现“重、拙、大”词学理想的方法与技巧,具体体现在诸如选调、命意、起

3、句、过拍、换头、结句、选韵、炼字、造句、修改等创作环节上。况周颐蕙风词话正编五卷,条文325则;续编二卷,条文126则。其中的词论条文,对于填词方法多有论述。起句取顿入不取渐引。对于起句,历来都是词家的关注所在。陆辅之在词旨一书中就深有感触地说:“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3(P302)刘熙载词概总结前代词作的起句时也说:“大抵起句非渐引即顿入,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4(P3698)况周颐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认为起句宜取顿入而不取渐引,他说:“近人作词,起处多用景语虚引,往往第二韵方约略到题,此非法也。起处不宜泛写景,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它题便挪移不得。”5(P15)他

4、还以赋为例进一步说:“唐李程作日五色赋,首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虽篇幅较长於词,亦以二句隐括之,尤有弁冕端凝气象。此旨可通于词矣。”5(P15)过拍和换头。况周颐比较词与曲的不同时说:“曲有煞尾,有度尾。煞尾如战马收缰,度尾如水穷云起。煞尾犹词之歇拍也。度尾犹词之过拍也。如水穷云起,带起下意也。填词则不然。过拍只须结束上段,笔宜沈著。换头另意另起,笔宜挺劲。稍涉曲法,即嫌伤格。此词与曲之不同也。”5(P18)清人说词喜用过拍、换头、歇拍等术语,但是正如施蛰存先生所说:“况氏以上片的结尾为过拍,下片之起句为换头,全词结尾为歇拍。这是很大的错误。过拍就是换头,而上片的结句亦可以称为歇拍。”6(P

5、2561)这是在读蕙风词话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层次的转换。况周颐认为:“词中转折宜圆。”5(P15)因此,“作词须知暗字诀。凡暗转、暗接、暗提、暗顿,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也。骈体文亦有暗转法,稍可通于词。”5(P11)韵律和虚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入乐演唱,词家对于韵律和用字有着严格的要求。况周颐说:“词用虚字叶韵最难。稍欠斟酌,非近滑,即近佻。忆二十岁时作绮罗香,过拍云:东风吹尽柳绵矣。端木子畴前辈见之,甚不谓然,申诫至再。余词至今不复敢叶虚字。又如赚字、偷字之类,亦宜慎用,并易涉纤。儿字尤难用之至。此字天然近俚,用之得,如闺人口吻,即亦何当风流。乃至村

6、夫子口吻,不尤不可向迩耶?若于此等难用之字,笔健能扶之使竖,意精能炼之使稳,庶极专家能事矣。斯境未易臻,仍以不用为是。”5(P15-16)所谓“笔健能扶之使竖,意精能炼之使精”,都是要求词作沈着,避免纤巧。况周颐对那些不守词律者进行了批评:“畏守律之难,辄自放于律外,或托前人不专家、未尽善之作以自解,此词家大病也。守律诚至苦,然亦有至乐之一境。常有一词作成,自己亦既惬心,似乎不必再改。唯据律细勘,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孰为责备求全者。乃精益求精,不肯放松一字,循声以求,忽然得至隽之字。或因一字改一句,因此句改彼句,忽然得绝警之句。此时曼声微吟,拍案而起,其乐何如!虽剥珉出

7、璞,选薏得珠,不逮也。彼穷于一字者,皆苟完苟美之一念误之耳。”5(P12)一字不肯放松,一声不肯苟且,体现了词家认真严谨的态度。如论入声字云:“入声字于填词最为适用。付之歌喉,上去不可通作,唯入声可融入上去起。凡句中去声字能遵用去声固佳,若误用上声,不如用入声之为得也。上声字亦然。入声字用得好,尤觉峭劲娟隽。”5(P13)这些论点并非无据之谈,而是来自对于前代作品的研读和自己经验的总结。他说:“御选历代诗余,每调胪列如干首。每填一调,就诸家名作参互比勘。一声一字,务求合乎古人。毋托一二不合者以自恕。则不特声韵无误。即宫律之微,亦可由此研入。”5(P20)修改词作。况周颐认为,字句的修改应该从全

8、篇的命意着眼:“佳词作成,便不可改。但可改便是未佳。改词之法,如一句之中有两字未协,试改两字,仍不惬意,便须换意,通改全句。牵连上下,常有改至四五句者。不可守住元来句意,愈改愈滞也。”5(P14)同时,他还根据自己的作词经验提出了“挪移”之法:“改词须知挪移法。常有一两句语意未协,或嫌浅率。试将上下互易,便有韵致。或两意缩成一意,再添一意,更显厚。此等倚声浅诀,若名意笔兼到,愈平易,愈浑成,无庸临时掉弄也。”5(P14)对于词作的修改,目的在于达到平易浑成的“重、拙、大”的词学理想。学词程序。况周颐说:“初学作词,只能道第一义,后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始称合作。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来,令人

9、神味俱厚。规橅两宋,庶乎近焉。”5(P8)在具体的作法上,他主张初学者宜联句、和韵:“始作,取办而已,毋存藏拙嗜胜之见。久之,灵源日濬,机括日熟,名章俊语纷交,衡有进益于不自觉者矣。手生重理旧弹者亦然。离群索居,日对古人,研精覃思,宁无心得;未若取径乎此之捷而适也。”5(P13)他提出循序渐进的学词程序:“词学程序,先求妥帖、停匀,再求和雅、深秀,乃至精稳、沈著。”5(P7)他进一步解释道:“精稳则能品矣。沈著更进于能品矣。精稳之稳与妥帖迥乎不同。沈著尤难于精稳。平昔求词词外,于性情得所养,于书卷观其通。优而游之,餍而饫之,积而流焉。所谓满口而发,肆口而成,掷地作金石声矣。情真理足,笔力能包举

10、之。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沈著二字之诠释也。”5(P7-8)可见,况周颐论作词方法,都是以其“重、拙、大”的词学理想为旨归的。二“词中求词”固然是追求“重、拙、大”的词学理想时必不可少的,但是作词的功夫却来自词外。况周颐对此深有体会:“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5(P4)可谓一语道出个中甘苦。那么,什么是词外求词之道呢?况周颐说:“一曰多读书,二曰谨避俗。”5(P4)一曰多读书。况周颐说:“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鬯矣。”5(P13)这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7(74)至于读词的方法,况周颐结合自己的读词经验说:“读词之法,取

11、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三十年前,以此法为日课,养成不入时之性情,不惶恤也。”5(P9)他在另一处也说:“读前人雅词数百阙,令充积吾胸臆,先入而为主,吾性情为词所陶冶,与无情世事,日背道而驰。其蔽也,不能谐俗,与物忤。自知受病之源,不能改也。”5(P9)况周颐认为,读词除了研读词作的作法命意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涵泳玩索,怡养性灵。二曰谨避俗。薛雪一瓢诗话有云:“人知作诗避俗句,去俗字,不知去俗意尤为要紧。”8(P96)这里说的虽是诗法,其理亦可通于词法。那么,何为去俗意之法?况周颐认为,主

12、要在于襟抱超绝。他说:“填词第一要襟抱。”5(P30)叶燮也说:“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9(P17)若无胸襟,“虽日诵万言,吟千首,浮响肤辞,不从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于凭虚而作室也。”9(P17)胸襟或襟抱从何而来,况周颐说:“唯此事不可强,并非学力所能到。”5(P30)读书问学是获有襟抱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需要学人随时随处,不断体悟。况周颐在回答“填词如何乃有风度”时说:“由养出,非由学出。”5(P10)同样的道理,性情与襟抱也不是力学强致可以得到的,而是涵泳

13、怡养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多读书,还是谨避俗,目的都在于涵养性情,培养襟抱,因为这是日后进学成就的基础,这也是词外求词的重要内容。况周颐说:“两宋人词宜多读、多看,潜心体会。某家某某等处,或当学,或不当学,默识吾心目中。尤必印证於良师友,庶收取精用闳之益。洎乎功力既深,渐近成就,自视所作于宋词近谁氏,取其全帙研贯而折衷之,如临镜然。一肌一容、宜淡宜浓,一经侔色揣称,灼然於彼之所长、吾之所短安在,因而知变化之所当亟。善变化者,非必墨守一家之言。思游乎其中,精骛乎其外,得其助而不为所囿,斯为得之。当其致力之初,门径诚不可误。然必择定一家,奉为金科玉律,亦步亦趋,不敢稍有逾越。填词智者之事,而顾认筌执象

14、若是乎?吾有吾之性情,吾有吾之襟抱,与夫聪明才力。欲得人之似,先失己之真。得其似矣,即已落斯人後,吾词格不稍降乎?并世操觚之士,辄询余以倚声初步何者当学?此余无词以对者也。”5(P16)学词之初,必先于词中求词,但不能为其所囿。“吾有吾之性情,吾有吾之襟抱”,若失去自己的性情与襟抱,学词也必难成就。总之,况周颐提出“重、拙、大”的词学理想,并指出“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的途径与方法,构建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词中求词”,是对词这种特殊文体的熟悉与把握;“词外求词”,是对词人作者胸襟性情的体悟与涵养。况周颐从生命体验的高度来论词,提出“性情”与“襟抱”的概念,指出填词是“智者之事”,是“君子为己之学”,这种推尊词体的思路,也是其词论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1赵尊岳.蕙风词史A.词学季刊J第1卷第4号.上海:上海书店,1985.2龙沐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