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基础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_第1页
美基础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_第2页
美基础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_第3页
美基础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_第4页
美基础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吉祥艾向生命致敬 因为爱 所以艾现代人的生活现状 现代生活中人们过度依赖空调、冰箱,不规律的作息、特别是思虑过度,极大的耗损了人体阳气,形成了当代人多虚、多瘀、多寒的体质特点。*阳气就是我们人的生命力*阳气是推动生命圆运动转起来的动力阳气通俗讲就是功能、能量阳气是什么?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元阳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元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壮千年寿”-扁鹊心书扁鹊心书寒热症状的产生浮降沉升气气沉于底部而无法升则成寒气浮于表面而无法

2、降则热表证表证:皮肤、肌肤和浅表的经络属于表病。病的位置在肌表,病位浅、病情轻。里证里证: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筋络属里病。病的位置在脏腑,病位深、病情重。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者机体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阴盛或阳虚则表现寒证。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者机体阳气偏盛所表现的症候,阳盛或阴虚则表现热证。八纲辩证虚证虚证: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更多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气也不盛。实证实证:邪气过盛表现出来的症候,邪气盛,但正气尚没有衰弱。阴证阴证:里、虚、寒都属于阴证,一般阴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虚寒证。阳证阳证:表、实、热都属于阳证,一般阳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得实热证。八纲辩证*灸法是随着火的利用而发展的*春

3、秋战国时期,灸法已颇为流行,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左转里边曾提到晋景公生病后用灸法治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灸法的记载,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记录了78种疾病, 阴阳十一脉灸经 记录了147种疾病.治疗方法都是艾灸,可见中国人用灸治疾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艾灸的起源*战国至秦汉时代的 皇帝内经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记载颇多,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为灸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不仅被后人推荐为经方的鼻袓,也是关于灸疗的宝贵文献.书中论火灸者27条,其“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撰集

4、曹氏灸方,魏晋时期黄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主治艾灸壮数.该书对后世颇有影响,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对灸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晋葛洪撰肘后卒救方书中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对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记载较详细,首创了隔物灸.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引起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重视.葛洪的妻子鲍姑擅长灸法,尤以治疗赘瘤与赘疣而闻名.*唐代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全运用,注重灸量,施灸壮数多至几百壮,书中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黄蜡灸等,还有用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唐代已有了“灸师”这一专业之称.至此,古老的灸疗学已

5、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分述“皇帝灸法” 、“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为防止和减少烧灼痛使用“睡圣散”,让病人在昏睡中施灸,这是将麻醉方应用于灸疗的最早记载*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桑枝灸”、“神针火灸”. 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介绍了各类病证的灸疗处方.百草之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将一种草发展成千年的文化,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以炽热的情怀来对待一种草,世界上也没有哪种植物能够造福于众生,数度救民于疾苦,如果世上只有一种草能称为“百草之王”,那它就只能是 -艾草艾草 “艾有参之功,而参无艾普世之德”百草之王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

6、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艾草的功能主要两种:1.蕲艾 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绒毛多,可制成优质艾绒;2.野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艾香也不如蕲艾,劣质绒。艾草的品种优劣绒绒绒体干燥、细腻、柔软、无杂质,可用手指捏成形。有枝梗、艾叶粒等其他杂质,质感生硬不易成形。色色土黄色或金黄色为好。偏绿色为当年艾。味味味道温和且有艾草的芳香,不刺鼻。刺鼻、呛鼻、有霉味、有青草等。烟烟烟色淡白、不浓烈,烟雾由下而上缭绕。火力刚烈,燃烧时爆燥易掉渣,容易烫伤。“艾”是材料,“灸”是方法。艾草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补元

7、气的作用。艾灸就是用上好艾绒卷成条状成为艾条,然后用火点燃艾条,将艾条的燃烧点对准穴位点配合手法进行热力与药性的传导,从而达到由外调内的效果。什么是艾灸?1、局部刺激作用2、经络调节作用3、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4、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5、综合作用灸疗的作用机制1、近部取穴2、远部取穴3、随证取穴(对证取穴)灸疗的取穴原则1、本经配穴法2、表里经配穴法3、上下配穴法4、前后配穴法5、左右配穴法灸疗的配穴法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 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3、温阳补虚,回

8、阳固脱 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瘘、早泄、虚脱、休克等。灸法的适应证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治之。7、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艾灸能温阳,无病自灸可强身益寿。常灸足三里可使胃气长盛,五脏六腑皆受益;灸命门穴,可令人体真火不灭;灸气海、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加强身体抵抗力,使“病邪难犯”,起到延缓衰老

9、、防病保健之功。1、艾(材料)2、灼(刺激强度)3、穴(点、配穴)4、久(治疗时间与疗程)5、均(均衡、连续作用)6、传(感传)影响灸疗效果的要素*明灸(起泡灸、化脓灸)*悬灸(艾条灸)*灸器、灸具艾灸的种类百姓之灸-“在于火”医者之灸-“专于气”圣者之灸-“守于意”艾灸的三个层次*形-至柔*意-至专*气-至足*力-至刚*火-至柔扶阳灸灸法特点灸感灸感三时灸感艾火循经透热传热扩热正邪相搏麻、涨、酸、沉、痛、麻邪气外出感觉发凉,有丝丝寒气从灸处冒出灸后禁忌过饱过饥不施灸,灸后饮食宜清淡。灸后不吃生冷寒凉。灸后2小时内不宜洗澡。喝酒不艾灸,灸后不喝酒。灸后宜禁欲。灸后宜早睡灸后保持心情愉快舒畅。中医理论把致病外邪分为六淫。1. 1.风邪:风邪:病位游移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多兼其他病邪(肝)。2. 2.寒邪:寒邪: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肾)。3. 3.暑邪:暑邪: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伤津耗气;多见暑湿夹杂(脾、心)。4 4。湿邪:。湿邪:易阻滞气机;病程缠绵难愈;多见头身肢体困重(脾)。5. 5.燥邪:燥邪:易耗伤津液;易于伤肺(肺)。6. 6.火邪:火邪:易伤津耗气;易扰心神;易致阳性疮痈(心)。六淫元阳虚:透支式工作-易疲劳、免疫力低流产及不正确减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