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_第1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_第2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西华小学 王莎莎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长方形、 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了长方体 ,正方体的实物的基础上安排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比较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自 己周围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图形 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 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2、、过程与方法:经历 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 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 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四)教学重难点和依据 重点: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的特征。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了解长方体和正 方体之间的关系。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实物观察法,比 较法,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方法。(二)学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 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动手实践,自 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本

3、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 学具:自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小组准备橡皮泥、小棒(每种颜色 小棒各四根长度相同)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指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学困生给予鼓励。体现长方体、正方体占 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 学知识。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我分了5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

4、面、棱、顶点。1)教师先用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拿 着自己准备好的实物也跟着一边摸,一边叙述。 ( 2)让学生拿出正方 体实物,同桌互相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第二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 1)让学生动手 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汇报:长方体有 6 个面,一般情况下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 大小相等。(3)师问:还有其他发现吗? (4)汇报:牙膏盒有 4 个面, 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也是相等的。 (5)师生共同总结长方 体的面的特征,并板书(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提出利用上面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

5、面的特征。全 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课件演示正方体、顶点和棱 长。第三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模型,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 几颗珠子连接成的。(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珠子, 小组合作做一个长方 体框架。a、讨论交流,你搭建的长方体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生回 答(12根小棒, 8颗珠子.)师:也就是说长方体有 12条棱, 8 个顶 点。b、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小棒长短有什么特征?生(相对的小棒都相 等),师:相对的棱相等。c、课件演示老师归纳总结的长方体棱的特征。2)、师:如果老师要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模型,需几根小棒,几颗

6、珠子,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第四个知识点:总结归纳特征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完成学生手中的表格, 学生将长方体 和正方体特征整理在表中,边填表格,边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教师指导学生摸出手中长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同桌互指,指名演示。2、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 宽、高(课件演示)3、学生亲自动手摸正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同桌 互指。师:有什么发现? 生: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思维。(1):出示课件中的表格,让

7、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填一填 第四个环节:师生小结、完善认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第五个环节:巩固知识、布置作业。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西华小学 李娟妮一、教材分析1、说课内容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 1 以及练习六的第 1-4 题。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 年制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8、 2、掌握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3、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4、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5、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 各是多少。6、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 一把剪刀 教师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 计算方法, 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 6 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

9、表面积的概 念。接着通过例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二、教法、学法 :本课时依据现代认识科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倡 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 引入探究式的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 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一个情 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通过六个 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些长方体、正方体

10、纸盒;漂亮的礼 品盒。)教师让学生观察, 然后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什么形状 的物体?单独出示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出示图:长 6厘米、宽5厘 米、高 4 厘米)。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指出小红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 可她不知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概 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首先教师用课件示范, 把一个长方 体纸盒沿棱剪开, 再展开, 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开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放在桌上。 (学生在剪的 时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当学生都把展开

11、的图放在桌上时,教师让学生用“上、下、前、 后、左、右”六个字标明 6 个面。把标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作品贴在黑 板上,然后指着黑板上两个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 的表面积的概念。(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接 着,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思考两个问题: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 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合作交流,掌握方法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根据 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是通 过学生合作、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例 1。学生读题后,明确这道题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出

12、示想的过程,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P26例1下面想 的过程。抽生汇报,并说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同时,课件在长方 体图中进行闪烁。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最后,把学生的不同方法,特别是下面三种方法板书出来(课件出示)6X 5+6X4+5X4+6X 5+6X4+5X 46X 5X 2+6x 4X 2+5X 4X 23( 6X 5+6X 4+5X 4)X 2并试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算式的理由。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简便的解法。4、引导总结,归纳学法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 面积概念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13、 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学习主要是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的,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归纳。5、分层训练,巩固运用 第一层次导练:(课件出示)练习六第 1、2题,主要解决长方体 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的问题。第二层次议练:练习六第3题,P26 “做一做”用两种方法计算,主要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自练:P28第4题,主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板书,全课总结(出示板书并简单进行说明)教师结合本课 时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学生回顾学习情况,质疑解 疑,教师肯定学生优点,提出希望。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城关镇西华小学 王莎

14、莎一、教材分析 :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 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 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 分的知识铺垫。二、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 我拟 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3、 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 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

15、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说课的内 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38、39 页中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 课。我要回答以下 2 个问题: 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 是什么?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是什么?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 理解体积和 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 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 米的空间观念。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 (一、是凸显三 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

16、了线段的长度 面的大小,建 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 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 生的三维空间, 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 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打破了原来 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 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 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 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 是学生空

17、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 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 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 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 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 他就会套用长 *宽* 高的公式来计算 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 线段*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 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 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 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

18、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 为 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下面我回答第二个问题: 突破本节课重点的策略分别是直观演示, 实 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 推,举例,想象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 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 又是如 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一、运用直观演示, 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 突出重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 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 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 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 让

19、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 ,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 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 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 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 由此让学 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 让学生观察比较, 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 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 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 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 1 立方厘米

20、, 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 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 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 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 笔盒的体积大。 由于无法直接判断, 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 的长度和面积时, 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学生自然会由前 面的知识想到, 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 引出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 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 积的意义, 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

21、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突破 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 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 比较多, 先教学 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厘米。 我分别出示 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 1 立方厘米和立方 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 建立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五年级数学下册 打电话说课稿城关镇西华小学 李娟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即:教材P132

22、P133)。如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下面,我对本课时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本 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等作如下的分析和说明。一、说教材 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1 、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 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渗透“优 化”、“化归”的思想,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 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 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 问题。教

23、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二、说教法学法1 合理使用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教材采用通知 1 5人来探究 方案和规律,学生要在课堂上从 15 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 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于是为了 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 “值班领导 要通知 7 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 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 从通知 7 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 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铺设好 7通往 15的桥梁。 值

24、班领要通知 7 名医生,学生在用“摆” 、“画”的探究中更容易发 现内在规律,问题更有可操作。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 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 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 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 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 10 分钟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 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 n 个 2 相乘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 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3多样练习,渗透“转化

25、” ”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 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 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 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 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用 电话来通知有关人到场。例如在上个星期天,市中心医院送来一名 急诊病人,情况十分的危急,值班领导要用电话通知 7 名还在休假 的医生赶回医院。2、提问:

26、假如这位值班领导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 1 人,那么通知完这 7 名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呢?(需要 7 分钟)他 怎样通知需要 7 分钟?(一个一个打)哦我们把一个一个通知的方 法叫做逐一通知。板书: (逐一通知)那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太慢)3、揭题:既然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太慢,太费时间,那你们能 不能找一个省时的方法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医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打电话)(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1、学生设计方案:刚接到学校通知,有一个紧急演出,让我们 学校的合唱队去参加,离演 出时间很少了,合唱队共有 15 人, 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 15 个

27、队员呢?要求学生帮这位值班领导设计一个省时的打电话的方案。 听清要求。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先说出各自的方案,然后在小组中推选出最 佳的通知方案。 、把方案设计的过程,用文字、图形、颜色等符号表示在练习纸 上。 、想一想,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法可行吗?共需要几分钟? 说清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有要求,又不束缚;既放手又 密切掌握学情 。2、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方案,并挑选 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二和方案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和这个小组的方案是一样的请举手。我们 来看一看方案 2 和方案 1 比较,为什么会节省出时间呢?也就是说 方案 2 采用分组通知的方法,节省了时间。(三)、

28、探索规律,应用规律1、找规律。学生在探索最佳方案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2、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 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 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城关镇西华小学王莎莎一、教材分析:“倍数和因数”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它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素数和合数的重要基础, 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公 倍数和公

29、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充 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二、学情分析:“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 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 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二)情感

30、、价值目标: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 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 数的方法。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 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 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 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 在 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 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 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 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 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1、。三:说教学流程(一)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1、动手操作。出示操作要求:用 12 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 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 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 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 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板书:12X 1 = 12 6 X 2=12 4 X 3=123、谈话:用 12 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 4X 3=12,我们可 以说“12是 4的倍数, 12也是 3的倍数。 3 是 12 的因数

32、, 4 也是 1 2 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师:如果我说 “4是因数, 12 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 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 谁是因数。根据6X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 数的因数吗?根据12X仁12呢?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 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 , 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二、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 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想办法找出 18的 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 有目的 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2

33、、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 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 (使学生在比较、 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 必要性和科学性。)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 大的诀窍是什么? (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 找到两个数接近为 止。)5、能找出 15 的因数或 16 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交流: 15 的因数有 1、3、5、 15。 16 的因数有 1、2、4、 8、16。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三、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 12是3 的倍

34、数,3 的倍数还有哪些?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 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 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就是 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 3依次乘 1、2、3、4、5?来找 3 的倍数; 也可以每次加 3来找 3的倍数。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 生找出 4 的倍数: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 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五年级数学下册 3 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城关镇西华小学 王莎莎一、教材分析3 的倍数的

35、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19 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求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 学生熟练地掌握 2、5、3 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 2、5 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 3的倍数的特 征。因为 2、5 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 易理解。而 3 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 各位上的数相加, 看所得的和是否是 3 的倍数来判定, 学生理解起来 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 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 3 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 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 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