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_第1页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_第2页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 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 秋禾枯焦。 至七月二 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 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人欢欣鼓舞, 写了这首七律。 时为浙西提刑任上。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 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 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 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 “且喜 ”句。末联突出 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 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

2、切心情。 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 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 突 出了 “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 我觉得 “喜 ”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 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 ”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 可贵精神。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 轻巧明快, 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 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 关心, 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 与他们同喜同悲。 一位不

3、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 拥有这样的情怀, 不仅在封建社会, 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 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请命,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隐居梦想。首先,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其次,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5 分) 9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8答: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老 境垂垂六十年”, 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 “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 “无 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 3 分)9答

4、: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 (2 分) 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 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 (2 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又透 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 (2 分)8诗人的“布袜青鞋梦”是怎样的梦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5 分)9.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 功夫深处却平夷”, 律令是指诗 歌的格式和规律, 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 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格律特 征和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6 分)8、答案:隐居梦想。 首先,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 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 其次,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9

5、.答案: (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共四联、 28字;四联皆入韵,韵脚为“ an”; 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对偶)。( 2)诗歌语言精于锤炼 又平和自然:“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山观水”“听风听雨”运用反复修辞,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 精于炼字。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味无穷。&简要概括这首诗最后两联叙写的内容。(5分)答案 颈联设想回到家乡后的情景(1分):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 山水佳胜处,恐不免因此废食;(1分)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与自己莫不相关。(1分)尾

6、联写回到家乡后的愿望(1分):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1分)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6分)答案 年华老去的感伤;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对赋闲 生活的怅惘无奈;对即将离开的宜兴的眷恋。(1点2分,答满3点即可)【注】南宋著名诗人曾几,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 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 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 游山玩水。 隐士的装束。张公和 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江天暮雪首联:风吹荡汀洲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白茫茫一片。 颔联:天空见不到归雁,将暮千山之间如破晓时那么宁静。以描写动景写静,更加凸显宁静的氛围。鸟儿归巢

7、,人也该回家了。 颈联:渔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去发现不记得归路。好一个“不记巴陵道”,忘的妙哉,在如此浩大宁静的江天千崖间。 尾联:此时渔翁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 只隐隐看见一艘 小小的渔船。江天一蓑,多么深刻的对比,让人完全沉浸在如此安宁的气氛中。全诗一个“静”字贯 穿始终,不只是环境静,而是更突出渔人的心境,淡泊的心态。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赏析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 <黄钟十一明启 > “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

8、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 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 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 结尾,增添

9、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 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 了回返的道路 .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 ,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 "江天暮雪 " 处境的顺适之情 .1. “千崖暮如晓” 一句最值得后人称道, 它描绘出什么意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5分)2 分)在诗中答:写出了暮天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和风韵。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暮”字,又为后面写人的活动提供背景。(3 分)2. 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 ,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

10、( 6 分)3 分)使整个画答:隐透出 “暮雪”的影响,突出大雪的弥漫和渔翁对处境的反应,面富有动感与纵深感,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 3 分)江雪: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 ,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 ,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 , 而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 , 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 ,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 美化了 的渔翁形象 ,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3、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 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

11、风把两袖涨满。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 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这两首绝句,是陈与义自述其创作情状的,格调轻松,语句诙谐。第一首绝句中, 作者畅饮了楚地的美酒, 酣醉三日不醒, 此时小园里的花儿, 经历了雨 水的洗拂,洗出了分外明艳的红色。此际销魂,诗思泉涌,一句“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 诗满袖风”,是自嘲,亦是自诩。看吧,一位宿酲初醒,便尔寻诗的诗人,此时面对满园的 春色, 正站在小园亭中的一角, 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寻着最能够 表现这自然美景的诗句。 一阵清风吹过, 诗人的袍袖被风吹得鼓了起来,这满袖的清风,不 正是诗

12、人的诗思最好的凭借吗 ?第二首绝句中,作者强调了美酒的作用。他说,我就爱喝点酒,拿着葫芦瓢悠哉游哉, 你们可不要笑我。 “侬”,是“我”的自称。酒这个东西,在忧愁之时,能让你酣然大睡,其 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轻忽。大抵诗思愁郁之时,智慧否塞,难有新意,不如以酒浇愁,先 大醉一场,待到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 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此时物与情会,景与境偕,诗思的 泉涌,也正在这明月下、树影间。古诗百科独家首发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 然而创作灵感的来临, 有时确实需要外物的引动。 正所谓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

13、,陈与义在这两首绝句中描写了自己的创作 经验,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的色彩,亦可见出作者倜傥佻达的个性。1、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 “爱把山瓢莫笑依”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推户寻诗去” ,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 创作的高雅情趣艳丽 清幽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

14、,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试题解析】 此题分析 “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 需要抓住原诗中的 “园 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 ,即色彩 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 ,即高耸峭拔的特点。(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 分)【试题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 “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 歌创作的

15、高雅情趣。【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试题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 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 “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 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 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我们便可准确 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生查子独游西岩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 到山中溪边来吧, (让咱们相互为伴, 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悄

16、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 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 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赏析一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 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 “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 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 看来, 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 在辛弃疾的笔下, 青山也总是被写

17、得气 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青 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 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 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 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 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 到青山深切关怀的。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 ,又另辟新

18、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 的情谊。“山头明月来, 本在天高处” ,人在山中, 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 当月露山头, 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 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 关切地探 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 遍洒银辉, 和青山、 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 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结尾两句, 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 “天高处” 进入溪水中来 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 多么难得的友情! “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 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

19、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 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 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 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一一青山和明月, 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

20、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 离骚, 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 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 好情操。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 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 轻轻一笔,就使全词

21、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 升华。赏析二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 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偃蹇”,左传哀 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集解:“偃蹇,骄敖(傲)”。或谓原义高耸,引申 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 宠爱,喜欢。

22、白居易白牡丹诗:“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 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生”,语助词。水光山色,竞来与人相娱了。李白独坐敬 亭山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钟惺评曰:“胸中无事,眼中无人”(唐诗归)。 胸中坦荡,虽“独”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点尘埃,白眼看那些丑恶庸俗之辈。上片不露声 色,作者的郁勃之情,于下片始显露出来。“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 明

23、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最 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 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先说青山招而不来,后却发生了变化,不仅 不用“招”,反而来“唤我”。用笔轻灵,奇思妙趣,触处可见。“辛之造语俊于苏”(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于此词可见。而且在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只从“读离骚”轻轻逗出。司马迁曰:“离 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

24、,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这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的作品,全诗贯穿着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 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弃疾“壮岁 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结果是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在许多方面屈、辛有相似处。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虽然上饶带湖的豪华别墅, 朱熹路过时, “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尝睹”

25、(陈亮与幼安殿撰 ),但对于只愿“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的辛弃疾来说,仍是何等难堪!明乎此,对题虽 曰独游西岩 ,而全词关脉则在夜读离骚 ,当可有深一层了解也。1.试题分析: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 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 澈的溪水相映, 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 长夜无眠, 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 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 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 怀才不遇、 忧国忧民 的作者形象吗?词中的青山和明月, 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

26、尚、正直而 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 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试题分析:这首词以物写人,故侧重的是词人的品质;答题时,找出描写物的关键词, 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 “偃蹇”表现的是青山高耸,傲慢的形象; “天高处”表现的是 明月的高洁;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以青山、明月自喻,来表达自己傲岸高洁的形象。小题 2: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句,从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的角度分析。青 山“劝”,明月“听”,很明显,词人将青山明月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明月与我之

27、间的融洽, 性格的相似;而从意境角度,明月高悬的清辉,溪水的清澈渲染出 凄清的氛围,与词人被罢官后的孤寂、忧愤相一致。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 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 ;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 离骚, 而说明月听离骚 。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 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 好情操。听读离骚 ,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 离骚抒发了屈 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 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8、” ,这满腔忧 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 ,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看似信手拈来, 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 到升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最爱东山晴后雪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偶尔在春风中站立, 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在春日的傍晚, 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 皑皑白 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 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 ,表达情感取向。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第一句 “只知逐胜忽忘寒” ,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 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 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 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句 “最爱东山晴后雪” 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