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规范_第1页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规范_第2页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规范_第3页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规范_第4页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扉页格式:33油田33区块(单元)33油藏(细分层系、井网加密、井网完善、转蒸汽吞吐、转蒸汽驱等)开发调整方案(油藏工程部分)编写人:参加人:初审人:审核人:批准人:胜利油田分公司XX采油厂(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年月方案审查纪要(根据方案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编写如下内容)33年33月33日,由中石化油田部(或胜利油田分公司)组织,对33方案进行了审查。方案审查专家:,;方案汇报人:,;参加汇报人:,。现将专家组审查意见纪要如下:1、33方案,针对333开发矛盾,在充分研究认识,开发潜力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为主的开发调整,经专家组充分评审讨论,一致认为该方案开发矛盾和潜力认识清楚,调整思

2、路和技术对策正确,调整措施可行,同意该调整Zu02、调整工作量及主要开发指标预测新钻井33口(油井33口,水井33口),进尺33万米,其中水平井33口,进尺33万米。老井措施33井次(油井33井次,水井33井次),油井措施包括,水井措施包括,o主要开发指标:新增年产油能力33万吨(新井33万吨,老井33万吨)开发成本33美元/桶,井网完善程度由33%提高到33%,注采对应率由33%提高到33%,储量动用程度由33%提高到33%,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33%提高到33%,可采储量由33万吨增加到33万吨,新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33万吨,采收率由33%提高到33%,百万吨产能投资33亿元,万米进尺建

3、产能33万吨,税后内部收益率33%。3、方案实施要求及建议实施要求,o建议,方案审查专家组组长:方案审查组织单位:目录1. 概况41.1 工区概况41.2 勘探开发简况51.3 前期研究成果及监测资料录取情况52. 油藏地质特征62.1 地层62.1.1 地层层序62.1.2 小层对比72.2 构造72.2.1 构造解释72.2.2 断裂系统72.2.3 构造形态82.3 储层82.3.1 岩石学特征82.3.2 沉积相研究92.3.3 储层分布112.3.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122.3.5 成岩作用132.3.6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132.3.7 储层非土质性142.3.8 地应力及裂缝研究1

4、62.3.9 储层敏感性162.4 油藏172.4.1 油气水分布172.4.2 流体性质182.4.3 油藏压力和温度系统202.4.4 油藏类型202.5 地质储量评价212.5.1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确定212.5.2 储量计算结果及分析232.5.3 储量评价232 6油藏三维地质模型243 开发历程及现状253.1 开发历程253.2 开发现状263.3 开采特征263.3.1 产液、产油能力分析26(3) 产液能力27(3) 产油能力28(3) 无因次比采油指数293.3.2 含水上升规律303.3.3 稠油原油流变性、渗流特征324 开发效果评价344.1 储量动用状况344.1

5、.1 储量控制程度、储量动用程度344.1.2 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344.2 层系井网状况354.2.1 层系适应性评价354.2.2 井网方式及井距评价364.2.3 井网完善程度404.3 水驱效果评价404.3.1 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404.3.2 含水上升率414.3.3 水驱指数414.3.4 存水率414.3.5 累计水油比424.3.6 注水利用率424.4 能量状况评价424.4.1 合理地层能量保持水平424.4.2 能量保持状况评价454.5 采收率评价484.5.1 理论采收率分析484.5.2 目前井网条件下采收率分析505 剩余油分布研究575.1 开发地质分析575

6、.1.1 微构造575.1.2 沉积微相575.1.3 储层非土匀质性585.2 油藏工程分析585.2.1 注采状况分析585.2.2 井组剩余可采储量分析585.2.3 相渗曲线分析585.3 数值模研究595.3.1 模型的建立和历史拟合595.3.2 模拟结果分析605.4 动态监测分析615.4.1 近期新井、检查井监测分析615.4.2 剩余油饱和度监测分析615.4.3 吸水剖面监测分析615.4.4 产液剖面监测分析615.5 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综合分析625.5.1 剩余油分布分析625.5.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626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62

7、6.1 主要问题626.2 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637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647.1 开发调整技术经济政策647.1.1 开发方式647.1.2 开发层系647.1.3 井网方式及井距65(7) 井网形式65(7) 井网密度及井距667.1.4 单井产能66(7) 单井日产液量的确定66(7) .单井日产油量的确定67(7) 单井最大日注水能力687.1.5 合理注采比687.1.6 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参数优化697.1.7 经济极限参数697.2 方案设计与优选707.2.1 方案设计70(7) 设计工作量70(7) 方案指标预测717.2.2 方案优选777.3 方案实施要求787.3.1 钻

8、、测、录井实施要求787.3.2 新井投产投注施工要求787.3.3 采油、注入工艺设计要求787.3.4 采油、注入地面建设工程设计要求787.3.5 方案实施中的地质工作要求788 油藏动态监测方案791.概况简要概述区块地质概况、勘探开发简历、油藏动态监测及目前资料录取情况,以及开发调整的主要原因。1.1工区概况工区所在的油田、地理位置、气候和水文条件、交通及经济状况等。工区区域构造位置(一般先描述处在凹陷或凸起次级构造的某部位,然后是相邻的区块或次级构造)及构造发育史、沉积环境及地层发育情况。附地理位置图、工区构造位置图。XX油(气)田(工区)地理位置图图形要求:1)图形范围不能过大,

9、但需涵盖所描述工区所处的主要区域构造、地理位置;2)图上需标明主要道路、河流情况;3)在适当的位置标注比例尺和图例。XX工区区域构造位置图图形要求:1)构造图应为研究目的层附近大层顶、底或主要含油砂体顶面构造图;2)等值线、深度标识清晰,深度标识依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按每一根、每两根或每五根标识一个;3)图中应根据研究目的标注构造高点或低点;4)在图中合适区域标注比例尺、图例;5)注明绘图人、审核人等信息。2.5 勘探开发简况简述油田发现时间、主要含油层系、储量、投入开发时间、经历的主要调整措施、开发层系、注采井网方式、井距、采出程度、采收率等。附油藏地质综合图、取芯井统计表。xx区块油藏地质综

10、合图XX油田(工区)取心数据表井号层位井段m-m进尺m心长m收获举%油砂长m2.6 前期研究成果及监测资料录取情况阐述本区块调整前取资料井及研究项目名称、时间、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成果认识及对生产的指导作用。XX油田XX区块调整前研究工作情况表研究项目名称研究单位研究时间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成果认识备注阐述动态监测方案实施情况。附动态监测方案设计、实施工作量统计表XX油田XX区块调整前动态监测工作量计划及实施情况表单元(区块)层系监测项目实施井数(口)实施情况备注2.油藏地质特征1 地层1.4 地层层序阐述油田钻遇地层情况、地层间接触关系、目的层埋深等附地层层序表、地层柱状图。地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界

11、系组段砂组新生界第四系平原组整合接触上第三系明化镇组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90整合接触馆陶组馆上段上部:灰、灰绿、紫红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下部:灰、灰白色细砂、含砾砂岩,夹灰、灰绿、紫色泥岩、砂质泥岩300整合接触馆下段一灰、灰白、灰褐色,含砾砂岩,泥质砂岩,灰质砂岩,泥质粉、细砂岩,夹灰、浅灰、灰绿、紫、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80-100不整合接触二三四下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灰、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鱼而状灰岩,泥灰岩,白云岩xx油田地层层序表古生界1.4 小层对比1)小层划分与对比原则2)小层对比标志(增加标志层、标准层测井曲线)3)小层划分(韵律层细分)

12、方法4)小层划分对比结果XX油田XX区块小层及韵律层细分结果表砂层组现小层划分结果原小层划分结果附纵、横向主干对比剖面图等。XX区块XX小层对比剖面图图形要求:断层、特殊岩性体等按规范标识;做彩图应有色标图例;图名、图例、比例尺清晰。1 构造1.5 断裂系统阐述构造样式、断层发育特征、断层空间组合特征、平面组合方式、断层要素等。附断层要素表、主要断层断面图。XX油田XX区块断层要素表断层名称断层级别穿过层位走向倾向倾角延伸长度(nD断距(M钻遇井点封堵性XX油田或区块主要断层断面图1.5 构造形态阐述层系内主力砂层顶面构造类型、构造方向、地层倾角、构造高点等特征。依据小层对比划分成果,以井资料

13、为主编制含油砂体微构造图,分析各主力油砂体顶底面微构造发育类型、微构造数量、分布特征,主要包括:正向地形、负向地形、斜面地形三类。附各主力砂体顶、底面微构造图。XX区块XX小层顶面微构造图图形要求:1)等值线、深度标识清晰,深度标识依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按每一根、每两根或每五根标识一个;2)图中应根据研究目的标注构造高点或低点;3)构造线的间距步长应小于5米(构造倾角较陡处可以到10米);4)在图中合适区域标注比例尺、图例(含油面积较小或井网密度大的需提供1:5000的图件);5)必须进行补心及井斜校正;6)注明绘图人、审核人等信息。1 储层1.6 岩石学特征阐述储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胶结物及

14、含量,胶结类型、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粒度中值等内容。附矿物成分、泥质含量统计表等。XX油田XX储层岩石矿物统计表层位样品数石英(%)长石(%岩屑(衿泥质填隙物(%)岩性钾长石斜长石合计岩浆岩变质uU石沉积岩云母类合计合计1.6 沉积相研究阐述区域沉积背景、沉积相标志(沉积亚相、微相划分标志)。在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对比成果结合沉积规律进行剖面相、平面相研究。在相分析过程中,采用由点、线、至面,由一维至二维开展沉积相分析,最基础的研究工作是单井相分析,它综合应用了岩性、岩相、古生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电性特征等划分相、亚相和微相。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对比成果,进行井间逐层剖面相分析,同时

15、根据沃尔索相律原理,对各断块、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进行研究。1)沉积微相类型在对取芯井进行岩芯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分析化验、粒度分析等资料进行研究,对工区逐级划相(到沉积微相),并分析各微相的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特征。-=.二_=一一_二三_=3=一=三二一_三=_二一!附岩芯照片、概率累计曲线、C-M图、与工区有关的相模式图。99-9999.9599.999.59998959080706050403020105210.50.10.050.0112345XX油田XX储层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XX油田XX储层C-M图XX油田XX区块XX井岩芯照片图形要求:1)不同的沉积相带要用明显的标识区分开来;

16、2)各沉积相带的图例依据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样式中要求;3)平面上要依据沉积环境,在没有后期剥蚀存在的情况下沉积亚相、微相不能有跨越;4)井上需标注SRGR1I井曲线。XX油田XX储层粒度分析统计表井号层位井段(m)粒度中值um分选系数分选性泥质含量%岩性2)沉积微相展布规律沉积微相垂向递变规律综合岩性、电性等方面的特征,对取心井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附关键井的单井相综合分析图、多井沉积微相剖面图。XX油田XX区块XX井单井相分析图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研究在单井相分析和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沃尔索相律原理,开展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研究。附各主力砂体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XX油田X

17、X区块XX层沉积微相图1.6 储层分布充分利用井资料与沉积相研究成果(必要时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如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多属性分析等,开展“相控储层预测研究”,对单砂体的空间发育和展布情况进行研究),描述砂体形态、大小、连续性、稳定性、平面分布、纵向分布状况。附主力砂体等厚图,净总比图(适用于稠油油藏)。XX油田XX区块XX砂体厚度等值图图形要求:1)等值线根据作图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范围合理取值划等值线;2)断层、特殊岩性体等按规范标识;3)作图范围内井点较少时应在井点左侧标识井点储层厚度值;4)做彩图应有色标图例;5)图名、图例、比例尺清晰。1.6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应用取芯井的压汞、薄片分析

18、、粘土矿物3衍射分析、图象分选数据等分析化验资料,并参考沉积特征及非均质特征研究成果,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孔隙类型、孔喉形态、孔喉分选性、粘土矿物的组分、含量及分布。附典型压汞曲线、渗透率累计贡献曲线、参数(平均孔喉半径、孔喉最大半径、排驱压力、最大汞饱和度、最大非流动孔喉半径、变异系数)统计表。XX油田XX储层粘土矿物分析表样品号井深m层位岩性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粘土矿物组分相对含量%伊/蒙间层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间层比汞版口由XX油田XX区块XX井毛管压力曲线XX油田XX区块XX井渗透率贡献值、累计贡献值分布图1.6 成岩作用在对沉积相和微相研究基础上,利用取芯井的各种分析测

19、试资料,结合岩石学特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进行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成岩阶段划分等研究,并对储层进行有效性评价研究。主要描述内容为储层成岩作用特征:1)储层成岩类型;2)储层成岩阶段的划分;3)储层有效性评价。1.6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已完成测井二次解释的区块,直接应用解释成果)以岩芯资料为基础,以测井资料为重点,岩芯标定测井,综合地质、岩芯化验分析及试油、试采资料对储层进行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描述储层物性特征,包括有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等。一般采用比较成熟的软件建立适合于工区的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解释模型,并利用测井综合解释模型对工区内所

20、有井的常规测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测井解释与取芯分析对比图,典型单井主力层测井综合解释成果表。XX油田XX区块XX井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1.6 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变异系数的参考值:当Kv101-100.110.010.11000300100050300505500300500100300501003010304-102450310t,_一一2.面积0.5km)二类(参考值)(2050310t,_一一2.面积0.30.5km)三类(参考值)一4(储量20310t,_一一2.面积0时DD0Q=Q(1+n一,、-1/

21、nDot)NP=Q/D0(n-1)3(1+nD0t)n-1/n-1N=d/D。(1-n)3(Q1-n-Q1-n)NpmOJ=Q/D0(1-n)D调和递减n=1D60%)和水驱控制程度(80%);(3)油层性质:一套层系内的油层渗透率应相近,原油性质相近;(4)层间渗透率级差小于45,各小层地下原油粘度差异小于3倍;(5)隔层:一套开发层系的上下要有比较可靠的隔层,以保证开发层系具备独立开采的条件,一般2m;(6)开采方式:一套开发层系内油层的井段应比较集中,对开采方式最好有相同的要求;(7)油层数:一套层系内的油层层数不宜过多,以利于充分发挥分层调整的作用,主力油层23个;由于纵向和平面上非均

22、质因素影响导致油藏能量状况分布不均衡,且无法通过工艺措施进行改善时,应进行层系重新划分。4.2.2井网方式及井距评价附注采井网状况表XX油田XX单元井网状况表层系面积2Km地质104t井网密度2口/Km单井控制储量104t油井利用率%水井利用率%井网完善程度井层注采对应率%厚度注采对应率%水驱控制程度%采收率%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104t井距的适应性应用并网密度法、技术极限井距法(适用于低渗透油藏)计算层系并网技术极限井距、经济极限井距,分析现井网的合理性。最终采收率与生产井井网密度的关系如下:_/cr/cc、八、.(-1.125/n.(k/(1)148)R=(0.742+0.19lgK/)o

23、e式中:R-最终采收率,f;2n-生产井井网密度,well/km;K-有效渗透率,pm2;Uoi-地下原油粘度,mPa.s5Oo10155并网密度2O.52-采收率XX块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经济并网密度:NpNpV0.6980.16625lg.oJ、0.792Ki二阳.2530.792K3式中:V单位面积储量104t/Km2;Np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t;M单井基本建设总投资;C单井年经营费元;L油价(参考值35、50、80)美元/桶;t投资回收期年,(参考值6);贴现率,分数,(参考值0.12)合理并网密度是每平方千米加密到最后一口井时的井网密度,在这个井网密度条件下,最后一口加密井所增加

24、的可采储量的价值等于这口井的基建总投资和回收期内经营费用的总和,即投入等于产出。这个单井新增可采储量称为经济合理产量或经济合理可采储量,根据这一思路可得出合理并网密度计算公式。根据胜利油区经济合理并网密度公式分开发层系计算各断块经济合理并网密度。并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开发面积所占有的井数,即well/km2表示。假设以a表示生产井与生产井之间的井距(m),d表示生产井与注水井之间的井距(m),A表示单井控制面积(10-2km2/well),B表示注水单元面积(10-2km2/单元),f表示单位面积占有井数的井网密度(well/km2),不同注水方式下井网密度与井距的关系如下:五点面积注水系统f-2106a工f=1106d工五点面积注水系统井距计算表fad104473161240828914378P267116354250七点面积注水系统f=1.1547106af=1.1547106d七点面积注水系统井距计算表fad103403401231031014287287162692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