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早期的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近年来关于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机构的介绍和研究日益增多,如陈以爱的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对北大国学门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孙宏云的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七对清华政治系的研究等等。而学术界对于师大研究所的关注还不是很多,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左玉河的移植与转化: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建立中曾略有提及。师大研究所从1930年正式成立,到1935年停办。其间也经历了五年了6年的时间。由于目前掌握资料的限制,本文主要介绍北平师大研究所的初期的情况。而虽然仅仅是三年的事件,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也经历非
2、常巨大的变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学界的一个面向。研究所最初北平师大研究所是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创立的。由于当时教育部令各大学停止办预科,所以女子师范大学就将停办预科所省费用的一部分用于建立研究所。至于为何要建立研究所,除了经费上可以支持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根据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的教育情形,添设研究所乃为必要。二是从质量上力谋充实,舍添设研究所其道无由也。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的具备,研究所就开始了筹备组织工作。5月8日院务会议通过研究所章程。这是研究所的第一个章程。黎锦熙认为从章程来看,可以看出女师院研究所有两个特点:(1)提高学生毕业之程度(第一条),因为全国的女子中学毕业程度较
3、低,而女子大学取录新生名额又较宽,故女子毕业大学者没感程度不足,欲延长大学年限,后不为事势所许,为使有研究所继续研究之机会,方足以提高其程度而增进其在学术界教育界之地位。(2)设研究员,由院长聘任之。(第四条),这是一个特定的制度;因为要使女师院能增进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故研究所自身亦必有相当的工作,不仅仅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以提高其程度而已。研究所的章程反映了研究所创建的初衷。也为研究所接下来的建构定下了基调,打下了基础。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之后,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1930年6月4日正式成立。研究所成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4、年版。女师大呈北平大学文,师大月刊,第一期,第9-10页。黎锦熙,研究所略史,师大月刊,第一期,第3页。黎锦熙,研究所史略,师大月刊,第一期,第3页。立之后,便开始具体得制定详细的章程和规则。6月18日,研究所就进行了第一全体大会。规定了分组研究细则和会议细则;各研究员及编辑,认定工作。研究所的工作是分组进行研究,分为工具之学、语言文字学、史学、地学、哲学、教育学、文学、民俗学八大组。研究所并规定在必要时可以随时增加某组。然后研究所分组细则又对每组所从事的详细研究工作进行了划定。接着又规定研究所的各组的工作由研究员、编辑、及研究生分任之。研究所并规定各组的工作进度,每月报告一次;其结果,每半年
5、报告一次。于必要时,得开会宣读论文。止匕外,会议还通过了研究所会议细则。规定研究所的会议分为全体研究会议、联组会议、组会议和特别会议。特别会议有两种:即研究生审查会议和奖学金分配会议。并且对于各种会议的召集人、会议内容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7月16日,研究所委员会,又议定了研究生规程。研究生规程规定了研究生的入所资格、程序以及研究生入所后进行研究的期限,研究结果的审查等。黎锦熙认为这个章程也有两个特点:(1)兼收校外学者已有特别成绩者。(2)研究生提出研究结果审查合格,给予证书,并无学位及毕业名义,可见此研究所是专为进修深造,提高程度而招收研究生,不是教人再多添上一点儿资格的。研究所研究生规程
6、的制定,使研究所招生研究生有章可依。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章程到研究所分组研究细则、研究所会议细则、研究所研究生规程的制定,使研究所在规章制度层面上得到了健全。为研究所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的路向。研究所在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之后开始进行具体的实际工作。8月7日,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各研究员、编辑提出研究计划书。此后,各员按研究计划书,逐日从事。12月13日,研究所的另一项重要的事物即招考研究生的工作也宣告完成。经过研究生审查会议,取录合格者七人。而实际上报到而认定题目的只有四人而已。至此研究所在自身研究员及编辑的研究工作和培养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这两项工作上,都开始展开工作,研究所进入了具体运
7、作阶段。研究所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在此值得一提有两件事情,一是研究所开展的与美国福利尔艺术博物馆,山西省立图书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石器时代遗址的工作。由此可见研究所在成立不久,就开始注重于国内和国际有关机构进行学术合作。二是教研究所略史,师大月刊,第一期,第7页研究所略史,师大月刊,第一期第7-8页育部批准研究所暂行备案。研究所的备案经历了一番波折,研究所成立时,由女师院呈北平大学转教育部备案,教育部以女师院现时经费、教育情形,应先从质量上力谋充实,指令重加考虑。此后女师院又呈请备案,又奉中央有男女两师院合组为一之议。又为能如愿。只到院长徐炳昶亲自到南京教育部当面呈案说明,才被教育部批准备案。
8、女师院研究所的本案如此费劲周折,说明教育部对于师范大学设立研究所的不赞成的态度,而此种态度,对于师大研究所以后的发展可以说是极其不利的。由于“惟创立伊始,部署需时。”再加上研究所的迁址问题,研究所章程所规定的每半年开一次的报告大会直到1931年4月18日研究所开第三次全体研究会议才得以进行。这是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次工作报告。在这次大会上,各组对其工作的详情都呈交了报告书并进行了陈述,而总观研究所各组计划书及第一次报告,很多学术研究还是在积极的进行之中的。如对于二十四史人地名索引工作,研究员刘钧仁在报告中写到,旧五代史索引工作,每星期内,随时指导,并已将各卡片校正。现添注国音,整理次序。俟工作完
9、毕,再覆校一过,即可付印。新五代史标点本文已完,标题亦已有半部,仅须请人续标;并写入卡片而已。新旧五代史异同表正在编辑。脱稿后,拟请发表。而且研究所的研究员及编辑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经在女师大学术季刊上发表。以上便是师大研究所的最初期的主要情形,这一时期的研究所为此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女子师范学院和北平男子师范大学的合并为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也一并并入北平师范大学,并且扩充为研究院。改为研究院1931年2月10日,教育部训令北平大学之女子师范学院与北平师范大学合组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6月29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一第二两部联席会议,议定于7月1日宣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合组成立;研
10、究所改称研究院,内分若干门,每门分若干组,二十年度先设立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由此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正式成立。7月20日,北平师大第一次校务会议,议决通过研究院章程及教育科学门章程、历史科学门章程。研究院章程、教育科学门章程、历史科学门章程都分为总则、组织、研究生、奖学金和附则五章。研究院章程中明确提出本院之任务,在研究高深学术,研究所略史,师大月刊,第一期,第8页。研究所略史,师大月刊,第一期,第14页。女师大学术季刊,出到第二卷第二期,版遂停刊,共出六期。研究所史略,师大月刊第一期,第54页。增进对于教育界及学术界之贡献。针对研究院总的目标,教育科学门提出的本门之任务为研究高深教育学术,
11、藉资改进中国教育为宗旨。历史科学门则提出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并研究一切史料,以阐明过去的真相,破除迷谬的成见,确定教育方针为宗旨。细观研究所的总目标和两分门的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北平师范大学追求,那就是研究高深之学术,而我们又可以看到北平师范大学的特色所在,它的落脚点是在教育。正所谓“教育为师大之中心精神”。师大的研究所采取了学术和教育并重的方针。以下则简要介绍教育科学门和历史科学门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困难。10月1日,教育科学门举行开学仪式。正式开始运作。教育科学门的导师先后共聘7人,均为美国留学;得有博士学位者五人,硕士学位者二人。学生第一年招收20人。除燕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各一人外,其余皆为师范大
12、学毕业生。教育课程分为二类。一类是各种科目包括必须科目和选修科目。必修科目有教育研究法、教育测验、教育实验、高等教育统计。选修科目有学务调查、高等教育心理、课程论、教育哲学。除必修科外,每人须于上列四种科目内选习二种。一类是论文。指导时间,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每次约二小时。具及格程度以带有创造性为准。其课程之功用有二:一为研究知识之授予;一为研究技术之训练。教育科学门在办理当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李建勋认为一是研究生多未能认识研究院之性质。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之目的,既在造就教育学术专家,而专家所需之知识与技能,即在所设之课程中。欲习得此种课程,非集中全力,勤学好问,苦力搜求不可。教育科学门之研究生,
13、努力学问以求深造者固大有人;而一方面作事,一方面藉研究院以获得较高之资格者,亦复不少。志趋既异,勤惰自分。故靠教师乏自动之积习,仍未能全除,以致研究之空气未克能充分表现,诚不无遗憾焉。二是经费未能照预算支给。经费为维持学校生命值要素,预算乃规范经费用途之常轨,二者缺一,所拟作及已作之事业,即有停滞或偏乱之虞。而所以如此分配者,盖以研究院与普通大学不同,非有充分之设备及相当之调查,不足供研究上所需之材料,及引起学生研究之兴趣也。奈师大在校务会议上通过研究院全部经费每月五千元,事实上并未如附属中小学截然独立,以致每月款到时,仅能支发教职员薪俸及研究生津贴,而设备及调查等费用等于无有,其困难可知也。
14、三是仅靠学生研究,未能充分表现教育科学门之功用。整个的及有系统的研究,如中小学各科一教育科学门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请款计划书,师大月刊,第一期,第84页。李建勋,师大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之改进,师大月刊,第76-77页贯的教材及全国教育经费等,教育科学门以限于经费,未能专聘研究讲座,以从事研究如上述等问题,实有美中不足之感。迨入学研究后,始发现其教育基本科目的知识不足(如教育统计等);同时补习,又来不及。匪特在讲授与研究上,导师特感困难,即本人亦以不易了解,感觉乏趣。故此项研究生(原有六人),中途休学者最多(现仅余一人)。此后若不改变办法,恐两无裨益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科学
15、门所面临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经费不足,很多研究工作无从开展;学生潜心研究者不多,研究氛围未能形成。11月1日,历史科学门研究生揭晓,开始工作。历史科学门导师七人,名誉导师二人,共九人。研究员八人,特约研究员三人;编辑六人;共十七人。招收研究生37人。历史科学门的研究工作,一是研究员和编辑自身的工作。二是,研究生的研究工作。研究员的工作,中国语言文字组有三项,为金文汇编及说文整理工作,碑别字补和近代韵书研究论文集。治学工具及方法组的工作有五项,为清人字说、清代官书考,小学考通检,西厢记校勘工作,论衡校笺。历史学组的工作三项,为东北史纲编辑工作,¥达盟史研究,山西万泉县发掘石器时代古物
16、整理工作。地理学组工作两项,为五代州县表编辑工作和山川大辞典编辑工作。中国文学史组工作两项,为中国小说史篡著工作和修辞学研究工作,中国学术史组工作一项,为汉晋学术编年编纂工作。研究生的工作则是每个研究生撰写论文。导师的阵容都是非常强大的。例如历史组的导师就由朱希祖和陆懋德担任,名誉导师更是由顾颉刚和陈垣担任。语言文字组的导师则有钱玄同,黎锦熙和商承祚担任。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科学门内分组众多,且各项工作与原来的女师院研究所都有着承继的关系。历史科学门的工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钱玄同和黎锦熙认为困难主要为:一是本门之名义,人言与师范大学师范二字之性质不甚相合。师范大学本以造就中等师资及教育行政人
17、员为目的,师资良好,周亦有待于所授知识之自身之充实,但当以教材论,而未便于普通大学或独立之研究院而竞逐也。二为本门经费之预算,因学校积欠太多,无法实现。三为本门研究员等,待遇太低,又常欠薪,致生活多感困难。研究员及编辑,本为专任职,但研究员月薪最高者不过一百八十元(仅一人),较之其他研究院讲座或研究员之待遇,相去远甚。故职员中有解职他就者,亦有因欠薪不能不免兼他职者。四为本门研究生寒苦者众,急于谋生,多未能专心研究。研究生四十八人之中,过半数为本校毕业生,大都就任中师大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之改进,师大月刊第一期,第82-83页。学教员,忙于授课,故自始即未认定题目者至十一人之多。其
18、他有志专心研究者,亦多感生活困难,不能持久。本门虽设有辅助金额三名,却亦不能滥给,因其入学成绩大抵皆在伯仲之间,非经过一年,无法定给予之标准;惟其中仅有一人能具备两重入学资格者,故由委员会议定给予一名而已,然亦因教欤不来,竟不能按月照发。五为本门编译之书籍及论文等,无法印刷,无法发表。六为本门所恃之参考书,一年来问校中未能添购一部。七为本门研究场所被占,设备无法集中。历史科学门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比教育科学门为少。而除了研究经费和学生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外界对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的非议,面对这样的情况,钱玄同和黎锦熙认为师范大学研究所,师范大学之生命线业也。此两年半之研究所,其成绩虽有轶出教育范围之
19、外者,要其在学术上之贡献,视两年半以前固已聊胜于无。此后果确定方针,充实内容,研究所而真不愧为师大之研究所,则师大周大有可为。师大而无斯研究所,则师大诚亦降格仍为高师,不必勉强厕诸大学之林也。大学者,具有创造力之学府也;一面养成大多数之良匠与干员,一面必当使少数深造者之能实现上举种种之盛业。故师大而无研究所,终不能成为其大;而研究所而办理不善,则亦大而无当。有不了解研究所之为师大之生命线者乎?请迥思此三十年间之师范教育,其成绩果如何?而此后应取之途径又如何?从中我们可以感到师大人对于师大研究所的珍视。然而此后形式的发展相当的严峻1932年9月教育部令师大本年停止招生,师大到了危机存亡的关头,其
20、时关于师大存废之争日趋激烈,当时的北师大校长李蒸对此提出了反驳,他说近来有主张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者,似师大于学制为骈枝,更有主张师大应专收大学毕业生之有志为中学教员者,修习教育一年,似无长期肆习师范之必要;此皆皮相之见,未足为改进理由。盖教育专业,必受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已为世界学者所公认。即就中国中等学校教师统计,称职者,服务年限最久者,皆为高级师范毕业之学生,事实可徵,无可否认。师大的存在与否都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李蒸校长除了在演说上进行反驳外,还亲自去南京教育部进行工作。然而南京教育部坚
21、持钱玄同、黎锦熙,师大研究所历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教材篡辑之计划,师大月刊第一期,第106-108页钱玄同、黎锦熙,师大研究所历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教材篡辑之计划,师大月刊第一期,第112-113页。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师大月刊第一期,第4页。关于师大存废的论证可参见唇枪舌剑一一中国近代对师范大学存废的两次大论争,中国“遵师”的传统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护校运动两文。不许师大于本年度招生,只允许自行拟定切实整理方案,呈部核定实行。面对如此的情形,李蒸校长只得遵部意,筹划制定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而这个计划书中也决定了研究院的相关处置办法,为了报帅,则不得不弃卒,在计划书中历
22、史科学门被取消,研究院复改为研究所。黎锦熙将研究院时期称为扩张期,但他认为名为扩张,实没落也。而此后复改为研究所的时期则称为紧缩期,并认为名为紧缩,殆将转充实乎!对于研究所生存,他认为其关键只在经费之来,能按期如数与否而已;其他困难问题,原不难解决也。然而黎的看法可能太过乐观了。复为研究所由于部令,师大不得不开始校务整理。9月6日,师大开第一次校务会议,通过校务整理委员会议决案:改研究院为研究所,并修订研究所章程。复改为研究所在很大程度是已经不是师大本身所能左右的了。黎锦熙便直说此乃“是教部意也。”部意为应改研究院为教育研究所,其功有二:(1)培养有关教育学术之专家;(2)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
23、育事业者设特别班。师大各院各系毕业生一律称教育学士,而研究所得按其上课之时间,研究之性质与分量,给与教育硕士即教育博士学位。重新修订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章程规定对于教育部的意见都充分的进行了了接纳。章程规定本所任务为(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搜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又在第三章研究生第十三条规定,研究生学程终了时,提出毕业论文,经本所认可,并考试合格者,给予本所毕业证书,并以教育部致规定,给予学位。这与之前黎锦熙所说的研究所的章程的特点已经大有不同了。9月10日,研究所委员会开会,议定研究所委员会章程,研究生细则,纂辑工作细则。又议决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结束办法。10月1日,开研究所篡辑会议,报告前研究院历科学门之工作概况,并议定今后分项篡辑教材办法。1932年,由于师大总体停止招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