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测试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说明 ()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2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 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3 .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

2、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 (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A.君主专制加强B.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普遍D.小农经济稳定4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 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C.沿海民众及土绅期望通过科举

3、向朝廷反映诉求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5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 田制等。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6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7 .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

4、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B.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8 .明实录记载:“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朝“命 使出疆,周于四维,足履其境者三十六人,声闻于耳者三十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初海禁 政策()A.只是禁止私人的海外贸易B.始终没有真正实施C禁止外国来华贸易D.易于拓展海外市场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

5、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开始于隋唐时期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10 .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B. “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C. “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D. “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11

6、 .商业在古代被看作“末业”,但商业却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京师(指北京)大贾数晋人。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A.B. C. D.8 / 812 .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 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日管(sheng)礼,八日杀哀,九曰蕃乐,十日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日除盗贼。”这说明()A.先秦

7、时期荒政思想积极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13 先秦时期,我国天灾人祸频仍人民流离失所C.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D.秦汉时期,我国对天灾人祸才开始施行救济二、非选择题14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文帝二年(公元前 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 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 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文帝很慎于用法, 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文帝二年(公元被

8、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 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治国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所采取措施的主要意义。15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 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 食,而贾成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 陵等地,

9、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 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 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 后叉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 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 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

10、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 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试卷答案1.B【解析】无论是私人之间的文契还是国家的产权证明文件,都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 项正确;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当频繁:应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排除;D项错 在餐完全:当时还存在自耕农经济、应排除.2.A【解析】材料中强强“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

11、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项正确; 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导致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强化对货 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而且加强货币的管理是手段,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 误;材料中接受九卿属官漫弘羊建议,九卿属于外朝,故D项错谩“【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九卿属官)”“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 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 建立皇家铸币厂”信息的理解,将铸造权收归中央实质是消弱地方 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C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的是土地方面的措施,与君主加强无关,故 A项排除;据材料中“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可知土地买卖不是

12、流民问题,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近 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信息可知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普遍,阶级矛盾激化,故C项正确;当时土地兼并普遍, 威胁到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排除。4.BA项仅包含厉行海禁时进士登科出色,并未包含海禁松时进士登科变差的情况,不能涵盖全部题意。另外科举取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教育事业,故A项错误。海禁松时,居民靠海便足以维持生计, 科举谋生的意图则有所减弱,海禁严时居民不能再靠海生存,因此走向科举之路,表明海禁政策的宽严影响民众生存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对民众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故B项正确。沿海民众和士人向朝廷反

13、映诉求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此项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的松紧不能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 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 首先要理解题干的意思。 题干大意是明朝嘉靖年间海禁最 紧,潮州进士登科效果最好,海禁宽松时,海边居民靠海解决生计,社会矛盾缓和,所以万 历朝的进士登科为明代潮州最差,至崇祯时重申海禁,潮州进士登科状况又有所好转。5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 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 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 故B项错误;经济

14、重心南移是是在唐宋以后,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 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土地制度改变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6 .C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属于土地国有制,特征是 “计口授田”把无主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

15、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土地大体分为桑田和露田,其中桑田可作为世业田,拥有所有权,但限制买卖,露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 有权且不可买卖, 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B材料表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例如土地买卖 的自由、租佃关系的灵活等,但政府却一直压制商业的发展而没有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 说明经济政策失调抑制了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的制约、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A、C

16、、D三项错误。8 .A由“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和“命使出疆 ,周于四维”可以看出当时禁止私人海外贸易,官 方可以对外贸易,故本题答案选 A项;B项与“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不符;外 国来华贸易材料中没有体现, C不选;D项说法错误,海禁政策不易于拓展海外市场。学9 .B从材料中钱穆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它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所以 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这是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D选项说法错误,封建土地兼并现象是贯穿封建制度始终,无法消除。10 .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17、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A项反映的家庭手工业的史实,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反映的商业发展的危害,由此可知,主张重农抑商,故B项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史实,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反映的是租佃制的史实,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11 .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解答:唐朝时农村集市称作草市;是宋朝的情况;是明清时期的情况;是对汉代商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故选A.12 .考点:2W: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

18、: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的荒政思想有十二种, 涉及各个方面, 由此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的荒政思想的具体措施,没有体现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就形成了系统的荒政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13 . (1)亲自耕种土地以示重农;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刑罚并废除诽谤妖言之罪。(2)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促进了社会稳定;影响了后世 国家法律的制定。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 “督促百姓务农力田” “废 除诽谤妖言之罪”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第一小问的主要措施内容 分析,可以从农业发展、经济恢复、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