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优缺点1引言用于办公室和商业的以太网伴随着现场总线大战硝烟已悄悄地进入了控制领域,近年来以太网更是走向前台,发展迅速,颇引人注目。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向分布化、智能化的实时控制方面发展,其中通信已成为关键,用户对统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Intranet/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从现场控制层到管理层能实现全面的无缝信息集成,并提供一个开放的基础构架,而目前的现场总线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现场总线的出现确实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但多种现场总线互不兼容,不同公司的控制器之间不能实现高速的实时数据传输,信息网络存
2、在协议上的鸿沟,导致“自动化孤岛”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并关注到以太网。同时现场总线的传输速率也远远不如工业以太网传输速率快。2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2.1什么是以太网与工业以太网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型号为10Base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好。普通以太网应用到工业控制系统,
3、这种网络叫工业以太网。2.2 以太网具有的优点(1)具有相当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已达到100Mbps,能提供足够的带宽;(2)由于具有相同的通信协议,Ethernet和TCP/IP很容易集成到IT(信息技术)世界;(3)能在同一总线上运行不同的传输协议,从而能建立企业的公共网络平台或基础构架;(4)在整个网络中,运用了交互式和开放的数据存取技术;(5)沿用多年,已为众多的技术人员所熟悉,市场上能提供广泛的设置、维护和诊断工具,成为事实上的统一标准;(6)允许使用不同的物理介质和构成不同的拓扑结构。2.3 工业以太网的优点(1)基于TCP/IP的以太网采用国际主流标准,协议开放、完善不同厂商设
4、备,容易互连具有互操作性;(2)可实现远程访问,远程诊断;(3)不同的传输介质可以灵活组合,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4)网络速度快,可达千兆甚至更快;(5)支持冗余连接配置,数据可达性强,数据有多条通路抵达目的地;(6)系统容易几乎无限制,不会因系统增大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故障,有成熟可靠的系统安全体系;(7)可降低投资成本。3主流应用层协议-工业以太网协议由于商用计算机普遍采用的应用层协议不能适应工业过程控制领域现场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所以必须在以太网和TCP/IP协议的基础上,建立完整有效的通信服务模型,制定有效的实时通信服务机制,协调好工业现场控制系统中实时与非实时信息的传输,形成被广
5、泛接受的应用层协议,也就是所谓的工业以太网协议。目前已经制定的工业以太网协议有MODBUS/TCP,HSE,EtherNet/IP,ProfiNet等。MODBUS/TCP议是法国施耐德公司1999年公布的协议,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将MODBUS嵌入到TCP帧中。这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方式,每一个呼叫都要求一个应答。这种呼叫/应答的机制与MODBUS主从机制相互配合,使交换式以太网具有很高的确定性。利用TCP/IP协议,通过网页的形式可以使用户界面更加友好,并且利用网络浏览器就可以查看企业网内部的设备运行情况。施耐德公司已经为MODBUS册了502端口,这样就可以将实时数据嵌人到网页中,通过在设备
6、中嵌人Web服务器,就可以将Wetffl览器作为设备的操作终端。已是中国国家标准,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第3部分:Modbus协议在TCP/IP上的实现指南标准号为:GB/Z19582.3-2004HSE基金会现场总线FF于2000年发布的工业Ethernet规范,是以太网协议IEEE802.3,TCP/IP协议族和FFH1的结合体。FF现场总线基金会将HSEe位于实现控制网络与Internet的集成。由HSE连接设备将H1网段信息传送到以太网的主干网上,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互连网送到主控室,并进一步送到企业的EPPffi管理系统。操作员可以在主控室直接使用网络浏览器查看现场运行
7、情况,现场设备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控制信息。EtherNet/IP是美国罗克韦尔公司于2000年发布的工业Ethernet规范,它很好地采用了当前应用广泛的以太网通信芯片以及物理媒体。IP代表IndustrialProtocol,以此来与普通的以太网进行区分。它是将传统的以太网应用于工业现场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允许工业现场设备交换实时性强的数据。EtherNet/IP模型由IEEE802.3标准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以太网TCP/IP协议和控制与信息协议CIP三部分组成。CIP是一个端到端的面向对象并提供了工业设备和高级设备之间的连接的协议,CIP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传输同1/O设备相联系的面向
8、控制的数据,二是传输其它同被控系统相关的信息,如组态、参数设置和诊断等。CIP协议规范主要由对象模型、通用对象库、设备行规、电子数据表、信息管理等组成。ProfiNet是彳惠国西门子公司于2001年发布的工业Ethernet的规范。该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的分布式自动化系统;2)规定了ProfiNet现场总线和标准以太网之间开放透明通信;3)提供了一个独立于制造商,包括设备层和系统层的系统模型。ProfiNet的基础是组件技术,在ProfiNet中,每一个设备都被看成一个具有COMK的自动化设备,同类设备都有相同的COMt口。在系统中可以通过调用COMS口来调用
9、设备功能。组件对象模型使不同制造商遵循同一个原则创建的组件之间可以混合使用,简化了编程。每一个智能设备都有一个标准组件,智能设备的功能通过对组件进行特定的编程来实现。同类设备具有相同的内置组件,对外提供相同的COMg口。为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互换性和互操作性。已是中国国家标准指导性标准,标准号: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GB/Z20541-2006PROFINET®!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EPA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已通过IEC/SC65C会员国家的投票被IEC发布为IEC/PAS62409标准化文件作为第10类型列入实时以太网国际标准IEC
10、61784-2并将收录为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第四版,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收和发布的工业自动化标准。4工业以太网的前景以太网随着技术的成熟,交换技术的应用,高速以太网的发展等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上正迅速增长,几乎所有的现场总线系统最终可以都连接到以太网。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高档的微处理器作为I/O处理器和控制器核心的条件逐渐成熟,而在控制器上运行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使控制器易于实现TCP/IP协议,以太网络更易于接近现场。工业以太网已经成为控制系统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过程控制工业和自动化工业,从嵌入式系统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都认识到了以太网和TCP/IP的重要性,以太网和TCP/IP作为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网络协议,它将成为过程级和控制级的主要传输技术。带TCP/IP协议的标准的以太网接口现在已经在智能设备和I/O模块中使用。它能够与工厂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直接地、无缝地连接,而无需任何专用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车按揭买卖及配件供应合同
- 2025建筑外墙保温系统施工分包合同协议书
- 2025关于电影导演聘用合同范本
- 抵账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武汉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 农村宅基地离婚分割协议
- 洗衣店和单位洗衣合同范本
- 宠物自愿绝育协议书
- 合作购买资产协议书
- 会计顶岗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医疗商务谈判艺术
- 2025年广东中考试题数学及答案
- 四川2024年12月四川省内江市事业单位公开选调2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英语一诊试卷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概率初步 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第2课时 游戏的公平性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 各种注射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工程竣工验收流程汇报
- 夫妻房产赠与一半协议书范本
- 《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 第1部分 系统组成及基础平台架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