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1页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2页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3页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网络传播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 传播方式, 并进而 改变了人类的生产、 生活方式, 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 把人类带入高 度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的社会、 我们 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 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积 极正确地引导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大地发挥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 应。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发展、正面社会效应、负面社会效应一、网络传播的涵义:什么是网络传播?所谓的网络传播就是“信息共享

2、”,或者说是“刺激消 费,增大影响力”,还可以说成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所 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 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 信息作出反馈, 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 并以文化程度 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二、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流,BBS网上聊天等是网络 媒体交互性的集中表现。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版面不受空间的限制,频道更新周期短,操作简便, 速度极快,可以瞬间发送信息。例如:网络电视可以快速地传输文字、声

3、音和图 像给受众。3、传播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的网 络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其进行全球传播。4、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超链接,受众能随时看到最新、最详细的信息,网 络媒体也没有了种类和行业的限制, 不再是只有编辑和记者才能发布新闻。 此外, 信息文本的超链接使得传播在空间上, 可以通过同一平面或界面, 同系统内或系 统外的其他信息点进行实时阅读链接; 在时间上, 可以实现阅读错位, 文本信息 形成一个无限的信息链。5、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手段多元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既 是新闻信息发布平台, 也是生活内容服务平台, 电子交易支付平台, 娱乐消闲平 台,

4、涵盖了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 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兼容能力和变化能力, 在存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展。三、网络传播的社会效果: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媒介, 互联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由于网络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 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 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络及信息科技的发展, 无可否认, 我们已进入了或正在进入信息 社会或称网络社会。 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的社会、 我 们的生活、 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化

5、进 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一)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1、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发挥网络媒介的守望功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发 展,需要广大群众的监视和守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传播媒介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它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行 使监控和守望的主要手段。 守望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在网络传播采集报道素材与资 料时,所关注的新变化、新问题、新动态、新事实等,也就是大千世界所发生的 各种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各种兆头。网络传播媒介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 它所传播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比如在 2008年

6、 6 月发生的“三鹿 奶粉事件”, 这一事件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食品业的安全监视, 网络传播在报道 这则新闻时, 也介绍了什么是三聚氰胺, 以及它的“真实面目”和过量使用会带 来的不良影响等。 引导人们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 并能及时提供对违 法人员的处置情况。这样就能督促其它食品业要严格按法律办事。2、能够呼吁社会成员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虽然党中央和政府部门一直在 不断地努力促进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但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贫困差距, 社会中还 是存在一些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众。 网络媒介能将那些处于生活底层的、 需要社会 帮助的群体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样社会各界就会伸出援助之手、 相

7、互 帮助,为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改变做一些努力。 在反映和揭露这些弱势群体 的生活报道时, 能够激发人们对造成弱势群体生活的各种原因的反思, 并采取措 施从根本上着手, 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网络新闻传播能够很好地保存往期 节目,有利于人们反复观看, 从而比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反复度要高, 而且网 络也能够将各种社会问题进行集中分类,有利于归纳总结同类问题的症结。3、有利于受众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网络新闻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者可以借 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大家可以相互之间讨论交流, 这样的话, 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变宽, 了解的东西也就会变多, 另外, 也可以从中得到学校 甚至

8、课本外的知识。 通过网络, 人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得到缩短, 精神层面的交流 反而变得更频繁。 另外,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的渠道, 将自己的故事和个人 生活体验与他人分享,传播自己好的一方面,鼓励别人,另外,还能丰富别人的 生活,当然,也会得到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不同人士的指导,能够加深对社会、对 生活的理解和投入。比如,李开复开设自己的微博,通过这个平台,很多人可以 得到李开复的指点和帮助, 然后大家可以将李开复的意见“新闻”通过网络进行 传播,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并在网站论坛中交换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 能从别人的故事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4、传播形式更易于人们接受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有很多种,

9、首先,借助日 常生活语言的运用,使新闻简单易懂、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这样就更易于走进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加速新闻的传播速度。 因为积极参与这种网络新闻, 其主要 受众是网民, 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同地域的网民之间能够迅速互动, 第一时 间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于网络新闻不要求用书面语言, 语法也不像传统新闻那样 非常严谨,所以,只要有一定文字基础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这种网络的传播中。 这样的新闻利于普通老百姓的理解, 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见解。 另外,网络所 传播的新闻更具有一些表述优势,它能结合文字、色彩、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使枯燥呆板的语言变得更加具有表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新闻传播能够

10、多侧面、 多角度、深广度地进行介绍, 方便人们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新闻, 并对反响效果 好的新闻反复观看, 使新闻迅速传播。 总之,先进的科学技术给网络新闻注入新 的活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使新闻走进日常生活中,扩大了新闻的辐射范围。 (二)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第一是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 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 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 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 " 萝卜快了不洗泥 " ,重数量不重质量, 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 事实的把握和语言 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屡见网端。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

11、真实性、 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第二是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 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深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 布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 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很是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 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同时,或许是由于网络新闻太芜杂、 网络言论太散漫之故, 即便有一些具力度、 具深刻性的文章也易被湮没

12、。 另外, 或许一些严肃的评论家还未有在网上发表见解的习惯,甚至压根儿就不想在网 上发表,以免与浅薄者为伍而自降身价,一如电视诞生之后美国那些老派评论 家固守报端一样。第三是缺乏权威性。媒体权威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你所发布新闻、 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 度。采信度、认同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权威性就低。从媒体发展的轨迹来 看,通常是老媒体高于新媒体,一般认为报纸的权威性最高。因此,网络媒体在 这方确乎存在着先天不足, 特别是网络上信息和信息垃圾相伴而生、 泥沙俱下的 状况,更无时无刻不在消蚀其权威性。同时,就单个网络媒体而言,权威性的高 低有无又与其所依托的背景或母体相关。 而现实情况是,

13、 许多正在发布新闻的网 站在严格意义上并无发布新闻的资质, 这样一来,所谓权威性根本就是无本之木。 更为关键的是网络媒体自身的原因, 诸如以上提到的两大不足的存在, 无疑使其 权威性大打折扣 - 试想,一旦网上发布的都是些仅供参考、 姑妄听之的东西, 又 有什么权威性可言?没有严谨性, 就难以保证真实性; 没有真实性和深刻性, 也 就难有权威性。网络媒体的导向功能为什么让人感觉总体上不如其它媒体?一个 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权威性不够。四、小结:网络传播是正面和负面社会效应的综合体, 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负面社会效 应,就完全将其否定, 相反,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它的正面社会效应, 并充分利用, 让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注释:(1)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7 月第 8次印刷,第 280289 页。2) 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