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兴趣的培养苏教版_第1页
数学课堂中兴趣的培养苏教版_第2页
数学课堂中兴趣的培养苏教版_第3页
数学课堂中兴趣的培养苏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学课堂中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的体会是:1、上好起始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树立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知识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概念的学习;4、理论了解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遵循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恰当选择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利用一题多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教学论中认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我所任缴的班级学生的成绩相对较弱。这些学生基础不是

2、很好,学习兴趣不浓。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难学、没意思。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做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我的体会是:用教学论中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一年中高中数学教学中我是按以下几点做的:一、上好起始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论指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办法是对他们展示学习的前景与近景。”前景就是知识的作用问题,这一点在新接到的班,在起始课上显得更重要。我在接高一的两个班时,每班第一节课就是讲数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如:数学的起源问题;著名的田忌赛马问题;通过数学的推算寻找冥王星及大量的古代名题,说明数学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3、时刻都在用数学,买东西必须会计算,卫星上天离不开计算机,搞建筑必须计算出各种承受力,体育竞赛要经常排阵等,这些都以数学为基础。机器人、空间城市、信息社会就更离不开数学。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科技越进步就越要依赖数学,数学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后的必要的工具,这样就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对于近景问题,我感到,讲课时把某一本教材,某一部分知识的内在了解及作用,每一节课的目的先告诉他们,使学生对知识先有一个整体认识,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例如:讲解析几何时,可作如下分析:1、解析几何就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桥梁是坐标系。2、解析几何研究的中心问题:求点的轨迹方程;由方程讨论轨迹性质。这两

4、点是学习解析几何的主线,今后要学习的解析几何内容都是上述思想的体现。这样学生学起来心理就有底了。再有上课时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需要掌握什么,需要了解什么,实施目标教学,对学生学习是很有好处的。二、树立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论认为:“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生活经验和对该问题的更科学更精确的解释之间树立矛盾,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我们讲课时若能经常使用这一原则,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一对应时,说集合A = 1,2,3,n与集合B = 2,4,6,2n,的元素一样多,学生会迷惑不解,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讲等差数列求和之前,让他们计算1+2+3+100,他们会一

5、项一项地相加而得不到结果;等等。学生的这些疑惑以及他们想知道结果的这种心理,就是我们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当讲完相应的知识后,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噢,原来如此。学生这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学生的这种心情是教学中十分需要的。三、通过知识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概念的学习教学论认为:“知识的对比,是调动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知识之间对比得越清楚,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越能加强概念的理解与知识的掌握。”如应用下例,能使学生对集合的表示法掌握到较高的层次。1、已知:A = y = ,B = y = 1,求AB;2、已知:A = y | y = ,B = y | y = 1,求AB;3、已知:A = (x,

6、y)| y = ,B = (x,y)| y = 1,求AB。学生对1茫然不知,学生对2解得AB = y | ,学生对3 解得:AB = ,当时我说:只有第三问求对了,另两个都错了,为什么不会解或解错了呢?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提问:“(1)什么是集合的列举法?什么是集合的描述法?1中的集合A,B是用什么方法给出的?它们各有几个元素?元素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马上得出AB = 。“(2)2中的集合A,B是用什么方法给出的?它们各有多少个元素?元素是什么?1与2有什么区别与了解?”这时学生得A = y | y 0,B = y | y 1,AB = y | 0y1,1与2只是表面相同而实质完

7、全不同。由这样的对比,使学生对集合的表示法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再有,方程x2 + 1 = 0在R中有没有解?在C中有没有解?函数y = x与y = x(xZ)的值域有什么区别与了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很好的材料。四、理论了解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论认为:“借助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最宝贵、最有成效的学习动机。”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它,因此,平时的教学就应注意这一点,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应用题,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材料。例如:1、某农场有毁坏的猪圈一座,留有旧墙一堵长12米,现在准备在该地重建新猪圈,平面图形为矩形,面积为112平方米,工程条件是:修1米旧墙

8、的费用是建1米新墙费用的25%;拆去旧墙1米用来造新墙的费用1米是建1米新墙费用的50%。问施工人员该如何利用旧墙最节约?2、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家用电器一件,价格为1150元。购买当天先付150元,以后每月这一天都交付50元,并加付欠款的利息,月利率为1%,若交付150元以后的第一个月开始算分期付款的第一个月,问分期付款的第十个月该交付多少钱?全部贷款付清后,买这件家电实际花了多少钱?3、舰A在舰B的正东6千米处,舰C在舰B的北偏西30°相距4千米处,它们围捕海洋动物。某时刻A发现动物信号,4秒后B、C同时发现这种信号,A发射麻醉炮弹,设舰与动物均为静止,动物信号的传播速度是1千米/

9、秒,炮弹运行的初速度是 千米/秒(g为重力加速度),若不计空气阻力与舰高,为击中目标,问舰A发射炮弹时应如何选择方位角和仰角?这些问题都能利用数学知识得到完美的解决。而问题的解决又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使用知识的信念,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遵循认识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由认识理论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事物是有一定过程的,是遵循先感知、再思维、再认识这样的规律的。因此讲课时应尽可能地暴露思维过程,使学生明白前人与老师是怎样感知的,是怎样碰壁的,又是怎样解决人。这样的课是给学生解题的钥匙,而不是给学生已打开的锁,这样的课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

10、积极,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是很有效的。一次我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已知:z1,z2C,且z12 + 3z22 = 0,求OZ1Z2 的三个内角(O为原点,点Z1、Z2分别与复数z1、z2 对应),学生费了很大劲也没作出来,我开始见到此题时也很茫然,后来是用下面方法解决的,我就把我解这个题的想法讲了:1、先画草图看一看,令Z1 = 1 则z2 = ± i ;令z1 = 1 + i 则 z2 =± (1i)。由此得:OZ1Z2可能是直角三角形。2、由已知怎样证 呢?联想复数几何意义知:若z1 = iz2(R,0),则 ,而已知可变形为:z12( iz2)2 = 0, 即:z1

11、= ± iz2 , 因此, 且 |z1|= z2。所以OZ1Z2的三个内角为90°、30°、60°。解完后学生问:“就这样简单?”我说:“就这样,你们为什么没解出来呢?关键是没找到解题的方向,而此题的这个解题思路是由“退一步”思想而找到的,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也是打拳要想有力,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的思想。“此时学生感到惊讶,妙。这种心情若能及时加以引导,就会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紧接着我就给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用上面的思想去解决:1、求S = + + + + (nN)2、求平面内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最多的部分数。学生用上述思想很快就解决了。这样的课

12、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学到解题思想,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六、恰当选择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什么样的课用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法,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在讲正弦函数时,我用谈话法提问,最后老师作小结。这样讲比较自然,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活动,使较难学的概念学生初步接受,是他们自己把旧概念迁移为新概念(在老师帮助下),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任务。这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七、利用一题多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三角证明中,我设计了如下一节课:求证: = csc+co

13、t.首先我提问到:证明三角恒等式的一般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由复杂一方入手;切割化弦;从左边到右边等等,我说:试用上述原则解此题:学生做法一:左边= ,到此一部分学生就解不下去了,另一部分继续得: 左边 = = = cot ,右边= = cot ,所以原等式成立。我说:不用倍角公式能证吗?学生说不会。我分析到:因为右边= ,能否先让左边分母出现sin呢?学生做法二:左边 = = = = = 右边。学生对此感到妙。我进一步提示:如果不切割化弦,因为等式右边= csc+cot,能否根据解法二的思想,先让原式的左边分子出现csc+cot呢?显然若左边分母分子同乘以csc+cot做法不好,那么能不能让

14、分子“变出”csc+cot呢?学生得解法三:左边= = = csc+cot.对此,学生议论道:我们怎么就想不到这样的思路呢?我说:你们的解题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分析要证等式的结构特点。这就是我们要通过作数学题而训练思维的目的。这时学生的思路还没有完全被打开。我继续问道:在证明不等式时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不能应用到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中呢?请你们试一试:解法四:要证原等式 = csc+cot成立,只需证明1+csc+cot= ( 1+csccot) ( csc+cot)成立,只需证明1+csc+cot= csc+ csc2cot2+cot成立,只需证明1+csc+cot= csc+1+cot(*)成立。而(*)式显然成立,因此原等式成立。解法五: (csc+ cot)= = = 0,所以原等式成立。我紧接着问:你能用“综合法”证明所给式子吗?你会用“比值法”证明吗?学生回答:“会”。解法六:csc2- cot2=1 (csc+ cot)(csc- cot) =1 = = csc+ 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