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2)_第1页
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2)_第2页
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2)_第3页
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2)_第4页
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中国书法的文化特质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就这集诗画舞歌之美于一体,享有和诗画同等地位的书法艺术,却在学步西方,师法苏俄的中国现代历程中逐步衰微,不仅其实用性渐行渐远,连其艺术性也若隐若现,更有人认为“书法越来越由中国文化的视觉实在而蜕变为一种民族的历史陈迹或一种古董,换言之,书法的价值不在其艺术性而只在其历史性”。面对这样的现实,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五千年来薪火相传的艺术会遭到如此的境遇,传统书法艺术存在的价值何在?反思是必须的。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只有以客观、

2、科学、自信的态度,在高喊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之前,理清这一艺术的文化内涵,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为之找到全新的定位,也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无穷魅力和光辉前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书法艺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来彰显这一艺术的独特性,为重新认识这一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一、辩证统一的思维模式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孕育於这个民族的文化,又统摄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书法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西方以形式逻辑为主,注重形式分析,特点是主客分离、理性、实证、精确、系统;中国自古而来以辩证思维为主,注重整体把握,特点是主客相融、直觉、对立统一、追求意象

3、。书法艺术是一门以汉字为对象构建形式美来传情达意的表现艺术,由于受到民族辩证思维特点的制约,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归纳出诸多表现形式的对立因素,而审美要求就是让这些对立因素(或部分因素)共存于作品之中,达到完美和谐统一。比如,在用笔上要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等诸多因素的辩证统一,达到一种适度,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所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而不亢,柔而不恶,端庄而不滞,妥娜而不攲,易而不俗,难而不生,轻而不浮,重而不浊,拙而不恶,巧而不烦,挥洒而不狂,顿而不妄,天矫而不怪,窅眇而不僻,质朴而不野,简约而不阙,增羡而不多,舒而不缓,疾而不速”(郝经书论)。尽管真正达到此境的

4、书法作品少之又少,但却是书法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在结构布局上,讲究主次、疏密、虚实、奇正的对立统一,所谓“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蹙令小”。既强调“和而不同”在统一之中追求变化,又主张“违而不犯”在变化中要服从整体格局。也就是书法家既要遵循汉字在形体构成上的规范性、同一性,又必须在心与手的作用下,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作品。在风格上,书法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种不同形态。崇尚阳刚之美的注重书写的“骨”、“力”、“势”,认为“字以骨力为主”(朱和羹临池心解)“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传论);崇尚阴柔之美的则重在书写的“韵”、“味”、“

5、趣”,主张“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发之于平淡”、“行之于简易”(范温潜溪诗眼),以求得萧散、疏淡的韵趣或恬静的意境。然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为对立因素,在书法作品中仅为侧重有所不同,并不偏执哪一方,依然强调的是二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反对纯钢纯柔,提倡“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和谐之美。认为“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只有“肥瘦相和,骨力相称”才适宜(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也就是说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的理想境界(刘熙载艺概)。由此可见,正是对立辩证统一,对事物整体把握的民族思维特质在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及其丰富、珍贵的实践经验和审美智慧

6、,使它的艺术思维从浑然、朦胧走向清晰,从而织成了一张精密的辩证思维逻辑网络,“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而“这些美学范畴会使西方人大为吃惊的”(林语堂中国人)。就凭这一点,中国的书法艺术就应该在世界的艺术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并以自己丰富的美学范畴去充实世界美学。二、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在儒家学说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是“德”。儒家认为,天之根本德性含在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虽表现形式各异,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贯的。天道运行,化生万物,人得天地之正气,所以能与之相通。于是作为宇宙根本的德,也就成了人伦道德的根源;反之,人伦道德也是宇宙天道的体现。孟子曾说

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话的着眼点就是天人合一。在长期尊崇儒学的社会中,这种人文精神必然深烙于归属教化的艺术领域,书法则是表达这种人文精神最感性而又最抽象、最直观而又最内在的形式。历来传统文人都强调立德立品,艺德双修,不但要有精妙的笔墨技巧,而且要有内在的精神和灵魂。要求通过书法来修心养性,由技入道,从书写的外在形质的表现迈向内在精神的畅达,进而形成“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书法艺术最经典价值取向。正因如此,历史上人格伟大而艺术精妙的书法家就会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膜拜,而人格低下的,不论技巧如何高超,也会遭人唾弃。比如颜真卿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将领,一生忠君爱国,为官清

8、正廉洁,在任平原太守时惠政爱民,安禄山发动叛乱后,他挺身率义军二十万平叛内乱,使其不敢急攻潼关。在七十六高龄时,还毅然孤身入敌营说降叛将,在高官的引诱和死亡的威逼面前,表现出一种“至刚至大”不可屈服的浩然正气,最后被叛将缢死。他的书法颜体,可以说就是他人格的映射。他那雄沉有力的笔画、藏锋的蚕头、力能扛鼎的雁尾、横细竖粗的“抬肩”折角、宽博沉稳的结体正是他那“至刚至大”与“浩然正气”的真实写照,书风有力而不放纵,含蓄而不张狂;温厚敦雅又大气磅礴就是儒家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审美理想最佳注释。因此他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士人的崇拜,这种象征他人格光辉的书法艺术形式也在千余年中得到广泛传播。相反,象历

9、史上的蔡京、张瑞图等,尽管书品不低,却因人品不高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艺术地位。正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所述:“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可见,儒家把书法看做是伦理面貌的再现,要求人品甚于书艺,这样就迫使学书者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必须重视道德修养的陶冶,从而导致人格的净化,这在世界艺术中是稀缺的。面对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今世界,中国书法的这一文化特质,可以引导人们从外在形式的视觉刺激回归艺术家内在心灵,这无疑有其独特价值的。

10、当然,人类情感并非全部都可纳入道德伦理范畴,把对人的伦理评判模式移植到书法艺术中来,要求书者“邪正自形”、恪守规范,也必然造成主体精神表达的某种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自由和发展。三、道法自然的宇宙观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占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的,它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就书法艺术而言影响尤其深厚。“道法自然”即以自然为依托,效法与遵从于自然。“道”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和精神涵盖之所在,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

11、法自然”的宇宙观,也讲“天人合一”,然与儒家所不同的是,儒家的 “天”重在“德”伦理道德;而道家的“天”为万物本体自然,向往“以人合天”,即人和自然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获得返回自然的绝对自由精神,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全方位的渗入到书法艺术中。对书写主体而言,道法自然则要求在创作前进入思维的情绪状态不必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样理智,应该显得轻松浪漫,通过 “心斋”、“坐忘”等方法,在心无挂碍的身心自然状态中展开联想,与自然“同游”,感知丰富的宇宙自然和体验多彩的生命情感。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

12、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在这段文字里,强调了书者创作前的心理准备:必须摒除杂念,涤虑胸怀,摆脱功利欲念,保持淡泊明净心境。因为深藏在自然现象中本体的“道”只有“素处以默”,在静静的观察和体悟中,才能“妙机其微”,感知和把握自然、生命的真谛。如此的心绪准备对书法创作的极为重要。因此在创作前澄怀涤虑、澡雪精神的观点,已为历代艺术家所肯定,也在书法创作上被广泛接受,以后象王羲之的“静思”说,唐太宗笔法诀中“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和欧阳修八法中:“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的相关论述也都是蔡邕

13、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同源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妙悟”自然本源的认识方法。就审美意趣而言,道法自然则表现为追求清淡、质朴、天真,反对一切人工雕琢之美,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映在书法技巧与风格上,崇尚真情和率意用笔。入笔横画竖切,竖画横切,没那么多回环绕缭、藏头护尾的繁琐动作,只需率性听凭自然;线条简古疏淡而意味醇厚;结构上也依倚欹侧,自然生姿,不假人力,不露人工雕琢之痕迹,信笔所由,任意而行,来无迹而去无踪,飘然而笔墨销溶,融生命本体之意和非外在物象形迹于笔墨线条律动浑化之中,不拘滞于形迹而忘形忘质,以超凡脱俗的笔墨轨迹表意明道、传神造境,在宁静自然中实现我与自然的契合。汉

14、隶中的石门颂、王羲之作品中灵秀飘逸一类表现形式是道家文化审美意趣的最好注脚。苏轼深领道家“崇尚真情,率意用笔”之道,开启了以笔墨轨迹来直抒胸臆一代“尚意”之风,黄州寒食诗可为其典型代表作:时轻时重的笔触,欹侧不拘的结体,疏密错杂的布白,都与诗句内容相吻合,墨迹之间了然已传达出作者因政治倾轧而被贬黄州的愤慨、屈辱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黄庭坚更有过之,他认为不必在乎点画是否合法度,只需注重点画表现出的感情。在他看来,只要点画有情,病处也美。道家这种崇尚“自然英旨”实际上已被奉为中国传统艺术最高审美境界。道家把书法艺术看做是外求物精,内缘心意,物我生命相凝的一种蕴含和显现生命的独特形式。它提倡宇宙

15、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这大大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不断创作源泉,因而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尊重和保护主体生命体验丰富性这一点上,比儒家思维更接近艺术的本质。除此之外,道家要求书者在创作前涤除心胸,忘怀尘世,认为必须摆脱功利欲念,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如受功利目的羁绊,则难以自由自在地发挥艺术才思,这为书法艺术创作心理准备理论作出了贡献,对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依然有着警示的现实意义。如果说儒家在重视艺术社会功用方面有所建树的话,那么道家在探寻书法艺术创作规律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要远胜于儒家。四、结语“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是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对书法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论述,也是对书法艺术的经典概括

16、。这里的“万殊”既有宇宙自然之万象,社会人情之万象,也有艺术形式之万象,而如此“万殊”裁成点线之“一相”的依据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它那简单的点线连接中蕴含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因此可以说,书法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旨的艺术,其本体是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灵魂最凝重的物化形态。也许正是这一艺术形态的深奥和神秘,当诗、画、舞等各门艺术在世界艺术体系找到对接的时候,曾经如此辉煌的书法艺术,却遇到了尴尬,因没有国际参照对象而难以融入,极为孤独。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正是它的孤独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性。随着中国以大国崛起的姿态重新融入世界之时,它会因描绘另一种精神人格和文化价值取向,而成为世界观察、审视、研究中国艺术文化的窗口。到那时,书法在艺术和文化中的地位必然会被重新认识,中国书法也将因折射出民族文化精神的熠熠之光而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支奇葩。当然,在迎接这一天到来之前,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还需要通过研习书法来修心养性,从书写文字开始到人格心性的培养,进而形成一种整体的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书法艺术在现代婵变中,不仅要注重在外在形态上的探索,更要重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守护和建设,否则我们所丧失的不只是它的艺术性,而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整个文化生态。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强调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这不但有利于引导人们从追求感觉层面的刺激进而转向内在心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