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_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_第1页
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_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_第2页
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_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_第3页
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_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_第4页
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_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Vol. 23 No. 2Apr. ,2006第23卷,第2期2006年4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ScienceTechnologyand Dialectics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刘敏1,董华2(1.南京大学哲学系;2.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经典科学1和系统科学是两种不同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形态 ,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空背景 、文 化背景,但是都有各自十分有效的应用范围 。文章主要梳理和分析了在两个不同范式指导下的两种形态科学 的不同认识论模式。在人类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描述和刻画科学 。关键词:经典科学;系统科学;

2、简单范式;复杂范式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680(2006)02- 0021- 04Vol. 23 No. 2Apr. ,2006Vol. 23 No. 2Apr. ,2006=收稿日期2005- 05- 23=作者简介 刘 敏(1977-),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系统科学哲学; 董 华(197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 会学。1文章所谓的经典科学主要是指发生在16) 20世纪初的,首先发生在天文学(大宇宙)和医学(小宇宙)领域的、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还原论和机械自然观基础上

3、的近代欧洲科学革命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o 这里所说的系统科学是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持续到本世纪,主要包括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在内的复杂性科学。详解见文中。& 1QQ4-20J.2 Chinn Acadvimc JouniM Ekc.rnii; PublishingAll riiillB rvsvrvcd.经典科学与系统科 学是两种不同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形 态,它们的产生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及文化背景。作 为两种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两种科学的发 展体现出 的不同科学 观,既反映了科学研 究本身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 的转变。但是这两 种范式在人类社会和科学历程中都具有 极

4、为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并且相互之间 具有强烈的 不可替代性和个体的不可缺失性。这也为不同文化的不断 融合与超越提供了契机,为多元化的 视角开辟了道路。人类 就是在这种不断包容和 超越中逐渐走近求真和求是的目标 的。为了论述方便,这里借鉴法国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 力加莫兰(Edgar Moh)的说法,概括地把经典科学特有的理解方 式总称为简单范式(这只是针对经典科学的机械主义的、 还原 论的特征而言的,并不指涉范式本身结构和性质的简单与 否);相应地,将系统科学特有的理解方式称为复杂范式。一 经典科学及其认识论模式产生于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欧洲科学革命,是 建立在经典力学和机械

5、唯物主义自然观基 础上的科学体系。 其主要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概念来刻画 :如还原论、可逆性、 简单性、线性有 序性、因果性、决定论、绝对客观 性等等。经 典科学认为,复杂性是现实的表面现象,追求结果的简单性 和统一性则构成了它的本质特征。1这些原则支配 着经典科 学认识论特有的理解方式,同时这些原则在从牛顿的万有引 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 个科学发展过程中显示了非凡的 生命力。建立在经典科学之上的简单范式,体现了经典科学的基 本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模式,其主要原则包括:还原主义方法论。近代科学革命的胜利 ,使得还原论的 实验方法成为近 代科学研究的重要传统和发展动力。这种 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其主要

6、的特征就是将分析法运用得淋漓 尽致。从文艺复兴开始,近代科学一直是在还原的、分析的 思维方式支配下发展,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和还原论思想始终 占据主导地位。典 型代表就经典力学中牛顿把所研究的对 象无一例外地 表示成一个点,叫质点,无论是天体还是小球。 有人称这个时 代为/分析的时代0。拖夫勒则干 脆称之为/拆 零0还原论把宇宙视为机械系 统,此系统由相互 分割的客 体构成,而这些客体 又可以还原为基本的物质构件,构件的 性质和相互作用 彻底地决定着一切自然现象。而还原论在 生物学研究过程中的特征 是:把有机体分析为尽量细致 的基Vol. 23 No. 2Apr. ,2006本单位,再通过将这些基

7、本单位的累加的方式解释有机体的性质;把生命过程的有序基础视为预先建立好的 机器式的固定结构;把有机体看 作本质上是被动的系统,只有当它受到 外界刺激才作岀反应,否则就是静止 的。复杂性 科学研究专 家,圣菲研究所的布赖恩#阿瑟(Brian Arthur)在谈到还原论时 说:行星时钟般规 律的运动成为18世纪的比喻:简单的、有 规律的、可预测的、能够自我运行的牛顿式的机器。这个后 来主宰了两个半世纪的还原论科学变成了牛顿式的物理 学。3可逆时间观(绝对时空观)。时空观是西方科学得以建 构的前提。科学史 的发展与时空观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 关系。在经典力学中,时间被表示成一个标量t,相对论中时 间

8、被几何化为第四维it,热力学中出现了时间之矢t,而在系 统科学中普里 高津的内部时间是一个算子3t4,它们分别对 应着人类对自然的不同认识,以及科学 发展的不 同层次和领 域。而/时间0这个众所周知的观念,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算起,对它的探讨已经经历两千多 年了 !时空有了根本意义是从伽利略算起的,这就是对人们的头脑统治了两个多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的观念。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0是与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如著名的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紧密地相联系着的,它表现为自然定律 中的时间的对称性、可逆性、确定性、过去与未来等价等等, 用莫兰的话说,/承认时间的可逆性,消除时间的不

9、可逆性, 更广义地说就是 消除所有事件性和历史性的东西0。4经典 科学的时间观念,形成了自近代以来 人们的宇宙观、认识论、 方法论、以至价值观的核心。追求简单性的目标。在科学研究中,牛顿努力从所有可 能的合理中去寻找宇宙 万物运动最简单的原因,决不/追求 多余的原因0。爱因斯坦也把自然看成是简单的,他一生的 最高目标就是以一种庄严神圣的敬畏心,去探究大自然中有秩序的和谐所体现的美。他最终将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用高级的/场0的概念统一起来,并提岀了科学原理 的简单性建 构原则。从文艺复兴之后的数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简单性思想作为主导思 想,努力探究的是物质构成的简单性, 运动规律的简单性和

10、科学方法的简单性,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20世纪的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就是在这 一主导思想下获得科学发现的。事实上,这与西方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的传统是/简而繁0,西方科学的传统 是巧而难0。这个/巧0字大概贴切地表达了这种追求简单 性的玄妙之处。因果性原则。因果性 是指原因和结果具有普遍存在与 必然联系的特性,它被用来描述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存在方式 和变化过程。牛顿 创立经典力学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因果 性原则。牛顿力学 的解题过程是把研究对象从整体中孤立 出来,通过画质点受 力图和解微分方程,来研究力的大小方 向等问题。正如爱 因斯坦所说,/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 完全满足近

11、代物理学 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 概念是牛顿最伟大 的理智成就之一。0 5这种还原论的方法 使得原因和结果截然分开,并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 力0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力的描述也体现了这种因果观念。 力被分解为纵 向与切向,对于每一个分解出来的原因,都能 算岀其产生的结果,并作为下一个质点 运动的原因 继续被分 解。力在图 上则表现为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而其被定义为 /导致动力状态变化的原因0。可见,经典力学与因果性可以 说是互为背景,互相解释。其实,因果性本身是牛顿力学体 系中暗含着的 形而上学假设,而这个体系的不断完善,最终 又成为描述因果性的标准化、理想化模型。决定论原则。有序性

12、作为绝对解释的最 高原则,这就意 味着普遍的和完 美无缺的决定论的统治。很多 人认为决定 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因果性之上,解释原因和结 果的存在 方式和联系方式的理论。在经典力学中 ,简化的力学模型人 为排除了偶然 性,把必然性强烈地体现岀来。/决定论的核 心思想在于只要初始状态一定,则未来状态可以由 因果法则 进行准确预测。06形式逻辑作为理论的内在真理标准的绝 对可靠性原 则,任何矛盾的岀现都被认为是必然存在着错 误;人们进行思想是把清晰和明确的概 念在单值逻辑的推理 中加以连接。直到牛顿 把物质运动变化的原 因抽象为/力0, 并用微分方程的数学形式来描述运动状态前 后相继的关系, 因果关

13、系才表现为一种严格的决定论形式。 众所周知,以牛 顿力学的外推为基础,最终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拉普拉斯 决定论。孤立主体原贝U。认识 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绝对分离的 原则。在 经典科学认识论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 性0,关于观察者或实验 者的一切自身的、主观的因素必须被 排除在外,其实这样做 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客观性0,反而也 消除了认识的主体性,从而在科学认识 中就消除了任何有关 主体的问题。科学 实验的主体在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 着不同的角色。在经典科学中,实验主体被认为是 旁观者的 角色;爱因斯坦创立 狭义相对论中,实验主体是观察者的角 色,而到量子力学创 立时,对实验主体的认识才

14、真正由最初 的旁观者转变为了参与者。除了以上原则,简单范式还包括线 性原则、有序原则、稳 定性原则、客观性原贝U、形式逻辑和单值逻辑的绝对可靠性 原则等等,这些原则 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具有 相互渗透、相互体现的关系。几百年来,西方经典科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传统和范 式,并将探索的 锋芒由宏观世界向微观和宇观世界不断拓 展,简示如下:出现y太阳系y银河系y河外星系y总星系y宇宙体y元素y分子y原子y基本粒子y夸克y ?然而就在经典科学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科学所向披 靡的同时,人们对科学定律的纯粹客观性、永恒性、完备性、 简单性之信念开始动摇,在科学前沿探索的科学家们首先发 现了经典科

15、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一种关于 世界整体性、生 成演化及其复 杂性的理解,一种冲破机械论传统,超越还原 论方法的思潮开 始在西方科学的各个学科中兴起。从 规则 到不规则,从有序到无序,从线性到非线性,从部分到整 体,22 1094-2012 China Acadcmiv Journal Electron it Publishing Hou 他 Al rights rvstrvcd. htlp: Vwww.i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层面到多层面,从状态到过程,从表述到 演化,从构成到生成)数学和科学正 在进行重大的范式转 换。二系统科学及其认识论模式20世纪以来,牛顿的经典 力学体系无论在宇观、微观还

16、是宏观世界都遇到了难以解释和无法克服的障碍,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同时近代科学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危机,这 一切使20世纪成为科学革命的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与 系统科学相继兴起,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基础和面貌。其中非 线性科学正以全新的科 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全方 位超越以往的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40- 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可以看作 系统科学的理 论奠基;60) 80年代,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 学、超循环和突变 论为代 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自组 织理论是对传统理性的超越,它代表了科学试图从原子和机 械向生命和人性的回归08。自组织理论第

17、一次将生命性、 演化、历史和选择等概念引入科学,从而在更根本的意义上 架设了生命与非生命之 间、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科学与人 文之间的桥梁;80) 90年代分形、混沌、孤立子理 论迅速发展 起来,形成了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如果说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从批判亚 里士多德开始的, 那么系统科学的创始人 则皆是从批判经典科学机械论起步 的。与经典科学孤立地研究局部、运动及其简单性相反,系 统科学是探索整体、演化及其复杂性的科学。同时科学语言 及范式正在进行新的全面转换。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体现系统科学基本理解方式 的复杂范式,其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论原则。当今天追寻复杂性科学 的源头时,我们就

18、必须要回顾到一般系 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他是第一个 全面批判还原论、提倡整体论的人。当 贝塔朗菲 做他的生物 学博士论文之时认识到,用还原论的方法所构建的分子生物 学等虽然将生命现象深入到了分子、 原子、原子核,甚至更加 微观的层次但却无法真正理解生机勃勃的生命现象。因 此,机械自然观和方 法论在生物学领域遇到了有力的挑战。 整体性原则认为事物是有机的系统整体 ,具有其组成要素在 各种孤立状态下所不 具有的性质。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间 的作用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许多新的特性 涌现出来。涌现性是 指高层次有而低层次无的特性。在高 层次时具有的特性一旦还原到低层次就 不复存在。因此,

19、不 能直接用组成要素在孤 立状态下的性质和规律去解释系统 整体的性质和规律。不可逆原则。时间问题是20世纪科学革命的突破口。 可以说第一次突破是爱因斯坦完成的,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的 突破;第二次突破是从普里高津开始 的,从外部到内部,从存 在到演化。其实质是 从物理性到生命性。系统时空观与经 典时空观的最大差别 不仅在于相对性,更在于生命性。【9包 括在物理学中,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逆现象的热力 学;在 生物学中,如个体发育、种系发展及进化等。其实在 任何组 织的问题中,正如普利高津所说,/人们只能根据其 历史和过 程来理解一个复杂系统。0莫兰认为让历史和事件参与到任 何说明和解释中去具有不可

20、回避的必然性。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认为,时间是我们存在 的基本维度,否定时间就意味着否定实在、否定现实世界。 事物的运动过程 是不可逆的。事物不仅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着,而且还生成着和 消逝着;事物不仅具有空间展开的多样 性,而且有其时间上的历史。非线性原贝U。事物各组成部分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 关系。部分之间相互关 联,每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部 分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他部分的变 化。事物的变 化服从复 杂因果性原则,包括互相关联的因果 性、相互反馈、协同作用 等。系统具有变无序为有序的自组织能力,它能够在随机涨 落的机遇中把偶 然性和必然性统一起来。有人说,/ 1900年 世界是统

21、计性的,1910年是相对性的,1930年是量子化的, 1980年是非线性的。010远离平衡态下的稳态。在经典热力学中,系统只有平衡 才可能稳定,那是一种静态平衡状态下的稳定有序结构,如 晶体和液体等。而 系统科学研究的则是在动态开放系统中 的平衡,如耗散结构 理论,研究的就是在远离平衡态的稳定 的/活结构0。耗散结构理论的提 出,使人们认识了自然界一 大类动态的/活0的有序结构,使我们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系 统与无生命系统的一个重大差别是:生命系统稳定和发展的 条件恰恰在于非平衡,而不是平衡。布鲁塞尔学派的名言就 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0。人类学原则。科学认识主体认识任何物 理组织,都要认 识它和

22、它的环境的相互作用,认识任何生物组织都要求认识 它和它的生态系 统的相互作用。观 察者与 被观察对象 之间 相互关联的原则。 把观察或实验的器械或装置等引入任何 物理的观察或 实验的领域,把处于文 化上、社会上、历史上的 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人类主 体引入任何人类学或社会学的研 究范围中。除此之外,复杂范式还包括组织原 贝U、复杂因果性 原则、 形式逻辑的限 度问题等等。这些原则不但在 自然科学 领域, 而且在社会科学 领域的应用中都有相通或相似性。因为对 某些物理存在、生物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来说,组织问 题和自组织问题都 是不可避免的/复杂性比简单性更基本, 可能性比现实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

23、基本。今天的科学精 神,不是以现实来限制可能,而是从可能中选 择现实;不是以 既存实体来 确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认识和把握实体。011 其实,系统科学的复杂范式既不/产生0也不/确定0具体的理 解方式,它只是促使研究主体运用智能和制订方案来考察被 研究的问题的 复杂性。它促使在作岀区分之 后再进行 沟通, 而不是仅仅限 于孤立和分离,承认现象的特殊的、独特的、历 史的特点,而不是单纯把它们与普遍的规定性或规律联系起 来,认识任何实体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而不是把它异质化为 分离的范畴或同 质化为清一色的整体。它 强调的是一种整 体的协同。它促使理解任何被研究的现实的多方面的特点。23三超越与包容

24、世界的终极性质究竟是什么,是统一性还 是多样性?是 有序性还是无序性?是线性还是非线性?这是世界本质中 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问题。特别是 20世纪上半叶系统科学 产生以来,面对经典科学和系统科学的两种认识论、两套范 式体系,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科学认识的发展是沿着两个基本方向 进行的:一是发现 存在于不同领域的现象的某一方面的同一 性,从而建立概括 它们共同本质的普遍规 律,这使得世界趋于统一化,如法拉 第、麦克斯韦发现了 电场和 磁场的统一,麦克斯韦发现了电 磁波与光波的统一,爱因斯坦发现了质量和能量、惯性质量 和引力质量的统一等等,这些都鼓舞了人们建立世界大一统 图景的理想。二是觉察

25、到某些已知的普遍 规律的适用限度, 并在这个限度外发现了由新的规律支配的 新的领域,这使得 世界趋于多样化,如科学家发现宏观领域的物理学规律在微 观领域内应用受阻,观测微观粒子的行 为会遇到 测量仪器与 被观测客体的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以至于主体和客体不可 分割,另外严格决定论的因果性法则被 对于随机 事件的统计 描述所取代,这些是与宏观领域中的物 理规律相悖的,因 此有人主张把客观物质世界划分为不同的 层次,在不同的层 次有不同的规律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两种方法、两种 范式是竞争的、对抗的、不相容的。因为它们的有效性依赖 于特定的学科范围和 环境基础。但 是同时它们又不

26、是完全 独立存在的,虽然我们承认,在发展至今的人类实践活动中 复杂范式愈益占据中心的地位,但如前文论证的简单范式和 复杂性范式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它们立足的 基础,因此应当允 许它们在各自有效的范围内运作。而且在 人类科学、文化发 展的过程中,这两种科学形式都以它们 非凡的效能不断地为 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 性和不可或缺性。随着复杂性科学的蓬勃发展,对复杂性范式 的理论探讨 日益深入。现在之 所以在各门科学中都出现了以复杂性为 中心的问题,是因为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不能消除那些在经 典科学的理解方式中 被消除的东西。这个问题应该推动我 们去寻求一种适合于 这种形式的认识

27、方式。科学革命总是 伴随着范式的转换,而每一次理论的突破和方法的转变,都 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带来新的飞跃。20 世纪是科学革命的世纪,/对整体性、混沌和变易的全新理解 是这场革命的关键。012如果说,/相对论排除了对绝对空间 和时间的牛顿幻想;量子论排除了对可 控量测量过程的牛顿 迷梦0,那么/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 定论的可 预见性的狂 想。0 13。但是从经典科学到 系统科学,并不是使得视域变窄了, 而是更宽泛了。当 我们承认了科学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只 是一种奢望,从而对知识采取了 一种较为宽松的态度后,新 的科学范式不但没有限制我们的思维 ,反而为我们 的思想提 供了可

28、以更加自由驰骋的 天地,相应产生了应 付新现象(以 往经典时代被 认为是无法处理的)的逻辑组织方 案。超越不 是否定,也不是抛弃,而是对原有东西的应用 做出某种 限制, 是经过它而又超过它。系统科学没有否定经 典科学,只是对 后者的适用范围 做了限制。人类为自己的进步所付岀的努 力永远不会徒劳无益。在现代科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了相对论的低速现象 的特例,成为非线性 科学中交互作用近似为零的情况,在量 子力学中是测不准关系可以忽略时的理论表述。/现代科学 对牛顿理论的局限性的认识,导致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已被 研究过的问题的本 性。这不 是牛顿理论的失败,恰恰相反, 这是对牛顿理论所包含的真理性

29、内容的增加和相对完 成。014结语也许系统科学的认识论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经典科 学认识论模式 的一种超越,但这种超 越绝不是最 终的。正如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向来认为,对划界问题的论证在科学研究 中具有极为重 要的认识和方法论价值,但事实证明,没有哪 个划界标准是永恒有效的,人类正是在对界限的不断超越中 接近求真、求是的目标的。对待经典科 学的思维模 式和系统 科学的思维模式同样如此。因此无论对科学问题、文化问 题、社会历史问题,还是对待科学认识本身,都要求我们培养 一种包容的心态和一种多元化看问题的角度。=参 考 文 献【1【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 译.北京:

30、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266 267.23金吾伦.生成哲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1): 13.14.5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22.6 宋伟.因果性、决定论与科学规律J.自然辩证法研 究,1995(9):26.7 89 10 11李曙华.从系统论 到混沌学M.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2.18、119、141、17141.12 约瑟夫#福特.经典混沌的方向M.上海:上海新学科研 究会,1995.65.13 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M .张淑誉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6.柳延延.一门可能增进人 类预见能力的带头学科)

31、非 线性科学与复 杂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 , 1999(3).2424(责任编辑殷杰)24ScienceTechnologyand DialecticsVol. 23,No.2, Apr. , 2006ABSTRACTSLI Xiao- dun, HOU Jia #1#The Bitetrahedron Revolving on Own AxisScienceand religion,which are the differentwaysby that humans recognizeand changethe world, are attractingmore and mo

32、re humansattention.Many peoplehavesmplified the relation betweenscienceand religion.In ouropinion,the relation between scienceand religion can just be seenasthe bitetrahedrorthat is composedby two same completelytetrahedronsconnectingwith their basesides.While, the bitetrahedronis revolving on own a

33、xis in the space- time of universe.WANG Tian- min #5#The Unification of ScienceThought and Belief ThoughtAs two basic dimensionalityof humanthought, sciencethoughtand belief thought have idenity and coherenceinherently. However,intellectuality makesthem intuitively oppositen fact,the unification and

34、 coherenceofthis twothougts havesufficiently practiceexhibition, humanitybasis and historical root. On the side of practice,they behave in that the self- evident of scientfic axiomcontainscharacteristicof belief, scienceand belief comnunicate astwo oppose poles, andthere is a dynamic relevancy of lo

35、gic betweenscienceand belief;On the side of humanismthey root in the variety of humanneeds,the multidimensionalityof hu man being andthe creationof humanessencetpn the sideof history,they openedup as a logicevolvemenfrom eyelessworshipto rational assumertill the faith of life.HUANG Zheng- hua #8#Exp

36、lanation of Teleology and Its MeaningIt is not clearwhen conceptof end and teleologyis used .In fact, teleologyis notdeduceexplanationand it is fit to explanato ry indeterminatehing and processBecausededuceexplanationcan not afford unification theory aboutworld, it is possibleto use teleologyand res

37、urrectionofteleology,so explanationof teleologyis indispensabity in somefield.The Thi nki ng Characteristic of Rise of Non li near Scie nee and Its In flue nee to the Natural View of MankindSHEN Zheng-wei #14#Rise of nonlnear science changesoeopl s undertandingof objectiveworld andthe modeof thinking. Fromthe basic concept gotout of somemportanttheories in the cou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