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1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2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3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4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姓 名: 刘 彩 红 学 校: 川汇区电大 学 号: 16指导老师: 薛老师 定稿日期: 2013-11-20 目 录提 纲论文摘要关键词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二、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三、联系生活,体验实践,激发创新四、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活动(一)关注过程知识(二)适应认识规律(三)运用综合总结的思维方式五、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一)改进教学方法(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六、打破思维定式,挖掘创新能力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参考文献提 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发现学习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同时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所

3、谓辐合思维,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数学中的想象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适时抓住数形结合这一途径,训练学生从形的角度看数式,或从代数角度看几何问题,从函数角度看方程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时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刘彩虹论文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类学科,因其重要地位更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着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在初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教育

4、家赞可夫曾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学生思维的最高境界开始向创新性的思维发展,而创新思维的前提重在发散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是从思维的积极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联想性等入手,抓住这些特征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学校教育不仅应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且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5、对于造就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者的责任。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在教学工作中, 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设计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其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现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愉快的心情跨进知识的大门。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

6、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还激活了学

7、生的思维。二、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提问是一种教的方法,学生提问是一种学的方法,如果学生学会了提问,那么也就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提问给自身学习带来的益处,并让学生做到敢于提问和乐于提问。教师可以学生在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时,准备几个自认为最难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一些自认为重要的问题,其他学生如有异议,也可鼓励他们提问。这样通过同学讨论或教师讲解解决了难懂的问题,会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提问的效果和意义,也必然有利于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要想使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使他们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

8、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

9、心,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新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三、联系生活,体验实践,激发创新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或某个典型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获取知识。如人民币认识教学时,创设“小银行”兑换活动情境。师:元可以换成10角,角可以

10、换成10分,有几种换法呢?现在请同学们亲自到“小银行”去换一换,好不好?第组是工商银行,第组是建设银行,第组是农业银行,第组是中国人民银行。(边说边给指定的组发各种银行标志的小纸牌),其它组的同学当顾客,到“小银行”去兑换吧!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动脑筋,想换法,一种比一种更新的换法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在这样民主求真的探索情境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功能展开积极的智慧活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换法,数感强的就换得快些,换法多些,数感慢的就换得慢些,换法少些。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事实上这些问题情境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常遇到的,密切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通过活动学生不但

11、掌握了元换成10角、角换成10分的不同换法,对元10角,角10 分, 元100分的关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增添了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客观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活动(一)关注过程知识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表明的结果知识,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很难用言语和文字系统表述的默会知识,即过程知识。结果知识是一种静态知识,本质上是公开的和社会性的;而过程知识则是一种动态知识,本质上是潜在的和个性的。结果知识的生存要依靠过程知识,过程知识几乎支配

12、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获取结果知识的向导。教师不仅要意识到数学活动中大量过程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过程知识不仅在结果知识的获得方面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过程知识既是大容量知识的载体,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关注过程知识,揭示思维活动的过程。 (二)适应认识规律综观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可知其具有如下共同的特征:一是新知识的认识总要经过一定的探寻过程;二是对新知识的认识总是以获得的知识或经验作为基础;三是新的知识必须通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四是认识从实践开始,并且由具体、个别的活动组成。人类在

13、长期、大量的认识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这些规律,同样支配着每一个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一致性说明,只有遵循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并充分揭示思维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按照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另外,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或教给学生一些变向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即教会学生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学会了多向思维,就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上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三)运用综合总结的思维方式所谓综合总结,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

14、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里涉及到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但是在特殊的场合或条件下,敏捷的观察能力和直觉选择的能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总结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和直觉选择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敏捷的观察能力和直觉选择能力又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对问题已知特征的整体洞察,做出简单的判断;抓住已知的特征,发现诀窍,选择最合理、最简便的分解及组合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经验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直觉能力和灵感来源于人的直觉经验,归根到底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15、因此,要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平时养成多思善想的好习惯。一方面要教学生多思,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善于想问题。善想,就要注意思维的技巧和灵活性,这需要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训练。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条件。孔子有句名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是直觉的顿悟。教师要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首先应给学生积极创设某种特定的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捕捉和把握直觉和灵感产生的重要条件,二者是互补的,在培养工作中给予重视。五、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

16、生学。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公有利于学生之间知识面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相互交流及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已,都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后,我要求学生利手中的材料先自主学习,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合作探究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由于每个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中,其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六、打破思维定式,挖掘创新能力

17、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定式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定式思维的局限性和消除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大胆尝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当学生都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再创设一种情境,向学生提出: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哪个小组能够不用这种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就再次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探究

18、、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一定会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和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或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合理、正确的应给予肯定,对不正确的应予以指正。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讲解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变“教”为“导”,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算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比较、思考,抽象概括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整个过程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当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和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同时,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