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第1页
无线电能传输(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第2页
无线电能传输(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报告与无线通信技术一样摆脱有形介质的束缚, 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是人类多年 的一个美好追求。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也称之 为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 Contactless PowerTransmission, CPT ,是一种借 于空间无形软介质如电场、磁场、微波等实现将电能由电源端传递至用电设 备的一种供电模式,该技术是集电磁场、电力电子、高频电子、电磁感应和耦合 模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 是能源传输和接入的一次革命性进 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解决了传统导线直接接触供电的缺陷, 是一种有效、平安、 便捷的电能传输方法, 因而它被

2、美国 ?技术评论? 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 之一。该技术不仅在军事、航空航天、油田、矿井、水下作业、工业机器人、电 动汽车、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疗器械、家用电器、RFID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电磁理论的开展亦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中国科 协成立五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中,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被列为“ 10 项引领未来 的科学技术之一。到目前为止, 根据电能传输原理, 无线电能传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感应耦 合式、微波辐射式、磁耦合谐振式。作为一个新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磁耦合谐 振式是基于近场强耦合的概念, 根本原理是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物体之间可 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交换

3、,而非谐振物体之间能量交换却很微弱。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尺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因此也被称之为中 尺度 mid-range 能量传输技术,其尺度为几倍的接收设备尺寸可扩展到几 米到几十米。除了较大的传输距离, 还存在以下优势: 由于利用了强耦合谐振技术, 可以 实现较高的功率可到达kW和效率;系统采用磁场耦合而非电场,电场会发 生危险和非辐射技术,使其对人体没有伤害;良好的穿透性,不受非金属障碍 物的影响。因此该技术已经成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的开展方向。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利用的是近场磁耦合共振技 术,共振系统由多个具有相同本征频率的物体构成, 能量只在系统中的物体

4、间传 递,与系统之外的物体根本没有能量交换, 在到达共振时,物体振动的幅度到达 最大。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一般由高频发射源、 发射系统、接 收系统、负载等局部组成,其中发射系统和电磁接收系统,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的关键局部。其典型模型如以下图所示。由以下图可知发射系统包括励磁线圈和发射线 圈,它们之间是通过直接耦合关系把能量从励磁线圈传到发射线圈,励磁线圈所需能量直接从高频电源处获得。电磁接收系统包括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它们之 间也是通过直接耦合关系把能量从接收线圈传到负载线圈。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 之间通过空间磁场的谐振耦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多利用“耦合模理论

5、对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 技术进行分析,并得到能量高效传输的必要条件 13: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固有谐振频率相同,并具有较高的品质因数;/肚 津.虽然“耦合模理论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根本原理进行了解释,但是在涉及 具体电路及其参数的设计问题上“耦合模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利 用互感理论来进一步分析问题,尤其是利用该方法在参数设计方面进行探索。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如以下图 所示, 励磁线圈由鼓励源高频功放VS和单匝线圈组成,负载线圈由单匝线圈和负载 组成,发射和接收线圈均由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多匝线圈组成。在系统设计时为了降低设计的复杂性,将发射和接收线圈

6、设计成相同的尺寸和机械结构,因此, 两线圈的等效参数可认为是一致的接收纯附负我纯慮上图中鼓励源内阻为RS,负载电阻为RL; L1、L2、L3、L4分别为励磁线圈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等效电感;C1、C2、C3、C4分别为励磁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等效电容;RP1、RP2、RP3和RP4分别为励磁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内由于趋肤效应等因素产生的损耗电阻;Rradl、Rrad2、Rrad3、FTad4分别为励磁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辐射等效电阻。将励磁线圈的电路反射到发射线圈,相当于发射线圈中参加一个感应 电动势;而将负载线圈反射到接收线圈相当于接收线圈

7、增加了一个反射阻抗,其等效电路如以下图 所示。设流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电流分别为I 1、12,方 向如以下图 所示。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发射系统接收系统上图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简化电路。由此图可推导出:71 -(1)0 = & + 7?2 jeZ? + ,Jg丿( . 10 = R? + & +佃厶+ _严J3 J进一步推导得到接收线圈归一化电压为式中,0为品质因数,仔:/?为耦合因数,“二吗关丁公式的推导R眩程请参考文献18和文献19。a.在印刷电路板上绕制所需电感线圈发射极b测量所绕制的电感线圈的电感值Lc. 根据所测得的L值,初定角频率w,并计算出匹配电容的理论

8、值Cood. 根据匹配电容的理论值 Co匹配电容组合,并通过比对示波器上的电压 电流波形,确定匹配电容的实际值 Co先将导线绕入印刷电路板,然后用透明胶粘好,使导线位置固定,然后除去 两头导线的绝缘层,测量其电感值,如以下图所示:由 w/CL=1可知,定 f=200KHz,所以w=1256.64 rad/s,所需匹配电容的值为:C0=393nF如上图,根据计算的理论电容值,匹配组合出实际电容值,并通过比照电流、 电压波形,对实际的匹配电容值进行微调。 微调直至匹配电容值相应的电流、 电 压波形同相。根据示波器的波形,可以认定匹配电容值到达要求,实际值C实际=357nF根据接收端电路谐振理论电容

9、,微调电容使接收端电路到达谐振状态。接收端线圈电感为1 uH,由上公式 LC=1可算得,接收端电容理论值为C=633nF实际微调至C=720nF寸接收端电路电压电流同相,至U达谐振状态。将匹配好的发射端电路连接至电源, 接收端电路与负载相连。因为我们制作 的电感太小,导致耦合系数太小,而且实验条件有限,我们所做实验的负载为小 灯泡。当电源翻开时,负载端的电压电流很小,只能观察到小灯泡及其微弱的亮 光。1. 由于前期的理论准备不充分,和对课程设计的实验具体过程不熟悉, 导致 实际进行实验操作时,很多所需实验数据都需要花费实验时间计算。2. 前期制作电感线圈所花费的时间很长,是因为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