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ipv4互联技术的探讨与实现----潘江敏定稿_第1页
4ipv4互联技术的探讨与实现----潘江敏定稿_第2页
4ipv4互联技术的探讨与实现----潘江敏定稿_第3页
4ipv4互联技术的探讨与实现----潘江敏定稿_第4页
4ipv4互联技术的探讨与实现----潘江敏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一、IPV6 协议与 IPV4 协议简介.2(一)IPV4 协议.2(二)IPV6 协议.2(三)IPV6 与 IPV4 的区别.31 、扩展了路由和寻址的能力.32、报头格式的简化.33、对可选项更大的支持.34、内置的安全性.35、可扩展性.4二、IPV4 与 IPV6 网络之间的通信.5(一)双协议栈技术.5(二)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技术.5三、IPV4 与 IPV6 互联技术解决方案.7四、IPV4/IPV6 互连通信实验模型构建.8(一)IPV4/IPV6 网络互连的实现.8(二)IPV6 节点的实现.9(三)路由器的配置.9(四)DNS 服务器的配置.10五、

2、结论.11致 谢.12参考文献.13IPv6 与 IPv4 互联技术的探讨与实现作者:潘江敏摘摘 要要 Internet 网络规模日溢澎涨,而 IPv4 网址却已是濒临枯竭。现如今,IPv6 协议的产生,将进一步完善 IP 网络。然而,在现在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IPv4 协议仍会占据着网络的领导地位,能否顺利地实现从 IPv4 到 IPv6 的过渡也是 IPv6 将会是进入下一代网络置为关键的一步。关键词IPv4、IPv6、互联、实现一、IPv6 协议与 IPv4 协议简介互联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是规范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送的一套协议。目前使用的是 IPv4,IPv6

3、 在试验阶段。(一)(一)IPIPv4 协议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 TCP/IP 协议族。IP 是 TCP/IP 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 TCP/IP 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 IP 协议的版本号是 4(简称为 IPv4),IPv4 的地址位数为 32 位,也就是最多有 2 的 32 次方的计算机可以联到 Internet 上。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 位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使得 IP 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各项资料显示全球 IPv4 地址可能在 2005至 2010 年间全部发完。 IPv4 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个被

4、广泛使用,构成现今互联网技术的基石的协议。1981 年 Jon Postel 在 RFC791 中定义了 IP。应用层应用层FTPFTPSMTPSMTPHTTPHTTP传输层传输层TCPTCPUDPUDP网络层网络层IPIP ICMPICMPARPARP图 1.1 TCP/IP 协议栈示意图(二)(二)IPv6 协议协议IPv6 是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 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为了扩大地址空间,IPv6 采用 128 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在 IPv6 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 IPv4

5、 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主要有端到端 IP 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IPv6 需要在整个互联网和它所连接到的设备上建立对 IPv6 的支持,从IPv4 访问时的转换过程中,在网关路由器(IPv6IPv4)还是需要一个 IPv4地址和一些 NAT(共享的 IP 地址),增加了它的复杂性,还意味着 IPv6 许诺的巨大的空间地址不能够立刻被有效的使用。(三)(三)IPv6 与与 IPv4 的区别的区别1 、扩展了路由和寻址的能力、扩展了路由和寻址的能力IPv6 把 IP 地址由 32 位增加到 128 位,从而能够支持更大的地址空间,估计在地球表面每平米有 4*

6、lO18 个 IPV6 地址,使 IP 地址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用完。IPv6 地址的编码采用类似于 CIDR 的分层分级结构,如同电话号码。简化了路由,加快了路由速度。在多点传播地址中增加了一个“范围”域,从而使多点传播不仅仅局限在子网内,可以横跨不同的子网,不同的局域网。2、报头格式的简化、报头格式的简化IPv4 报头格式中一些冗余的域或被丢弃或被列为扩展报头,从而降低了包处理和报头带宽的开销。虽然 IPv6 的地址是 IPv4 地址的 4 倍。但报头只有它的 2 倍大。IPv6 的地址分配一开始就遵循聚类(Aggregation)的原则,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条记录 (Entry)表

7、示一片子网,大大减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3、对可选项更大的支持、对可选项更大的支持IPv6 的可选项不放入报头,而是放在一个个独立的扩展头部。如果不指定路由器不会打开处理扩展头部。这大大改变了路由性能。IPv6 放宽了对可选项长度的严格要求(IPv4 的可选项总长最多为 40 字节),并可根据需要随时引入新选项。IPv6 的很多新的特点就是由选项来提供的,如对 IP 层安全(IPSEC)的支持,对巨报(jumbo gram)的支持以及对 IP 层漫游(Mobile-IP)的支持等。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configuration)的支持。这是对 DHCP

8、 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4、内置的安全性内置的安全性IPv6 协议支持 IPSec,这就为网络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基于标准的解决方案,并且提高了不同 IPv6 实现方案之间的互操作性。IPSec 由两种不同类型的扩展头和一个用于处理安全设置的协议所组成。验证头(AH)为整个 IPv6 数据包(除了在传输过程中 IPv6 头必须改变的字段外)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数据验证和重放保护。封装安全报文(ESP)的头和尾也为 ESP 封装报文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数据验证、数据机密性和重放保护。在单播通信中用于处理 IPSec 的安全设置的协议通常是 Internet 密钥

9、交换协议(IKE)。5、可扩展性、可扩展性IPv6 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功能的扩展,这主要通过在 IPv6 协议头之后添加新的扩展协议头方式来实现。IPv4 协议头中的选项最多可以支持 40 个字节的选项,而 IPv6 扩展协议头的长度只受到 IPv6 数据包长度的限制。二、IPv4 与 IPv6 网络之间的通信(一)双协议栈技术(一)双协议栈技术这种机制要给每一个 IPv6 的站点分配一个 IPv4 地址.这种方法不能解决IPv4 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随着 IPv6 站点的增加会很难得到满足,因此这种方法只能用在早期的变迁过程。双栈机制是处理过渡问题最简单的方式,通过在 1 台设备上同时运行

10、 IPv4和 IPv6 协议栈使得设备能处理两种类型的协议。它对于 IPv4 和 IPv6 实现了完全的兼容。应用程序依靠 DNS 地址解析返回的地址类型来决定使用何种协议栈。双协议栈是 IPv6 过渡技术的基础,不仅用于建设双栈网络,也是各种过渡隧道机制的基础。双栈网络的建设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完全双栈网络,即所有网络设备、用户终端都支持 IPv4、IPv6 双协议栈,用户通信既可以使用 IPv4协议栈也可以使用 IPv6 协议栈;其二是有限双栈网络,网络中部分网络设备、用户终端采用双协议栈,这些用户可使用 IPv4 或 IPv6 与其它用户互联互通,但新增的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则仅使用 IPv

11、6 协议栈,应用基于 IPv6 协议栈。图 2.1 双协议栈结构(二)网络地址转换(二)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协议转换(NAT-PT)技术技术NAT-PT 是一种协议转换技术。对于纯 IPv4 网络与 IPv6 网络结点之间的互相通信, NAT-P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应该说是目前的主流方式,其它的许多过渡方式或多或少都物理层及连接层IPv6 协议 IPv4 协议TCP/DUP 协议IPv6/IPv4 协议层借鉴了 NAT-PT 技术的原理和思路等。诸如 SIIT 技术、BIS 技术、传输中继翻

12、译器 TRT 过渡机制等,因此 NAT-PT 技术是解决 IPv4 与 IPv6 之间通信的重要技术。地址转换部分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负责 IPv4 和 IM 地址的映射转换。例如存储 IPv4 地址池、为将要建立的连接选择合适的地址、保持同一会话期间 IPv4 到 IPv6 地址的映射、维持已有映射的地址链表、根据会话连接情况动态更新地址链表、删除或添加地址映射等。协议转换部分 PT(protocol Translation):负责在两种协议之间进行转换。主要工作是在 IP 包头的对应字段根据 IPv4 和 IPv6 在语义上的不同定义进行转换

13、,从而构建新的数据包.这部分的另一个模块是应用层网关(Application bevel Gateway),负责对负载中包含 IP 地址的典型应用进行转换,其中 DNS-ALG 是双向转换器必须具备的功能。三、IPv4 与 IPv6 互联技术解决方案从 IPv4 与 IPv6 互连技术可以看出,目前所有的互连技术均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提出的,都不是普遍适用的。而且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往往需要与其它的技术组合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来制订合适的互连方案,并随着网络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更新和优化这些方案。迄今为止,在 IPv4 和 IPv6 网络互连技术的领域上还没有一种可以作用于

14、各种网络环境的过渡机制。目前的任何一种互连技术都需要某种特定的适用网络环境,都需要某些条件的配合协作。目前流行把这种过渡环境的演化过程分为 5 个进化阶段,并与各种互连技术粗略对应。具体如下:第一阶段,目前绝大部分网络现状,指纯 IPV4 网络环境,即 IPV4“海洋”中没有任何的 IPV6“小岛”。这个阶段不需要采用互连技术策略。目前的国际上的网络环境已经从第一阶段起步,并不是纯 IPV4 网络环境,其中已经有少量的 IPV6 网络站点存在。第二阶段,指在 IPV4“海洋”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 IPV6“小岛”这时,必然需要各种适当的过渡机制,可供选择的机制主要有隧道代理,6over4,6to

15、4,NAT-PT,BIS。第三阶段,随着 IPV6 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IPV6“小岛”逐渐变大、变多,成为与 IPV4“海洋”不相上下的另一个“海洋”,采用 NAT-PT 与BIS 的过渡技术可能会更有效率。第四阶段,与第二阶段正好相反,也就是说 IPV6 成为整个网络世界的主流,而 IPV4 网络越来越少,形成 IPV6“海洋”和 IPV4“小岛”并存的情形,可能采用的过渡机制有 NAT-PT、DSTM 和 BIS。第五阶段,IPV6 成功应用,那时应该是纯 IPV6“海洋”,IPV4“小岛”从此不复存在了。这时已不需要过渡技术,各网络节点间都采用基于 IPV6 的通信方式。目前为

16、止,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过渡机制,现有过渡机制各有优缺点和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分析,在不同的过渡阶段明确应用的类型、范围和系统类型,合理选择转换机制,才能更顺利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 IPV4 网络向 IPV6 的平稳过渡。四、IPv4/IPv6 互连通信实验模型构建为了在实验室内部搭建一个测试环境,本课题用六台计算机来建立一个用于测试的 IPv6 网络环境。在此环境中,配置和测试 Windows XP 和 Windows Server2000 系列的 IPv6 协议,对 IPv4/IPv6 的互联通信进行研究。为了达到IPv4 与 IPv6 互连通信技术的目的,将六台计算机

17、作如下分配:三台运行 Windows XP 的计算机作为客户机,分别是Host1、Host2、Host3;两台运行 Windows XP 的计算机作为路由器,分别是 Router1、Router2;一台运行 Windows Serve 2000 的计算机作为 DNS 服务器,称为 DNS1。除此之外,还配有若干集线器。用于测试环境下 IPV6 通信的网络结构图如图 4-1 所示。(一)(一)IPv4/IPv6 网络互连的实现网络互连的实现Microsoft Windows XP 包括了一个新的 IP 版本 IPv6 协议,这是一个面向开发人员的版本。这个 IPv6 的实现被设计用来支持少量的连

18、接方案,并向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了可以正常运行的协议套件。这样,就可以对工作在 IPv4 或者 IPv6 之上的应用程序进行修改和测试了。此外, Windows XP 的 IPv6 协议为 Windows 网络专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在达到生产质量水平的 IPv6的版本加入到 Windows 未来版本里之前,开始学习和体验这个重要的协议。图 4.1 实验室环境下 IPv4 与 IPv6 互连通信的网络结构图(二)(二)IPv6 节点的实现节点的实现Host1、Host2 和 Host3 是实验室中运行 Windows XP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将它们作为客户机首先以管理员身份登录,配置 T

19、C 即 P 协议,将其 IP 地址设为 32,子网掩码为 ,默认网关设为,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为 13。然后配置 DNS 属性,以使局域网连接的专用后缀为 work.lab,并且指定在 DNS 注册中使用连接的 DNS 后缀。最后按照在 Windows XP 中的 IPv6 配置方法安装 IPV6 协议。Host2 与 Host3 的配置步骤与 Host1 的类似。(三)路由器的配置(三)路由器的配置Routor1 和 Router2 是运行 Windows XP 的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内

20、安装两块网卡。Routor1 用作子网 1 和子网 2 之间的路由器,Router2 用来作子网 2 和子网 3 之间的路由器。Router1 的路由器配置步骤与 Router2 的类似。下面以 Router1 的路由器配置为例说明其测试实验的步骤。(1)在 Router1 上,以工作组的方式安装 Windows XP。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后,安装 IPv6 协议。(2)为子网 1 配置 TCP/IP 协议,IP 地址设为 ,子网掩码为,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为 13。然后再对 DNS 属性进行配置,使局域网的连接专

21、用后缀为 work.lab,并且指定在 DNS 注册中使用连接的 DNS 后缀。(3)为子网 2 配置 TCP/I P 协议,IP 地址设为 ,子网掩码为,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为 13。然后再对 DNS 属性进行配置,使局域网的连接专用后缀为 work.lab,并且指定在 DNS 注册中使用连接的 DNS 后缀。(4)运行注册表编辑程序(regedit.exe),将键值 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IPEnableR

22、outer 设置为 1。这样就启用了在子网 1 和子网 2 之间进行的 IPV4 路由。在 Router1 中与子网 2 连接的那块网卡所设置的 IPV4 地址为,自动配置的链路本地地址为EFAO:780:SA6B:CAED:58AC。在 Router2 中连接子网 2 的那块网卡所设置的 IPV4 地址为 ,自动配置的链路本地地址为EFAO:520:SCDE:36A9:AA20。(四)(四)DNS 服务器的配置服务器的配置DNS1 是运行 Windows Server 2000 的计算机,它为测试实验室提供 DNS 域名解析服务,设置 DNS1

23、 的域名为 network. lab(只为实验测试用)。配置 DNS1的大概步骤是:首先以单机方式安装 Windows Server 2000,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后,配置 TCP/IP 协议,将其 IP 地址设置为 13,子网掩码为,默认网关设为 。安装 DNS Server 服务,创建名为 work.lab 的前向查找区,并将此查找区用作支持动态更新的主区。最后安装 IPv6 协议。子网 1 的网段使用的私有 IP 网络 ID 为 172.16.202 .0/24,站点本地 ID为 EF00:0:0:1:/60。子网 2

24、 的网段使用的私有 IP 网络 ID 为 /24,站点本地 ID 为 EF0O:0:0:2:/60。子网 3 的网段使用的私有 IP 网络 ID 为 0/24,站点本地 ID 为 EF00:0:0:3:/60。将每个子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普通的集线器上,在 IPv4 的配置方面,每台计算机都手工配置了适当的 IPv4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 DNS Server 的 IP 地址。网络中没有使用 DHCP Server 和WINS Server。在 IPv6 的配置方面,每台计算机最初都配置了 IPv6 的链路本地地址。五、结论尽管 IPv6 已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核心标准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