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2019年文档资料_第1页
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2019年文档资料_第2页
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2019年文档资料_第3页
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2019年文档资料_第4页
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2019年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一、汉语合音词的界定(一)溯源汉语合音词古即有之,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传统语文学时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记载,“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首次明确指出“合声”这一音变现象。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古人语急,则二字可缩为一字;语缓则一字可引为数字。”清末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惟有有音而无字者。如说勿要二字,苏人每急呼之,并为一音。若仍作勿要二字, 便不合当时神理又无他字可以替代。故将勿要二字并写一格。”20 世纪,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中指出,两字合作一字的,如文言中合“而已”为“耳”,合“之于”或“之乎”

2、为“诸”,合“于此”“于彼”或“于是”为“焉”, 和北方口语中合“不要”为“别”, 南方口语中合“勿要”为“ ?”我们称它为合音字。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中“字的分合?音的分合”一节,亦有关于“合音”的论述,观点与刘相似。合音作为一种构词法出现在刘、金二人的语法体系论述中。新时期以来,专门研究合音词的文章渐次出现,但关于合音词界定的问题尚未有定论。(二)“词典”对合音词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关于合音的解释:“合音,合两字之音急读而成一音”“合音字,合二字之音为一字者”,并举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例子为证。(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2000)中文大辞典:“合音字,谓合声成字也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如慢声为者

3、焉,急声为旃,慢声为者欤,急声为诸。按:慢声、急声,即徐呼、疾呼,凡合音字,皆成于疾呼者也。”(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1968)古汉语知识词典对合音字的解释:也称“合声”,由两字读音合成的一个字。如:之乎=诸,不可=叵,扶摇=飙,不律=笔,蒺藜=茨。由二声合一字,乃急读而成;由一字而析为二字,则由缓读而成;故宋人郑樵通志?六书略称“急声”“慢声”,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称“急言 (疾言) ”“徐言 (缓言) ”。二声合一字,往往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故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 ?音论?反切之始称其为最早的“反切之语”。 合音字在先秦已出现,诗毛传已有分析,尔雅方言均有记载,清代顾炎武 音论 则辑录了数十字

4、。(马文熙、张归璧等,2004)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对合音词的解释:“词汇学术语。 也叫兼词合声。 由两个单音节词拼合而成的单音节词。如之乎拼合为诸,不可拼合为叵,扶摇拼合为飙, 蒺藜拼合为茨等等。 ” (杨剑桥,2008)语言学名词对合音字的解释:读音由构成该字的两个字符反切拼读而成的汉字。(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2011)(三)合音词与反切的关系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又称“反”“翻”“切”, 是指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两个字中上字取其声,下字取韵和调,拼合出被注音字的读音(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2011)。在探求反切起源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反

5、切源于合音,合二字为一音即反切。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樵谓慢声为二,急言为一,慢者为者焉,急声为旃以此推之,反语不始于汉末矣。”顾氏认为合音字是“反切”注音法的前身, 故有“反语不始于汉末矣”的结论。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 “反切”注音法是在合音字的合音原理推?酉虏?生的。这一观点遭到现代学者许嘉璐、何九盈等人的反对。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今天看来,合声和反切的道理相同,但合声并不等于反切,其原因有二:第一,合声是无意识的,反切则是有意识地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韵两部分,然后拼合成

6、一个音节;第二,合声是零星的、偶然的,反切则是普遍实用的法则,可以为每一个汉字注音(许嘉璐,1990)。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 版):宋祁、魏了翁、顾炎武等人把古代的合音词也当作反切来看待,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二者在性质上不一样。“蒺藜”为“茨”之类的合音词, 不只是以双声叠韵为特点,它的前两字与后一字在意义上是相等同的。即蒺藜=茨,瓠芦=壶,不可=叵,彳不=盍,如是=尔,之乎=诸,者焉=旃而反切是不考虑意义的,如德红切东,不能说“德红”二字之义等于“东”。 另外, 反切是人们自觉地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而造出来的一种注音方法,合音词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自觉地造成的,二者在功用上很不一样。(何

7、九盈,2013)此外, 清代某些等韵学家还把合声作为指称某一类反切的专门用语,即指声、韵、等、呼完全相合的反切。清代李光地、王兰生在音韵阐微中极力提倡这种方法。(许嘉璐,1990)我们认为:合音不同于反切。反切是作为一种注音方法而存在的, 其作用近似于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合音是在自然口语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其结果是二音合为一音,其作用是实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四)合音词的界定现代学者对合音词的解释,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合音词是由于两个相邻的音节快读拼合而形成的,结果是二音合为一音(章也,1987;王森,1994;崔黎,1994;张子刚,2003;孙向华,2005;李春玲,2011);其二,合

8、音后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于合音前两个词的意义(章也,1987; 崔黎, 1994; 孙向华,2005) ;其三, 孙红举认为合音及合音成分的认定必须遵循语义关联、时间先后、 语音照应、文献或方言佐证等四项原则(孙红举,2014)我们基本同意孙的观点,但还需补充说明。本文认为,合音词的界定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语义相通。合音词与合音成分在语义上必须相通,二者语义相同或相近。这是认定合音词与合音成分的必要条件。如果合音词与合音成分在语义上没有对应,界定就会出现问题。以上各家在界定合音词时,基本上都坚持了这一原则。语音对应。合音词与合音成分的语音应该具有对应关系,如彭州方言“不要 po33iau13

9、”合音后读为 piau13 ,“不爱po33?ai13 ”合音后读为 pai13 , 合音后的读音与合音上下字具有明显的语音对应关系。在考察合音词及其合音成分的语音对应关系时,还需考虑语音的历时演变,不能仅限于共时的语音形式, 某些合音词及其合音成分语音的不对应可能是由于语音的历时演变, 如洛阳方言“一个 i24k?51 ”合音后读为 yo51 , “六个 l?u24k?51 ”合音后读为 luo24 , 这是因为这里的“个”保留了广韵时代的读音kuo51 。句法功能相同。合音词与其合音成分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即合音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均可以由其合音词来代替。如彭州方言 Lm?55”是“没得mo

10、33t?55 ”的合音,义为没有,在彭州方言中,既可以说“没得 mo33t?55 你的事”,也可以说“m?55你的事”。文献或方言佐证。合音词及其合音上下字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 还要有历史文献资料或周边方言语料来证明。若缺少这一环节, 判断有时也会失误。如万荣方言“什么 s?33m?20 ”合音后读为s?51, “怎么?33m?20”合音后读为?51;洛阳方言“什么?n?m?24”合音后读为?a51, “怎么 ?n55m?24” 合音后读为?a55。二、合音词的形成原因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合音词的产生是由于两个相邻音节的“急读” “快说”。?。红举认为汉语的“一音一义”律是形成合音词的根本推动

11、力,指出合音的形成是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和语言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孙红举,2014)。我们认为,应该从语音、语义、语用及语言经济原则等方面, 系统考虑合音词的产生条件和形成原因。 “变音本身含有意义, 不是纯语音的过程,因而在音系结构的分析中需要涉及语义、语法结构因素的影响”(徐通锵,2003)。合音词的存在同样如此, 它并非完全是纯语音的过程,其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语音语音条件。合音上下字必须属于同一个自然音步,且此音步的重音为合音上字,即左重音步。是否形成合音还与合音下字的语音有关,合音下字的声母多为零声母和鼻音,合音下字韵母的韵腹多为纯元音。如洛阳方言合音词的

12、合音下字主要有“个”“么”“上”“下”“家”五个。 从后字的韵母来看,洛阳方言合音词后字韵母的韵腹主要为e (“个k?51 ” “么m?24”)和 a("上?a?51 ” “下?ia51 ” “家?ia24 ” )。(二)语义语义条件。合音上字是语义的中心,合音下字的语义需黏附于合音上字方可实现,不具有区别性特征。“基数词+个”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在表“数”,而不是表“个”。洛阳方言中基数词“一”到“九”加“个”均形成合音词,如“一个i24k?51 ”读为 yo51 , “五个 u55k?51 ”读为 uo51 , “六个 l?u24k?51 ”读为 luo24 等。 数量短语合音词还

13、出现在万荣方言、 固始方言、荥阳方言、覃怀方言、滑县方言等北方官话区。(三)语用语用条件。组成合音词的合音上下字经常被连用,具有“全民常用性”。 合音词多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合音上下字的组合在句子中的可预测性较高,具备“急读”“快说”的认知基础, 这是促成合音词的直接因素。洛阳方言中“怎么 ?a55 ”“什么 ?a51 ”“做啥 ?ua55 ”等均 以合音词的形式出现。(四)语言经济原则语言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ort )。美国学者George Zipf 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George Zipf ,1949)。齐夫认为,人

14、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法国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认为经济原则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不仅是节省力量消耗的同义语,而且是指在保证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从这一点出发,它能对合音词的产生提供合理的解释。合音词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表现双音节词或短语的意义,使得词语形式更加简洁(更加省力)。如:“什么?n42m?24”说成“啥?a51 ”,“做啥(做什么)?uo51?a51 ” 说成 “口 ?ua55 ”。三、结语汉语合音词的形成,是语音、语义、语用等语言系统内部的演变模式和运作特点以及使用语言的人自身对言语活动中力量消耗的经济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界定应兼顾语音对应、语义相通、 句法功能相同等原则。研究汉语合音词,对研究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历史音韵等具有重要意义。注释:这本书中,还有“合音字”的概念:“文字学术语。两个字音因快读而成为一个字音,表现这样的字音的字叫合音字。有三种: a. 把原来的两个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如不用为甭,勿要为?,勿曾为?B;b. 借用其他字,如之乎和之于为诸,何不为盍,之焉为旃,如是为尔,奈何为那; c. 另造新字,如不可为叵,蒺藜为茨,瓠芦为壶,丁宁为钲,僻倪为陴。”显然,杨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