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静电放电的危害及防止措施_第1页
人体静电放电的危害及防止措施_第2页
人体静电放电的危害及防止措施_第3页
人体静电放电的危害及防止措施_第4页
人体静电放电的危害及防止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静电放电的危害及防止措施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化纤工业、电子工业、爆破器材工业及航空航天工业的不断发展,静电的危害,显得越来越突出,在众多的静电灾害中,人体静电放电引起的灾害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必须加强以对人体静电、放电规律的研究。1.1.人体静审放审的危害人体静电放电引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1ESD 引起元器件损坏由 ESD 引起的元器件的击穿损害是电子工业,特别是电子产品制造业中最普遍、最严重的静电危害。在电子产品的生产中,从元器件的预处理、插装、焊接、清洗、单板测试、总装、调试,直到包装、贮存、发送等工序,由于接触一分离、摩擦、感应等

2、作用,都会使操作人员、工具、工作台面、元器件、元器件包装容器等产生静电,同时可随时对器件造成 ESD 损害,使这些器件内部的电路击穿成为废品。其中 IC、MOSt 等对静电非常敏感的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 IC 技术发展的趋势按每代芯片面积增大 1.5 倍,单元面积缩小 1/3 的规律,到 2003 年时将生产出 1GB 的 DRAM 其特征尺寸2为 0.150.1 乩 m,单兀面积为 0.30.2 乩 m,届时对静电更加敏感。ESD 对元器件的损害后果导致其硬击穿或软击穿。所谓硬击穿是一次性造成芯片介质击穿、烧毁等永久性失效;软击穿则是造成器件的性能劣化或参数指标下降而成为隐患,在使

3、用时,由于器件参数变化很可能使整机运行不正常,或运行一段时间后不能工作。因此软击穿比硬击穿带来的危害更大。如:某公司共进行了 1870018700 只 MOS1MOS1 路的老化试验,发现失效率很高,经分析和研究认为大部分失效是由 ESDIESDI 起。于是该公司为此问题专门写了一份有改正措施的报告,并对全体有人员进行了防静电放电损伤的技术培训。器件采用防 ESCfeESCfe 装,加强了各项防 ESMESM 伤的措施,后来又老练了 1840018400 只同种器件,拒收率降低到原来的 1/31/3。当带静电人体接近接地体或人体接近带静电物体时,会发生静电放电,放电电流流过人体,使人体产生电击

4、静电放电对人体的电击通常不会形成持续性的电流,而是瞬间的脉冲电流,只在人体的极少部位流过。所以,静电电击一般不会引起痉挛抽搐和心肌颤动等生理障碍。但是,当遭到电击时,手和身体的某些部分会由于这突然刺激而不自觉地抖动、摇摆,从而引起二次伤害。比如,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坠落等。此外,人在经常电击的工作备件下工作,由于精神紧张,就会发生操作错误。就人体感知电击的极限电位与人体的静电电容有关。一般情况下,人体静电容约为 100200PF 之间,电击咸知的极限电位约为 15002500V。当人体电压升到3000V 以上时,人体就会感觉到电击产生的疼痛,至 ij5000V 以上时,能看到放电时指尖发生的光。

5、1.3 妨碍生产引起火灾爆炸人体静电放电的电大危害,就是在易燃易爆场所由静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静电火花是带电人体发生火花放电时产生的。当人体静电的电场超过周围介质(一般是空气)的击穿场强时,就会将介质击穿,同时发出火花和声响,这就是火花放电。在各种静电形式中,火花放电的能量最大。人体静电能量可按下式计策:W=1/2CV式中,C 为人体对地电容,V 为人体对地电压。当火花放电的能量 W 超过周围易燃易爆物质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就会引起火灾爆炸。比如,甲烷、丙烷等碳氢化合物形成的可燃性混合气体的最小点火能约为 0.2MJ,氢和乙焕约为 0.019MJ。当人体电容为 100PF 时,对于最小点燃能为

6、0.2MJ 的碳1.2 引起人体电击氢化合物,在人体电位达到 2000V 时,就有着火的危险。对于氢和乙焕,人体电位大于 620V 就是危险区域。有时在绝缘性高的地板上行走,静电电容可能高达 5001000PF。这时,人体带电的允许极限将更小。1986 年吉林市某厂的一个反应釜发生爆炸,经分析就是人体静电放电引爆所致。当时工人们身穿容易起电的化纤衣服,在绝缘的橡胶板地面上快速走动,人体积累了较多静电,当一工人把抱料的双手伸向反应釜的投料口时,在手指与罐口之间发生火花放电,引燃了乙醇蒸气和醋酸蒸气,顿时喷出一团火花,反应釜发生爆炸。由上所述,人体静电的危害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听到的

7、放电声,夜间脱化纤衣服时看到火花,而是由这些放电引起的一系列重大危害,它往往2 2.人体静由的产牛及其规律人体静电的产生方式,主要有接触起电,感应起电和迁移吸附起电。接触起电是一种最普遍的起电形式。它的基本原理是物质间的电子转移,当两种物质相互接触其间距小于 25X10-8厘米时,就会发生电子转移。其中逸出功较低的物质失去电子而呈现正电位,逸出功较高的物质得到电子而呈现负电位。即在两种物质的接触面上形成“偶电层”并产生接触电位差。当该两种物质分离时,其上部分电荷回流,但仍然残留有符号相反的电荷。即产生了静电。人们在生活中,人体与物体,皮肤与衣着,鞋底与地面之间不断地产生接触一一分离过程,就会产

8、生静电。比如,穿尼龙羊毛混纺衣服,并坐在人造革面椅子上的人突然起立时,人体可带上近万伏的高压静电。人体感应起电的基本原理是静电感应。由于人体是导体,所以当人接近已带电的物体(或人)时,人体两侧会感应出正负两种电荷。通过接触接地设备,可将其中与原带电体同号的电荷移向大地,而人体便带有另一种电荷。比如,当已带电的人在末带电的人背后走过时,会使后者背上感应出与前者异号的电荷,而手上感应出同号的电荷。当被感应的人触及接地导体而放掉其上一种电荷(该过程会产生火花或电击,应当避免)后,人身体上便只带电者异号的电荷。迁移起电是人体与其它带电体相接触时,带电体部分电荷移向人体使人体带电,吸附起电即悬浮的带电微

9、粒或离子等附着于人体,使人体带电,比如,在粉体粉碎车间,粉尘飞扬,就会有很多带电粉体颗粒附着在人体上,使人体带电。人体带电的规律人活动的速度越大,则起电速率越大,饱和带电量越大,带电电位越高。这是因为人的活动速度越大,引起接触分离的机会越多的缘故。比如,同是穿塑料底鞋的人在工业橡胶地面上行走,走的快时起电可达 2500V,走的慢时只有 800V。2人体对地电阻越大,则人的饱和带电量越大,带电电位越高。这是因为人体对地电阻越大,静电越不容易向大地泄漏的缘故。人体对地电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和鞋袜的导电性能。比如,地面干燥时,人体对地电阻比潮湿时大,故而在干燥地面上活动的人带电,电位高于潮湿地面

10、上活动的人。3人的服装表面电阻率越大,人的饱和带电量越大。这是由于随着服装表面电阻率增大,静电不易泄漏的缘故。比如,在外界条件相同时,棉布的表面电脑4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人体的饱和带电量越小。这是由于湿度增大时,在服装纤维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水膜,而使其表面电阻率降低于 30%寸,棉布工作服也可产生较高的静电电位,而相对湿度高于 70%寸,大多数衣料都不会积聚静电。3.3.人体静电放电危害的防止措施为防止人体静电放电引起的危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抑制人体静电的产生,增加人体静电的泄漏,以避免发生人体放电现象。3.1抑制人体静电的产生抑制人体静电的产生,使人体活动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静电,

11、是防止人体静电灾害的积极措施。根据人体产生静电的三种形式,首先,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为抑制人体接触起电,就要尽量减少人体活动,尽量减少人体与其它物体的摩擦,碰撞,分离等接触一一分离的动作。对于必不可少的动作,要尽量降低速度。工作场所,不穿塑料底鞋和胶底鞋,也不应穿化纤服装和厚毛衣,以不应在地板上无故的走动,不应在工作场所脱衣服。所穿衣服不要忘记扣钮扣。为防止感应起电,应禁止其它人员从操作人员背后走过,也不应使工作人员接近带电量大的物体。为防止迁移起电,应避免人员接触带静电量大的物体。为防止吸附起电,要保持工作场所的空气洁净,必须时采用空间降尘或吸尘措施,以免空气中的带电粉尘降落在人体上。3.2 增加人体静电的泄漏尽管可以采取很多抑制静电产生的措施,但人总是要活动的,总是要与其它物体相接近或接触的,所以,静电的产生往往还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为此,就要使静电尽快从人体泄漏出去。为使人体静电向大地泄漏,作业人员可佩戴有线静电手环,并使手环可靠接地;又可在工作室内地而进行导电性处理,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