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策略探究_第1页
因材施教的策略探究_第2页
因材施教的策略探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因材施教的策略探究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对象是课本。在课堂教学 中,同一个教师要教几十个不同的学生,几十个不同的学生学习同 一篇课文。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只有做到了如何因材,才能更好 地施教。所以,“因材”既是施教的前提,更是施教的关键。一、教学前的基础性差异教学前的基础性差异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差异和知识差异两个方面。(一)身体差异身体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体 性差别。学生既是教学活动指向的对象,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 生的身体状况是学习主体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参 与相应的学习活动或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活动之前,一 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存在

2、着身体状况方面的个体差异。比如,有 的学生在课前参加过剧烈的运动,有的学生在课前出现身体不适, 有的学生存在着听力缺陷,有的学生存在视力缺陷,以及有的学生 为某些事情而或悲或忧等等。对此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提前到教 室里去开展以下工作:引导那些喜欢追逐打狂的学生开展文明休 息;对身体不适的学生给以适当的温情照顾;对有视听缺陷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位置调整,对有不悦情绪的学生给以适当的心理指导等(二)知识差异学习前的知识性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 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策略知识、缄默知 识等方面。这些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深

3、 度和广度。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 识、策略性知识和缄默性知识等方面。这些知识在个体中所占的比 例是不相同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的是陈述性知 识和程序性知识(双基)的教学,忽略了策略性知识和缄默性知识 在个体学习中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策略性知识方面的个体差异,远远超过 了学生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方面的差异。所谓的“差等生”, 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少掌握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 陈序性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在策略性知识方面存在着重大缺失或在 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运用策略性知识不当。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在课前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个体 差异,

4、教师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在 课中进行恰当的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在课后指导学生做好分类练 习。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策 略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高与低。优、中、差 等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策略性知识包括学习个体使用时间的策略、采取活动形式的策略、开展活动程序的策略等等。在时间的使用方面,有学习的高效时间和低效时间之分。精力充沛、 思维灵活、反映迅速、心情愉悦的时候,就是学习的高效时间。在 这段时间里学习,就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精力疲乏、思 维迟钝、反应缓慢、心情烦躁的时候,就是学习的低效时间。在这 段时间

5、里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不少学生不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高 效时间与低效时间,甚至把自己的高效时间用来谈天说地、追逐嬉 闹,而把自己的低效时间用来冥思苦想、死啃书本。又如,在激情 冲动、有感而发的时候,就是写作的高效时间,反之,在既没有素 材积累、又没有激情冲动的时候,就是写作的低效时间。然而,有 些学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高效写作时间与低效写作时间,甚至错位 使用。因其效果不佳而不愿写作,久而久之,便产生出厌恶写作的 情绪来。又如,学习与休息,休息的最好时间应该是在疲劳之后, 在这时休息,就可以很好地感觉到休息时的轻松惬意,产生一种愉 快和悦的心情。反之,在没有疲劳的时候休息,反而感到有一种空 虚茫然

6、的感觉。如果长期在无疲劳时休息,就会形成一种疲沓拖拉 的坏习惯。学习活动形式的策略是指米取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从个体的 学习活动形式来讲,有听、说、读、写、思、算等基本学习活动。 听什么、怎么听,说什么、怎么说,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 么写,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从群体学习活动来讲,有 议、辩、评等合作学习活动。哪些内容需要同伙伴们一起议、辩、 评,哪些内容不值得与伙伴们进行议、辩、评的合作学习,这就有 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要缩小“后进生”在策略性知识方面的差异,教师可采取以下 策略: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方法介绍;组织专门的班级学法交流会; 在课中组织学生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

7、学生把握好自己的 高效学习时间;教会学生科学地使用自己的低效学习时间;教会学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等等。缄默知识主要是指学生所拥有的与学习新知识相关联的一些 生活经验。缄默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它主要不是来源于对系统 知识的学习,而是来源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境遇一一个体的“经验性 知识”。正因为有了缄默知识的存在,在同一堂课上有时会出现学 生之间甚至学生与老师之间对教材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过去的课堂 教学中,对学生所拥有的丰富的缄默知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为了缩小学生在课前的缄默性知识差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 容的需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亲历一些有意地公益劳动、社会活动 以及社会交往,并要求他

8、们在活动中注意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 验。应当说,学生的身体差异和基础知识差异决定着学生在课堂学 习起点上的差异。二、教学中的动力性差异学习是一种既有目的任务又有艰苦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学习 主体发挥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学习动力是指用来发动和维持学生的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因素。它由需要、兴趣、情 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构成。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 但它可以发起或终止、增强或削弱认知活动,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 认知活动。没有学习内动力的学生就好比是一辆坏了引擎的车,有 人推就动一下,无人推就停下来。对某种事物的需要与否,产生于对该事物价值意义的认识程度 如何,如果对某种事物(活

9、动)的价值意义认识很深刻,就会对它 产生强烈的需要。意志力产生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外部的教育 培养。学习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脑力活动,需要意志力 的参与。只有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了意志行动时,学习才会更有成 效。学习的兴趣产生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与感受。比如,成功 与快乐、失败与痛苦等等。学生如果对某种事物(活动)产生出一 种积极的成功与快乐的感受,那么,他就会对该事物(活动)产生 一种兴趣;反之,如果对该事物(活动)产生一种失败与痛苦的消 极感受,那么,他就会拒绝甚至逃避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 习活动感,一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二是要让学 生对学习活动的形式产生兴

10、趣。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构成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 学活动中,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锤炼学生的学习意志,而不应该过分地让学生依靠各种外来的 奖励所左右。不然,就会助长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时,还要引 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动力,因为动力过强,大脑会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不利于学习;如果动力不足, 又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在当前, 学习动力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来自学生内在 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来自学生对语 文课文的积极的情趣体验后所产生的强烈愿望,来自对美好未来的 憧憬。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

11、途来缩小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动力差 异:通过恰适的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喜闻乐见的学习 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感;通过有效的意志力训练来 培养学生的意志行动;通过生动的社会现象来树立起学生正确的知 识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来挖掘学生 的动力源泉;通过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学习中的操作能力差异学习中的操作性能力差异主要包括认知学习能力、交往学习能 力、学习风格等。(1)认知学习能力差异是指适应认知活动而需要的应有的智 力活动能力。它包括预习能力、听课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 考试能力、检索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等。检索能力和组织学习能

12、 力是当代课堂教学特别关注的内容。组织学习能力与策略性知识是 相对应的,它表现为学生个体如何安排自己在每一节课、每一天、 每一月、每一期的学习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习主 体能否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及其学习进程,它是整个认知学 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当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 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教给方法、训练行动等方 式,逐步地提高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活动的能力。( 2)交往学习能力是指适应教学交往活动需要应有的各种能 力。交往学习能力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旨在保证个人 与他人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能力。学生的交 往学习

13、能力包括生生交往能力和师生交往能力。教学活动是认识活动与交往活动的统一。主体的交往性学习能 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发展的水平。在培养学生交往能 力的时候,要做到既教方法又练行动, 力求避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 实质上的空架子。(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带 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 和。他也是影响学习发展的重要变量。学习风格难于区分好坏。比 如,有的学生喜欢倾向于采用求异思维,有的学生喜欢采用求异思 维,。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 好的学习风格。四、隐性的潜在能力差异 人是有巨大潜能的动物。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存在 着。潜能就是人身上“沉睡着”的力量。它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于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着” 的力量一一挖掘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