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_第1页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_第2页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_第3页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_第4页
罗能钧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在“2015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的演讲。2015年度筑龙网“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于7月11日在京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全方位覆盖建筑领域各参与方,汇集企业决策者、高级管理者,以及代表中国建筑领域新一代中坚力量的设计师、工程师,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有益借鉴。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在论坛上发表题为BIM改变项目管理模式的演讲。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能钧在发言中,罗能钧先生介绍了中国尊项目的BIM技术应用实施情况,结合中国尊项目的BIM策划及推进,就在该项目中BIM技术应用的

2、反思以及改进方向进行全面解读。精彩观点1.在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与管理的互动,不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模式,而是技术不断对项目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提出新的要求,确切的说BIM技术能够改变项目管理模式。 2.作为业主,我们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是为BIM而BIM,也不是为追求什么技术,而是希望这项技术可以为项目的品质提升带来好处。3.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该推进什么、补哪些短板。很多设计院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设计完成后要去施工,设计方案施工结束要很好地去运维。当然设计合同没有关于可施工性的要求,施工不是设计的责任,运维也不是,但设计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好的设计方案,而是把它变成一个好

3、的设计产品。 4.我们在过程中要真正拿模型去用,基于BIM的协调沟通很重要。5.团队很重要,真正要把我们前面的策划、方案、规则、想法变成实践和行动,靠的是要落实到每个工作团队中去,通过完善的团队协作,有效保障模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下为演讲实录: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上届业主项目管理BIM高峰论坛我也有参加,我也始终非常关注业主项目管理这一议题。  我从2008年开始接触BIM。我对于BIM技术改变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解是,在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与管理的互动,不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模式,而是技术不断对项目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提出新

4、的要求,确切的说BIM技术能够改变项目管理模式。  北京朝阳CBD核心区共规划19座建筑,将引领超高层建设群,其中Z15地块项目中国尊大厦为最高建筑。作为全球关注的项目,大家不仅期望中国尊大厦解决超高层建筑建设问题,更希望其承载更多的文化品质。中国尊项目超过500米,业态相对单纯写字楼,顶部有观光区,是一幢集办公、观光、会议及配套商务功能为一体的超高层建筑。在建的”中国尊“大厦建设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来自于施工环境。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样一个超大型的项目,巨大的挑战来自于项目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目前,该项目核心筒已经到地面10层,项目施工图完成5.0版本,全国超高层知名公司都已参

5、与这一项目。对于BIM技术的理解以下将结合中国尊项目的BIM策划及推进,为大家讲一讲项目BIM的应用思考。(1)全生命周期。中国尊项目全周期应用BIM技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在不断体验。整个建筑从诞生到拆除,在每个环节上BIM技术都能发挥什么样的价值?在整个周期中,各参与方应用BIM技术应该做什么工作?从各方面我们都在做一些研讨和推进。由于中国的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差异。以设计环节为例,特别是大型的超高层项目,往往概念设计、初步设计会由国际公司完成,初步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再由国内的设计方完成,二者之间有一个交接的问题。另外从设计的施工图走向施工,还有技术层面交接的问题,这对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应

6、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施工阶段的加工、组织物流、组织现场、临时措施和永久建筑之间关系的协调等工作,都需要有这样一项技术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运维阶段BIM技术怎么用?一个虚拟的建筑完成后,我们可以拿到一个数据库加一个模型,数据库怎么用?模型怎么用?我们目前可以想到,而且条件相对成熟的是一个静态的应用。原来建筑出现什么问题,只可能找图纸,现在我们通过数据库就可以很方便的找相关资料和参数。但如何将虚拟建筑与实际建筑互动起来,运营管理人员如何通过运营管理虚拟建筑来解决实际运营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2)BIM生成过程与责任主体。模型是由设计方开始建立,施

7、工方进行模型施工阶段的建设,模型完成后整个建筑过程形成数据中心或者数据库,数据资产主要影响的是业主。一个建筑的完成包括三大责任主体,责任很清晰,各主体有各自应该完成的任务。对于BIM的价值,2008年已经有权威机构提出了BIM技术的研究结论,对于工期、造价、费用等方面的结论是鼓舞人心的。但实际上作为一线工作的人员,目前在项目应用过程中还未切实感受到这一结论。 (3)BIM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BIM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在BIM技术的推进过程中,在什么条件下BIM技术才能发挥价值?理论条件与实践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最大的压力。在理论条件方面,BIM技术的应用和全周期整个产业链、集成协同的应

8、用,在项目管理里有一个方式对应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迎合游戏。从商业模式上,要打造一个所有项目参与者的高度共识,一定要把项目做到最好。我们要考虑工作团队参与项目是否是以这样的思维作为导向的。 BIM与精益建造管理,建筑业的生产远低于工业,将现场施工过程类比实现工业企业工厂的标准化流程,以实现建筑业的标准化生产。实际上这有没有必要,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还要要根据建筑业本身的特征来决定。在建设项目中,我们有工期的要求和自己的目标,项目是不断变化的,而非重复性的,因此,精益建造和精益生产思想如何融合并改进,是每个人在推广

9、这项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BIM技术在运维阶段中,如何优化运营管理技能、物业管理水平?目前物业管理的收入在行业里很低,如果有技术、管理能力较强的物业管理团队进入,使得有足够的收入保障维护数字资产,这可能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变化,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至于所有参与者分工与协作,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合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协同?我们目前面临的实践环境是怎样的?我们现在的设计和施工是分别管理,而且施工总包,施工单位还无法在设计图上做一个认证,但是大多施工阶段的图纸深化都是由施工单位来完成的,这些所有的政策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条件。还有我们现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比如软件、硬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这时

10、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该推进什么、补哪些短板。很多设计院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设计完成后要去施工,设计方案施工结束要很好地去运维。当然设计合同没有关于可施工性的要求,施工不是设计的责任,运维也不是,但设计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好的设计方案,而是把它变成一个好的设计产品。 中国尊BIM策划及推进作为中国尊项目BIM技术协调管理的推动者,BIM技术能够在项目上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一些价值,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公司的决策者、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推动。我们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是为BIM而BIM,也不是为追求什么技术,而是希望这项技术可以为项目的品质提升带来好处。我们也有一些BIM应用的基本原则,自20

11、11年提出推进项目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些原则目前还在逐步的完善和落实。我们要对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现在整个项目的运用状况,及能够支撑这项技术的团队和资源作出评估以后,提出一个可持续的行动规则,即我们的实施导则,我们也希望全过程推行这项技术。在前期启动的时候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在过程中,不管是设计、施工还是评审我们都做了很多要求和流程,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这项技术的应用并不断进行改进。中国尊BIM应用反思及改进项目中BIM应用的成功要素,不完全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启动时我们几乎整个业主项目管理团队在王总的带领下进行考察。也去考察将要与我们合作的设计总包方的BIM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第二,

12、能成功也是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不断的信息分享机制,这项技术信息分享很重要,这些信息可能不是与BIM直接相关,但知道这些信息才可以不断地完善数字化成果。第三,我们对所有参与方提出相对清晰的技术要求,对他如何完成、提交的成果我们要做约定。第四,我们自己主导的BIM实施导则根据参与者的进度、工程推进不断更新。对分工、原则、信息的详表、技术标准等做出一系列约定。根据业主组织的项目管理BIM技术实施导则,总包和项目一些参与者都提出了他们的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第五,基于BIM的协调沟通很重要。我们在过程中要真正拿模型去用,在重大的协调会议上我们都是拿模型来说事。在各个阶段,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在目前条件不

13、成熟情况下,设计阶段我们重点关注设计师和BIM工程师如何很好互动,保证二维图纸和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在施工阶段,我们更多考虑模型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其可施工性问题能否解决,能否和专业分包之间很好地衔接,模型和实际工程之间的一致性问题等。第六,设计联合体的协同工作。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大模型下,所有主要的设计单位作为一个联合体共同协作,不断完善模型。(模型展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样一层层把模型做出来。说到BIM在设计协调中的作用,我们有有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虽然这些数字不能精准表达BIM技术对项目做出的贡献,但是使用这项技术确实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模型的审核,在过程中效率极高。原来我们综合3次、5次,现在可达几十次,因为我们应用了比较方便的工具。以地下工程为例,经过综合协调,我们的量远远小于同类在建工程地下的量,而且我们地下要比他们多四层,两倍的地下室,我们看看设计变更量,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从BIM设计审核结果也做了统计,单从模型评审结果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阶段这项技术应该怎样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对模型的划分和构件、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非常重要。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我们希望设计模型在施工阶段能够很好地进行应用。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