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字化图形设计艺术创造过程中,如何从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视觉的创新性以及大众化几个方面表现其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从而探究数码图形艺术的本性。关键词:数码图形、审美特性、创新视觉、大众化、体现数码图形艺术审美特性的方法作者简介:金波,1971年出生,男,湖北襄樊人,现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学士学位。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南环路特1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系 邮编:430205 E-MAIL:feilipingmian前言数字图形艺术的诞生与美术、艺术设计、数字技术有着紧密地联系。1951年首台供商业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获得专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术研究,也
2、偶尔涉及音乐和视觉艺术。但时此时电脑对大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的机器,数字计算机绘画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还只是模仿传统媒介,并没有用来进行主流艺术创作、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新的价值观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 数字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艺术家对电脑操作不再陌生,逐渐将其变成创作土具或者媒介。数码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无论从设备上还是操作程序上都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越来越简便的操作界面和便携化的数字设备使数字图形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成为可能。1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
3、新的媒介,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因此,数码图形艺术的更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一、数字图形艺术必须与技术具有完美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就非常关心音乐与物理、音乐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发起组织“93北京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特征及相互影响 ,促进科学界与艺术界的交流。显然 ,探讨艺术与科学,特别是艺术与当代科技飞速发
4、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艺术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早在公元前 6 世纪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2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 ,他们把数学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 ,以及音乐里的数量比例关系 ,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自古希腊开始以来 ,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 ,本身就是大科学家 ,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例如 ,达 .芬奇既是大艺术家 ,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
5、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 .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他认为绘画必须掌握几何学的点、线、面和投影的原则 ,他不但自己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不少著名美术作品 ,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带入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 ,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例子充分表明 ,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 ,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 ,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 ,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 ,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作为处于交叉学科门类的数字图形艺术 ,是否能够巧妙地解决好技术
6、与艺术的关系已经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和生存的关键。二、创新视觉表现的新手段杜桑以来,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以来,真现实和虚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是以电脑为技术支撑的电子时代的新媒介,是艺术摆脱以视觉为中心的束缚过程中的一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不再突出,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将更加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视觉创新在于创新意识,在于一种能承受某种主题的与众不同。创新,能使我们的视觉形象避免平庸,或与别人类似而不能有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高质量的视觉传播形态应该是扎根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的适当创新,或者是激发
7、受众的潜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同时,视觉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在广告传播中,当商品具有独到的特点时,更需要依托好的表现形式,由于商品本身已具有竞争上的优势,若创意表现杰出,便能一举成功。例如耐克公司的一系列的平面广告,用电脑笔触描绘的插画风格人物形象,展现出另类而不一样的意境,充分显示了动感韵味十足的时尚特征,迎合了这一消费层面的青年人崇尚运动、崇尚前卫的心理需求。另外,数字图形艺术的视觉创新也体现在使用媒介和材料上。通过对贯用材料的表现运用上进行思维与观察方法的转换,从而达到对以往熟悉的材料转化到一个陌生新异的视觉理念上来。许多视觉形态开始运
8、用声、光、色、人体等媒介来重新构置自己的创作,以表达目前人类业已存在的焦虑和不安。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1993年完成的电子高速公路:比尔克林顿偷了我的想法一共用了313台电视机,使之排成一面墙壁,充分调用的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和管线,充分展示“当代生活图形的数据库,从政客到街景、流水线、时装展示、明星作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甚至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将电视媒介文化的各种碎片无序地编织在一起,似乎作者叙说的不是媒介泛滥的社会现实,而是面临生存的危机和社会灾难” 。3新媒体的运用所带来的视觉奇观至此已经非常清楚地展露无遗。这虽然不能概括新媒体使用所带来视觉感官上的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媒体艺术审
9、美趣味的特征。三、满足受众的个人化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 ,数字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和主流倾向。我们的看的、使用的、拍摄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数字化的再现。数字化改变了人的视听、思维、行为与认识方式 ,二维与三维的视觉传达 ,视觉对象与视听信息 ,都可以使用数字的逻辑系统的演算来处理与修改 ,数字化虚拟的艺术形象应运而生。因此,设计师必须站在满足受众的个人化心理需求的立场上,才有可能创造和拓展出更多意想不到的艺术视野与视觉特效。1、数字图形艺术大众化对于一个没有接受传统艺术长期训练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做到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形象,因此历史地形成了艺术贵族化高不可攀的倾向。然而 ,数字科技的运用
10、普及 ,使艺术日益走向了单纯化和低端性的纯技术倾向 ,并且这种技术是建立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基础上 ,只要经过一定的重复性操作以及提高熟练程度 ,人人都能制作出“象模象样 ”的艺术作品 ,而更多的艺术家 ,也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在作品中“惨淡经营 ”,渐渐学会了“偷懒 ”,借助数字工具的帮助在艺术创作中走“短、平、快 ”的捷径 ,以适应和追赶大众日新月异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变化的脚步与节奏。因此 ,大众化在以通俗的数字处理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为依托的背景中 ,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事实上 ,数字技术的人性化的设计与操作 ,规模化的复制 ,快速的传播工具与载体
11、 ,都在根本上解放了艺术的“劳动生产力 ”,使艺术不再难以接近或令人敬而远之 ,它构成了新的艺术与现实的互动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重要标志 ,就是大众化。4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所在 ,都始终与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使艺术不再是单个艺术家展示个人才艺的独有专利与领地 ,有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艺术的创作中来。在许多网站中设有在线涂鸦板,大家可以轻松的在线进行创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他们可以自由的而轻松的在网络上涂抹描绘。2、互动双向的沟通互动性 ,是数码图形艺术作品 ,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勾通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
12、式,是艺术同一性的极至体现。这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群策群力 ,以及形成的群星荟萃的创作队伍都与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动数字创作平台密不可分的。互动性的数字平台,使任何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他进入数字网络系统,他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他所感兴趣的艺术创作 ,对作品进行补充、修改和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开放式 ”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作,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理性与情感元素。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 ,艺术家和原创者,只是搭起一个作品的框架和供人表演的舞台,扮演着一个艺术向导的服务性角色 ,目的是让更多的网友都尽情参与并表露各自的才艺与特长 ,从而拓展、膨胀作品的内涵空间。
13、5另一方面 ,在网络艺术创作的互动过程中 ,每个参与者都品尝到了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荣耀与快感 ,在作品中 ,每个人的个人化 ,个性化的元素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对象 ,并且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 ,也能凭借数字技术提供的艺术与技术的“半成品 ”进行“来料加工式 ”的创作 ,这种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平台与氛围 ,最终形成了当今人们所关注的最突显的艺术互动特征 ,即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 ,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 ,它的结果 ,就是艺术走向了无法控制和约束的边缘与混沌。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艺术对象有爱无类 ,艺术作品走向制品并无限复制 ,这一切都是互动式的艺术生产模式密不可分。的确 ,互动性的数字创作
14、平台 ,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与修改权 ,每一个观众都能以个人的方式 ,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作品样式。结语数码图形艺术在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的一般审美共性,从形式美、非物质性与技艺性、历史文化的积淀性、和交互性等方面来看,构筑着视觉艺术的百花园,其独特的美学特性体现出艺术的多样性意义,为人类的视觉审美提供更多的的选择,从而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创作者由此能真正将作者权心甘情愿的交出来 ,从作品中得到切身的精神与情感的满足与陶冶。参考文献:1廖详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3) 2帕夫利克(Pavlik.V.)美
15、,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2-833黄剑峰.从数码艺术看传统艺术与数码技术的融合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0)3:(76)4思雷伊纳-彭达维斯美,数字绘画与创意M:徐洁,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6)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7)Exploring 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Digitization graphics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in the digitized graph design artcreation process, how from artistic and the technical highunification, the visual innovation 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农业植保员考试的思维考察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试验室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作物种子质量保障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师资格认证考试考生问答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复合能力裁判员试题及答案
- 救生员职业资格考试常见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业植保员考试未来展望试题及答案
- 特色复习法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农艺师考试效率提升方法试题及答案
-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2025年知识覆盖试题及答案
- 第一章电力系统仿真软件介绍课件
- 产品QC工程图 (质量保证工程图)Excel表格
- 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 电气平行检验用表
- GB∕T 14527-2021 复合阻尼隔振器和复合阻尼器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 小壁虎借尾巴24-部编版(15张PPT)
- 患者随访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对策
- DB32∕T 2349-2013 杨树一元立木材积表
- 首届上海科技期刊编辑技能大赛试题
- 隧道二衬、仰拱施工方案
- Q∕GDW 12106.4-2021 物联管理平台技术和功能规范 第4部分:边缘物联代理与物联管理平台交互协议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