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意义2013_第1页
地球运动意义2013_第2页
地球运动意义2013_第3页
地球运动意义2013_第4页
地球运动意义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昼夜交替昼夜的形成原因:昼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自转 晨昏线晨昏线(圈圈): 昼半球夜半球昼半球夜半球 分界线。分界线。(由于地球自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晨昏线由西向东自转,故晨昏线由 东东 向向 西西 运动运动)。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小时=1个太阳日个太阳日 如何判断晨线、昏线:如何判断晨线、昏线: 晨昏线的长度:晨昏线的长度: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2、:晨昏线上的时刻晨昏线上的时刻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夹角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夹角l地方时产生经度的时差产生经度的时差l成因: ,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l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二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l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为“ ”,西侧为“ ”l经度差的求法:所求地和已知地的经度在0经线的两侧为“ ”l同侧为“ ”l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 。l中央经线的度数= ,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 l国际日期变更线l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 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 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 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

3、期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 。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见下图)l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l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 ,在南北半球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l5、延长后通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表的交点为直射点l6、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点l7、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l8、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距离)l9、刚好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l10、同一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l11、同一条经线时间相等l1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1.1.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某地的正午太

4、阳高度H=90H=90- -某地纬度与直射纬度的某地纬度与直射纬度的纬度差纬度差2.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1)(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夏至:由夏至: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冬至:由南回归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冬至: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个方线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向递减。(2)(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高度角越大;北回归线及其以

5、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角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日太阳太阳高度角最大,高度角最大,夏至日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3.210023026N23026S6.229.2312.223.21( (一)昼夜长短变化与一)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关系图解图解昼夜昼夜昼最长昼最长昼夜昼夜昼最短昼最短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渐长昼渐长 昼渐短昼渐短 昼

6、渐短昼渐短 昼渐长昼渐长北半球北半球重点要点探究ABCD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弧昼弧ABC变短变短夜弧夜弧CDA变长变长同一纬度的昼同一纬度的昼长随直射点的长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移动而变化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夜最短。最短。直射赤道时(春秋分),昼夜等长。直射赤道时(春秋分),昼夜等长。直射直射南回归线时相反。南回归线时相反。根据根据昼弧昼弧和和夜弧夜弧的比例来的比例来判断昼长和夜长判断昼长和夜长夏至夏至日日冬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分、二至昼长随纬度变化曲线二分、二至昼长随纬度变化曲线:6634 N66

7、34 S90S90N0昼长(小时)昼长(小时)01224夏至日夏至日冬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春秋分夏至日,南极圈内极夜,北极圈内极昼;从南极圈到夏至日,南极圈内极夜,北极圈内极昼;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渐长北极圈,昼渐长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1212小时)小时)冬至日,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夜;从南极圈到冬至日,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夜;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渐短北极圈昼渐短1、确定昼夜长短确定昼夜长短(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

8、短;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与经线平)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与经线平面交角最大(面交角最大(2326),昼夜差别最大(此时为二至日),昼夜差别最大(此时为二至日)。(3)根据同一纬线圈中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确定昼夜)根据同一纬线圈中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确定昼夜长短:昼长长短: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昼弧所跨经度数/15 夜长夜长=夜弧所跨经度夜弧所跨经度15(4)已知日出时间为)已知日出时间为A时,昼长时,昼长=2(12-A),夜长,夜长=2A;已知日落时间为已知日落时间为B

9、时,昼长时,昼长=2(B-12),夜长,夜长=2(24-B);昼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24-昼长。昼长。(5)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相同。)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相同。(6)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的两纬线,其昼长之和为)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的两纬线,其昼长之和为24小小时,夜长之和为时,夜长之和为24小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小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南半球某纬线的南半球某纬线的夜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夜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二)、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扩展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扩展子夜和正午时,该地与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因而其子夜太阳

10、高度可以借鉴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注意纬度间隔的计算)。即处于极昼区的点,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根据此原理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发生发生极昼极昼的极点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度; 若若某一纬线圈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上正好出现极昼极昼,则,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倍;处于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直射点纬度的之

11、和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倍;就就南北南北方向而言方向而言,在在太阳直射的经线太阳直射的经线上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果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赤道,则,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如果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三)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三)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1

12、)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近( (纬度差越纬度差越小小) ),正,正 午太阳高度越午太阳高度越大大。 夏至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 D折线所示)折线所示)冬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 C折线所示)折线所示) 春秋分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

13、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 E折线所示)折线所示)(2)(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90,全年有,全年有两两次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A A)回归线上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90,全年有,全年有一次一次太阳太阳直射现象,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即一年中有一个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B B)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回归

14、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小于9090,全年全年没有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C C)a a、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每年夏至日夏至日( (6 6月月2222日日前后前后)H)H达最达最大值,大值,冬至日冬至日( (1212月月2222日日前后前后)H)H达最小值(图达最小值(图A A)b 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每年:每年冬至日冬至日H H达最大值,达最大值,夏至日夏至日H H达最小值(图达最小值(图B B)(3)太阳高度

15、的日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没有变化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纬度( (图图A)A)。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天之内有一个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 (图图B)B)。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90;以直射点;以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降低

16、,呈,呈同心圆同心圆分布分布( (即等太阳高度线即等太阳高度线) );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0。(图。(图C C)C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技巧: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技巧:1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即太阳直射的经线,经线,地方时是地方时是1212点点;通过该点的纬线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为9090度度。2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

17、,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赤道直射赤道,则,则赤道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如果太阳直射点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不在赤道,则,则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大于太阳太阳高度的差值高度的差值。3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 0等太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

18、以,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 0等太阳高度线,那等太阳高度线,那它就不是晨昏线。它就不是晨昏线。如果图中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如果图中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数值,一般来讲,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一般来讲,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度为0 0,即晨昏线。,即晨昏线。4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180度,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点,最南点为南极点极点,最南点为南极

19、点;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南半球时,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一般可以与以下问题结合进行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一般可以与以下问题结合进行考查: 1.1. 确定时间确定时间: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12时。时。2.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定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定位,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地理特,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征。 3.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

20、日影:正午太阳高度越高,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4.4.确定房屋朝向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于北方,房屋朝北。 5.5. 计算楼距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短;纬: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短;纬度越高,楼距越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度越高,楼距越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阳高度及影长6.6.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计算热水器安

21、装角度7.7.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 3月月2121日到日到6 6月月30 30 日的日的日出时间。读图回答。日出时间。读图回答。8 8月月2323日,地昼长约为日,地昼长约为A.24A.24小时小时 B.22B.22小时小时 C.20C.20小时小时 D.18D.18小时小时 C三、典型例题三、典型例题(一)昼夜长短的计算(一)昼夜长短的计算6 6月月2222日日 30日 7月30日 8月30日 9月23日(时) 6 5 4 3 2 1 06月月22日日4月月23日地日出时间日地日出时

22、间8 8月月2323日,日,地昼长约为地昼长约为A.24A.24小时小时 B.22B.22小时小时 C.20C.20小时小时 D.18D.18小时小时 右图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右图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读图回答(1 1)()(2 2)题)题。(1 1)该地纬度可能为()该地纬度可能为( )A.90A.90N N232326N26N之间之间B.90B.90S S232326S26S之间之间C.22C.22N N或或2222S SD.40D.4030N30N或或404030S30S(2 2)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该地气温及降水特征是( )A.A.终年高温

23、多雨终年高温多雨B.B.夏热少雨,冬温多雨夏热少雨,冬温多雨C.C.冬温少雨,夏热多雨冬温少雨,夏热多雨D.D.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 CC C(二)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来定位(二)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来定位(1 1)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A.12:00 B.12:40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C.11:20 D.11:00(2 2)3 3月月21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A.A.英国伦敦英国伦敦 B.

24、B.匈牙利布达佩斯匈牙利布达佩斯( (约约1919E)E) C.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约约2929E) E) D. D.夏威夷檀香山夏威夷檀香山( (约约158158W) W) (3 3)右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右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 变化图,图中反映变化图,图中反映3 3月月21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A A B B C C D D(4 4)该学校大约位于)该学校大约位于 A21.5A21.5N B21.5N B21.5S C45S C45N D45N D45S S(三)立竿测影的问题(三)立竿测影的问题 某学校某学校(110(110E)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右上图,垂直竖立一根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右上图,垂直竖立一根2 2米长的竿米长的竿0P0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OP,通过,通过tantan0P0P0P0P,算出正午太阳高,算出正午太阳高度度。据此回答(。据此回答(1 1)- -(4 4)题。)题。B BB BD DA A位于北纬3634的某疗养院,计算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2)若黄赤交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