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_第1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_第2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_第3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_第4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沙坪坝区天星桥中学整体改扩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序言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由 于其量大面广,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危害很大,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障碍。按 行业和市、区相关规定,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及以往经验,特制定专项方案,希各施工 人员遵照执行。一、工程概况建设单位:重庆富源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重庆市永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质量监督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质量目标:合格工程本工程主要包括教学楼、学术报告厅、地下食堂及地下设备间,风雨操场、

2、现状教 学楼及卫生间、体育器材室、看台及主席台、消防控制室、其他(出地面交通空间、架 空空间及管道井、架空连廊及消防通道、其他)地下车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物耐火等级为地上二级, 地下一级,设计标高0.00相对于黄海高程281.3m ,室内外高差为400mm ;屋面防水 等级为II级,防水合理使用年限为10年,防水卷材采用1.2厚合聚氨酯防水涂料+3厚 SBS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消防道路最小为4m宽,最大转弯半径为9.0m ,消防道 路沿建筑物环通并于综合教学楼廊道及风雨操场廊道车库顶部和底部穿过。教学楼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3、构,层高为3.9m、3.6m ,地下局部一层、二层, 地上六层,地下室防水等级为n级,地下室外围护抗渗等级为S6 ,外墙防水采用1.5厚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底板防水卷材为1.5厚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保护层为50厚 C20细石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为8628.93m2 f建筑物总高度为22m。设有两条变形 筐,教学楼长为62.25m ,宽为32m ,连廊为一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26m ,宽为 7.8m。教学楼屋面设计为上人屋面,连廊屋面设计为不上人屋面。地下食堂,建筑面积月2821.25m2 z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学术报告厅为 998.82 m2 ;地下设备间面积为774.14 m

4、2 ;风雨操场面积为996.06 m2 ;现状教学楼 面积为2795.4 m2;体育器材室面积为513.27 m2 ;看台及主席台面积为359.43 m2 ; 消防控制室面积为30.42 m2 ;其他面积为1080.9 m2 ;地下车库面积为3984.14 m2o 二、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2、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技术规程DBJ/T50-074-20083、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要点(2009年)4、重庆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渝建2012301号5、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1 8号)6、施工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三、地基与基础工程(一)、机械旋挖钻

5、孔灌注桩孔底虚土多1 .现象成孔后孔底虚土过多,超过规范所要求的不大于5cm的规定。2 .原因分析(1)松散填土或含有大量炉灰、砖头、垃圾等杂物的土层,以及流塑淤泥、松散砂、砂 卵石、卵石夹层等土中,成孔后或成孔过程中土体容易塌落。(2)钻杆加工不直或在使用过程中变形,钻杆连接法兰不平,使钻杆拼接后弯曲。因此 钻杆在钻进过程中产生晃动,造成孔径增大或局部扩大。提钻时,土从叶片和孔壁之间 的空隙掉落到孔底。钻头及叶片的螺距或倾角太大,如在砂类土中钻孔,提钻时部分土 易滑洛孔底。(3)孔口的土没有及时清理干净,甚至在孔口周围堆积有大量钻出的土 ,钻杆提出孔口 后,孔口积土回落。成孔后,孔口盖板没有

6、益好,或在盖板上有人和车辆行走,孔口土被扰动而掉入孔 中。(5)放混凝土漏斗或钢筋笼时,孔口土或孔壁土被碰撞掉入孔内。(6)成孔后没有及时浇筑混凝土 ,孔壁长时间暴露,被雨水冲刷及浸泡。施工工艺选择不当;钻杆、钻头磨损太大;孔底虚土没有清理干净。成孔后,不及时浇筑混凝土,孔壁长时间暴露,水分蒸发,孔壁土塌落。(9)出现上层滞水造成塌孔。(10)地质资料和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不够详细,对季节施工考虑不周。3 .预防措施(1)仔细探明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开可能引起大量塌孔的地点施工,如不能避开, 则应选择其他施工方法。(2)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钻杆、钻头应经常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钻杆、钻头应

7、及时更换。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选用不同型式的钻头。钻孔钻出的土应及时清理,提钻杆前,先把孔口的积土清理干净,防止孔口土回落到 孔底。成孔后,尽可能防止人或车辆在孔口盖板上行走,以免扰动孔口土。混凝土漏斗及钢 筋笼应竖直地放人孔中,要小心轻放,防止把孔壁上碰塌掉到孔底。当天成孔后必须当 天灌完混凝土。对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应选用不同的施工工艺。一般来说提钻杆的施工工艺有以下 三种:1)一次钻至设计标高后,在原位旋转片刻再停止旋转,静拔钻杆。2)一次钻到设计标高以上1m左右,提钻甩土,然后再钻至设计标高后停止旋转,静 拔钻杆。3)钻至设计标高后,边旋转边提钻杆。成孔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干作业成

8、孔,地质和水文地质应详细描述,如遇有上层滞水或在雨季施工时,应预先 找出解决塌孔的措施,以保证虚土厚度满足设计要求。钢筋笼的制作应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以免变形过大,吊放时碰刮孔壁造成虚土超标, 同时应在放笼后浇筑混凝土前,再测虚土厚度,如超标应及时处理。4 .治理方法在同一孔内用本条预防措施中第一种方法做二次或多次投钻。(2)用勺钻清理孔底虚土。(3)孔底虚土是砂或砂卵石时,可先采用孔底灌浆拌合,然后再灌混凝土。(4)采用孔底压力灌浆法、压力灌混凝土法及孔底夯实法解决。四、建筑、结构主体工程(一)模板工程1、模板轴线位移1) .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9、。2)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 积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3) .防治措施Q)严格按1/10 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 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

10、及 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 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 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 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 内。2、模板标高偏

11、差4) .现象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5) .原因分析(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6) .防治措施(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 当建筑高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

12、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 复核。(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 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 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3、结构变形7) .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8) .原因分析(1)支撑及围橡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2)组合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承部分地基下 沉。(5)门窗洞口内模

13、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 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而 变形。9) .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 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 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

14、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 沉陷。(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围橡及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 要求设置。(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 尺寸略小。(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 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空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 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 3/1000。(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

15、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 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4、接缝不严10) .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 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11)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编造成裂转。(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6)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7)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12) 防治措施(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 1/50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 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

16、,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 装。(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空。(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 售(4)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5)钢模板间嵌转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6)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空(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 正好。5、脱模剂使用不当1) .现象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 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2) .原因分析(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

17、过厚。(3)使用了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及混凝土 ,又影响了混凝土表面装饰质量。3) .防治措施(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 面装饰。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和各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 剂等。(3)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度为宜,以防漏刷, 也不宜涂刷过厚。(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 ,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6、模板未清理干净1) .现象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 垃圾夹杂物。2)

18、 .原因分析(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3) .防治措施(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2100mm x 100mm,模内垃圾 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二)钢筋加工工程1、钢筋剪断尺寸不准4) .现象剪断尺寸不准或被剪钢筋端头不平。5) .原因分析(1)定尺卡板活动。(2)刀片间隙过大。6) .预防措施(1)确定应剪断的尺寸后拧紧定尺卡板的紧固螺栓。(2)调

19、整固定刀片与冲切刀片间的水平间隙,对冲切刀片作往复水平动作的剪断机,间 隙以0 . 5lmm为合适。7) .治理方法根据钢筋所在部位和剪断误差情况,确定是否可用或返工。2、钢筋调直切断时被顶弯1) .现象使用钢筋调直机切断钢筋,在切断过程中钢筋被顶弯。2) .原因分析弹簧预压力过大,钢筋顶不动定尺板。3) .预防措施调整弹簧预压力,并事先试验合适。4) .治理方法切下被顶弯的钢筋,用手锤敲打平直后使用。3、钢筋连切1) .现象使用钢筋调直机切断钢筋,在切断过程中钢筋被连切。2) .原因分析弹簧预压力不足;传送压轴压力过大;钢筋下落料槽的阻力过大。3) .预防措施针对以上几种原因作相应调整,并事

20、先试验合适。4) .治理方法发现连切应立即断电,停止调直机工作,检查原因并及时解决。4、箍筋不方正1) .现象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2) .原因分析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 筋时没有逐根对齐。3) .预防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参见16.2 . 7 成型尺寸不准部分内容);当一次弯 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4) .治理方法当箍筋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时,对于I级钢筋,可以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行弯曲调整(只可返工一次);对于其他品种钢筋,不得直开后再弯曲。5、成型尺寸不准1) .现象已成型的钢筋长度

21、和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要求。2) .原因分析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 有采取保证措施。3) .预防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根据本单位设备情况和传统操作经验,预先确定各种形状 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配料时事先考虑周到;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 际成型条件(弯曲类型和相应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弯曲处的弯曲直径、扳距等),制定 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扳子的位置规定备用。一般情况可采用以下画线方法: 画弯曲钢筋分段尺寸时,将不同角度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在弯曲操作方向相反一侧长 度内扣除,画上分段尺寸线;形状对称的钢筋,画线要从钢筋的中心点开始,向两 边分

22、画。扳距大小应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为了保证弯曲角度符合图 纸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 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对于形状比较复杂的钢筋,如要进行大批成型,最 好先放出实样,并根据具体条件预先选择合适的操作参数(画线过程、扳距取值等)以 作为示范。4) .治理方法当所成型钢筋某部分误差超过质量标准的允许值时,应根据钢筋受力和构造特征分 别处理。如果存在超偏差部分对结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应尽量用在工程上(例如弯 起钢筋弯起点位置略有偏差或弯曲角度稍有不准,可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否可用); 对结构性能有重大影响,或钢筋无法安装的(例如钢筋长度

23、或高度超出模板尺寸),则 必须返工;返工时如需重新将弯折处直开,仅限于I级钢筋返工一次,并应在弯折处 仔细检查表面状况(如是否变形过大或出现裂纹等)。6、己成型好的钢筋变形1 .现象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2 .原因分析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 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3 .预防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应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去现场 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4 .治理方法将变形的钢筋抬放成型案上矫正;如变形过大,应检查弯折处是否有碰伤或局部出 现裂纹,并根据

24、具体情况处理。7、箍筋弯钩形式不对1 .现象箍筋末端未按规范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2 .原因分析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应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 式取样混乱。3 .预防措施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 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 标注和说明。因为并不是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构件中箍筋都取斜弯钩,而只有某结 构部位才用斜弯钩;至于哪些结构所用构件属于受扭,配料人员也不掌握。如果图 纸上表述不清或有疑问,应了解确切后再配料。4 .治理方法对于已加工成型

25、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 求),应做以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 (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应作为废品)。(三)钢筋安装工程1、骨架外形尺寸不准1) .现象在模板外绑扎的钢筋骨架,入模时放不进去,或划刮模板。2) .原因分析钢筋骨架外形不准,这与各号钢筋加工外形是否准确有关,如成型工序能确保各部 尺寸合格,就应从安装质量上找原因。影响安装质量有两点:多根钢筋端部未对 齐;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3) .预防措施绑扎时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4) .治理方法将导致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的个别

26、钢筋松绑,重新整理安装绑扎。切忌用锤子敲击, 以免骨架其他部位变形或松扣。2、绑扎网片斜扭1) .现象绑好的钢筋网片在搬移、运输或安装过程中发生歪斜、扭曲。搬运过程中用力过猛;堆放地面不平;有绑扣的钢筋交叉点太少;绑一面顷扣时方向 变换太少。3) .预防措施堆放地面要平整;搬运过程要轻抬轻放;增加有绑扣的钢筋交点;一般情况下,靠 近网片外围两行的钢筋交点都应绑扎牢,而中间部分至少隔一交点绑一扣(易松动的 网片,如搬运频繁的情况,应增加绑扣点);在靠近外围两行的钢筋交点最好按十字 花扣绑扎;在按一面顺扣绑扎的区段内,绑扣的方向应根据具体情况交错地变换; 对于面积较大的网片,可适当地用一些直钢筋作

27、斜向拉结加固。4) .治理方法将斜扭网片正直过来,并加强绑扎,紧固结扣,增加绑点或加斜拉筋。3、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1) .现象(1)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筐。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不准。2) .原因分析(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2)当采用翻转模板生产预制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浇筑阳台 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是现浇的,不用翻转模板,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 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3) .预防措施(1)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

28、够(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 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采用翻转模板时,也可用钢筋承托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 为托件),再在翻转后抽除承托钢筋(如不是采用翻转模板,则在混凝土浇捣后抽除)。4) .治理方法4、骨架吊装变形1 .现象钢筋骨架用吊车吊装入模时发生扭曲、弯折、歪斜等变形。2 .原因分析骨架本身刚度不够;起吊后悠荡或碰撞;骨架钢筋交叉点绑扎欠牢。3 .预防措施起吊操作力求平稳;钢筋骨架起吊挂钩点要预先根据骨架外形确定好:刚度较差的 骨架可绑木杆加固,或利用扁担起吊(即通过吊架或横杆起吊,使起吊力垂直作 用于骨架);骨架各钢筋交点都要绑扎牢

29、固,必要时用电焊适当焊上几点。4 .治理方法变形骨架应在模板内或附近修整平复,严重的应拆散、矫直后重新组装。5、柱子外伸钢筋错位1) .现象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甩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上。2) .原因分析(1)钢筋安装后虽已检查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2)浇筑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3) .预防措施(1)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然后用样板、铁卡或木方卡 好司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移位,则应矫正后再浇筑混凝土。(2)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筑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核改正。4) .

30、治理方法在靠紧搭接不可能时,仍应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并采取垫筋焊接联系;对错 位严重的外伸钢筋(甚至超出上柱模板范围),应采取专门措施处理,例如加大柱截 面、设置附加箍筋以联系上、下柱钢筋。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有关技术部门确 定。6、框架梁插筋错位1) .现象预制框架梁两端外伸插筋是准备与柱身侧向外伸插筋顶头焊接(一般采用坡口焊),由 于梁插筋错位,与柱插筋对不上,无法进行焊接。2) .原因分析插筋固定措施不可靠,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被碰撞,向上下或左右歪斜,偏离固定位 置。3) .预防措施外伸插筋通过样模用特制箍筋套上,再利用端部模板进行固定。端部模板一般做成 上下两片,在钢筋位置上各留卡

31、口,卡口深度约等于外伸插筋半径,每根钢筋都由 上下卡口卡住,再加以固定。此外,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查,如固定处松脱应 及时补救。4) .治理方法梁与柱插筋如不能对顶施加坡口焊,只好采取垫筋焊接联系,但这样做会使框架节 点钢筋承受偏心力,对结构工作很不利。因此,垫筋焊接方案的选择必须通过设计 部门核实同意。7、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1) .现象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 规定搭接长度h的1 . 3倍区段1内,所存有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 接区段内)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 规范规定的数值。2)

32、 .原因分析(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2)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3)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3) .预防措施(1)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 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小同的,要加文字说明。(2)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如屋架下弦、拱拉杆等)中的受力钢筋接头均应焊 接,不得采用绑扎。(3)弄清楚规范中规定的同一连接区段”含义。(4)如果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 理;如果在钢筋安装过程

33、中安装人员与配料人员对受拉或受压区理解不同(表现在取 料时,某分号有多有少),则应讨论解决或征询设计人员意见。4) .治理方法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应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 虑设置方案;如果已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 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长,则可采 用加焊帮条(个别情况下,经过研究,也可以来用绑扎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 接改为电弧焊搭接。8、露筋1) .现象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露出。2) .原因分析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 当,造

34、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 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3) .预防措施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 侧;同时,为使保护层 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图 16-4所示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看,垫块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 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板挤牢,以免解决露筋缺陷的同时,使得保 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 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4) .治理方法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 开或

35、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 土接合可靠,原混凝上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 渣,并在表向保持湿润阶情况下补修。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 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 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9、箍筋间距不一致1) .现象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 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例如,图16-6上图 是图纸上表示的箍筋间距,

36、下图示按实际绑孔时钢筋骨架从左向右画线,最末一个 间距只有50mm ;钢筋材料表中写明箍筋数为30个,而实际上却需31个。3) .预防措施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例 如,对图16-6的钢筋骨架,如预先计算,则箍筋实际画线间距应为60002x(25 十50)十(301)=202mm。有时,也可以按图纸要求的间距,从梁的中心点向两 端画线。例如,对图16-6的梁,如果不经预先计算,而从梁的中心点向两端画线, 则如图167分布,两头箍筋间距为225mm ,固然超过规范规定的允许误差值, 但是,如果梁长为5980mm ,则两头间距是215mm ,也就可以了

37、。事实上,这类 预防措施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制定的。例如,对于图16-7的情况,亦可将 225mm放到梁中心部位附近,即从梁中心向两侧100mm处画一箍、筋位置,接 看按225mm、再画一箍筋位置,其余的距都为200mm。这是因为梁跨中所受剪力 比支座附近小得多,箍筋间距稍稍超过规范规定的允许误差值并不影响梁的受力条 件。4) .治理方法如箍筋已绑扎成钢筋骨架,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个或两个箍筋。10.绑扎搭接接头松脱1) .现象在钢筋骨架搬运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发现绑扎搭接接头松脱。2) .原因分析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3) .预防措施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紧。扎结

38、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三处(图16-8);搬 运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避免搬运有搭接接头的钢筋骨架。4) .治理方法将松脱的接头再用铁丝绑紧。如条件允许,可用电弧焊焊上几点。11、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1) .现象柱箍筋接头(即弯钩交搭处)位置方向相同,重复交搭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图16-9a)o2) .原因分析绑扎柱钢筋骨架时疏忽所致。3) .预防措施安装操作时随时互相提醒,应按图16-9(8将接头位置错开绑4) .治理方法相应解开几个箍筋,转过方向,重新绑扎,力求上下接头互相错开。12、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1) .现象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抵触

39、。2) .原因分析梁箍筋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从受力角度看,这是合理的,而且从构造角度看也合理 (在受压区,纵向钢筋根数少,则与箍筋弯钩相处,不显得拥挤)。但是,在特殊情况 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当前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形式设置的梁甚为常见),受压 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 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截面上部,即受力钢筋那一面),这样做法不合理,但为 了加强钢筋骨架的牢固程度(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习惯上也只好这样对待。此 外,实践中还会出现另一种矛盾:当前,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结构形式的工程几 乎全部需要抗震设防,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钩,且平

40、直部分长度又较其他种 类的弯钩长,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第二层纵向钢筋必然相抵触。3) .预防措施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纵向 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便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 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对于有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 弯钩放在梁下部。4) .治理方法改箍筋弯钩放梁上部为放梁下部,但应切实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13、梁箍筋被压弯1) .现象梁的钢筋骨架绑成后,未经搬运,箍筋即被骨架本身重量压弯。2) .原因分析梁的高度较大,但图纸上未设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3) .预防

41、措施当梁的截面高度超过700mm时,在梁的两侧面沿高度每隔300400mm应设置一 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用拉筋联系。拉筋直径一般与 箍筋相同,每隔35个箍筋放置一个拉筋,见图16-10。拉筋一端弯成半圆钩,另 一端做成略小于直角的直钩。绑扎时先把半圆弯钩挂上,再将另一端直钩钩住扎 牢。4) .治理方法 将箍筋被压弯的钢筋骨架临时支上,补充纵向构造钢筋和拉筋。14、双层网片移位1) .现象配有双层钢筋(这里所谓双层”是指在构件载面上部和下部都配有钢筋,并不是通常 所说单筋构件”在受拉区的两层配筋)网片的平板,一般常见上部网片向构件截面 中部移位(向下沉落),但只有构件

42、被碰损露筋时才能发现。2) .原因分析网片固定方法不当;振捣碰撞;绑扎不牢;被施工人员踩踏。3) .预防措施利用一些套箍或各种“马凳”之类支架将上、下网片予以相互联系,成为整体;在 板面架设跳板,供施工人员行走(跳板可支于底模或其他物件上,不能直接铺在钢筋 网片上)。4) .治理方法当发现双层网片(实际上是指上层网片)移位情况时,构件已制成,故应通过计算确定 构件是否报废或降级使用(即降低使用荷载)。15、钢筋遗漏1) .现象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时,发现某号钢筋遗漏。2) .原因分析施工管理不当,没有深入熟悉图纸内容和研究各号钢筋安装顺序。3) .预防措施绑扎钢筋骨架之前要基本上记住图纸

43、内容,并按钢筋材料表核对配料单和料牌,检 查钢筋规格是否齐全难确,形状、数量是否与图纸相符;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仔 细研究各号钢筋绑扎安装顺序和步骤;整个钢筋骨架绑完后,应清理现场,检查有没有某号钢筋遗留。4) .治理方法漏掉的钢筋要全部补上。对于构造简单的骨架,将所遗漏钢筋放进骨架,即可继续 绑扎;对于构造比较复杂的骨架,则要拆除其内的部分钢筋才能补上。对于已浇筑 混凝土的结构物或构件,如果发现某号钢筋遗漏,则要通过结构性能分析来确定处 理方案。16、绑扎接点松扣1) .现象搬移钢筋骨架时,绑扎接点松扣;浇筑混凝土时绑扣松脱。2) .原因分析用于绑扎的铁丝太硬或粗细不适当;绑扣形式不正确。3

44、) .预防措施一般采用20-22号铁丝作为绑线。绑扎直径12mm以下钢筋宜用22号铁丝;绑 扎直径12 16mm钢筋宜用20号铁丝;绑扎梁、柱等直径较大的钢筋可用双根22 号铁丝,也可利用废钢丝绳烧软后破开钢丝充当绑线。绑扎时要尽量选用不易松脱 的绑扣形式,例如绑平板钢筋网时,除了用一面顺扣外,还应加一些十字花扣;钢 筋转角处要采用兜扣并加缠;对竖立的钢筋网,除了十字花扣外,也要适当加缠。4) .治理方法将接点松扣处重新绑牢。17、柱钢筋弯钩方向不对1) .现象柱钢筋骨架绑成后,安装时发现弯钩超出模板范围。绑扎疏忽,将弯钩方向朝外。3) .预防措施绑扎时使柱的纵向钢筋弯钩朝向柱心。4) .治理

45、方法将弯钩方向不对的钢筋拆掉,调淮方向再绑。切忌不拆掉钢筋而硬将其拧转,这样 不但会拧松绑扣,还可能导致整个骨架变形。18、踵板露钩L).现象浇筑混凝土后发现薄板表面有钢筋弯钩露出。2) .原因分析因板薄,钢筋弯钩立起高度超过板厚,但一般规定(或图上画的)绑扎钢筋都是弯钩朝 上,按习惯绑扎后造成露钩。3) .预防措施检查弯钩立起高度是否超过板厚,如超过,则将弯钩放斜,甚至放倒。4) .治理方法绑扎完立即发现钢筋弯钩会露出板面时,应松掉钢筋,并把弯钩转个方向:如果已 浇筑混凝土,则抠去弯钩处的混凝土,用扳子或钳子将弯钩扭至板的厚度之内,再 填补混凝土抹压平整。19、骨架歪斜1) .现象钢筋骨架绑

46、完后或堆放一段时间后产生歪斜现象。2) .原因分析(1)绑扎不牢,或绑扣形式选择不当;接点间隔绑扣时,绑扎点太稀。(2)梁中纵向构造钢筋或拉筋太少;柱中纵向构造钢筋少,未按规范规定设置复合箍筋(3)堆放骨架的地面不平;骨架受压或受意外力碰撞。3) .预防措施(1)按设计规范规定,柱(一般指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即截面的长边长度)大了或等 于600mm时,在侧面应设置直径为10 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地设置复 合箍筋或拉筋;当柱子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但当柱子截面的 短边长度不大于400mm且纵向钢筋不多于4根时。可不设置复合箍筋),以使大部 分纵向钢筋能被箍筋套住,

47、位于箍筋转角处。有时图纸上并未按以上规定设置纵向 构造钢筋或复合箍筋,则在施工时要加上,以改善钢筋骨架的牢靠程度,防止歪 斜。(2)加强钢筋骨架的保护和管理工作。4) .治理方法根据钢筋骨架否斜状况和程度进行修复或加固。20、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1) .现象构件施工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例如图16-14的平板,按施工图要求应 如图中(a)所示,而操作时却按图中(b)放钢筋网(其中对于简支板,1号钢筋为主筋, 2号为副筋)。2) .原因分析操作人员疏忽,使用时对主、副筋在上或在下,不加区别就放进模板。3) .预防措施布置这类构件施工任务时,要向有关人员和直接操作者做专门交底。4) .治

48、理方法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如构件已浇筑混凝土,成型后才发现,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复核其承载能力,再确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或减轻外加荷载。21、钢筋网上、下钢筋混淆1) .现象在肋形楼盖系统中,楼板的钢筋网所含两向钢筋以哪个方向的钢筋在上、哪个方向的筋在下,图纸未表示,以致出现含糊混淆、莫衷一是的情况。2) .原因分析在高层建筑中,楼面和基础底板多以纵横交叉的肋梁形式出现,肋梁的布置随楼面 各功能区的布置而改变,因此,各交叉梁构成的矩形板大小不一,沿整个楼面的某 方向或为“短边、或为长边是不确定的。对于四边支承板,配筋方案是依据 板的边长关系确定的(即所谓单向板或双向板),按受力特征(考虑使截面有

49、 效高度较大),则由于板的长边与短边长度接近时(主要指双向板),受力状况就两个 方向而言,基本上是对称的,板面钢筋网哪个方向钢筋应放在上面或放在下面、本 来就没有规矩,兼之楼面很大,每个方向总是布置看许多边长不同的板,它们 的配筋又是统一的(整个楼面一般只配置两片网,截面下部和上部各一片),沿某方向 的几块板,无法为考虑板的受力特征进行配筋布置,所以设计人员一般不作说明, 让施工人员自行处理,导致施工图上不明确而引起施工管理的人员无所适从。3) .预防措施当前,施工作业管理日臻完善,施工规划、现场技术、质量检查、工程监理、班组 交底等各个环节都要牵涉到这个问题,因此,防止施工过程出现意见分歧,

50、必须取 得确定性做法的依据。但是,现有的许多工程施工图中对楼面配筋表含糊,一般仅 在平面图上画出两向钢筋,而缺少立面截面图,分不清哪个方向钢筋应在上或在 下,既然问题出自设计单位,故应要求设计部门出具一份明确的说明,以使施工管 理人员认识一致。为避免有关部门为此事取得澄清意见而延误施工,应在图纸会审 时或钢筋施工前提前向设计部门提出。对类似肋形楼盖结构的工程(例如对筏式基 础,虽然与肋形楼盖受不同方向的力,但性质类似),应作类似预防措施的做法。4) .治理方法钢筋网上、下钢筋难以区分位置,施工人员应加考虑并事先联系,为避免随意施 工,可向设计人员索取书面说明,以供有关部门作为依据。22、梁上部

51、钢筋下落1) .现象图16-17左图的梁中钢筋骨架绑扎完后或安装入模,经浇筑混凝土振动 时,上部二 层钢筋下落变位。2) .原因分析一般情况下,1号钢筋是用铁丝吊挂在模板的横木方上或上面的钢筋上,有时在搬移 过程或浇筑混凝土时会碰松或碰断铁丝,造成钢筋下落或下垂。3) .预防措施采取固定1号钢筋的办法:弯制一些类似开式箍筋的钢筋(图16-17的2号钢筋用各它 们兜起来,必要时还可以加一些钩筋(3号钢筋)以供悬挂。2号和3号钢筋的数量根据 实际需要确定。4) .治理方法浇捣混凝土时,施工现场必须留有钢筋工看守钢筋骨架,若见到钢筋移位,应立即 修整,以避免造成隐患。(四)钢筋电弧焊1、尺寸偏差1)

52、 .现象(1)帮条或搭接长度不足。(2)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纵向偏移。(3)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和偏移。(4)焊筐尺寸不足或过大。2) .原因分析焊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操作马虎;预制构件钢筋位置偏移过大;下料不准等。3) .防治措施预制构件制作时应严格控制钢筋的相对位置;钢筋下料和组对应由专人进行,合格 后方准焊接;焊接过程中应精心操作。2、焊缝成形不良1) .现象焊缝表面凹凸不平,宽窄不匀。这种缺陷虽然对静载强度影响不大,但容易产生应力 集中,对承受动载不利。2) .原因分析焊工操作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3) .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要求焊工精心操作。4) .治理方法仔细清渣后精心补焊一

53、层。3、焊掴1) .现象焊瘤是指正常焊缝之外多余的焊看金属。焊瘤使焊缝的实际尺寸发生偏差,并在接 头处形成应力集中区。2) .原因分析(1)熔池温度过高,凝固较慢,在铁水自重作用下下坠形成焊瘤。(2)坡口立焊、帮条立焊或搭接立焊中,如焊接电流过大,焊条角度不对或操作手势 不当也易产生这种缺陷。3) .防治措施(1)熔池下部出现“小鼓肚时,可利用焊条左右摆动和挑弧动作加以控制。(2)在搭接或帮条接头立焊时,焊接电流应比平焊适当减少,焊条左右摆动时在中间 部位走快些,两边稍慢些。(3)焊接坡口立焊接头加强焊缝时,应选用直径3 . 2mm的焊条,并应适当减小焊接 电流。4、咬边1) .现象焊缝与钢筋

54、交界处烧成缺口没有得到熔化金属的补充,特别是直径较小钢筋的焊接 及坡口立焊中,上钢筋很容易发生这种缺陷。2) .原因分析焊接电流过大,电弧太长,或操作不熟练。3) .防治措施选用合适的电流(表17-7),避免电流过大。操作时电弧不能拉得过长,并控制好焊条 的角度和运弧的方法。5、电弧烧伤钢筋表面1) .现象钢筋表面局部有缺肉或凹坑。电弧烧伤钢筋表面对钢筋有严重的脆化作用,尤其是 n、ni级钢筋在低温焊接时表面烧伤,往往是发生脆性破坏的起源点。2) .原因分析由于操作不慎,使焊条、焊把等与钢筋非焊接部位接触,短暂地引起电弧后,将钢 筋表面局部烧伤,形成缺肉或凹坑,或产生淬硬组织。3) .预防措施

55、(1)精心操作,避免带电金属与钢筋相碰引起电弧。(2)不得在非焊接部位随意引燃电弧。(3)地线与钢筋接触要良好紧固。4) .治理方法在外观检查中发现n、in级钢筋有烧伤缺陷时,应予以铲除磨平,视情况焊补加 固,然后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一般以500 600为宜。6、弧坑过大1) .现象收弧时弧坑未填满,在焊缝上有较明显的缺肉,甚至产生龟裂,在接头受力时成为薄 弱环节。2) .原因分析这种缺陷主要是焊接过程中突然灭弧引起的。3) .防治措施焊条在收弧处稍多停留一会,或者采用几次断续灭弧补焊,填满凹坑。但碱性直流 焊条不宜采用断续灭弧法,以防止产生气孔。7、脆断1) .现象焊接接头在承受拉、弯等应

56、力时,在焊筐、热影响区域母材上发生没有塑性变形的突 然断裂。断裂面一般从断裂源开始向其他方向呈放射性波纹,见图17-15。断裂强 度一般比母材有所降氐,有时甚至低于屈服强度。这种缺陷大部分发生在碳、镒含 量较高的iv、in级(个别有II级)钢筋中。2) .原因分析(1)焊接时的咬边缺陷,造成接头局部应力集中。(2)电弧烧伤或交叉钢筋电弧点焊焊缝太小,使钢筋局部产生淬火组织。(3)连续施焊使焊缝和热影响区温度过高,冷却后形成粗大的魏氏组织,降低了接头的 塑性。(4)负温焊接时,焊接工艺及参数选择不合理。3) .防治措施(1)焊接过程中不得随意在主筋非焊接部位引弧,地线应与钢筋接触良好,避免引 起此处电弧。灭弧时弧坑要填满,并应将灭弧点拉向帮条或搭接端部。在坡口立焊加 强焊缝焊接中,应减小焊接电流,采用短弧等措施。(2)H、皿级钢筋坡口焊接时,应采用几个接头轮流施焊的方法,以避免接头过热产 生脆性较大的魏氏组织。在负温条件下进行帮条和搭接接头平焊时,第一层焊缝应 从中间引弧向两端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