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体结构设计_第1页
筒体结构设计_第2页
筒体结构设计_第3页
筒体结构设计_第4页
筒体结构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筒体结构设计9.1一般规定9.1.1 本章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其他类型的筒体结构可参照使用。筒体结构各种构件的截面设计和构造措施除应遵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68章的有关规定。9.1.2 对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9.1.3 当相邻层的柱不贯通时,应设置转换梁等构件。转换构件的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关规定。9.1.4 筒体架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图9.1.4/p103),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3%,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配筋范围不宜小于外框架(或外筒

2、)至内筒外墙中距的1/3和3m。9.1.5 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与外框架柱间的中距,非抗震设计大于15m、抗震设计大于12m时,宜采取增设内柱等措施。9.1.6 核心筒或内筒中剪力墙截面形状宜简单;截面形状复杂的墙体可按应力进行截面设计校核。9.1.7 筒体结构核心筒或内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2. 筒体角部附近不宜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体内壁至洞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和开洞墙截面厚度的较大值;3. 筒体墙应按本规程附录D验算墙体稳定(p175),且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160mm,必要时可设置扶壁柱或扶壁墙;4. 筒体墙的水平、竖向配筋不应小

3、于两排,其最小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条的规定(一、二、三级均不应小于0.25%,四级、非抗震均不应小于0.20%);5. 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内筒的连梁宜配置对角斜向钢筋或交叉暗撑;对角斜向钢筋或交叉暗撑6. 筒体墙的加强部位高度、轴压比限值、边缘构件设置以及截面设置,应符合本规程第7章的有关规定。9.1.8 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不宜在水平方向连续开动,洞间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2m;当洞间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小于小于4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9.1.9 抗震设计时,框筒柱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9.1.10 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续梁上。9.1

4、.11 抗震设计时,框筒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2.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已为特一级的可不再提高。3.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

5、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按本条第2款或第3款调整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后,框架柱端弯矩及与之相连的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有加强层时,本条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应包括加强层及其上、下层的框架剪力。9.2框架-核心筒结构9.2.1 核心筒宜贯通建筑全高。核心筒的宽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剪力墙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9.2.2 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墙体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

6、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30%;2. 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宜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主要采用箍筋。3. 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宜按本规程7.2.15条的规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对7.2.15的解释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可为暗柱、端柱和翼墙(见图7.2.1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约束边缘构件沿强制的长度和箍筋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7.2.15的要求,其体积配筋率应按下式计算: (7.2.15)式中:箍筋体积配箍率。可计入箍筋、拉筋以及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配箍率的30%; 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7、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取C35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箍筋、拉筋或水平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注:1 为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为墙肢的长度;2 剪力墙的翼墙长度小于翼墙厚度的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3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图7.2.15)。对暗柱不应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2.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图7.2.15)的竖向钢筋除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计算要求外,其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分别不应小于1.2%、1.0%、1.0%,并分别不应少

8、于816、616和614的钢筋;3. 约束边缘构件内箍筋或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150mm;箍筋、肢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9.2.4 核心筒连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9.3.6条的要求,其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3.7、9.3.8条的有关规定。9.2.5 对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应控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地震力作用下,最大楼层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85,且的扭转成分不宜大于30%。9.2.6 当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当框架-双筒结构的双筒间楼板开洞时,其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楼板典型宽度的50%,洞口附近楼板应加厚,并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双筒间楼板宜按弹性楼板进行细化分析。9.3筒中筒结构9.3.1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内筒宜居中。9.3.2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9.3.3 内筒的宽度可为高度的1/121/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