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中轴线设计研究_第1页
广州传统中轴线设计研究_第2页
广州传统中轴线设计研究_第3页
广州传统中轴线设计研究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研究楔 子“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广州“负山面海”, 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山水形态特征的历史名城。广州地处之滨,珠江自西向东蜿蜒流经城市,城内白云山、越秀山郁郁葱葱。作为一个具有二千八百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千百年来极富匠心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景观,并由此积淀而成丰厚和弥足珍贵的城市。在过去的二十多,广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修建和改造了大量和交通基础设施。现在对“云山珠水,一城相系”广州古城的特色精华于大多数广州人和观光客来说,城市形象总是与雄伟的高楼和毁誉参半的高架路桥在一起,正在兴建的地铁二号线将更好地补充一号线,使人们出行通勤更加便捷;东

2、站广场、开放空间正在高标准地建设,并得到了与基础设施同等的重视。广场等公共然而,广州的老城建设改造,特别是历史名城建设却进展甚微,并淹没在现代广州建设的大潮之中。我们认为,高楼、通衢大道、宏伟的市政工程只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如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历史名城建设经验所昭示的那样,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特质、场所意义、市民性及其与自然条件的互动和依存关系才真正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是名城之所以成为名城的根本所在。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传统中轴线地区正是广州市历史与山水城市集中体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我们认为广州市实意义。局本次组织的设计咨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本次设计编制的基本原则是:立足现状

3、,整体引领,以人发展与保护结合。,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明确理想,我们基本设计目标是:理想形态结构的追寻,历史环境特色和品质的追求。内涵的深化,社区价值和场所性的维系,总的说,我们的设计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试图创造一种相对理想的、与广州现代都市形象相 得益彰的传统中轴线空间形态结构和环境,体现未来广州城市的发展追求和公众意志。这种目标和理念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深入调研分析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谨慎提出的。我们坚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城市建设是一项伟大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事业,它需要远期的计意识和长期不懈的向既定方向努力的工作精神。设传统中轴线这份设计研究凝聚了一组具有不同专业

4、特长的学者和莘莘学子近三的心血和辛勤劳动成果,希望能为广州市在传统中轴线地区的未来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第一部分 项目概况一、 项目背景:为促进和广州老城中心区的更新和建设,塑造充满生机又富有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重视城市传统轴线并促进轴线地区的有序建设,广州市案咨询。暨市局决定开展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本项目设计范围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迄海珠南广场,西到教育路、泰康路、迴龙路,总面积约 144 公顷。路、路,东至吉祥路、二、 区位及背景1广州城的历史变迁: 公元前 214 年,统一岭南,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西的山上番禺城,俗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 206 年,建立了南越国

5、,扩建番禺城,城周十里,“城”。广州:广州是隋唐时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唐代唯一的通海口岸。城市建设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当时城区向西有所扩展,成千上万的商人来广州经商,并居住在北起中山路,天河新轴线南到惠福路,东至路,西至路的番坊中。 宋广州城:宋末珠江岸线已推移至一德路、万福路一带,今之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宋口岸。公元 1072 年,广已有之。广州发达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州扩大城区,建成、东城和西城。 明广州城:将宋元时期的三城合一,扩大东城、北城,北面扩展至山(越秀山)东北山麓,于制高点建镇海楼(当时北城门楼)。现越秀山上之明城墙,便是扩建的城垣遗址。当时城区扩至珠江,形成后倚越

6、秀山,南临珠江之势。 清广州城:至清一代,城垣无大发展。 1918 年随着冷兵器的结束,市政公所拆城墙、筑马路,到 1920 年广州成为“无城之市”,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骑楼商业街2 中轴线的演变:了广州新的整体风貌。传统广州城市中心历经二千八百多年的发展而未受城市剧烈变动和扩展的影响,这在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历史上是罕见的。从汉唐宋到明清城,城区位置没有大变化,始终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对称发展,北京路在隋唐时已建成北有,门的城市中轴线,一直持续至今,且为古城轴线。历代广州城分布图自起,随着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碑、市线。、路、海珠桥的建设,形成了广州近代轴西以光孝寺、六榕塔、五仙观等文物景点形

7、成传统活动轴。北京路一线的南越王遗址、古城墙遗址、书院群、大佛寺、也形成一条传统活动轴。因此广义上的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应当是一组自越秀山向珠江发散的轴线束,这些南北向轴线1设 计 说 明 1保留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城市传统空间的基本骨架。但是,在这些轴线群中,只有近代轴线体现了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理念。因为近代轴线位居、有明确的南北开放空间,而其它传统轴在形态上都是隐含的。所以我们认为,近代轴线对广州城市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驾驭意义。在物质形态上,近代轴线可以成为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标志和缩影,是历史名城整体格局的“”(spine)。3用地概况:本项目涉及的范围属老城区的地段,从中山纪念碑至海

8、珠桥轴线南北总长约 3.3KM。以中山六路、中山五公园、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主要包括越秀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地块、市地块和广场;南段北起中山五路,西至路,东至教育路、迴龙路,南端经海珠桥到海清末广州鸟瞰珠南广场,南北长约 1.7KM。考虑到中轴线的地位和与周边地区的环境和形态的整体性,街传统街区的完整性和部分文物古迹的相关性,研究范围局部放宽至北京路。设计范围内有南北向的主干道路疏解白云机场交通,珠江接江南大道。东西向干道有东风路、中山路连接天河新区和两侧城区,南北向有正在兴建的地铁 2 号线,东西向沿中山路有地铁 1 号线。轴线北秀山,南临珠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中山路、北京路为市级商业中

9、心,路也将建成商业大道,东西向分布有惠福路、大南路、泰康路等特色商业街和街传统街区中的商业步行街,商业设施全、购物便利。轴线北端有省政府、市和市级机关,是广州的重要行政中心。轴线地段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包括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宫御花园、城隍庙、广州公社旧址、大佛寺、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海珠桥等,是广州作为历史名城的内涵和历史文脉的重要。越秀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地块、动场所。公园、海珠广场绿化环境很好,是市民重要的休憩活三十年代广州鸟瞰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也是广州重要的滨水景观轴线,展示了广州城历史的变迁和城市面貌的变化。中轴线地段是广州古城的,是现代广州的价值。、行政、游憩

10、地段,是广州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三、 设计依据: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任务书广州市总体越秀分区广州市广场体系广场地区城市设计海珠广场地区城市设计海珠南广场地区城市设计北京路城市设计同街景路城市设计第二部分 现状和问题分析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对给定设计范围以及我们认为与项目密切相关的放大范围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现状,基本摸清了传统中轴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潜力、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们本次城市设计的要点。其中传统中轴线一、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分析报告已另用附件形式表达。1.2.3.4.5.6.7.大多数市民对传统中轴线并未形成共识, 山、水、城空间格局不明显;交通系统和结构

11、不尽合理;市民空间缺少;不明;地段内形态凌乱,布局缺乏章法;街区环境较差,社区氛围不够积极;城市环境细部和街道小品考虑不足;二、 传统中轴线现状和分析:1 传统中轴线存在的问题: 特色不明显:广州市民和旅游者都未能明显感觉到这条轴线。路与古城其它道路没有明显的性和活动使用的可达性尚区别;功能不明,气氛比较和冷落。整个区域的历史性、有欠缺。市民心目中意象不明,无轴线连贯印象。 行为不连续:从中山纪念碑至海珠桥,不论步行或车行都很难从南到北体验轴线。对于步行者来说,、东风路、中山路东西向道路不断地打断步行路线,现状东风路中间交通护栏隔开上下行车流,人行天桥远离轴线。由于交通组织未考虑中轴线空间秩序

12、,机动车更不可能从北到南穿越轴线地区。 绿地功能不连续:轴线北段越秀山公园、纪念堂地块、公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互相之间和东风路隔开了纪念堂绿地和人广州近年航片不够紧密,了越秀山公园和纪念堂绿地,市;纪念堂绿地四周有围墙封闭管理,也未形成对普通公众开放的休憩场所。轴线南段路沿街有中学(华侨中学)、大学(广州教育学院)和机关(局)、文物单功能连续性位(广州公社)、商店、差。商住(侨力)、商办、宾馆(广州宾馆)等,沿街2设 计 说 明 22 山、水、城、绿化和问题:“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是对广州古城山、水、城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古人“负山面海”、“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良好

13、的。环境是广州城市千年不衰的基广州全年主导风向频率北向占半数,但大风主要来自东南向,尤其以夏秋之际东南风为主。白云山、越秀山是广州城的市肺,为市区输送新鲜氧气,涵养水源,但是,虽然广州有山有水,今天却行不见山,游不见水。地区小气候。现状城区不少路段已被正向越秀山脚滋生蔓延,蚕食山脚缓坡绿地。尤其是传统中轴线起点占据,看不见绿色山体,山与城相互依存关系已经非常脆弱。一线,海珠广场为传统中轴线的终点,该地区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具体反映了水与城的相互关系。现状岸线绿化用地太少,不合适。海珠广场与珠江之间的有沿江一字排开之势,不论是从景观和城市主要风向考虑都则被滨水机动车道所阻隔。现有滨水步道不仅狭窄

14、,而且平铺直叙,缺乏序列和。珠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母亲河”,珠江的岸线变迁了广州市区的发展进程。珠江江面晋代1500 米,唐代变为 1400 米,宋代 900 米,700 米,清朝为 500 米,到今天珠江最宽处约 400 米,最窄处仅 180江岸线的自然淤积和人为破坏问题今天已经迫在眉睫。同时,10多年前,珠江还是一条碧绿江河,可现在连吃鱼都不放心。根据国际滨水区改造开发经验,山与城如果水质不加以,滨水地区的公众市民性和亲水性是难以实现的。老城区居民多,影响居住环境的热平衡。密集,普遍缺少街坊绿地。由于高强度的城市活动,形成“热岛效应”,3 交通系统:老城区交通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本身交通题。

15、的问题;二是交通与城市环境景观的配合问(1) 道路交通:设计范围内涉及城市主干道三条:东西向有东风路,红线 50 米,中山路红线36 米,南北向路红线 4245 米。现状道路车流量很大,时段,中山路(未全线拓宽)堵车严重,尤其是与北京路交叉口。路为新拓宽的南北向主干道,高架方案主要解决车流问题。由于桥有,车过珠江南岸仍须接到江南大道。现状过境车流主要从一德路经海珠桥过江,加大了海珠广场的交通。设计范围内其它道路没有明显的分级。现状吉祥路、路由于东风路交通栏,北段交通量很小,南段交通量较大,以公交和小型机动车为主。路目前是单行线,不算拥挤。与中山路交叉口因地铁施工,路面收窄,堵车严重。教育路、西

16、湖路、惠福路、大南路车流量一般。西湖路与北京路交叉口常堵车,部分是广城与水百车库缺少回转空间而占用城市道路。东西向的沿江路和泰康路车流量很大。(2) 公共交通:设计范围内涉及公交线路约 70 多条,公交站场严重不足,设施落后,线路网点设置不尽合理,同时停靠 15 条以上公交线路的站点有十几处。时间公交车站成为马路的囊肿,公交车进站难,出站难,乘客上车难,尤以海珠广场站问题最为突出。(3) 停车设施:设计范围内公共停车场地严重不足。停车多未对外开放,目前集中的公共地面停车场有三处,多为临时用地。部分路段(教育路)占用路面停车,摩托车、自行车停放一是占用沿街人行道,二是占用街巷、里坊空地,干扰居民

17、出行,时间堵塞街坊。(4) 标识系统:城市交通标识系统不够完善,缺少整体设计,容易增加交通。4形态:现状设计范围内形态和布局问题突出,缺乏统一的,且风格各异,空间环境的总体性和协调性较差。街传统街区多年来缺乏管理,插建了不少大体量,破坏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与传统街区清晰的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与道路结合的问题很突出,不少视距三角形。物压在了道路,甚至占据了城市道路转弯处的东风路街区内以住宅为主,大都破旧,间距不够,有很多“握手楼”。很多住宅虽是,却缺未能,给起板式高少电梯等设施。布点缺少研究,原分区有:百汇广场、西湖路口的民政在路西侧 60 米内禁建住。现状路两侧和一未完工的、侨力义路全线道路线形

18、的拓宽整治带来,也影响路的街景和空间尺度。尤其是民政层的大体量阻碍了从越秀山通过轴线南眺珠江的景面。越秀山周边街区街区空间关系不好。形态未考虑与山体的协调关系,中旅商业城等体量太大,与现状5 文物古迹和重要:设计范围及周边地区主要文物古迹和重要见下表:广州虽是二千多年的历史古城,但代表古城的东西太少,公众不易感受到古城的历史氛围。现状文物古迹和重要周边环境较差,缺少保护距离。整体性差,周边体量、风格不够协调。各景点散落在旧城区中,市民和旅游者可达性差,相互之间缺少原有的骑楼商业街缺少整体连续保护,因局部地块大尺度新续界面和特色空间格局。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街道的连临时停车场3设 计 说 明 3市

19、广州公社旧址6功能和街道性质:中轴线北段外,还有机关(以行政楼、机关为主,中轴线南段街区中以住宅为主。路北段除住宅局、民政大楼)、学校(华侨中学、广州教育学院、小学等)大型(中旅商业城、百汇广场、侨力等)、设施(南方剧院)。路南端除住宅外,沿街商业型批发为主的商场。轴线地段中较多。大德南展览馆地块和五仙门发电厂地块中有大路性质很模糊,沿街商店散布以锦旗、舞台用品、服装、饮食店等,不是主要的交通道路,商业气氛也不浓。北京路市级商业中心街道繁华,路现状以交通为主,只有部分路段有连续的临时商业未恢复商业气氛。中山五路因地铁施工和在建工地的影响,轴线地段中有不少特色商业街:大新街为象牙雕刻画瓷街;惠福

20、五金、无线电配件为主;大南鲜花、布艺、灯饰为主;街以日用百货为主;江南大道为婚纱一条街;泰康路为建材五金一条街;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小港路有夜市。中山纪念碑7 开放空间和绿化:轴线地段内开放空间系统级差也不合理,除了越秀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公园、海珠广场等市级大型开放空间外,街区中型开放空间几乎没有。尽管草藤蔓,营造了一些小型室外公共活动场所。稠密,市民利用街巷节点,除中山纪念堂封闭管理外,越秀山公园、公园和海珠广场绿化良好,是市民的主要的活动场所。广州气候温暖,适宜室外活动,从早到晚,公园广场使用频率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开放空间,轴线地段尤其是南段,街道空间环境较差,机动车交通量大

21、,污染严重,人行道被自行车、摩托车占用。西湖路除了夜市外,每年春节的花市也是广州重要的民俗活动。8 城市景观:作为传统中轴线,城市景观没有形成明显可感知的传统意象。轴线北端问题主要是轴线起点的空间意象不鲜明。路北端越秀山脚处杂乱无章,多数多层住宅见缝插针,严重遮挡山体景观,吉祥路北端也与之类似。市二中教学楼和城建展览馆也遮挡了越秀山景观,使人感受不到越秀公园山绿楔对于广州城区形态和的重要性。轴线南段主要是路现状景观缺少特色,缺少对人活动的支持,气氛比较冷清,沿线缺少标志性景点。海珠广场周边原有质量好,与绿化组成的城市景观较好。滨江路景观较好,沿江路看珠江南岸景观缺少主题,景观单调。轴线地段的夜

22、景也没形成整体意象,除公园夜景照明较好,其它部分缺少照明设计,尤其4设 计 说 明 4保护的级别名称地址建成年代级南越王公署中山四路西汉秦造船遗址中山四路 316 号秦汉光孝寺光29 号1924 年广州公社旧址路清末石室(圣心堂)一德东路1888省 级六榕寺六榕路1097镇海楼越秀山1380药洲遗址教育路917南越王墓象岗山西汉前期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惠1374怀圣寺光塔光塔路城墙越秀公园内1380中山纪念堂东风中路1931中山纪念碑越秀山1929“二九”指挥部旧址越华路小东营清末市级广州纪念碑海珠广场1959庐(何家祠)西湖路流水井 29 号1808大佛寺惠惠新中街 21 号1663省财政厅大

23、楼北京路1915-1919城隍庙中山四大街 48 号清三元宫东晋海员亭越秀公园内1932越王井西汉大楼沿江路20 年代重要许家祠街海珠桥海珠广场1933五羊雕塑越秀公园1957科学馆路1958贸易中心海珠广场1959广州宾馆海珠广场1968公园府前路1918传统骑楼商业街北京路上下九等20 年代大小书院群西湖路大小清是路夜晚很。广州市民有夜间“出街”购物、休闲的习惯,夜间光环境能支持人的活动,振兴轴线地区。9 环境小品:设计范围内公园和纪念堂地块环境较好,其余部分城市环境细部和街道小品考虑不足。人行道铺装简陋破旧,图案色彩也缺少整体设计。匀。结果表明,街道小品和设施缺乏且分布不均第三部分 相关

24、研究评述一、路特别意图区作为广州城市总体确定的 10 条南北向城市快速干道,路承担着白云国际机场的疏解任人行道铺地现状务,且在拓宽前就是一条颇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商业街。路重建的是城市快速干道和商业大街,结合现状路重建以迎宾馆为界,北端以交通为主,南端以商业为主,中山路大德路沿街地段进深建方案以商住为主,大德路至珠江段以高级写字楼、宾馆为主。在迎宾路南至大德路段建设二层公共步,大德路至珠江段以空中连廊和过街天桥为主。通过对路重建与传统中轴线相关部分研究,我们认同:1 传统中轴线不宜按商业街样式改建;2 惠福路、放路的。街把路与北京路商业起来,大德路南以商业为主,加强六榕寺与解路重建以下几点值得传统

25、中轴线设计时注意:3 由于交通组织需要,路拓宽改变了旧城骑楼商业的空间格局,此作法不宜推广;路平面4 大块商业垫层上建的开发模式,容易形成超级街区,与旧城格局反差过大,经验和北京东方广场的案例说明这一模式是不可取的;5 从旅游线路组织的角度,的关系;也应考虑路与光塔、五仙观、石室、六榕寺等观光景点6 分区二、 北京路北京路规定:路为高密度多层区,由于以地补路,形成高密度的城市更新态势。范围北至越华路,南至珠江沿岸,东侧从北分别从仓边路和文德,两侧从北到南分别以吉祥路、教育路、迴龙,总面积 95 公顷。北京路地区是具有历史意义和传统的市级商业中心,城市设计确定北京路北段(至大南路、文明路口段)为

26、商业步行街,北京路南段(大南路、文明路口至沿江路口段)为商业时间内仅公交车通行的公交优先商业步行的原则。肯定:1 城市商业中心地区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居住人口,以平衡地区活动的昼夜差别,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可缓解大量居民外出导致长期形成的社区网络;2 北京路为步行街,加强教育路南北交通功能;3 保留传统商业骑楼街的空间格局,并强调接口连续性;4. 结合防洪将堤岸的标高提升到+7.8 米,满足总体5. 39 中搬迁至北京路东改进:中二百年一遇的防汛要求。北京路步行街平面1 地价高,开发强度大,北京路绿地所占比例较难提高;2考虑;街、财政厅、南越王、大小书院群、大佛寺等文物古迹的相互关系缺乏

27、系统3. 妥善处理旧城建设和历史保护的关系,避免大拆大建,形成超大的4. 商业宜延续广州以街和近代骑楼为主的空间形式; 三、 海珠广场城市设计:体量;设计范围:东起迴龙路,西至路,北起大新路与街,南至珠江。本项城市设计包括海珠广场近期综合环境整治肯定:和远期城市设计。1雕像为海珠广场的视觉焦点,是区域的开放空间,应保持现有的自然开放,以绿地为主的空间效果;2. 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3. 标志:心形图案的保存;海珠广场平面4 结合地铁站建设改进:步。1 已报建形体、大都市广场、侨光西路西侧形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欠考虑;2 海珠广场与江面的仍被交通性沿江路阻碍;3 海珠南北广场及其与珠江的关系一个不

28、可分隔的整体;4街传统街区的价值必须重视;5 维新横街开放空间气氛好,应保留。四、 海珠南广场城市设计:该城市设计重点是海珠桥南桥头绿地和绿化广场,实际研究范围扩大到东起小港路,西至同庆路,同,北至珠江沿岸,总面积约 30 公顷;肯定:1. 江南大道北婚纱街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场所感,现状绿化和街道尺度宜人,空间格局宜保留;2. 设大规模绿地以补旧城中心区绿地的不足5海珠南广场鸟瞰设 计 说 明 5改进:1 绿化广场被交通分隔成四块,整体感稍差2 滨江路阻碍了海珠广场与珠江的;3体量和尺度及形态上的相互关系尚需在城市设计层面上来优化和调整;第四部分城市设计对策一、 项目编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1

29、 贯彻整体优先原则,并将城市发展与自然间整体格局;相结合,突出强调广州山、水、城一体的空2 文脉整合原则:深入研究传统中轴线(群)与相关的文物景点和历史街区,突出不同,不同内容,不同历史内涵的场所相互之间的整合关系。3 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方法和,更新开发与保护继承相结合;4 立足现状,理念先行,适度超前原则:即设计既要考虑与规定的现行城市程序有机结堪培拉城市中轴线合,尊重已研究或正实施的相关城市设计项目,做好衔接和深化工作,又要突出体现传统中轴线在未来广州建设发展中应该呈现的理想空间特征。5 注重系统性和先进性,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建立体系;6 尊重传统的价值观念,注重社区保存和

30、延续、多样性、人的尺度、社区场所感等,一直是人类都市理想的基础。这些恒久的价值应以一种新的方式和现的现代城市模式。活相结合,形成有传统韵味二、 项目设计的总体构思和结构广州建城二千多年,城址中心位置始终未变,并以传统中轴线为向周边拓展。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老城人口密度加大,生活环境。为缓解老城人口,城市向发展,在天河形成新的城市轴线。传统中轴线,新城市轴线和珠江轴线确定了现代广州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广州总体明确提出保护旧城格局:“强调广州旧城与自然山水的依托关系,保护由南湖乐园经白云山至越秀公园的白云山山脉,通过越秀山峰上的中山纪念碑将南北走势的白云山脉与旧城传统城市中轴线(麦克米兰)轴线连

31、为一体。城市传统轴线南端海珠广场作为珠江风景河段保护区的景点。城市传统轴线东西两侧心”。有路高架步行区和北京路高架步行区,共同广州旧城空间结构的核本项目设计遵循总体结构:的原则,以现状调研分析成果为基础,确立了以下总体思路和1 从历史名城角度,突显“云山珠水,一城相系”为最主要特色的传统中轴线精髓。设计重点是通过对旧城区的梳理整治,突出传统中轴线的统领作用,致力于弥补和重塑从越秀山景区一直到珠江滨水区的步行观光、绿色开放空间和形态的连续性。2 从现代广州城市的角度,设计重点强调突出传统中轴线的特有肌理形态和历史氛围,与天河城市新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时空的变化和城市的有序发展;3 设计确定以

32、中山纪念碑到海珠广场这一近代形成的中轴为,结合北京路为代表的古代轴线和路西侧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轴线,形成南北向并互相依存的轴线群。4 保护体现古城形态从北扩展特征的东西向路网和形态格局,对旧城有价值的历史城市中轴线空间进行整合,使整个旧城格局清晰可辨,并突出其鲜明的公众性和高品质的传统环境氛围。5 加强市级商业中心第十甫、上下九、北京路步行商业街经由传统中轴线的空间和行为,并明确传统中轴线北段(中山纪念碑中山以游憩、休闲、商务为主的功能格局。纪念、行政为主,南段(中山路海珠桥)6 轴线延伸:北段主要拆除山坡、山脚与游憩无关的越秀山至白云山一带的建设,严禁新建项目侵占山体绿地,逐步,保护绿楔的完

33、整。在山脉制高点上点缀景观,通过与电视塔、中山纪念堂的,使传统中轴线向白云山脉延伸。轴线南端,加强江南大道的绿带建设,结合海珠南广场建设和地铁站建设,强化海珠南广场、江南西路和江南大道交叉口节点,通过江南大道和7(1)(2)(3)(4)(5)把传统中轴线意象位:山、水、城格局的延伸至小港公园地区。中枢;观光林荫大道、礼仪大道1 巴黎城市突出历史内涵、休憩型商业区;品位和传统价值;介于步行与公交优先的机动车道路之间。三、 土地利用1 轴线北端范围包括吉祥路、路到北边越秀山公园,其中中山纪念堂地块、市办公楼地块、公园(包括南广场)已经形成,经确定了比较固定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路西侧地块和吉祥路东

34、侧地段已基本定型,以办公和机关用地为主。2路地段现状总的以居住用地为主,沿街一层基本为商业。路地段更新总体适当降低住宅用地的比重,提高商业、商住用地的比重,调整并扩大现有中小学校用地,降低密度,增加绿化、广场用地,环境品质。同时,通过调整和置换部分用地和出方向,使路沿街界面更加连续,旅游、礼仪、休闲等主导功能更加突出。1 巴黎香榭利榭大道与沿街关系3 海珠广场景区仍以绿地为主,周边以宾馆、商务用地为主,但广场空间设计地上综合利用,交通组织等结合本次设计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并突出强调了广场与珠江之间的空间和步行人流的连续性。空间利用问题:64设 计 说 明 6在有限土地的前提下,城市建设中的开为、

35、商业行为、公众行为等等都可以表现为为特征的土地利用观念。建立以空间效率为核空间争夺行为。必须经过传统的以二维平面心,在三并且中化解利益,综合平衡的新理念。在发展地上空间的同时,适时开发空间,变以全部单体为限,建设空间封闭式行为。提倡多种开发策略并存的系统化概念,以求得城市地面上下部空间协调发展的格局。根据本次城市设计研究范围内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要求,广州市传统中轴线相关地段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宜采用重点地段成片开发,结合地铁站建设适度开发,以及地铁结合单体开发三种方式并存的多元策略,以珠南北广场地段的土地利用浅层空间开发为主,构筑系统化的空间发展计划。其中海最为明显,应积极引导该地段空间的整体开发、

36、开发,形成较为完整的立体化空间网络。公园地段结合地铁 2 号线和 5 号线地铁站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交通换乘体系,并适度开发商业空间。中山纪念堂西侧路地段结合地铁站建设,综合考虑延伸人行步道,东风保障南北向步行行为的连续性。本项目设计范围内的其余地段一般宜结合开发构筑空间。与此同时,空间开发应贯彻如下主要策略:(1) 在浅层(12 层)内提供尽量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将地上的部发容积转移,改善地面空间环境质量。同时谋求地上、放、通透程度;、公共步行空间的系统连通,提高空间的开(2)停车库应尽量连通建设,避免设置难以克服的坡道重复占地的弊端,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以建立有明显可识别的意象

37、形态为前提,并应强化系统;(3)空间的标识(4) 积极利用不同规模下沉式广场,骑楼的敞廊、中庭等公共空间连通步行路线在地上、地下之间的转换。四、 交通与停车本项目设计的交通组织以分区路网为基础,局部加以调整,主要措施如下:1 第十甫,上下九路(路板 11 米,红线 18 米),原交通为 30城市次干道,并连接大德路,直切路,并横穿街街区至北京路、泰康路。现任决定保护上下九骑楼传统风貌,故拓路拆骑楼。因此街更无理由单独设路。此路如开出来对广州古城区形态破坏极大,是出于单独考虑交通功能的方案,设计应予以调整。2路、教育路等路段道路红线与现状有较大出入,按红线拓宽比较。性为游憩林荫大道,以公交、步行

38、、自行车为主,从原分区的次干道改为支路;了原街区南北长达 500 多米的交通组3 西湖路向西延伸,加强与怀圣寺的织。同时也4路为城市南北的主干道;公交、步行、自行车为主;北京路为步行商业旧城轴线分析街;教育路交通功能必然要加强,至泰康路,为保持旧城形态,教育路、下,缩小街道尺度与老街区协调。拓宽道路至红线 2630 米。教育穿过街区延伸街路段拟建骑楼至人行道边,在不影响道路能力的前提5 为加强海珠广场与珠江的,及保护五仙门电厂历史滨江立面,设计把沿江西路经海珠广场路段改至一层,地面接八旗。光路和侨光西路改为步行广场,广场周边从迴龙路和路组织机动车流线。只有华厦宾馆尊重目前现状,划出特定路线范围

39、供其机动车出入。6 由于同样的考虑,海珠南广场也把滨江路段改穿行,中路和东路在南广场部分改成以海珠广场为的圆弧线型,加强海珠南北广场的。,在路的决定了不大量机动车通行,结合分区路西侧街区中分散设置公共停车场,主要从路和教育路进出。不过多设置公共停车位,保证轴线地段的环境品质。广场和海珠广场地铁二号线建成以后,沿路公交线路会大大减少。交通问题的重点是两个地铁站与公交站的换乘组织。广场已定方案为一层公交站,本方案结合沿江西路的下行,也在海珠广场一层设公交站场,和地铁站组成立体交通枢纽。五、 步传统中轴线未形成共识的一大是行为不连续。本设计着重步,使轴线从北到南连成一体为市民和旅游者提供环境优美的、

40、景观感觉丰富的、连续的步行街道系统。主要问题一是步行空间的环境品质;二是如何连接被城市交通阻碍的步行道。设计把市政府地块内收,东西两侧留出 25 米的步行景观林,这样加强了公园与纪念堂地段两大步行区的。沿路缩小车行道,后退红线距离扩大,这样设计增加了步行区域。街步行街保留,通过有机更新,配合路、教育路广场建设,原有步行环境,并加强与北京路步行街的。越秀山为轴线起点,为避开的交通影响,结合原登山步道标高,架设对起来。称的两座宽体景观人行天桥,把越秀山与纪念堂地块东风路红线宽 50 米,城市级主干道。如果考虑优先步行,东风路从穿越一是工程造价高,二是还必须留有两车道供和纪念堂使用,影响总的通行能力

41、,与步行仍有交叉。如果考虑在纪念堂地块和市府地块架设人行天桥,影响东风路与吉祥路、路交叉口欣赏纪念堂和越秀山步的连续的景观面,最后我们利用地铁 2 号线设有中山纪念堂站的机遇,采用人行过道的方式组织步行路线。为改变一般步道的缺点,在通道出结合室外环境设下沉式小广场,自然过渡标高;二是加宽通道,在通道两侧设旅游纪念品等特色小商店,步行环境。中山路红线 36 米,利用公园前珠广场成为纯步行区,与珠江面的公交换乘系统中山路两侧的步行区。沿江路下沉后,海更加紧密,步行环境有很大。路南端地块(展览馆地块、除了地面步外,结合路商业街二层步的,7设 计 说 明 7大新广场地块、五仙门发电厂地块)也考虑了二层

42、步连续。,加强此区域的商业和行为的整体六、 高度实体的的和布局形态是城市景观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强化中轴线的空间格局,整体形态。从单体角度看,涉及高度和体量,从街区群来说,涉及由单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街区肌理,其中高度是主要问题。中轴线地段高度和布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 从越秀山至海珠桥景观视廊;2 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3 主要交叉路口的景观视域;4. 街道的广场适宜的空间尺度;5. 土地利用和开发的可行性、具体采取以下措施:性。1 越秀山坡拆除与景区无关,新建路新建为低层景观。23口高度45 米。至府前路、吉祥路和公园尺度大,东西现状在 50 米以下。高度不超过 24 米,以突出中山纪

43、念堂和市。已形成一定高度的连续接口,结合现状,公园东西接路北望越秀山路沿街为 15 米以下三至四层骑楼高度为 2432 米。,骑楼后街区内街传统街区有机更新,沿街步行街,高度 15 米以下,街区其余不超过 246 海珠南北广场为商务旅游区,为多混合区,高度不作,主要注意体量。7场布置。主要结合商业街道和沿江商务区,沿中山路、路和教育路东侧,海珠南北广七、 旅游观光线路组织广州古城也有不少古迹文物,散布在新旧混杂的街区内,缺少整体。本项目把旅游景点的串连和观光线路的组织作为构思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来强化传统中轴线意象。旅游线路组织主要以南北传统中轴线为核,通过东西向通道连接北京路和路传统活动轴

44、,形成骨架,串连中轴线地区的文物景点,沿线地区的开放空间和绿地环境。同时,也注意沿线街区传统空间格局和氛围的保留,肌理和风貌。各种文物和纪念性空间的基质,完整地再现传统城市的海珠南广场从越秀山到海珠桥作为传统中轴线的代表,主要连接的是近代文物和重要,轴线起点越秀有越王井、展览馆、广州宾馆、公园内有中山纪念碑、海员亭、将军墓、镇海楼、五羊石像、三元宫等,科学馆、中山纪念堂,遗址、市、广州公社旧址、公园、广州纪念碑、海珠桥等。顺着北京路传统骑楼商业街串连的主要是古遗址和景点。从南到北主要有南越王宫御花园、遗址、秦造船遗址、城隍庙、省财政厅、大小书院群、大佛寺、街传统街区、天字码头。路西侧以六榕路南

45、北线路为主,串连南越王墓、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五仙观和圣心堂。东西向传统活动轴的主要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加强现有东西向道路的绿化效果和传统的空间氛围,引导游客从南北中轴线向两侧探寻;二是结合现状条件,打通中轴线与东西景点的步行,使游人通过标识系统,在中轴线上感知两侧的丰厚历史积淀,进而能顺着指示路线到达周边景点。八、 景观设计尽管人们不一定会从越秀山一直走到海珠南广场,但人们日常生活的片断体验会形成中轴线整体形象的感知。因此,中轴线整体空间序列和景观连续性设计非常重要。本设计通过连续的步行系沿江路统,形态的、绿化环境的强调和外部空间的系统设计,形成了景观变化有致、感受丰富的空间序列。从越秀山

46、中山纪念碑起,从碑顶可俯瞰传统中轴线区域全景。全景浓缩清晰地表达了山、水、城一体的理念。把山、水、城连成有机整体的绿色图形在全景中成为突显要素。从北,浓浓的绿象来自白云山脉,从越秀山流淌下来,直至珠江边。又如小溪,延伸至小港公园。全景中的要素为配合理念的表达,也形成了清晰的界面、街区、标志点。轴线北端大片绿地两侧的形成整齐的界面,限定了绿地的形状,也突出了绿地中中山纪念堂和市的纪念性。轴线南段,路两侧,界面连续完整的街区强化了路空间线性特征。海珠南北广场周边的形态强化了中轴线结束点的形象。尤其是南广场最南端两栋对称的超,既是轴线强的结束标志点,又成为轴线延伸的新起点,与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形成南北

47、呼应之势,也提供了从南向北俯瞰中轴线全景的视点。登高远望,统揽全局。而近地步行,一幅幅舒展生动的连续画面,又给人以另一番感受。在中大新广场山纪念碑统揽山顶城市风光,穿过浓密的越秀山树林拾级而下至绿化景观步桥,来到空间开阔、绿草如荫的中山纪念堂庭院。顺着浓荫下的步道南行,通过下沉小广场,穿过东风路通道,来到了市一侧。25的步行区中,花坛、座椅、路灯营造了尺度宜人的休憩环境,步道一边市的柱廊和对外服务的窗口也体现了的形象。而行至公园,从早到晚不断的人群和各种各样的活动成为主要景观。顺着广场轴望可看到路起点的标志雕塑。进入路,首先感觉是一条林荫大道,而两侧台阶状跌落,屋顶栽植强化了绿化效果。加宽的步

48、行区和小广场为两侧特色商店、休闲茶馆的活动提供了延伸空间,也活跃了路的气氛。8设 计 说 明 8广州公社感到浓厚的历史雕塑是旧址为代表,沿线设置的反映近代氛围。历史和人物的纪念雕塑,使人们路重要对景,也暗示将进入海珠广场。海珠南北广场大规模的绿地和建筑限定的大尺度空间给人以印象,尤其是在海珠桥上,脚下的珠江轻诉过去,海珠广场陈述现在,而南广场展现了未来的图景。作为传统中轴线的终点,海珠桥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结合点。以近代历史为主题的观光林荫大道,兼有礼仪性。而街展现的是以传统为特征的市民生活景观小尺度的街道,变化丰富的立面和鳞次节比的喧闹,配合以传统装饰纹样的铺地、灯具、小品等设施,使人感慨

49、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继续。夜景设计注重点、线、面的结合。在面上注重整体性格的把握,抓住传统个特点,营造柔和、恬静的气氛。慎用多彩霓虹和闪烁光源,照度也不可太高。和休憩空间这两上,重点强调枫香路的连续性和线性特征。夜景设计最大的优势是景观强调的处理自由。轴线地区,夜景设计重点强调标志性景观和节点,主要是中山纪念碑、纪念堂、市、路标志、广州公社、华侨中学馆、大新广场和街,雕像和海珠桥以及南广场双塔。而沿路的主楼可弱化处理,隐在夜色中。九、 绿色空间设计1 绿地系统:(1) 轴线北段街区空间和绿地已成型,设计利用市地块两侧各 25的步行绿化加强纪念堂地块与公园;(2) 轴线南段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50、路、海珠南北广场、街坊绿地。路绿化以连续多排行道树为绿化主体,强化中轴线空间。海珠北广场绿化尊重现状,适当增加绿化层次,仍以自由形态为主。海珠南广场绿化以向心的放射状网格为骨架,以几何规则式的处理为主,与北广场形成对比。街坊绿地绿化形式可多种多样,重点注意多支持人的活动。绿化设计原则:南美蟛蜞菊2(1) 为了提高轴线中有限绿地的效益,充分利用空间和扩大叶面积指数,较大面积绿地以乔、灌、草复合的立体种植为主;(2) 沿中轴线的各种类型绿地应保持空间以及视线上的连续性;(3) 与中轴线垂直的道路绿地,在种植形式上应加强或丰富些,以便于有所区别;(4) 树种选择除了遵循“适地”原则外,色彩要素来美化

51、城市街景;中还应充分利用植物材料丰富的季相、形式与(5) 绿地或步行空间中的铺地应尽量选用自然的材料,特别是可渗性材料或铺装形式。3 植物配置选择:(1)(2)基调树种:细叶榕、大叶榕、羊蹄甲、白兰、盆架树、;辅调树种:风铃木、相思树、雨豆树、银合欢、红千层、掌叶草婆、芒果、类、大叶樟、刺桐、短穗鱼尾葵;(3)补充树种:大王椰子、假槟榔、密、紫薇、凤凰木、木棉、蓝花楹、鸡蛋花、黄花夹竹桃、吊、刺葵、旅人蕉、露兜树类等。(4)抗污染树种:垂叶榕、细叶榕、大叶榕、风铃木、相思树、羊蹄甲、凤凰木、夹竹桃等;、木棉、栎树、(5)香花树种:白兰、广玉兰、九里香、紫檀、鸡蛋花、金合欢、含笑、栀子花、羊蹄甲、米兰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