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第十五册第四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案_第1页
浙美版第十五册第四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案_第2页
浙美版第十五册第四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案_第3页
浙美版第十五册第四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案_第4页
浙美版第十五册第四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案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外国语学校 王美玲教材来源: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四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学时间: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2、。教学思路: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因此,我们整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与学校传统科技节活动,把本课学习材料定为“废旧物”,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学生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评析和考察,认识雕塑的表现语言;

3、2.技能目标:探究材料特征,发现生活中废旧材料的美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与制作雕塑作品;3.情感目标: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对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渗透环保观念。教学重点:空间造型的理解和表现;发现材料的美感,运用恰当方法、形式创作雕塑;教学难点: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想象与创意表达。学习材料:1.课件、范作、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各种纸材、塑料、布、木、线、粮食、泥土等,特别是富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自然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的麦秸、稻草、鹅卵石,“扬中三宝”芦、柳、竹等,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扑克、光盘、机械零件、方便袋等。2.所需的加工工具:泥塑工具

4、、绘画工具、美工刀、剪刀、钳子、铅丝、乳胶、双面胶、铅丝、针、线、等。教学过程:课前每班准备一只大纸箱,存放、收集班级师生使用过的废弃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饮料瓶、胶带圈、报纸、杂志、光盘、电池等,课代表安排学生定期收集、清理、分类。【设计意图】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制作做好材料准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一、展示、表演,与材料亲密接触1.(教师拎着很大的蛇皮袋进班。学生眼里满是困惑:咦?老师到底在做什么?)为奖励同学们上节课的出色表现,老师为同学们变个魔术,愿不愿意看?(教师从袋子里“变”出各种人类家庭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铲子、锅、镇流器、螺丝、旧衣服、扑克牌、麻将、化妆品罐子、钥匙

5、等。)近距离展示教师“捡拾”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生活来源。2.教师用学生随机挑选的几件物品进行组合、搭配,进行简单人物或动物雕塑创作,学生带着好奇心观望。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一把老虎钳、几根电线,或者一只电子镇流器,几根铁钉,经过我们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经历创造之旅,给废旧物以生命。【设计意图】本导入环节从生活出发,通过设疑、“变魔术”展示、示范表演,让学生初步观察、触摸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废弃物,初步感知废旧雕塑过程与简单方法,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尝试的动机。同时肯定上节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进入学习状态,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二、交流、探究,感受

6、材料特点1.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获得,又具特点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处理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2.学生分组汇总组员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搜集到的废旧材料分类。3.师生交流:与常见的石、泥、铜等传统雕塑材料相比,废旧物作为雕塑材料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归纳总结:1)废旧材料的种类丰富,生活中常被人们随意丢弃,来源广泛,容易得到;2)废旧材料拥有固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呈现不同特点,给人不同感受;3)废旧材料形状多样,统括了点、线、面、块等基本造型要素; 4)废旧材料雕塑方法多样,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点限制4、参观了解别组所带材料,根据需要在组间进

7、行适当的调换。【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探究及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材料的美感,了解材料是我们借以表达情感,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为下一环节探究材料的造型方法奠定基础。组间的材料调换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培养了学生分享、合作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与人交流的能力。三、尝试、赏析,探究制作方法1.在组内所带的材料中选择较一种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学生分组探究后交流。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空间与体积呈现过程。2.课件出示表格,总结废旧材料塑造空间体积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3.师生总结:不同的材料应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恰当且巧妙的方法

8、能更好地体现空间与体积。【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材料巧妙的空间造型方法。四、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1.我们已经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赋予材料生命呢?大家来试一试。师生商量选取一、二种材料,尝试“头脑风暴”,用不同方式进行空间与体积造型。看谁的创意巧,这么构思的理由是什么。一把老虎钳可以是什么?头脑风暴第一波:螃蟹的钳、动物的脚、站立的人、未来战士、一条鱼、武器、瞭望台头脑风暴第二波:焊接上一只废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绕上一圈电线就是“运动员”;糊上彩纸就是一条“热带鱼”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发

9、展区”理论,从一两件材料入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解决教学难点埋下伏笔。如果学生思考的结果与下一环节艺术家作品创意相似,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2.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PPT播放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图片3、4、5、6)引导学生分析:1)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生命”?2)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3)采用了怎样的造型方法?学生展开想象谈感受。【设计意图】从美术和人文等角度对名作进行欣赏,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体现了美术与文化的融合。3.大家一起来试试:仔细观察课前所搜集材料

10、,分组讨论可以怎样造型,选派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边介绍创意边演示)。师生归纳:要做出生动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创造,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间造型。【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教师“教式”为学生“学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猜想边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五、创作、实践,生命在快乐中绽放1.启发学生构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为身边的生命“塑像”,学生谈创作设想(材料、方法、构思的独特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如芦柳竹进行创作。引导

11、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师生共同帮助学生完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通过材料表现生命的本质、神韵。2.以“生命”为主题,创作一件或一组雕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要求: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2)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创意;3.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4.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并给与鼓励。5.随机拍摄学生创作过程,留下本课课堂骄教学图片。【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领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作业要求较宽泛,给了学生展现能力,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六、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1

12、.作业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QQ摄像头、数码相机即拍即用的功能,迅速将学生创作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迅速展示出来。【设计意图】其他同学可以既借鉴他们的优点,也能为他们的作品出谋划策。2.创作基本完成,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生命的过程谈创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从美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美。3.在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作业。【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发挥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淡化美术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拨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4.结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 和学校科

13、技节举行“生命的绽放废弃物雕塑展”,举办收藏拍卖会,通过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令我感悟多多,现列举三点与同仁共勉:一是要立足学生生活。教师应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学生学习材料大部分来自校园和家庭生活;作品的展示是通过数码相机和QQ摄像头这两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教学成果最终发挥的是美化家庭生活的功效等,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表。二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功能,使课堂呈现“美”“变”“趣”的特点。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数码相机和QQ摄像头即拍即得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不仅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最终作业,记录下学生作业过程,甚至还能直播全班同学或者学生个体创作过程及其学习状态,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硬件支撑。三是注重个性表达。罗丹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由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颤动。”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较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