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_第1页
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_第2页
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_第3页
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_第4页
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        一定的利益矛盾是社会的动力。但是,一旦利益矛盾突破了社会治理的“界点”,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隐患,甚至直接阻碍社会的进步。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并非转型期所特有,在主权国家治理中,都可能遭遇。但是,转型期中国的这些矛盾,具有中国式甄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大。本文重点从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对中央权威、对共同富裕、对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五个方面,分析利益矛盾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     

2、60;   一、利益矛盾损害中央政府权威           任何一个国家,中央权威作为主权的体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中央政府部门依法做出的决定在地方得不到落实,必然对甚至整个社会得以维系运转的法治权威提出严峻的挑战。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化,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破传统的社会秩序和

3、传统观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克服导致和不稳定的因素和矛盾,把社会现代化运动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程序性轨道。这就必须要有中央的权威,否则,必然带来发展的缓慢、动荡甚至内乱。印度的经济学家曾说,中国经济能够比印度发展快,就是因为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权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经济建设上。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地方官员拥权自重,不断挑战中央的权威,把中央政令当作一纸空文,势必使整个国家管理失去规范,改革的各项政策就难以落实,就可能使改革半途而废或者发生质变。          

4、;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基本前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低水平的重复投入,更重要的是对要素流动的高度阻碍和市场的人为分割,使产业做强做大所亟需的要素积聚难以在更大范围实现,技术升级困难,高度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西方国家中央政

5、府都是有意识地强化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能力,并在收入公平分配、社会保障、提供公共财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80年,西方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一般都在10左右,如德国为10、英国为10、美国为8、瑞典为6;1985年,德国变为47、英国为48、美国为37、瑞典为65。1900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的34,到1985年却提高到了58.5。         二、利益矛盾影响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6、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区域利益矛盾的恶化,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既影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影响发展的成果共享。           一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总量上分析,198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是50%、30%、20%。2004年变成58.5%、24.7%、16.8%,发展差别拉大。从增长速度分析,1981-1988年期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3%和10.77%,分别是同期东部年均增长率11.80%的92%和91。三年治理整顿时期,三大地带经

7、济增长速度均大幅度下降,其中中部下降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48%,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西部增长率为6.11%,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在治理整顿结束后,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地高于中、西部,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格局(表:33)。   表33:三大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较           年份        19791980    

8、    19811988        19891991        1992        1993        1994        1995东部&#

9、160; 年均增长率      相对增长率        4.64         1.00        11.80         1.00       &

10、#160;5.76         1.00        19.23         1.00        19.23         1.00    &#

11、160;   16.40         1.00        13.99         1.00中部     年均增长率      相对增长率       

12、; 5.53         1.19        10.83         0.92        3.48         0.60    &

13、#160;   13.37         0.70        13.37         0.70        13.52         0.82 &

14、#160;      12.51         0.89西部      年均增长率      相对增长率        5.00         1.08   

15、0;    10.77         0.91        6.11         1.06        10.74         0.56 

16、;       10.74         0.56        10.46         0.64        9.87       

17、0; 0.71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各省、自治区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和«中国统计年鉴» (19771995)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从人均GDP分析,1980年,东部与中部的差别是1.511,2002年是2.11。东部与西部1980年是1.911,2002年是2.611。目前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但人均GDP仅占东部的40%(表:34)

18、。日本最富的东京地区与最不发达的北海道地区的差距仅为1:0.7,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以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   表34: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比较  单位:人民币元            年份         地区          &#

19、160;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2236    &#

20、160;   7247        11334        中部地区        1338        3708        5982  &

21、#160;     西部地区        1157        3044        4687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  

22、;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总值为1,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如(表35)所示,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差额比1990年扩大了4.96倍(2000年是1990年的5.96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值差额多大了5.16倍(2000年是1990年的6.16倍)。   表:35  东、中、

23、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较(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            年份         地区                     1990年   

24、;     1995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193        238        242 

25、       中部地区        116        122        128        西部地区        1

26、        1        1  表:36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东部的绝对值差额 单位:人民币元              年份         地区    

27、0;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中部地区       &#

28、160;1338        3708        5982        西部地区        1157        3044     &#

29、160;  4687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表37:1997年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剃度差异         比较项目       

30、0;东部         中部        西部        人均GDP(元)         地均GDP(万元/平方公里)         人均产值(万元)    

31、     地均工业产值(万元/平方公里)         人均进出口产值(美元)         地均进出口产值(万美元/平方公里)         人均实际使用外资(美元)         地均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平方公里)&

32、#160;       8 844.0         3 445.0         3 789.7         1 476.4         393.0     

33、;    230.3         31.0         31.0        4 951.0         769.0         1 853.

34、0         283.3         40.0         6.2         12.0         1.8      

35、;  3 810.0         199.0         1342.1         68.3         34.0         1.8   

36、      6.0         0.3二是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表38)。   表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情况         年份        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7、:元                  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额:元        城乡居民纯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        1980        477.6  

38、      191.3        286.3        2.50        1985        739.1        3

39、97.6        341.5        1.86        1990        1510.2        686.3     &#

40、160;  823.9        2.20        1992        2026.6        784.0        1242.2  &#

41、160;     2.58        1994        3496.2        1221.0        2275.2        

42、2.86        1997        5160.3        2090.1        3070.2        2.47     

43、   1998        5425.0        2160.0        3265.0        2.51        1999  

44、      5854.3        2210.1        3644.2        2.65        2003       

45、0;8472.0        2622.2        5850.0        3.2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46、 1998、1999、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较高收入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及其农村地区收入相对仍然较低,农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仅4.2%。从总体上分析,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在1990-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都有较快增长,但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表:39

47、)。   表39: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西部地区收入为1)         地区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        1990年     &#

48、160;  1995年        2000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东部   

49、;     1.23        1.34        1.41        1.53        1.93        1.86 

50、;       中部        0.93        0.95        0.92        1.11        

51、;1.22        1.23        西部        1        1        1       

52、0;1        1        1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中

53、部地区与东部地区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扩大了3.58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扩大了3.94倍(表:310;311)。   表310: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绝对数比较  单位:人民币元         地区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54、#160;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1990年     

55、   1995年        2000年        东部        1 729        5 187        7 940  

56、60;     850        2 206        3 138        中部        1 303        3 644&#

57、160;       5 217        617        1 396        2 071        西部       

58、 1 404        3 843        5 642        556        1 145        1 685    &#

59、160;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表31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  单位:人民币元         地区      

60、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1990年 &#

61、160;      1995年        2000年        中部        426        1 543        

62、2 723        233        810        1 067        西部        325      

63、60; 1 344        2 298        294        1 061        1 453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

64、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三是社会成员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有两个数据说明了转型期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一是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1988年是0.341,在警戒线以内。但在1994年就翻过0.4   表312;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    

65、0;       国别        基尼系数        调查年份        国别        基层系数        

66、调查年份        中国        0.42        1998        日本        0.25      

67、0; 1993        巴西        0.60        1996        韩国        0.32     &#

68、160;  1993        墨西哥        0.54        1995        法国        0.33    

69、;    1995        俄罗斯        0.49        1998        德国        0.30  &#

70、160;     1994        美国        0.41        1997        印度        0.38 

71、       1997               的“警戒线”达到0.434,而且每年以0.1%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到0.461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甚至估计,2003年实际已达到0.5以上,中国已由一个收入差距较为均等的国家变为较为悬殊的国家(表:312)6。二是欧希玛指数,即五等分法。就是把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分成五等份,1/5最贫穷的,1/5次贫穷的,1/5中间的,1/5

72、次富的,1/5最富的。根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中国1/5最穷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1/5最富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13%,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从1994-1997年,中国最富裕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从41.80%上升到55.86%;而收入最低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则从4.06%降到2.50%(表:313)7。           表313:中国五等分贫富差距        

73、 年份        最低20%        第二个20%        第三个20%        第四个20%        第五个20%    

74、;    1990        6.40        11.00        16.40        24.40        41.80 &

75、#160;      1994        4.27        9.12        14.35        22.14       

76、60;50.13        1995        5.50        9.80        14.90        22.63     

77、   47.50        1997        4.06        8.63        14.14        21.77  

78、60;     50.40        2003        2.50        7.67        13.25        21.32        55.86               从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分析,城镇1998年为3.9倍,到2000年,达到5.02倍;农村,1998年是4.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