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统一技术措施2016.1.1_第1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2016.1.1_第2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2016.1.1_第3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2016.1.1_第4页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2016.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构统一技术措施V2016.01.01一. 总则: 1.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3. 设计中应采用各现行规范的最新版本。4. 为保持统一,已经出图的户型,有复用时应以先出图者为准;底图中有手工修改部分,应在电脑图中同步修改后存档。5. 楼梯间禁止

2、采用悬挑结构。6.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100号,以下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7. 凡是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规定范围内的工程,均属于超限建筑,应进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8. 对于福建省以外的项目或环境类别特殊的工程,应注意相关规定,尤其是该省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越是高烈度区,要求就越严格。二. 整体计算:2.1先用一个标准层计算,确定比较合理的梁、柱、剪力墙后再细化计算。超限高层建筑先用34个标准层进行SATWE计算,确定比较合理的梁、柱、剪力

3、墙后再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是否做弹塑性时程分析待具体工程定)。2.2 计算程序:PMPK系列SATWE,2010年9月版。 PMPK系列TAT,2010年9月版。 PMPK系列PMSAP,2010年9月版2.3 整体计算参数: (1) 总信息 水平力与整体座标夹角:0.00 混凝土容重: 26 钢材容重: 78.00 裙房层数: 详单体转换层所在层号:详单体地下室层数: 结构意义上的地下室层数结构材料信息: 砼结构结构体系: 按实际结构体系输入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模拟加载3 风荷载计算信息: 算 地震力计算信息: 算水平地震力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计算位移及周期文件时选是) 采

4、用的楼层刚度算法 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2) 风荷载信息: 地面粗糙度: B类(滨海工程按A类,外地工程按实际情况考虑)基本风压: 厦门按0.8KN/m2 (>60米按0.88KN/m2),福建省基本风压详附件一,外地的按规范分别取50年和100年重现期的值结构基本周期: 计算后回代体形分段数: 1第一段体形系数: 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其他高层建筑按高规附录A计算。(3) 地震信息: 结构规则性信息: 不规则 扭转耦连信息: 耦联 地震 烈度: 厦门市区按7度(外地的按规范) 设计地震分组: 厦门市区按二组(外地的按规范) 场地类别: 详

5、各工程的地勘报告 框架抗震等级: 详单体(一级时砼最低为C30,注意B级高度建筑的等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 详单体(一级时砼最低为C30,注意B级高度建筑的等级)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考虑(多层建筑可不计)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考虑 计算振型个数: 18;并保证质量参振系数>95%(振型数不少于楼层层数) 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 0.5 周期折减: 0.75(框架),0.8(框剪),0.90.95(剪力墙结构),0.70(异型柱框架) 结构阻尼比(%): 5.00(混凝土结构);3.00(钢结构) 特征周期: 程序自动填(超限高层需按安评报告输入)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程序自动填(超

6、限高层需按安评报告输入)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程序自动填(4) 活荷信息: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不折减 传给基础活荷载: 不折减 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最高层号:全考虑(除小屋面) (5) 调整信息: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0.85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 1.0 梁扭矩折减系数: 0.4梁刚度增大系数: 程序自动计算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0.7(地震作用计算时可适当调低)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1.0 0.2Qo调整起始层号: 1(剪力墙结构填0) 0.2Qo调整终止层号: 大屋面(剪力墙结构填0) 顶塔楼地震力放大起算层号:0 放大系数: 1.00(6) 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 360 柱主筋

7、强度: 360 墙主筋强度: 360 梁箍筋强度: 360 柱箍筋强度: 360 墙分布筋强度: 360 梁箍筋间距: 100(默认) 柱箍筋间距: 100(默认)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 200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0.25(7) 设计信息:考虑P效应: 否(要看wmass.out中是否满足重力二阶效应)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否 按高规及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是(多层不要钩选)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 否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 (临时建筑和特殊建筑除外) 梁保护层厚度: 25 柱保护层厚度: 25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0.5 混凝土柱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是否执行混凝土规范7.3.1

8、1-3条: 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柱按单偏压计算,角柱复核. Satwe计算时应确认角柱,无论几级框架3. 各构件计算补充说明:3.1 楼板:(1) 楼板计算采用PKPM软件计算,应注意设置边界条件,要求打印计算书。(2) 无相邻板或有高差的按简支计算,板和剪力墙大部分相接的及有相邻同标高板的均按固支。(3) 对大开洞造成的局部薄弱板块考虑按弹性膜计算。3.2 梁:(1) 连梁跨高比<5的考虑刚度折减计算;5的按框架梁不予折减,应在特殊构件定义中核查。(2) 连梁的跨高比一般情况下应不小于2。否则应采取特殊措施如加暗撑等。(3) 楼层次梁端支座设成铰支,屋面次梁尽量不设。3.

9、3 柱:(1) 底层柱高可取层高加800mm,且应满足建筑最小埋深要求;有地下室的底层柱高取层高加覆土高度。(2) 对于大跨度的框架结构,框架柱的线刚度须大于框架梁的线刚度的1.1倍。对于高大、空旷的房屋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3.4 剪力墙:(1) 剪力墙原则上墙厚尽可能满足高规7.2.2条,且应高规第149页墙体稳定控制条件,对底层层高特别高的可适当加大墙厚。(2) 对一般剪力墙结构(非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的少量短肢剪力墙,可不提高抗震等级。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短肢剪力墙的面积不宜超过剪力墙总面积的20(参照上海规范的严格指标,广东和北京的为50)。(3) 短肢剪力墙的定义按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

10、定。3.5 楼梯:(1) 统一采用Morgain软件计算,两端弹性,支座和跨中均按1/12qL2计算。(2) 楼梯荷载面荷载输入,对边倒荷,平台梁和楼层梁均按梁输入模型,对两跑以上的楼梯,应注意复核梯柱传给支承梁荷载。3.6 斜屋面层按实际情况降低节点标高,近似输入时,有平屋面梁时按1/3H(斜屋面)输入,无平屋面梁时按1/2H(斜屋面)输入。4. 计算结果控制:(1) 位移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规范即可。(2) 第一平动周期和第二平动周期应接近,以免出现较大的扭转效应,高层建筑应满足周期比的要求。(3) 地震作用时的位移比尽量控制在1.2以内,否则对高层建筑应复核单向地震作用下偶然偏

11、心的位移比不得超过1.4;多层建筑位移比不超过1.5。(4) 梁配筋多数应控制在2.0%以下,不得超过2.5%。(5) 三级框架柱轴压比控制在0.85以内(短柱0.80以内),(二级框架减0.05),除底层柱外大部分柱应为构造配筋(可提高柱墙混凝土强度,减小断面,减小配筋率)。(6) 剪力墙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PKPM已经按此作用考虑)底部加强区的轴压比要求见高规7.2.5和7.2.14条规定,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以及hw/bw小于5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从严控制,具体详高规相应条文。(7) 双向刚度比较接近;上下层刚度比应能满足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暂行规定第7.8条要求。(8

12、) 结构的前3个振型中,要求某一振型的扭转方向因子不在0.350.65之间, 否则应调整计算。(9) 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限值为1/50。并打印出相应文件。(10)根据高规4.6.3条,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11)电算结果应及时交由专业负责人核对后再行绘图。5 构件断面取值:5.1 楼板: (1)悬挑板 hL/10(2)单向板 hL/35;(3)双向板 hL/40(有两边以上简支、板跨4500mm板取L/38)。(4)楼梯板 hL/27(L为水平投影跨度)。 (5)加强的平屋面板(或阁楼层)板厚120mm(高层);高层建筑

13、楼面最小板厚90mm,超过60米的取100mm(不含挑出阳台板)。(6)挑出阳台板厚取80mm,入户阳台及露台最小板厚取100mm。 (7)楼梯间休息平台板最小板厚取90mm。 (8)屋面交楼层板为保护层增加5mm,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保护层要加大,外地的项目必须注意。 5.2 梁: (1)框架梁:梁宽以200为主,个别需加宽者可取250、300。 梁高一般情况下400,取L/12L/15。 梁高超过600mm(高层),500mm(多层)的应告知建筑设计人协商调整 。 外围结构框架梁高度统一500mm(高层),400mm(多层)。 凹槽处是否拉梁要和建筑协商。(2)次梁:梁高最小200×

14、300,取L/151/18左右,次梁梁高在满足约1配筋率的前提下尽量调小。(3)连梁: 梁高根据计算取值,一般跨高比不小于2.5。(4)梁上立柱者支承梁梁宽应比立柱柱宽大50mm,坡屋面立柱除外. (5) 300mm<长边(直径)<1000mm的洞口边可不设梁,有较大集中力的应设梁. 5.3 柱墙:(1) 框架柱:柱宽不宜小于400mm以利梁筋锚固,应注意柱长向的设置,板式住宅宜采用长方柱。(2) 剪力墙:一般在满足稳定性和轴压比控制下,按构造取值。 6 荷载标准值取值: 6.1 楼板1)板面层恒载取值:(公建另定) 根据建筑楼面作法,楼层面层荷载: 1.1 KN/m2 板底 :

15、0.4 KN/m2 合计楼层面层恒载: 1.5 KN/m2 上人屋面及露台(板顶+板底): 2.5 KN/m2 (平屋面建筑找坡距离较大时,应核算找坡附加荷载,该情况在公建比较常见) 坡屋面恒载 (输入时应按坡度乘以放大系数) 2.0 KN/m2 屋面起坡30°时 q恒放大1.15 屋面起坡40°时 q恒放大1.31 屋面起坡45°时 q恒放大1.41 2)活荷载取值: 卧室、走廊 : 2.0 KN/m2 厨房、卫生间: 2.0 KN/m2 阳台: 2.5 KN/m2 入户花园阳台: 3.0 KN/m2上人屋面及露台: 2.0 KN/m2 不上人屋面: 0.5 K

16、N/m2 斜屋面: 0.5/cosKN/m2 疏散楼梯及楼梯平台: 3.5 KN/m2 户内楼梯: 2.0 KN/m2 屋面檐沟板(考虑积水可能): 2.0 KN/m24)楼板面荷载标准值:(kN/M2) 双向板短向跨度 板厚 楼层 上人屋面及露台 L3400 h=90 q恒=3.8 不用3400L3800 h=100 q恒=4.0 5.0 3800L4200 h=110 q恒=4.3 5.3 4200L4600 h=120 q恒=4.5 5.5 4600L4900 h=130 q恒=4.8 5.8 4900L5300 h=140 q恒=5.0 6.0 5300L5700 h=150 q恒=5

17、.3 6.3 5700L6000 h=160 q恒=5.5 6.5局部 h=80 q恒=3.5 不用5)其他:1 卫生间及卧室的次要隔墙下不设梁,板上恒载应考虑附加墙重的折算荷载1.5 KN/m2。2 电梯机房屋面的吊钩荷载按30KN集中荷载输入梁荷载中。3 电梯机房楼面活载取值7.0 KN/M24 非标屋面砼水箱按水箱吨位x2计算总重量,分摊后按集中荷载输入。5 跃层室内楼梯起步处不设梁,支承板厚加10mm.板面附加恒荷载取2 KN/m2,对应位置设板底加强筋214。6.2 隔墙荷载: 1) 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烧结砖可同此荷载取值)墙厚200 0.20×8.5=1.

18、7 KN/m2 内侧粉刷: 0.4 KN/m2 外墙瓷砖: 0.5 KN/m2 q恒=1.7+0.40 +0.5=2.6 KN/m2 2) 外墙200厚淤泥烧结多孔砖砌体(页岩烧结空心砖墙同此) 墙厚200 0.20×11.0=2.2 KN/m2 内侧粉刷: 0.4 KN/m2 外墙瓷砖: 0.5 KN/m2 q恒=2.2+0.40 +0.5=3.1 KN/m23) 200厚分户墙面荷载:空心砖墙200厚 q恒=3.2 KN/m2 加气砼 200厚 q恒=2.5 KN/m2 淤泥烧结多孔砖砌体 q恒=3.0 KN/m2页岩烧结空心砖墙 q恒=3.0 KN/m24) 100厚内墙面(含

19、建筑专业注明甲方自理的墙体):墙厚100,空心率: 20% 0.09×80%×19=1.4 KN/m2 单面粉刷: 0.4 KN/m2 单面瓷砖: 0.5 KN/m2 q恒=1.4+0.40 +0.5=2.3 KN/m2 6. 3 隔墙线荷载折减: 外墙有窗折减0.7,如有凸窗不折减,内墙门窗折减0.8;墙高扣除梁高。6.4其他荷载:阳台栏板: q恒=3.5 KN/m封闭阳台: 按外墙荷载折减女儿墙荷载: 按照建筑条件计算坡屋面檐沟: 按实际输入,积水荷载按活荷载考虑 石材幕墙: q恒=1.2 KN/m2(计算时按整层高度) 玻璃幕墙: q恒=1.0 KN/m2(计算时按整

20、层高度) 正常玻璃幕墙为悬挂荷载,输在上层梁底7. 楼板降标高 (与楼层结构标高相比): 住宅楼面结构标高=建筑标高-50mm,公建楼面结构标高=建筑标高-50mm 普通厨房: 降50mm 普通卫生间: 降50mm 同层排水的卫生间: 降350mm(附加恒载7.0 KN/m2) 同侧排水的卫生间: 降150mm(附加恒载3.0 KN/m2) 普通阳台: -0.05 入户花园: 见单体规定 二. 构件配筋:当结构构件存在计算配筋时,应按照计算书进行配筋,并满足规范构造要求。除非特殊说明,实际配筋时不要放大。2.1框架梁:(1)梁面采用2根钢筋通长(一、二级框架不小于1/4梁面配筋大值)的做法,曲

21、、折梁应配抗扭纵筋,箍筋不小于8150。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斜屋面边梁和阁楼(闷顶)层相重叠的应注意叠加配筋,包括箍筋。 (2)考虑穿管,多层结构楼梯间两侧墙下梁箍筋不小于8150 (3)一级框架梁箍筋直径不小于10;若纵筋配筋率>2%,箍筋12,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Min(6d,hb/4,100),肢距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框架梁箍筋直径不小于8;若纵筋配筋率>2%,箍筋10,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Min(8d,hb/4,100),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

22、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框架梁箍筋直径不小于6;若纵筋配筋率>2%,箍筋8,肢距不宜大于300mm。 (4)主次梁交接处,当次梁承受的荷载较大时,要注意复核附加钢筋的数量,主梁内附加箍筋优先,不足的可加设吊筋。 (5)梁抗扭纵筋的配筋原则:20%配在梁底,20%配在梁面,60%配在梁腰中(即配成腰筋),应避免腰筋直径大于梁面、梁底钢筋直径的情况。(摘自省院结构设计统一措施之上部结构第16条) (6)大跨度梁应进行裂缝、挠度计算。8、9度区尚应按抗震规范5.3.3条进行竖向地震复核计算。2.2 连梁:连梁的抗震等级同剪

23、力墙,梁说明中必须表达出。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这些连梁的纵向构造钢筋应在图纸上画出。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宜设交叉钢筋,梁宽不小于400时设交叉暗撑。具体做法如下:2.3框架柱: (1) 一、二级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大于10d,d为柱纵筋直径。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 角柱(建筑阴阳角)均加密(一二级框架)。 (3) 框架柱配筋不小于16。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24、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4) 底层柱的最小配筋率:中柱1%,角柱 1.2%。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不应小于50mm。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5)框架柱(长柱)构造配筋的柱纵筋均按间距200mm布置。(6)框架柱因填充墙开门窗洞引起短柱的箍筋需加密,可不必满足1.2的配箍率;其余短柱均应满足1.2的配箍率要求。框架柱因填充墙开门窗洞引起短柱指窗间墙宽度不大于200的情况。(7)框架柱配筋时,应注意上下柱纵筋的协调,尽量避免上柱纵筋直径全部大于下柱纵筋,出现100%连接的情况。(8)四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底层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

25、应小于8mm。(9)连层柱的截面宜控制在H/15左右,长细比不宜过大。必须在图纸上注明“连层柱的纵筋应注意连通,如需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级”。由于连层柱在中间经常会有一道拉梁,此时应注意柱箍筋加密。 2.4 剪力墙:2.4.1(hw/bw)8时,按一般剪力墙构造要求设置边缘构件, 5(hw/bw)<8时,对于L形、T形、工字形墙(边缘构件为YJZ、GJZ)仍视为一般剪力墙,否则为短肢剪力墙。2.4.2 剪力墙的边缘构件设置示意图如下: 2.5.1纯剪力墙结构(一级剪力墙,非9度区)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1.2,且不小于616。 2)A级高度: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8,且

26、不小于6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8150)。 3)B级高度: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1.0,且不小于614,箍筋或拉筋按配箍特征值V=0.1控制。4)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1.0,墙轴压比限值为0.4。 3<(hw/bw)<5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1.2和一般部位1.0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墙轴压比限值为0.4。(hw/bw)3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100。2.5.2纯剪力墙结构 (二级剪力墙) 1)约束边缘构件配

27、筋率按1.0,且不小于614。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6,且不小于6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8200)。 3)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1.0,墙轴压比限值为0.5。 3<(hw/bw)<5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1.2和一般部位1.0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墙轴压比限值为0.5。(hw/bw)3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100。2.5.3框架剪力墙结构(二级剪力墙) 1)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按1.0,且不小于614。

28、 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8,且不小于6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执行配箍特征值V=0.1的条文。 3)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1.0,墙轴压比限值为0.5。 3<(hw/bw)<5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1.2和一般部位1.0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墙轴压比限值为0.5。(hw/bw)3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100。2.5.4纯剪力墙结构 (三级剪力墙) 1)加强层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5,且不小于614。 2)构造边缘

29、构件配筋率按0.4,且不小于6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最小为6200)。 3)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0.8,墙轴压比限值为0.6。 3<(hw/bw)<5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1.2和一般部位1.0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墙轴压比限值为0.4。(hw/bw)3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100。2.5.5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级剪力墙) 1)所有边缘构件配筋率按0.5,且不小于614。构造边缘构件设置详示意图,箍筋执行配箍特征值

30、V=0.1的条文。 2)短肢剪力墙配筋按如下要求配筋: 一字墙(或无翼墙的墙)5(hw/bw)<8时,约束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分别按照1.2和0.8,墙轴压比限值为0.5。 3<(hw/bw)<5时,按框架柱配筋做法,并满足底部加强部位全断面配筋率1.2和一般部位1.0的要求,箍筋按剪力墙边缘构件要求。墙轴压比限值为0.6。(hw/bw)3时,同本条要求,且箍筋应全长加密100。2.5.5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lc和箍筋配箍特征值v宜符合高规表7.2.16的要求,且一、二级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mm和150mm。解释:对于约束

31、边缘构件,无论阴影区或非阴影区,其箍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时不应大于100mm,二级时不应大于150mm。具体做法如下::(墙身钢筋间距满足上文时,做法A可以;不满足时应采用做法B) 2.5.6 剪力墙的墙身竖向钢筋不小于10200,水平钢筋可以用8。剪力墙暗柱的纵筋不小于614,非暗柱钢筋允许小于14。 2.6次梁: 200×300梁箍筋不少于6150(2),单跨次梁顶纵筋210,并1/4梁底纵筋。连续次梁顶纵筋架立(210)。2.7悬臂梁:箍筋8150(2), 底筋 212 。 悬挑梁>1.5m及连阳台的中挑梁,其相邻内跨跨中配筋放大5%。长悬臂梁应进行裂缝、挠度计算。8、9

32、度区尚应按抗震规范5.3.3条进行竖向地震复核计算。2.8 楼板: 1)板筋用pkpm计算配筋。2) 自动生成的图形,应注意校核,尤其是相邻板跨不同时板顶筋长度。3) 板跨大于3400的板板底筋直径不小于8mm。 4) 建筑周边及洞口边无相邻连续板的板边按简支边界条件计算板筋(和剪力墙相接的除外);其余按固端边界条件。5) 分布筋详统一附注(为6300)。6) 支座筋长度(从梁边起算)按短跨(净距)的1/4设置,中支座取大跨的1/4跨度, 7) 板底和板支座的配筋为构造配筋时,在附注中统一说明,不必画于图中。 8) 高层建筑的加强层平屋面板(平顶)或阁楼层板(斜顶)厚度为120mm,设双向通长

33、钢筋10200(级钢8200),斜顶的板式的住宅可只拉通短向。 9) 斜屋面板面设双层双向拉通筋8180(级钢8200),在附注中统一说明;支座不足的设附加钢筋180.10) 板上留洞,除特殊洞口需要在平面图中表示附加钢筋外,均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表示洞口附加钢筋。 2.9 伸缩缝、抗震缝与沉降缝 2.9.1 伸缩缝是针对楼(屋)面长度超过规范允许范围时,可采取的一种结构措施。也可以通过设置加强带、砼中掺入膨胀剂(如UEA、AEA等)、端部开间楼板设置通长面筋、在梁板中沿长向布置预应力钢筋等方法来控制楼(屋)面砼的收缩裂缝。以上几种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单独选用,也可综合选用。高层建筑结构伸

34、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高规表4.3.12的规定。 2.9.2 防震缝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结构不规则,不设防震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房屋最小计算宽度,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实际宽度不得小于10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

35、宜小于100mm。一般18层(高度不超过58m,7度设防)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为200m,一般32层(高度不超过101m,7度设防)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为25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5)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6)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2.9.3 沉降缝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设置沉降缝。 2.9.4

36、实际设计时,应注意三缝合一。三异形柱框架结构3.1计算时,Satwe信息中要选取异形柱框架结构一项3.2主要屋面高度21m,为三级框架,大于21m, 为二级框架。本规定适用于三级异形柱框架结构,其他等级可详国标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3.3柱肢的高厚比不大于4,肢厚200mm,肢高不应小于500mm,砼等级C25,不应高于C50。3.4异形柱框架结构弹性位移角1/600,位移比1.45.3.5宜采用等肢异形柱,不得已采用非等肢异形柱时,两肢高厚比不宜超过1.6,且肢厚相差不大于50mm。3.6横向框架在15m范围内至少拉通一榀,纵向框架至少拉通2榀。3.7轴压比限制,L形:0.6, T形:0

37、.65, 十形:0.70,短柱再减0.05,具体详规范6.2.2条。3.7 受力筋直径14mm, 25mm,分布钢筋12,并应设拉筋,拉筋间距同箍筋,柱总配筋率3%,三级框架柱纵筋配筋率:边柱中柱:0.9%,角柱:1.0%。当异形柱的截面尺寸较大时,应注意验算各肢端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本要求为强条(规范6.2.5条)。柱体积配筋率0.6%,短柱1.2%,加密区箍筋肢距200mm,角柱箍筋全高加密。3.8对于二三级框架,贯穿中柱的梁纵筋直径不宜大于该方向柱肢界面高度的1/30,据此规定肢高500时,纵筋直径18,肢高600时,直径20。3.9砼等级为C25时:梁段最大配箍率1.

38、1%(级),1.4%(级钢)砼等级为C30时:1.4%(级钢),1.7%(级钢)。3.11框架梁可以与柱同宽,也可比柱宽,但梁宽度任一侧凸出柱变的长度应75mm,宽出柱肢厚部分的梁纵筋水平段锚固长度应0.5LaE。3.12 二、三级异形柱角柱箍筋全高加密。3.13 在梁柱施工图中要注明梁柱构造做法详国标图集06G331-1(异形柱结构构造)。3.14抬异形柱的托梁应双向布置,至少有一个方向为框架主梁,框架结构的底部托梁不应采用单跨框架,且框架柱不应为异形柱。底部抽柱数不应超过转换层相邻上部框架柱总数的30%。托梁的高度(截面)不小于计算跨度的1/8,梁宽适当做宽,有关托梁柱转换的其他要求详见异

39、形柱结构规范附录A四. 时程分析4.1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4.2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即2条天然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即1条人工波),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

40、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4.3天然波的数据可直接由PKPM软件自带,人工波的数据由地震安评报告提供。地震安评报告还提供场地的特征周期Tg以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震加速度最大值。五. 超限高层的计算 5.1凡是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规定范围内的工程,均属于超限建筑,应进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该类别判断由专业负责人、审核人、结构所长、总工程师共同负责判定,并及时通知建设单位。 5.2 超限工程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应按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第二章的规定,提供详细、合格的资料。本院提供资料

41、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盖章后,再送建设厅相关部门审查。 5.3 所有超限工程应进行时程分析,并根据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内力计算、配筋。超限工程尚应进行中震弹性、中震不屈服复核。当超限工程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100号规定范围内的,还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5.4 结构上应与建筑专业配合,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单纯因计算指标具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第二、三点表中的特征,被要求进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5.5位移计算时,一般仍按100年一遇基本风压进行计算,体型系数按高规附录A计算,一般都大于1.30。控制指标按1/1000。如实在有困难,在和专项审查的专家充分沟通

42、并征得同意后,位移角可适当放松。一般至少满足以下几点:1.顶点总位移小于1/1000H。2.扣除无害位移后的数值不大于1/2000H。3. 层间位移值大于1/950。 5.6房屋高度大于200m时宜采用风洞试验来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房屋高度大于150m,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风洞试验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平面形状不规则,立面形状复杂;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 5.7 超限高层建筑首层及顶层大屋面的板厚均不小于120mm。 5.8轴压比大于0.3的剪力墙边缘构件均要求按约束边缘构件设计。5.9 中震弹性计算与中震不屈服均不进行偶然偏心工况计算,场地的特征周期Tg以及水平地震影响

43、系数最大值按规范推算值即可,无须按地震安评报告提供的数值进行计算。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柱)按中震弹性进行抗剪承载力复核(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和柱箍筋)。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柱)按中震不屈服进行抗弯承载力复核(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中震设计的计算要求如下: 中震设计要求表1项 目中震弹性设计中震不屈服设计分析条件中×小×小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1.0(抗震等级全部改为四级即可实现)1.0(抗震等级全部改为四级即可实现)作用分项系数与小震弹性分析同1.0材料分项系数与小震弹性分析同1.0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与小震弹性分析同1.0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采用标准值(程序自身可以实现)计算方法

44、弹性计算弹性计算设 计 要 求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即所有构件满足SE<Ry。竖向构件SE<Ry; 次要及耗能构件可出现轻微抗弯屈服,不出现剪切屈服。注:最大地震影响系数及放大系数按表2取值; 表2设防烈度7度7.5度8度8.5度9度小震0.080.120.160.240.32中震0.230.330.460.660.80大震0.500.720.901.201.40中震放大系数2.8752.752.8752.752.5大震放大系数6.2565.62554.375六基础部分 6.1基础设计应根据地质报告进行。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

45、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基础埋置深度d,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6.2 地基土承载力修正。按基础规范第5.2.4条进行,注意: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强风化碎裂状岩层承载力不修正。6.3 基础顶面应进行柱下局压计算。当柱的轴压比接近限值时,柱、基础

46、的砼等级超过两级时,应特别注意。计算时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录A公式A.5.1-1.进行。不能按公式7.8.3-1计算,原因是无法满足图7.8.3的构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A.5.1条:A.5.1条   素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局部受压面上仅有局部荷载作用 FllfccAl式中Fl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设计值;Al局部受压面积;荷载分布的影响系数:当局部受压面上的荷载为均匀分布时,取1;当局部荷载为非均匀分布时(如梁、过梁等的端部支承面),取0.75;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按本规范公式(7.8.1-2)计算。6.4 非桩基础时

47、,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包括非主楼地下室)的基础关系: 1)当主楼为筏基,裙楼为独立基础时,主楼地基土承载力修正应以常年水位的折算重量修正。 2)当主楼为筏基,裙楼为筏基时,主楼地基土承载力修正应以常年水位的折算重量与筏基的基底压力的大值修正。 3)高层建筑基础为筏基时,应在图纸上要求做土层承载力的浅层载荷板试验。6.5 基桩构造 6.5.1 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混凝土预制桩尖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30,其余构造应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第4节的要求,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

48、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6 条规定的深度。 4)受水平荷载较大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 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 5)对建于坡地岸边的桩基,不得将桩支承于边坡潜在的滑动体上。桩端应进入潜在滑裂面以下稳定岩土层内的深度应能保证桩基的稳定。这一点在山地建筑中比较常见,一定要充分重视。此点要求省标定为强条。建筑桩基与边坡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建筑场地内的边坡必须是完全稳定的边坡。否则,应要求进行边坡治理,确保其稳定性。图纸上必须进行说明。 6.5.2 桩基设计等级如下: 6.5.3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后注浆灌注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