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二年级下册数学_第1页
冀教二年级下册数学_第2页
冀教二年级下册数学_第3页
冀教二年级下册数学_第4页
冀教二年级下册数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年级数学下册(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冀教版)备课教案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1-4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3、建立估测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

2、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出示课本铅笔盒蜡笔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课题引入我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 新学期开始了, 我们发了新书, 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汇报结果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提示学生可以选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测量一下学生汇报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同一的长度单位测量。2、认识尺子: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尺子刻

3、度、数字、0刻度、cm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认识厘米)3、 认识1厘米的长度: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闭上眼睛, 用心体会一下, 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

4、的长度不补充练习: 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4、 认识几厘米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 06, 这么快, 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 (真是一个好方法)三、展示点拨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

5、?试一试。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师巡视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的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认识厘米1厘米1cm第二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的模型。

6、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眼红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并会画出整厘米的线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复习和厘米有关的内容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彩色纸条的长测量一段毛线的长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学生主要说出事怎样测量的。2、认识线段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出示线段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三、展示点拨学生完成课本 5 页“练一练”的内容。展示学生作品画线段用直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同桌同学合作

7、完成。展示学生作品。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6页“练一练”的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第三课时: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7-8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用米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3.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经历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难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测量物体的长度

8、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手势表示 1 厘米有多长?2 厘米、 3 厘米呢?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让两名学生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感觉出很不方便,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通常用米做单位。 今天我们学习认识 “米” , 用 “米”量。 (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介绍米尺课堂引入采用直接了当的方式: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

9、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 (板书:1米)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三、展示点拨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高吗?(生:想)师:那得听好要求了,每个小组测量1个同学的身高。既然只量一个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工合作。比如说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 。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

10、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听明白了吗?请一个小组作示范。 (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点:组长分工明确,量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1米的高度)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我认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测量重点讲解,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形象的感知。用米尺进行验证)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呢?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 。比划、验证、飞入脑子师(出示米尺) :对啊,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

11、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 (生闭眼想象)学生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自由发言。2、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同桌合作,观察直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汇报结果。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练一练选择合适的单位:米、厘米。(1)大拇指宽约1()(2)一张床大约长2()(3)教室的长大约有8()(4)一支铅笔大约有16()(5)我家在虹桥路上,离学校大约有500()(6)我们学校的长约100()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第四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 9-10 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

12、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知道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图、彩带、直尺、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

13、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 1 米)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2)汇报方法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 (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 59 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 10 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 5 个 10 厘米,

14、还多出 9 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 59 厘米)(3)比较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因为它是以 10 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 15 厘米, 有的是 20 厘米, 有的是 25 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4)引入并板书课题。用 10 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 1 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 1 分米有多长(1)想一想,1 分米里有几个 1 厘米?(10 厘米)10 个 1 厘米,就是 10 厘米,也可以说成是 1 分米。(2) 从 1 厘

15、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 1 分米呢? (11厘米) ,从哪里到哪里又是 1 分米呢?(课件出示 1 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 分米=10 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 10厘米? (5 个) 这5 个 10 厘米是几分米?(是 5 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 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 5 分米 9 厘米。 (完成做一做)3.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1)观察直尺上 1 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 1 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 1 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 (反复两次)(2)画一画我们已经知道了 1 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 1 分米的线段

16、。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4.教学 1 米=10 分米。(1)我们已经知道了 1 分米=10 厘米,那么 1 米有几个 1 分米。 (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 1 米有几个 1 分米。(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 1 分米=10 厘米, 就以 10 厘米为单位, 一段一段地数, 一共有 10 段,也就是 10 分米,所以 1 米=10 分米)(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

17、的顺序排排队的话, 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 (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填空。 (练习纸)1 分米()厘米30 厘米()分米1 米()分米60 分米()米2.算一算1 米2 分米()分米14 厘米26 厘米()分米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练习纸)粉笔盒的高约 1 ()。光盘的厚大约()毫米。电线杆高 5 ()。乒乓球台高约 7()。一间教室高 3 ()。 一本书的宽 14()。4.判断(1)儿童游泳池水深 7 厘米。 ()(2)课桌高 60 米。()(3)一支钢笔长约 9 厘米。()四、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米分米厘米1分米=10厘

18、米1米=10分米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 备设 计( 个案)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3. 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

19、成4份,每份几根?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自主探索算法。出示红红说的问题。引 入采 用实物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 (分铅笔)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盘,还剩()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2.出示13页例题图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用算式来表示三、展示点拨展示学生作品对正确的算式进行肯定。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

20、13 页“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一)2154(个)1(张)读作:21 除以 5 商 4 余 1。拿 出12 根粉笔 ,平 均分 成4 份,每 份几根?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课本14-17页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观察、讨论、思考的过程,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方法,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2、能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每一步计算的意义。3、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数学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21、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分小棒:学生将 17 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并写出算式。出示 14 页题目。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展示学生作品出示 4 个算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汇报。结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2、出示 15 页例题学生独立完成,出示兔博士的问题。讨论后汇报3、出示 16 页主题图叙述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小组合作试着写出竖式展示学生作品师板书正确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 15 页和 17 页“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

22、法(二)307=4(串)2(只)47/3028 2余数讲 解13 页例 题时 ,强 调“ 除以 ”不 是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教学内容:课本18-19页教学目标: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口算20 6=21 5=30 4=24 9=35 8=18 7=45 6=29 7=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件出示 18 页例题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1)

2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要口答。同桌合作完成展示学生作品有道理的都要给予肯定出示问题(2)和(3)除。强 调余 数的 单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三、展示点拨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师小结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试一试”和“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三)3093(枝)3(元)第四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四)位 要和 被除 数的 单位 一样教学内容:课本 20-21 页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3、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教学重难点: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计算209265317409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结果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课件出示课本 20 页例题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出示问题(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师巡视汇报讨论结果师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至少要租几条船。出示问题(2)提 示学 生找 出问 题中 的关 键词 :最多 、至少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结果展示学生作品出示课本 21 页“说一说”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对有道理的想法要给予肯定。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练一练”的题目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有余

25、数的除法(四)1844(条)2(人)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第三单元:认识 1000 以内的数第一课时:数数与数的读写教学目标: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数 1000 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读写 1000 以内的数,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数学信心。教学重难点:1, 重点: 能正确数数, 认识计数单位, 会读写 1000以内的数。2 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26、数纽扣电池。(1)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自由地数。(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数的方法。(3)结合学生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数得快?由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数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可能说出:十个十个地数)二、自主探索1、数数(1)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二十数到一百五十。(2)十个十个的数,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3)选择自己喜欢地方法,从三百二十五数到四百一十五。(口头数数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给每个学生创造更多数数的机会。 )2、说一说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比 100 大的数?三、实践应用教材 24 页例题: 盛一杯黄豆, 先估一估有多少粒,再倒出来数一数(学生先估计一下,再实际数一数,先数出 20 粒,再分堆估

27、计。 )“练一练”课本 25 页第 1 题,第 2 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四、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一数(教材 26 页例题) ,1、图中共有三幅图,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数数。2、探究数数的方法:图一:当数较少物体的个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图二:当数较多物体的个数时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图三:当数更大的数时,就可以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的时候,在增加一百是 10 个一百,得出十个一百是一千。3 认识计数单位千:千和一,十,百一样都是计数单位。千和百之间的进率也是 10,因此一,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五、10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 27 页例题:写出计数器

28、上的数并读一读。1,探究写数的方法:看左面的计数器:百位上有 5 颗珠子,表示 5 个百,要在百位上写“5” ;十位上 1 颗珠子也没有,写数时要在十位上写“0”占位;个位上有 3 颗珠子,表示 3 个一,要在个位上写“3” 。所以这个数写作:503。看右面的计数器:百位上有 4 颗珠子,表示 4个百,要在百位上写“4” ;十位上有 6 颗珠子,要在十位上写“6;个位上有 1 颗珠子也没有,要在个位上写“0” 。所以这个数写作:460。2,探究读数的方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数位上是几就读作几,数中间的0要读出来, 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3,具体的读数方法:503 的读法:百位上是 5 读

29、作五百,十位上是0 读作零,个位上是 3 读作三,所以 503 读作五百零三。460 的读法:百位上是 4 读作四百,十位上是6 读作六十, 个位上是 0,0 在末尾不用读, 所以 460读作四百六十。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29 页 练一练第二课时:数的组成和表示数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数的组成和用图形表示数的过程。2,掌握 1000 以内数的组成,能够用图形表示 1000以内的数3,了解可以用图形表示数,感受“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难点:重点:能掌握 1000 以内的数的组成。难点:掌握用图形表示数的办法。教学过程:一:数的组成:用下面的数字卡片摆出

30、不同的三位数,并读出来。(教材 28 页例题)1提出“用 0、2、3 这 3 张数字卡片在数位表中摆三位数”的要求,让同桌合作,并边摆边读出来。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 0、2、3 这 3 张数字卡片,把它们摆到数位表中,你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同桌合作,边摆边读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数,特别注意是否有人摆出 032 或 023。2交流学生自主尝试的结果。每人说一个数,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用 0、2、3 这三个数字卡片可以摆出 4 个三位数。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出的数怎样读?每人只说一个数。学生说做法和读法,教师在小黑板的数位表中写出来,如:生:我把 3

31、摆在百位上,把 0 摆在十位,把 2 摆在个位上。教师在小黑板上的数位表中板书:千位百位十位个位302如果学生出现把 0 摆在百位上的情况。教师进行启发性谈话。师:用 0、2、3 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把 0 放在百位上摆出的 032 和 023 分别只能表示什么的数量?生 1:032 只能表示 32生 2:023 只能表示 23师:那就是说,0 放在 32 或 23 的前边是没有用的,对吗?生:对。师:所以,在用数字组数的时候,数学上有一个规定,0 不能放在最左边。按这个规定,用 0、2、3 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几个三位数呢?学生说数,形成共识,得出三位数有:302,203,320,230。

32、3.提出: “任选一个数,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各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师:请你从这 4 个数中任选一个,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生 1:我选 302,百位上的 3 表示 3 个百,十位上的 0 表示一个十没有,个位上的 2 表示 2 个一。读作:三百零二。生 2:我选 230,百位上的 2 表示 2 个百,十位上的 3 表示 3 个十, 个位上的 0 表示 1 个一也没有。 读作:二百三十。4.让学生任意举出千以内的数。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任意说一个千以内的数并说一说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学生说

33、数,教师写出来。多请几个人发言。5.提出: “观察这些三位数,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师:观察同学们这些千以内的数,你有什么发现?生 1: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生 2: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第二种说法出不来,教师可启发。师:这些三位数都是由什么组成?二:用小棒或图形表示数:1.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 513。 (教材 28 页例题)1) ,理解题意,明确画小棒表示数的方法:要求画小棒表示数,小棒画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小棒画在百位上,1 根小棒就表示 100;

34、小棒画在十位上,1 根小棒就表示 10;小棒画在个位上,1 根小棒就表示 1。2) ,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出 513。2.任选三种图形分别表示 1 个百、 1 个十和 1 个一,在数位表中画图形表示出 325。 (教材 28 页例题)1),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画图形表示数,就是在数位表中用选定的图形代表指定的数,3 种图形可以任选。 比如: 把放在数位表的十位上, 一个就表示 1 个十,就表示 2 个十;把放在数位表的百位上,1 个就表示 1 个百,就表示 3 个百2),解决问题:在数位表中用图形表示数。 (相同的图形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数位上有几个图形就表示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35、)第三课时:算盘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2、让学生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教学准备:算盘教学过程: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 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二、认识常用的两种算盘:七珠算盘五珠算盘三、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1、认识档、上珠、下珠

36、2、认读算盘上的 19 各数。3、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四、算盘的计数方法:1、算盘上每一档(杆)代表一个数位。2、计数时要先确定那一档当个位,然后从右往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3、计数时,要把算珠靠梁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4、每一档的一个上珠表示 5,一个下珠表示 1。五、在算盘上计数:以在算盘上表示出 531 为例。1、操作指导。“531”百位上的“5”用一个上珠表示;十位上的“3”用三个下珠表示;个位上的“1”用一个下珠表示。2、操作示范。六、巩固练习:教材 31 页练一练 1七、课堂作业:教材 31 页练一练 2、3

37、。第四课时: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2,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 1000 以内数的大小。3,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 1000 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能够用数字组数并正确排列组成的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这是我班的同学调查的“小小图书馆”的图书数量情况。仔细观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交流说出情境图中的各种数学信息)2、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跟小组成员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1

38、、我发现科技书多。2、工具书最少。3、我提的问题是: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二、探究体验:1、重点解决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谁能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观察,读出所提问题。学生可能会说:1、科技书最多。2、工具书最少)2、那么,用或或63210004991000632499 或 : 4996326321000 4996321000)B、和小组成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如:1、我这样想:1000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是四位数,其他数是三位数,1000 最大,所以科技书最多。2、我认为文艺书有 600 多本,工具书不到 500 本,工

39、具书最少。 )C、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交流其它比较方法)三、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 1 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证)2、练一练第 2、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四单元:千克和克第一课时: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和测量物体质量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 感受物体轻重以及用选定的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2,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物体的轻重。教学难点:会用选定

40、的玻璃球做单位表示某个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1,明确比较方法:苹果和梨的轻重差不多,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可以用天平来比较质量差不多的物体的轻重。2,操作方法:先用手掂一掂数学书和数学本的轻、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从而让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里, 观察天平的变化,哪一边的托盘低,托盘里的那个物体就重,如果天平平衡,那么这两个物体就同样重。3,观察天平得出称量结果:天平左右两端的两个托盘一样高,也就是说天平是平衡的,得出苹果和梨一样重。二,用选定的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质量:1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教材 37 页例题)(一)

41、学习测量1教师出示鸭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同学们能判断了这个鸭梨和一枚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可能说出:肯定是鸭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鸭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说,教师记下猜的数。(学生可能说出:生 1:3 个。生 2:4 个。生3:5 个。)进行实际测量:师:现在,我们用天平测量一个。我把鸭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 1: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生 2: 天平向鸭梨这边倾斜。 生 3: 指针偏向鸭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学生明白哪一边的托

42、盘低,托盘里的那个物体就重。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 1:天平的左边一点一点的上翘,右边一点一点的下沉。生 2:放梨的一边一点一点的上翘,放玻璃球的一边一点一点的下沉。 )2讨论鸭梨和玻璃球的关系。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鸭梨和 6 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 1:说明两边一样重了。生2:说明鸭梨和玻璃球同样重。生 3:说明一个鸭梨和 6 个玻璃球同样重。 )(二)尝试应用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的语文书和铅笔盒等先掂一掂感觉一下,再估一估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然后用天平实际测一测。(学生以小组为

43、单位,拿出自己的课本和铅笔盒,先掂一掂感受一下,再估一估大约跟几个玻璃球同样重,然后用天平实际测一测,把测量结果记下来。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语文课本测量的结果应该是一致, 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学生可能说出:生 1:测量语文课文课本时,我们把书放在左边,在右边一个一个玻璃球的放,直到两边平衡为止。生 2:我们测量语文课本时,也是把书放在左边,但是,放玻璃球时,我是两个两个放的,直到平衡为止。 )3教师谈话说明做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三、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

44、1 题2练一练第 2 题(学生弄懂图意后,自己完成在书上。利用学生带来的实物,让学生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认识千克和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 1 千克=1000 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知道 1千克=1000 克。教学难点: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创设

45、情境: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学生可能说:生 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生 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生 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三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 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学生可能说:生 1:用秤来称。生 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

46、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学生汇报可能说:(生 1:一块香皂 100 克。生 2:一支牙膏 105克。生 3:一袋大米 25 千克。生 4:一袋洗衣粉 1.7千克。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板书:克和千克)二、探究体验:(一)认识秤1、提出问题。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有多重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组织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

47、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学生可能说出:生 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生 2: 在超市见过电子秤生 3: 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生 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生 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生 6:我家里有弹簧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师: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 (实物展示)(1)组织学生观察秤面。师: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的克数是多少。在秤面上,指针指向 0 刻度,下面还有 2Kg 的字样,Kg 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 2 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 100g 的字样,由教师对照课件介绍几种不同的秤利用课件帮学生准确读出物体的质量,用文字和字母g

48、 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 100 克。每一大格又分了 10 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生:10 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生 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有 8 小格,数学课本重 180 克。生 2:指针离 200 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 180 克。 )(二)建立千克的概念1、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 1 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填写结果。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 1 千克盐都是两袋,而 1 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

49、让学生感受 1 千克有多重。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 1 千克有多重。4、举例。师:1 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 1 公斤,在你两种方式来表示。介绍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 70 克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学生可能会说:生 1:我们的体重。生 2:一桶矿泉水。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 19 千克。(三)建立克的概念提出问题: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 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生:能。 )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可能发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 1 粒

50、黄豆的重量呢?(学生思考后可能会说:生: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四)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 1 克会是 1 千克呢?(生:1000 个克是 1 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学生可能会说:生 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生 2:我看到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 500 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 就是 500+500=1000克,我就才 1 千克等于 1000 克。)师: 满 1000 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三、实践应用: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通

51、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生 1:我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生 2:我知道了 1 千克=1000克。生 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生 4:我认识了一些秤。生 5: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五单元四边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目的:1、结合实际活动,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3、在验证、讨论的数学过程中,增强简单的对比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

52、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异同。学具准备:三角尺、长方形与正方形纸、剪刀教学流程:一、复习引新1、下面的图里哪些是直角(课件展示)2、引入课题同学们都知道,每周一早晨都要升国旗, 可你们知道国旗是什么形状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实践操作,共同探讨课题引入根据周围的事物直接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 用教棒指一指。提问: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提问: 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有几个角呢?(由

53、四条边、四个角围成的)总结:长方形有 2 条长边,2 条短边。2 条长边和 2条短边分别叫做对边。(2、)探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1、认识长方形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由四条边和四个角,这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呢?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呢?(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问:你能用长方形的纸对折, 看看对边是不是相等吗?指名上台演示。小组可以交流。(指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即两条长、两条宽都是相等的)(2)课件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3) 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呢?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三角尺量一量。指出:长方形的探究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由学生探究方法如:对折、测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探究

54、长方形角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课件再一次展示并出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4)课件出示 42 页“练一练”2、认识正方形(1)要求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2)请学生用小尺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小组互相交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3)课件展示正方形的特征(4)课件出示练习题3、总结特征(1)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谁能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运用

55、新知课件展示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特点时,教师适当的给予提示,强调用三角尺如何量。征?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2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弄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

56、形,(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2、 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 讨论思考, 看他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 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 学生利用小棒有选择的搭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搭的?谁来说说你搭的平行四边形?生 1:我选择了四根一样长的小棒,搭好之后这么一移就可以了。 生 2:我选择了两根长一点, 和两根短一点的小棒

57、也搭成了一平行四边形。生 3:我也是选择了两长、两短的小棒,但搭起来的和他不一样。2、利用自己刚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玩一玩,从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能联想到其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最后拉动教师强调,根据什么判定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引出新知。小组活动时随时对学生的操作加以指点。三角形模型与之对比,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易变性的认识。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二) 合作交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相等且平行,具有不稳定性。三、 巩固应用,内

58、化提高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2、完成练习九第三题。3、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4、 运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拼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改一改、数一数、拼一拼逐步完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平行四边形)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六单元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第一课时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59、。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学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准备:口算卡片,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卡片复习: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50+70300+6000800-40030+40200+700600+40080+9080-30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件出示服装店购物的例题课件, (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学生讨论解决(要用口算)学生回答:54+28=(元)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算法 1、先算 50+20=70(元)再算 4+8=12(元)最后 70+12=82

60、(元)算法 2:先算 54+20=74(元)再算 74+8=82(元)算法 3:把 28 看作 30,先算 54+30=84(元)再算 84-2=82(元)课件出示问题二:(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课件出示学生讨论的结果:1、54-20=34(元)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的优化34-8=26(元)2、54-30=24(元)24+2=26(元)三、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二课时 整百数加几百几十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