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血液循环_第1页
第九章血液循环_第2页
第九章血液循环_第3页
第九章血液循环_第4页
第九章血液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血液循环 心脏的结构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心内腔心肌细胞分类: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2.自律细胞(P细胞、浦肯野细胞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肌的电活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心脏传导系(一)快反应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离子基础1.静息电位和快反应动作电位静息电位:-90mVK+外流 K+平衡电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p)0 0-90-90-70-70+20+20+40+40去极化过程:去极化

2、过程:复极过程:复极过程:0 01 12 23 34 40 0期期1 1期期(快速复极初期)(快速复极初期)2 2期期(平台期)(平台期)3 3期期(快速复极末期)(快速复极末期)4 4期期(静息期)(静息期) Ap Ap的波形的波形 Ap的特点:Ap时程长,有平台期0-90-70+20+400 0-90-90-70-70+20+20+40+40 Ap的形成机制 0期:Na+快速内流NaNa+ + 1期:K+ 外流K K+ + 2期: Ca2+内流 K+ 外流达平衡达平衡K K+ +CaCa2+2+3期:K+ 外流 K K+ + 4期:Ca2+-Na+ 交换 Na+ - K+交换Na+Ca2+

3、K+Na+心室肌窦房结0mv01234043-60mvCa2+内流K+外流2.心肌细胞的慢反应动作电位(二)心肌的生理特性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窦房结:100次/min房室交界:50次/min 浦肯野纤维:25次/min 潜在起搏点潜在起搏点 异位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心律异位心律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1)心脏的自律细胞与自律组织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90-700 01234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动去极化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K+外流

4、Na+内流 特点: a0、1、2、3期与心室肌相似,但时程长(约400ms);b最大舒张电位-90mV,阈电位-70mV;c4期不稳定,可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后自动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窦房结细胞a波形4030-90-70+20+40-60-40慢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动去极化4030-90-70+20+40-60-40b特点有0、3、4期, 无1、2期;最大舒张电位-60-65mV、阈电位小 -40mV ;0期去极速度慢;4期自动去极化快。 0期:Ca2+缓慢内流3期:K+ 外流4期:三种 K+ 外流 Na+内流 Ca2+内流c形成机制:4 40 03 3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

5、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2.心肌的传导性房室交界房室交界 ( (0.02 m/s) )优势传导通路优势传导通路( (结间束结间束) ) 窦房结窦房结(+ +) 左右束支左右束支房室束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网浦肯野纤维网 ( (4.0 m/s) )心房肌心房肌心室肌(内心室肌(内外)外)传导的方向传导特点: 一般心房肌的传导速度较慢(约为0.4m/s),而“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较快(可达1m/s)。心室肌的传导速度约为1m/s,末梢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可达4m/s。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仅0.02m/s。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

6、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0 0期期 -60mv-60mv 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0 0期期 -55mv-55mv 0 Na 0 Na+ +通道失活通道失活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 -55-55 -60mv-60mv 极低极低 少数少数NaNa通道恢复通道恢复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60-60 -80 mv-80 mv 低低 部分部分NaNa+ +通道恢复通道恢复超常期超常期 -80-80 -90mv-90mv 高高 大部分大部分NaNa+ +通道恢复通道恢复时间时间 兴奋性兴奋性 原因原因3.心肌的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7、与收缩活动的关系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代偿间歇 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 意义: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充盈和泵血。4.心肌的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1.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2.“全或无”式收缩;3.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室舒张与瓣膜开闭心室收缩与瓣膜开闭第二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管腔管腔外膜外膜中膜中膜内膜内膜V 瓣瓣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Cap前阻力血管交换血管Cap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血流量(Q)P1P2A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blood flow)。二、血流动力学和血压血流

8、阻力(R)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摩擦力,称为血流阻力。 (二)血压(BP) 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3)外周阻力。三、动脉血压(二)收缩压和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 收缩压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脉搏压3040mmHg(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动脉管壁的顺应性(5)循环血量(四)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随心室收缩和舒张活动而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所引起动脉血管搏动的现象称为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四、静脉血压与静

9、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1.外周V压: 各器官静脉内的血压。2.中心V压(CVP):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二)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影响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的舒缩活动(3)重力和体位(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五、微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CapCap前前括约肌括约肌通血通血CapCap真真CapCap微动脉微动脉后微后微动脉动脉微静脉微静脉动动- -静脉吻合支静脉吻合支(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组织代谢产物组织代谢产物后微后微A与与C

10、ap前前括约肌舒张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血流量组织代谢产物组织代谢产物清除清除后微后微A A与与CapCap前前括约肌收缩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流量血流量(三)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三)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1扩散;2滤过和重吸收;3吞饮。(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1.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滤过的力量滤过的力量(+)重吸收的力量重吸收的力量()AV+30+30+12+12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25-25-25-25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10-10-10-10组织液静水压组织

11、液静水压+15+15+15+15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0+10-8-8 = =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 = 生成生成回流回流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毛细血管通透性(2)毛细血管血压(3)血浆胶体渗透压(4)淋巴回流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一)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生理功能:1.在于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体液平衡;2.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3.将小肠绒毛吸收的脂肪运输入血液;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和其他异物。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2、心交感神经及对心脏活动的调节起源与分布 脊髓T1T5节前纤维 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窦房结 右房室交界 左房室束房、室肌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胞膜1受体细胞膜对Ca2+通透性 Ca2+内流作用及机制心率 ( 正性变时 ) 收缩力 ( 正性变力 )房室传导( 正性变传导) (2)心迷走神经及对心脏活动的调节起源与分布 N节换元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房、室肌(少)迷走N背核和疑核延髓作用及机制心迷走N(+)节后纤维ACh心肌细胞膜M受体 K+外流和a2+内流 心率 (负性变时)收缩力 (负性变力)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2.血管的神经支配 受体受体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 *

13、(皮肤、内脏血管(皮肤、内脏血管受体为主)受体为主) 2 2受体受体血管舒张血管舒张(冠脉、骨骼肌血管(冠脉、骨骼肌血管受体为主)受体为主) 缩血管神经纤维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节后纤维NE血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2)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二)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延髓心血管神经元是指位于延髓内的心迷走神经元和控制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活动的神经元。 2.延髓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1)动脉压 力感受器(2)传入神经和中枢 (3)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传入传入N N传出传出N N主主A A弓弓

14、 颈颈A A窦窦 (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主要在于快速调节动脉血压,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而在正常范围之内保持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在对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的调节中有重要的生理意义。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体(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主动脉体(+ +)PO2, H , PCO2 呼吸中枢呼吸中枢 呼吸深、快呼吸深、快BP 反射反射反射过程反射过程 心率心率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在平时,化学感受性反射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呼吸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则很小。只有在低氧、

15、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时才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因此,化学感受性反射主要参与应急状态时的循环机能调节。二、体液调节(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原(肝)血管紧张素原(肝)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近球细胞近球细胞 肾素肾素转换酶转换酶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酶A A血管紧张素生理效应:1.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使微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2.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3.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动加强。4.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二)肾上腺素(E)与去甲肾上腺素(NE)1.肾上腺素对心血

16、管的作用 与,受体结合都强。E心肌心肌 1 1受体受体(+)(+)心脏心脏血管血管 受体受体 缩血管缩血管 (皮肤、内脏)(皮肤、内脏) 2 2受体受体 舒血管舒血管 (骨骼肌、肝、冠脉)(骨骼肌、肝、冠脉)(二)肾上腺素(E)与去甲肾上腺素(NE)2.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NE血管受体缩血管BP。(三)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1.产生: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垂体后叶释放入血 。 2.作用:正常抗利尿。大剂量缩血管。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脑循环二、脑循环解剖特点1.冠脉分支垂直走行 2.毛细血管丰富 一、冠脉循环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状动脉血流特点 1.血流量大 2.受心肌节律性收缩的影响 1.心肌代谢水平冠脉舒张冠脉舒张 (腺苷,(腺苷,H+,CO2,乳酸,乳酸)代谢代谢 血流量血流量(二)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代谢产物代谢产物2.神经调节3.激素调节 二、脑循环(一)脑血液循环特点 血流量大但变化小。 血-脑屏障。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2.CO2和O2分压影响 3.脑代谢的影响4.NO 5.神经调节 -90复习思考题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其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如何?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